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I 模型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路径探索

2023-12-26 03:46常素梅
山西青年 2023年2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培育

常素梅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1]。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也是构成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由此看出,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劳动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其能否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如何进一步培育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给予重点关注。本文将基于SECI 模型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系统全面开展。

一、SECI 模型的基本内涵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20 世纪末提出SECI 模型理论。他们认为:“在社会活动中有两种知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即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且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即SECI模型”[3]。其中,社会化(S)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主要是指隐性知识的传达与分享过程,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者的持续观察、模仿、尝试与实践来实现认知上的获得与进步;外化(E)是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个人将已取得的知识在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外在表达,从而不断显现与整合;组合化(C)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指通过不同的符号载体与信息技术将自身所已具备的多种显性知识进行理性的总结,进而实现一定的系统化与体系化;内化(I)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指人们对已接受与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在经过消化吸收、理解提升后进行实践,并逐步转化与沉淀成新的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这四个过程分别都有与之对应的一个“场(Ba)”存在即社会化(S)对应的是创始场、外化(E)对应的是互动场、组合化(C)对应的是系统场、内化(I)对应的是练习场。通过这四个阶段与“场”的对应转换,可以促进人的自我学习成长与知识转化创新,共同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再到隐性知识转换的螺旋式循环上升过程。

二、SECI 模型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启示

“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4]。因此,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需要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基于上述SECI 模型的基本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其知识转化理念与实践要求,寻求教育教学中知识转化、创生、习得的可能性及其机制、路径与成效”[5],为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开展劳动素养培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启示。

在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有关劳动素养的理论知识即为显性知识,而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劳动情感等方面则为隐性知识。在社会化(S)阶段,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言谈举止、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与精神、劳动态度与情感、劳动能力与素质。在外化(E)阶段,主要“是将隐性知识用格式化的语言、概念、数字等显性描述的过程,它是知识转化中举足轻重的环节”[5]。教育者对劳动素养理论的讲解与传授即为外化过程,同时学校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案例收集等,都体现了将关于劳动教育的隐性知识科学系统表达出来,并通过课堂内外的理论讲授对学生展开教育。在组合化(C)阶段,是学校通过多种媒介与载体,将学生获得的多种显性知识进行有机重组与系统整合,实现显性知识的进一步递进与发展。对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而言,学校可以借助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通过多种数字化技术与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打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环境,同时针对性给予指导与引领。在内化(I)阶段,是学生将显性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内部升华的过程。学生通过前面有关劳动知识、劳动意义及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显性知识的系统学习,再经过日常生活练习、技能竞赛参与、顶岗实习开展、公益活动参加等多种方式应用于实践,能够更加深刻感悟劳动带来的价值感与意义感。

三、基于SECI 模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发挥共育力量,营造潜移默化的创始场

创始场是知识与价值生成的起点,是人们思想和精神活动的最初状态。鉴于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状况,需要我们从全员全程育人的角度出发,发挥好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育力量,营造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潜移默化的创始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关注与教育下实现的。家庭在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家庭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劳动自立意识、基本生活技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一种肯干愿干的良好生活习惯。学校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阵地,需要创设良好的系统性劳动教育校园文化生态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首要的一点是要强化学校的重视度与顶层设计,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健全劳动评价体系,强化劳动精神宣传体系。同时还要凸显职业院校的特点,将崇尚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把劳动教育系统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阶段。从社会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宣传导向,形成劳动风尚,建设一种全社会认真学习、积极支持与努力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态势,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时代风尚与氛围。特别要关注到当前是一个自媒体、全媒体信息传播的时代,可以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两微一端”、vlog 和短视频的方式增添贴近青年学生实际的多样性、创新性教育互动方式,增强学生感受劳动的魅力与活力、涵养劳动的情怀与意志。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供积极互动的对话场

对话场是指将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个体,在一定的场所通过群体之间的问题讨论、焦点交流等互动活动,获得认知的相互启发与碰撞、反思与创造,从而促进整体认知结构的优化与能力的提升。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最为集中的则是出现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深化学生劳动认知、发展学生劳动精神与实践技能的劳动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优化尤为重要。

第一,学校要把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得到展现;第二,基于劳动教育制定“立德、增智、强技”的目标,要对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科学规划即尝试建立劳动素养培育的必修课、“融入劳动要素的公共课”与“融入劳动元素的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第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构建具有一定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例如,大一年级主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因为他们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劳动观与了解自身专业的基础岗位素养;大二年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在选修的公共课、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同时依托学校的社团活动开设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劳动等,逐步体会服务型劳动的积极意义,强化社会责任感;大三学生要进入到顶岗实习与找工作的阶段,学校的劳动教育内容要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从业岗位需求,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等与专业实践实习相结合。

(三)依托网络平台,打造资源丰富的系统场

系统场主要是指在虚拟的环境下将明确的知识进行传递、共享、整理、沟通的场。“信息技术构建的协作环境对孤立的显性知识成分的组合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6]因此,依托网络平台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序开展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也是当前的重要途径。

一是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定期推送一些优秀专家学者关于劳动教育的观点文章或新闻评论,提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融合劳动教育思想观念,以深化学生关于劳动理论的认知;二是不同学科教师在开展线上劳动教育时,要注意拓展的教育内容要与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实现互补与融通,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三是学校可以搭建多层次的网络互动空间,设置专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类学习主体之间关于劳动活动的“时时、事事、处处”的感悟交流,同时不间断发布社会中出现的人们的新需求、形成的地方新业态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等学校要安排开展的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头脑风暴、出谋划策并能积极参加,促进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中丰富劳动情感,提高劳动实践能力。

(四)整合实践资源,拓宽多元外化的练习场

练习场的设立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实际训练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把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指导现实实践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以进一步在磨砺中内化,从而深化认知、锤炼品格。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育资源,持续拓宽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练习场,以助学生更加深入劳动体验、体味劳动艰辛与感悟劳动价值。

首先,从校内来讲,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不同专业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把教育内容做厚实,把教育形式做灵活,促进专业技能实训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要加大其他类型的劳动实践校内基地建设。例如,逐步建立与完善学生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学生主要开展多样的服务型劳动,自主办理与完成校园各项日常生活事务,真实有效地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愉悦感与价值感。同时,学校也可以进一步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园,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尝试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积累经验,提高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更加全面提高多种劳动能力与劳动品质。

其次,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要进一步依托企业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完整的技术设备,共建一批稳定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与实训基地,特别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岗位中针对性地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强化劳动实践能力,为以后顺利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学校要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积极扩容以涵盖变化发展了的劳动现实。服务性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复合性劳动等新型劳动形态正进入劳动教育的视野。这些新型劳动形态仅仅在学校与企业中是无法得到完全的体验与实践的,需要鼓励学生勇于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走进城乡社区、福利院、医院、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孵化园等单位与机构工作实践场所去发挥才能,逐步丰厚劳动知识、夯实劳动技能与锤炼劳动品格,对“为什么要劳动、劳动为了谁、如何劳动”等问题有更加全面科学的认知,促进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积极力量。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培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