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应急特色和能力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22 06:48全宇轩商芷萱陈俊森张永昌
装备制造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机电应急特色

陈 彬,全宇轩,刘 阁,商芷萱,陈俊森,张永昌

(1.华北科技学院 应急装备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2.华北科技学院 化工安全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大环境背景下,我国由于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偏大而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对此,为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能力将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途径[1],应急人才的培养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需要结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来挑战长期复杂的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形势,因此建设具有系统化、扁平化、智能化的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与我国应急能力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相关实践与研究相对较早且较为成熟,培养方案从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科学研究等多方面考虑[2,3],为提高应变能力和协调沟通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文化能力以及对于复杂情境的分析[4,5],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计算机仿真与多种技术的结合[6]。我国应急管理教育发展时间线图如图1 所示。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于2005 年起步,应急专业人才培养聚焦于应急管理、危机应对、应急技能等展开研究[7-9],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在2020 年全面启动,19 所高校获批建设应急管理学院,5 所高校的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相关专业获得教育部备案和审批[10]。但目前我国应急学科体系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11]。

图1 我国应急教育时间线

鉴于此,要促进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一个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应急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拟通过对目前向应急管理转型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目标将高校应急机电专业学生培养为专业水平与素质质量皆高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

1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新时代机电专业作为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该专业人才培养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我国高校应急人才培养时间短,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等都不成熟[12]。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现行机电人才培养受到传统模式的局限,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升级。各高校大多根据本校特色来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机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正是专业改革所需要的,高校仅增加个别科目的方法存在局限性,并不能形成满足不同人才类别系统标准的科学培养目标,且机电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不足,与其他学院和专业之间的交流缺少整体培养方法,机电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从而导致我国高校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和培养质量受到制约。

(2)工科教育在各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育对应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由于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等不能被满足,实践能力对工科学生来说具有很大重要性,而现有的机电工程教育是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方法[13],学生们用于实践的经费受限也会影响实践能力,缺乏与应急相关的机电新技术的全面了解与实践。

(3)各高校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向应急转型的新结构。我国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教育更多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不满足具有应急能力的实践创新型机电人才的需求,学生需要学习的测控技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机械设计等课程涉及各个领域从而导致难以将各个课程之间相关联起来,应急系统与机电系统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目前高校设置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等课程不仅略为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且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对于应急人才的需求存在不全面性等问题。

(4)缺少具有应急转能力的机电专业成熟的师资队伍。目前部分高校为提高教学水平精进教学质量人才引进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各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程度整体来说都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在多数教师均在传统机电专业研究中取得成果,对应急专业领域的知识较为陌生,对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的教学方法尚不成熟,难以支撑具有应急能力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还需要由校企合作提供支撑,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而多数高校合作企业并未深入参与到高校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与企业为学生搭建的教育实践平台不够丰富[14]。

2 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的关键,将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指引,进一步从综合性应急机电人才培养、创新型科学课程设置研究、人才知识输出对社会的赋能力三个维度入手完善机电人才应急能力培养模式,为未来社会实现应急管理建设使命。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熟悉应急与机电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能够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科学原理与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应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能够从事应急行业机电领域的技术开发、质量控制、应用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团队精神,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3)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素养、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职业道德,积极服务于应急与公共事业管理,成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具有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职业竞争力。

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应急管理、面向公共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培养思维敏捷、思想超前、视野开阔、责任感强、对知识渴望、对真理渴求、具有家国情怀、安全理念、应急素养、创新意识、实战能力、奉献精神,掌握机械、电子、控制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机电应用实践训练结合应急领域专业知识,能在机电行业或应急领域从事研究开发、风险研判与控制、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求,“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专业与课程建设

要完成以上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以及课程体系方面需要广泛调研、征求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实现机电与应急的融合,满足当前社会面对应急新技术与突发情况的需求,应将有关应急管理、机电基础理论、应急与机电知识融合实践等多个课程体系整合建设新专业培养体系,根据各校办学特色与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需求进行科学、合理、先进的调整来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经济。

2.2.1 专业建设

机电专业结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科学、信息工程等方面的传统学科优势,机电专业的建设建议着重培育“应急特色”,通过目前社会需求与高校开设应急管理相关课程,与机电传统基础理论课程及新兴学科融合,并建立以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为方向的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夯实基础、思想活泛、专业素养高、敢于实践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应急管理发展的机电专业人才,并将此等人才引用到应急管理下机电或相关行业领域。

将现有制定的机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应急特色优化,根据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相关企业共同完成具有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急特色教育环境。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在于课程与教材设置,根据本校办学条件与专业方向创新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理念,建立的传统机电课程机制与应急组合优化,通过对相关行业发展与目标以及岗位能力需求标准编写新的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与相关精品教材,重视实践在具有应急特色的工科类专业中的重要性,增大实践教学环节在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教学体系中的比重。成熟的教师队伍也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应急知识水平,采取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工作推进应急专业方向与机电专业方向教师知识快速融合发挥向导和示范作用。

目前,对具有应急能力的机电人才需求紧迫,需要完善的人才评价与监控体系来尽快将培养人才投入到相关应急领域行业中,根据专业特色设立评价与监督机制,让相关专业专家、师生、督导、同行以及上级部门管理者参与进去确保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2.2.2 课程体系

根据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要求与我国传统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情况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理论专业角度考虑,机电专业学生需要系统掌握机械工程、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此外,为向应急转型还需设置应急管理基础、安全科技概论、公共信息管理等应急专业核心课程;后续的实践培养还需要掌握应急领域需要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和自动化机械运行与维护等课程来奠定基础;为与国际社会应急培养相互交流,需培养机电专业学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跟进智慧应急的发展,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还需拥有计算机操作技能来实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 所示。

图2 理论课程体系

机电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将实验、实习、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要保证实验教学足额全部完成,每个实验的第一次实验由理论教师讲解,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均采取现场教学,大力建设校内实验中心、确立稳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校内外结合、课内外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习与实训工作思路,形成学校、院系管理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机制,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3 所示。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3 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发展前景

根据我国在陆地区各高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应急人才培养研究调查,机电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需求密切相关,对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学科与机电专业教育相配合的人才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推进和发展。

(1)高校对机电专业的学生应加强应急科普,通过提高高校人才的应急文化水平来提升面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时对风险的意识和应急心理素质。

(2)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的学科体系要重视实践基本技能和理论教育联合培养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满足高校人才面对实际应急工作中的需求。

(3)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构建思路在智慧应急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在保留传统机电专业与应急相关课程优势下课程教学增加设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语言设计(如Python 等)将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相融合,贯穿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及智慧决策的各个环节[11]。此外,要明确经济文化在机电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的扮演角色并加以实施。

4)根据各高校办学情况拓宽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的范围,培养模式上将机电本科与硕士教育相互结合,加强思政教育和军事体育工作,努力争取与各级政府机构、相关企业以及社区群众对于高校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上的合作,确保建设实训基地的投入资金来满足高校人才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具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

4 结论

以应急管理为目标打造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结构、模式及体系,培养面向国家及世界的新型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专业人才。

(1)我国在应急教育的长期探索中已取得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一定成绩,但与应急相关的机电人才培养质量还有些欠缺,传统的机电教育对于我国目前国情的需求来说难以匹配,要充分发挥各高校机电专业人才的作用还需向应急方向转型,因此创新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是有必要的。

(2)汲取欧美国家比较完备的应急教育体系应用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中去,重新分析与应急相结合的机电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与模式,根据机电专业的侧重领域拓展培养方向,重视实践课程对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在面对各类风险事故时的重要程度,提升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整性。

(3)经过向应急方向转型的机电学科建设要避免在理论探索上的驻足,将机电专业学生的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理论课程体系相互贯通,还需与其他专业建立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尽快建立属于我国的具有应急特色的机电人才培养方案。

猜你喜欢
机电应急特色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中医的特色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