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3-12-23 08:19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思政

关 莹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一、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本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辅相成,促进本地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是一种高尚、先进的文化,它可以使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提高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1-2]。通过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将本地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本地红色文化有效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

辽宁红色文化是我党在革命过程中延续下来的先进文化,沉淀了革命年代的文化洗礼,涉及红色精神、遗址遗迹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3],深入挖掘和利用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辽宁红色文化构筑高校思政教育平台,提升了思政教育实效性

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遗址遗物如雷锋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教育功能,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系统、更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教育者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也可以帮助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切实发现“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

二、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寻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4]。课题组为了深入地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设计了针对在校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参与情况的调查问卷[5]。调查问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同感,高校对本地红色文化的教育途径。通过线上问卷形式,面向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97.8%)。调查问卷经初步核查后进行了相关统计,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辽宁红色文化认知程度还比较低

问卷调查中,在对“辽宁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了解情况”结果显示:有45.7%的同学选择了“完全不了解”;49.2%的同学选择了“了解不多”;仅有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这组数据反映着高校大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透彻、认识度不够深刻。高校对本地红色文化的教育通常仅仅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课程学时少,未能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足。现如今,红色文化的传承已得到高度重视,然而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去,通过课堂及校外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途径在不知不觉中将红色基因渗透其中。

(二)高校运用辽宁红色文化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局限

通过对“在校期间参加过何种红色文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59.8%的学生回答“从未参加过”,20.2%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红色征文、主题演讲”,20%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外参观活动”。这一组数据反映高校大学生参与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机会少,形式单一,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度低,实践性不强等问题[6]。高校应当在保证课堂教学第一主阵地的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发、挖掘和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从而在保护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红色精神,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去[7]。

(三)红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一支素质优良的红色文化育人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不应仅限于思政教师这一层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也应加入到红色文化育人的队伍中来。对“你认为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以下哪种角色占比重要”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思政课老师”的占95%,选择“专业课教师”达89.6%,选择“辅导员”的也达到了93.2%。可见除了思政课教师之外,专业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将红色文化的融入程度也很高,因此也印证了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红色育人的队伍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开发主题课程、编写校本讲义教材

首先,通过对辽宁地区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实地考察与发掘,开发并开设本地红色文化相关的专题课程,开展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展示、本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等工作,使本地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努力打造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独立的课堂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对于本地红色文化的敏感度[8]。

其次,目前本地红色文化没有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思政课教材对本地红色文化部分讲解较浅,知识点及内容比较分散,不能够系统地将本地红色文化及资源作为独立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讲解,致使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乃至全国红色文化了解不足,无法获得有效的学习资源,无法规划合适的学习路径。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科书,将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英雄事迹、红色遗址遗迹、红色主题景区等红色文化资源编入教材,积极实施校本教材课程;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乐趣,促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提升红色文化敏感度,感受红色精神,正视历史问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党对国家的热爱,达到事半功倍效果。通过以图片等形式“云”游遗迹遗址,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建立红色文化实践社团,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辽宁地区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组建辽宁红色文化协会及学生社团,打造以本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话剧社团,通过编排歌舞剧等形式,还原历史经典场景,展现特定时代的战争事件与英雄人物,在校园内巡回演出,让全校学生有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仿佛置身于震撼的历史场景中,激发他们热血之情;如电影社团,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开展观后感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收录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红色文化,激发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的求知兴趣[9];如文旅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本地红色旅游线路,寻访红色足迹的同时带领同学们瞻仰革命遗址遗迹,参观红色旅游景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雷锋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通过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讲解,学习革命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熏陶,也能使参观者深刻地感受到其所蕴藏的时代背景与丰富的内涵,让本地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凝聚爱国力量。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体验式、互动式的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本地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效,并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赞同和认可,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传播红色文化精神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它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当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典型的“网络原住民”[10]。利用互联网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达到实现本地红色文化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赢”局面。同时,学生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高校应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水平,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线上互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辽宁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