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3-12-26 03:46孙晓霞殷玉枫
山西青年 2023年22期
关键词:成长型工科导师

邸 娟 刘 峰 孙晓霞 李 直 殷玉枫

1.太原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家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践行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在于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对于当代高等教育来说,创新型人才思维模式的培养和知识教学的培养同样重要[1-2]。本文就“成长型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展开深入分析和思考,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抗挫能力差

近年来,研究生因心理问题或抗挫能力较差而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重视。研究生大多缺乏生活磨砺,长期面临导师、学业、毕业、就业、人际交往、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及时缓解或释放,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轻者产生抑郁,重者危及生命。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抗挫性教育越来越占据不可小觑的重要地位,加强心理教育工作,强化学生抗压能力以及开展适度心理干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3]。

(二)课程设置单一,学科融通不足

目前,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局限,例如课程体系设置单一,选课制度僵化,授课形式多以教师讲述为主,课程考核也多采用书面考试,形式单一,忽略了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估[4],此外,课程知识面通常较为狭窄,未能体现不同学科的融通、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

作为培养其从学习到研究的重要过渡桥梁,研究生的课堂知识教学,应与本学科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连。因此,如何科学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需求,将是研究生课程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科研主动性不足

研究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5]。现阶段研究生求学动机纷繁复杂,试图从考研中寻找新出路,希望在学历、院校、城市、人脉关系、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所提升。然而,不少研究生抱着“混学历”的思想,具有功利化心理[5];有些研究生科研功底和能力非常薄弱,且科研内驱力不足,未能激发自身投入研究的意识和热情;同时,工科科研课题往往周期长且难度大,科研兴趣不足又缺乏韧性的学生,遇到困难容易心生畏惧,裹足不前[6]。

激发创新内驱力,需要从思维模式着眼,只有当研究生自身对开展研究工作具备强烈的内在兴趣,才有可能保持不断钻研与进取的信念,更具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日常科研、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与挑战。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对思维模式的培养

(一)固定型思维模式改变了失败的意义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7]。在“应试思维”仍深刻影响着中国各阶段教育的当下,我们“一考定终身”的升学制度、教育体制、包括老师家长的不科学的认识,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很多学生一贯以为分数应与能力相匹配,将一次的失败当成永久的标签,甚至将失败这一事件作为失败者的身份深深印刻心间,渐渐习惯用一种固定型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自己,这将使一些学生害怕做越来越难的选择,于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动声色地就把一个人推向了深渊,扼杀了他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悄悄篡改了失败和努力的意义。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金钥匙

浇灌一个人天赋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顶峰往往是很多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渴望到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工作热情带来的副产品。真正的事实是,努力和天赋从不是水火不容,而是你必须为你最喜欢的事付出最大的努力。

赞赏个体的努力,将使他乐于把自己的成绩与努力产生正向联系,逐渐养成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而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淬炼出学习的热情、坚毅的品质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主题课堂教学干预——让成长型思维模式而非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作用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关于压力正向心理干预的研究中多次发现,一次成功的心理干预,会对学生思维模式的改变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进而改变其看待压力的态度[8]。

思维是教学的核心。因此,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开设这样一门认知心理学必修课,显得极为重要。相信在一个完整的主题课堂教学干预后,学生可能会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记不清,但是让成长型思维模式而非固定型思维模式起作用,会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二)引导学生视压力为资源

如何看待压力,在决定一个人出现哪类压力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选择视压力和焦虑为兴奋、能量或动力,能帮助学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有助于其深层次转变思维方式;而如果视压力有害则干扰了个人运用压力作为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视困难、挫折为资源,拥抱紧张、拥抱压力,能把恐惧转化为勇气,且有利于转化压力,因为积极的思维模式保护学生免受情绪困扰,视生理上的压力反应为资源,从而强化搞定压力的自信,帮他们成功实现目标。

(三)开设专题化课程,提升专业知识与课题研究的适配度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上应体现“研究性”,突出课程教学的主题化、系统性和进阶性。开发专题化课程、吸纳前沿性知识和新进展、注重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是促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举措[9]。课程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所在,启发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一步钻研探索。

如根据导师或导师团队开设专题化、系列化课程,教学内容势必会更加精细,也更具专业性及权威性;避免灌输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通过积极的深度思考,独立解决面对的工程或科学问题;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多元化,可分阶段进行若干开放式讨论,以小课题、小项目、汇报展示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查,期末试卷可设计几个开放性讨论题,这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指导与深度介入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导师的科研水平、态度、责任心等都会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应注重责任意识和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学生从导师处获取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资源和支持[10],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这种指导风格还需通过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正向心理干预体系的中介作用,才能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实践中,导师还应尽可能深度介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如量化学生的文献阅读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针对课题内容的探讨,形成自己的理论与看法。讨论的对象内容可较为宽泛,例如文献阅读报告、试验方案的设计、感兴趣的程序脚本以及观点新颖的论文等。此外,可借鉴欧洲大学导师的指导方式,在全员组会外,尽量抽出时间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单独指导,对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和把控性,指导效果和效率往往也更高。

(五)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于新工科专业,研究生作为推动学科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依据其特点和爱好因材施教,分配其承担不同的研究任务,给予不同性质的能力锻炼和成长方向,使研究生在校期间就逐步分化为学术探索型和工程创新型群体。

这就需要培养单位科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生科研考核体系,对研究生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分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引导研究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应明确区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评价指标,例如学术型应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高水平原创论文;专业型应积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除了培养学生在相关行业领域期刊内发表论文外,撰写工程报告、申请发明专利,以及完成成果转化也是重要的成果形式[11]。

四、结语

本文讨论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具体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即以成长型思维模式为指导,开展主题课堂教学干预、引导学生视压力为资源、开设专题化课程、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指导与深度介入、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等,研究结论为有效提升高校工科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猜你喜欢
成长型工科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在创造中生长
——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
爱情导师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