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研究

2023-12-23 08:19官桂香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精神

官桂香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2018 年9 月10 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劳动教育做出的最高指示。把劳动教育纳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内在需求[1]。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强国的责任和使命。

一、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劳动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高校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丰富的精神内涵、强壮的健康体魄和过硬的政治觉悟的新时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学生要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参与学校或社会的劳动,大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民情、党情和国情,使自身真正融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因此,弘扬劳动精神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主动参与校内或社会劳动,通过劳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掌握真知识、真本领。

(二)弘扬劳动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思想领域与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斗争却日趋白热化。而有着弘扬劳动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恰恰能发挥与资产阶级文化争夺思想阵地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劳动精神,既包含了与轻视人民、诋毁劳动的错误观念进行坚决斗争的一面,又包含了阐释宣传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要让学生在劳动生活中感受到正向精神激励的一面,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轻视、贬低劳动”到“崇尚、尊重劳动”的转变,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才得以实现的。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最光荣”成为了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我们才能在建国初期最大程度地凝聚全中国的力量,使国家的发展迅速步入正轨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同样以劳动精神作为文化支撑,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改善自身生活水平、改变个人命运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回望历史,如果新中国没有与时代相匹配的劳动价值观的确立,中国奇迹就不可能发生。因此,弘扬劳动精神必须继续加强并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弘扬劳动精神是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思想保障

当今大学生身处的时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建设一支具有更高素质、更强本领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同样需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淬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主要取决于我们国家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必须从弘扬劳动精神、发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入手,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和敬业风气,同时还要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既是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助推器,又是引导青年不断修正价值观,保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工具。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必须打牢思想基础,依托高质量教育塑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四)少数大学生存在对劳动精神的错误认知,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目前高校中存在这样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不会劳动,不想劳动,抵触甚至厌恶体力劳动,进而鄙视劳动者。造成这种情况是有多种原因的: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使他们“重学习、轻劳动”的想法根深蒂固;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对劳动观念的认识,造成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极差;极少数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在学习上严重依赖父母,在生活中眼高手低;还有的学生缺乏对劳动者的同情心,缺少对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投机取巧、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却觉得理所当然。因此,高校面向大学生要全面并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高尚的劳动品质和坚实的劳动技能。改变大学生对劳动精神的错误认知刻不容缓。

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

劳动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价值,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我们能从中感到非常的快乐。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一定要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如今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党带领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的;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个人的发展、品德的培养、意志的磨炼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充分认识到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因此,大学生要珍惜今天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确认识劳动者的价值

劳动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对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文化糟粕也随之而来。这些所谓的“新思潮”影响着中国的年轻一代,导致一部分青年人不会劳动,不想劳动,抵触甚至厌恶体力劳动,进而形成了鄙视低收入体力劳动者的价值取向。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又诞生了网络带货、网络主播等一批新兴职业,很多大学生看到他们“夸张”的表演和光鲜亮丽的外表,认为这些职业不用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就能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利己思想通过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年轻人,使他们产生了把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人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这一错误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要通过课堂教育和弘扬劳动精神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者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无论何时都不能诋毁、抹杀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每个人所从事的劳动和取得的报酬必定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

(三)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劳动者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价值观。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辛勤劳动,还要建设一支具有实干精神和钻研精神的高素质劳动人才队伍,而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就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劳动人才培养基地,需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责任,树立远大理想;第二,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理论素养;第三,通过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努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追求极致,勇于挑战自我。

三、目前高职院校劳动价值观培养现状

通过查阅资料及调研发现,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以掌握劳动技术为主的技能型、技术型专门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而劳动教育则以零散方式体现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中。多数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往往还停留于劳动技能层面。高职学生一般都有一个学期以上的实习时间,他们的实习就是一种生产性劳动技能实践,可有些高职院校更多侧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让学生通过实习更专业地掌握技能,这确实有助于学生未来就业,但往往忽视对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多数学生家长也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侧重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只要手中多几种技能证书,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机会才更大些,却不重视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现阶段高职院校都按照要求开设劳动教育课,但是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职能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任务和分工尚未明确,全员参与劳动育人的意识不强,多数院校认为劳动课教育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该由教务部门负责,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好,院系按照教务的计划开展劳动课教学,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还有部分院校劳动教育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牵头负责,缺少专门的师资队伍、教材以及教育标准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撑,诸多因素导致劳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途径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

将劳动教育纳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要率先转变观念,破除“劳心劳力”的偏见,认清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开展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认知、认同程度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学习校本劳动教材,参观劳动实践基地或校办企业,开展相关职业体验活动。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月活动,邀请当地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以及各行业表现突出的优秀校友到校宣讲。举办师生劳动讲座和劳动演讲比赛,讲述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劳动故事;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评比校园劳动先进个人;定期举办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师生的劳动照片、个人劳动心得体会、手工制作等。通过线上直播、线上寄语等方式,分享劳动感悟,营造劳动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评选、展示和表彰等活动,将劳动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理解劳动,重视劳动,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的内容、目标、评价等因素的融会贯通,各系各专业不同劳动教育模式之间的有序衔接,教师队伍、教学硬件、教学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在课程体系方面,包括必修课程、日常活动或项目课程。必修课程的特点是目标关键且重要,课程内容是必需且基础的;渗透课程的特点是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通和渗透,联系紧密;日常活动或项目课程的特点是不限内容,实践形式灵活多变。要想使劳动教育内容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在高校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三者相辅相成的增值效应。

首先,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设计出科学、规范的劳动教学大纲,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其次,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最终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新时代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必须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将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下来,将课时、教材、教学内容加以明确,才能形成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再次,结合五一劳动节,设计劳动周,强化劳动意识。还可结合职教周活动,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增强动手能力。高职院校也可在课程设计时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和技能技巧。例如,针对学生的劳动培养要求设计劳动基础课,组织学生开展基础劳动锻炼课,合理制定劳动教育的课程大纲,并设计“劳动+ 专业”的课程活动,利用项目式或实训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3]。

高校应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特点,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对大学生做出必修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规定,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依据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特点,运用阶段性、相关性等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努力适应新时代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开展日常劳动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除了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使学生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劳动方式,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紧跟时代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4]。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按照劳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计划,开展日常劳动实践活动周,设置教学楼卫生、宣传栏保洁、会议服务等劳动岗位,集中一周进行劳动实践,由校内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在一周内学生轮流体验不同岗位的劳动实践:把绿地和校园道路作为责任区划分到各班级,由责任班级的学生按要求进行保洁;结合学生宿舍管理,开展“我的寝室卫生我做主”活动,每天打扫一次宿舍;坚持开展良好生活习惯教育,全体师生在校园食堂用餐时,自主收拾、分类放好餐具;结合传统节日,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体验生活之道,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5]。

(四)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内的公益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维护环境和秩序,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在新生入学、校运动会、毕业典礼、校园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中设置帮扶、会议和赛事等类型的校内志愿服务岗,并组织学生实施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堂,开展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公益活动,奉献社会,以实际行动弘扬劳动价值观。

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公益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外义务劳动,如创建卫生城、义务植树活动等;结合专业到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社区等单位开展义务劳动。在寒暑假期间,大学生返乡后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当地群众。例如,机电专业学生为村民维修小家电;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可为当地群众检查维修车辆;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比如擅长书法可以为邻居撰写对联,师范专业的学生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辅导家乡群众学习普通话等,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6]。

(五)加强高职院校各部门合作,开展劳动教育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组建专门的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等内部传播和外部引进的方式,将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从而使教师的劳动教学更能满足学生对劳动力成长教育的需求,提高劳动教学的效果。在高职教育中,实习是学生学习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实践活动则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7]。因此,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其劳动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想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一是各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制定劳动教育计划和内容时,双方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二是要确保校企双方之间的良好关系,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名学生。

劳动教育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规范管理,劳动习惯养成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共进,方能取得最佳效果。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教师队伍的组建,提高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建立一些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8]。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劳动教育保障。财务部门负责经费支持,后勤处负责劳动工具的配置,学生处负责校园日常劳动实践活动,团委负责校内外公益性劳动服务,教务部门负责劳动教育课的安排,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师资培训,院系具体落实推进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多个部门形成劳动育人的合力,形成全员劳动育人的格局。同时,家校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家长要转变观念,高职院校要担负起日常劳动习惯教育的责任。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实践与实习实训劳动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探索,稳步推进高职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9]。

(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校园文化对于生活在院校内的每一名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价值,借助丰富的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首先,高职院校可借助校园建筑物、景观和道路等设施将劳模、工匠等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展示出来;还可以借助高职院校的展板、广播等多种途径对其展开宣传。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例如,高职院校教师可组织“工匠之家”等社团工作,促使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社团活动中对劳动形成情感认同,并逐渐提升自身的劳动创造力;还可以开展“劳模、工匠走进校园”等宣传活动,放映劳动主题类的影视作品等,或者可以在高职院校内或者各个组织社团之间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交流会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领悟到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劳动的乐趣[10]。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