袁枚:资深吃货也“挑食”

2023-12-22 12:54邱俊霖
月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食单随园袁枚

◎ 邱俊霖

作为清代“吃货”界的顶流,袁枚老师不仅爱吃,而且会吃。吃完之后还不忘了做笔记,最后还出版了自己的美食专著—《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但直到今天,依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餐饮类畅销书。从书中,我们既可以一睹明清饮食的各种花样,也可以感受到中国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更能感受到袁老师对餐饮的细致考究以及对待美食的态度。

袁枚老师对美食的考究十分精细,不同的食材,其烹饪花样也是五花八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三百二十六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其中的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等等各个门类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光是小菜,袁老师就记录了不下四十道。点心也有近六十道。此外,即使是最普通的食材,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最普通的鸡肉,其中就有白片鸡、鸡松、生炮鸡、鸡粥、焦鸡、捶鸡、灼鸡块、珍珠团等三十余种花样吃法。

至于各式花样的烹饪方式,也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假野鸡卷”,用切碎的鸡肉拌上鸡蛋,外卷猪网油下锅油炸,浇上清酱和料酒,最后配以香菇木耳等,至于为何叫作“假野鸡卷”,大概是因为平时制作这道菜也找不着野鸡,索性只好用家鸡作食材。就连炒个鸡片,袁枚老师也要特意强调一下:“一盘不过四两,火气才透。”

袁枚老师非常重视烹饪原料的选择,指出“大抵一席之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比如挑选各类食材: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骟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奎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

用同样的食材制作不同的美食,又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制作小炒肉,得用后臀肉;制作肉圆,得用前夹心肉;制作煨肉,得用硬短肋等等。蒸鸡得用雏鸡,熬鸡汁得用老鸡等等。至于调料,则“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冽……”

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作为资深吃货的袁老师,却并不是大胃王,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对美食来者不拒。相反,他的味觉可是非常挑剔的,换而言之,袁枚老师也是个“挑食”的人。有些菜他看了是会皱眉的,更别提吃了。

2.3.3 菌液对照组 取pH6.8无菌磷酸盐缓冲液50 mL 5份,分别加入各试验菌悬液0.5 mL,混匀。操作同“2.3.1”,计数菌落数。公式为:

比如,他认为有些食材必须单独烹饪,尤其是海鲜一类的食材。当时,在南京等地,有的人做海参和鱼翅的时候喜欢搭配甲鱼和蟹粉。像海参炖甲鱼、鱼翅炖蟹粉,一般还只有高端酒店才有供应,但袁老师“见辄攒眉”。毕竟这几味海鲜都属于重味,虽然难免会有不足,比如会有腥味,但炖在一起,味道必然相互抑制,所以袁老师觉得这不能忍。在他看来,海参鱼翅之类的海味,就应该单独烹饪才对。

又比如说,在火候上,鱼煮得久了,肉质就容易老,袁老师管这叫作把活肉煮成了死肉,而把好好的鲜鱼煮得不鲜了便“可恨已极”,实在是相当遗憾。此外,袁老师还在自己的《随园食单》里还特别设置了“戒单”栏目,里头记录了自己对于美食的十四条“戒令”。

比如说“耳餐”和“目食”。耳餐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听的,不管味道如何,只要食材够贵重就够了。比如一听说吃燕窝,即使丝毫无味,有的食客也会不断点赞,袁老师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吃饭,怎么能只看食材珍贵呢?

又比如目食,就是菜多,讲排场。袁老师参加过一个富商的宴请,四十多种菜肴,这分明就是在大家面前显摆,哪是请客吃饭。结果袁老师吃不下,回家之后还得煮粥充饥。在袁老师看来:一个再好的厨子,一天做几道极好的菜便已经够费精力了,让人家一天做个四十多道菜,这味道袁枚老师是不愿意品尝的。因为这还涉及袁老师的另外一“戒”,那就是“戒同锅煮”。

袁老师认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比如鸡、鸭、猪、鹅,一汤同煮,因为串味了,所以吃起来味同嚼蜡。而且他还打趣地形容道:鸡、鸭、猪、鹅如果知道了被丢在同一锅汤水里煮的话,也会觉得自己枉死了,必定要到“枉死城”去告状了。

此外,戒单里还有一条“戒穿凿”,比如,西瓜被切开后略迟便不新鲜了,有的人竟然还把西瓜做成西瓜糕。苹果太熟,就不脆了,有的人竟然还做成苹果脯。袁老师形容这些稀奇古怪的做法叫作“以杞柳为杯棬”,完全使食材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形性。可以想象,如果袁老师看到了如今那些用水果做的鱼子酱、用奶油与起司做的鸡蛋等分子料理,是不是会当场气晕过去。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戒。比如菜得吃新鲜出锅的,这叫作“戒停顿”;太残忍猎奇的不吃,比如炭炙活鹅掌、生取鸡肝一类的,这叫作“戒暴殄”;还有“戒纵酒”,酒席上喝酒会影响品尝菜品等等,这些都是饭桌上的注意事项。

如今人们一想到川菜便会不自觉地想起火锅。

袁老师大概也是喜欢川菜的,但他对于火锅是真的不感兴趣,因为他在“戒单”里专门为火锅开了一条,小标题就叫作“戒火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食材烹制方式不一样,若一例以火逼之,味道自然一言难尽。其次,食材经过多次滚烫,总会变味。最后他还说,滚熟的菜捞起来,一时没吃完,冷了之后,那味道可想而知。

那假如有一天,家里的饭菜烹饪得不好,袁老师会想算了吧,反正也能凑合一顿,然后默默地把食物给消化了吗?

对此,袁老师恐怕忍不了,因为“戒单”里的压轴一戒,就是“戒苟且”。他直言不讳地说:“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食物不能浪费,但赏罚必须分明。倘若烹饪不得法却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了。

当然了,对于一些好吃的美食,袁枚老师也难免贪嘴。比如,《随园食单》里提到过一种“花边月饼”,这种月饼以枣肉为馅,之后慢慢制作成精致的轮廓和花纹,面团的清香和枣泥的甜香经过炙烤之后完美融合在一起。这种“花边月饼”是当时一户明姓大户人家所特制的月饼,袁老师难以抗拒这种月饼的美味,便常用轿子接明家的女厨子到自家的园子里做月饼。

又比如《随园食单》里记载的孔方伯家的薄饼,其“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袁枚也想让家里人学一学,可做出来的成品就是比不上人家的。还有陶方伯夫人制作的点心,都是用山东精面做成,外形奇异而颜色丰富,吃之甘甜,品种多得令人应接不暇。最后,袁老师还借助友人之口说道:“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可废;吃陶方伯十景点心,而天下之点心可废。”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其味觉所爱也有所不同,对于各类美食也难免会有所偏爱,即使是资深的美食家也跳不出这个定律。所以,袁枚老师的这种“挑食”,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于美食足够热爱,对于食材足够尊重吧。

综上所述,如果想让袁枚老师开心地饱食一顿似乎也不难,菜不需要太多,烹饪时也不必有心理压力。唯有两点,最重要的是尊重食材,此外,就是花样。对袁枚来说,能变着花样吃的食材,就绝对不会凑合着吃,总结起来就两个字:讲究。

猜你喜欢
食单随园袁枚
随园食单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红楼梦》馔食英译与中华饮食文化输出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
春风
随园捶虾
从文本获得疗救写作的“食单”
随园·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