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基于现代化的独异性视角分析

2024-01-01 21:49任剑涛
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遍性国情异性

任剑涛

(清华大学 政治学系,北京 1000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或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或中国特色,而这种特殊性或中国特色又是基于中国国情而产生的。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表述是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共性与中国现代化个性之间得到定位的。在强调现代化共性的基点上理解这一命题时,有必要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特色进行分析,以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点。正是由于中国国情不是别国国情,注定了建立在国情基础上的中国现代化,必定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国情在什么范围和多大程度上是独异的,又在何种意义上以其独异性而与现代化的共性区别开来,是确认“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需要辨析的基本问题。无疑,处在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中的各个国家,都会因其具有独异性的国情而表现出现代化的某种独异性。但由于它们都是人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各国现代化必然具有某些共性。就此而言,现代化的独异性给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国情认知的方法支持,虽其普遍性或共性也会给其打上现代化的共同烙印,但在现代化共性中更突显其中国特色产生的国情根源。

1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总体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定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但中国式现代化之为“中国式”,是在现代化共性中呈现的另一面,显现出中国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特色或特殊性。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强调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的缘由所在。相比于“既有”的语式而言,“更有”的语式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国情与国家这一更加重要的特点。这种语式的区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何而来、以何表现?也许用“独异性”这个概念比用“特殊性”这个概念更能回答这个问题。独异性与特殊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相较特殊性而言“追求独一无二和卓尔不群”[2]3。特殊性是一个相对于普遍性而言的概念,特殊性着重强调的是一物之为一物的特点,是一个旨在区别一物与另一物的差异性的常用概念;普遍性旨在强调物与物之间的共同性,是一个重在强调在物的一般性质基础上去认知某类甚至是所有事物所具备的普遍共性的概念。独异性不是一个与普遍性相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普遍性、普通性相对而言的概念,体现出这一特性的事物具有不可置换、不可比较的特点。一个独异性的共同体“将自己历史上、空间上或伦理上的独异性当作成员共同的文化想象来维护”[2]4,其所维护的包含共同体身份认同、社会凝聚、价值信仰、传统理念等。它是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由认知、评价、产出和施行四种方式制造出来的。它与社会的普遍性,也就是批量生产、面目相近的那些社会事物具有根本区别,但同时又与之紧密相关。在很大程度上说,独异性又是一个与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的概念,反映着人们对现代化社会的某种与众不同的特质的认识。

在现代化过程中,独异性具有某种逆转追求与推崇现代化普遍性的特征。规范化、程式化、风格一律、表征相似是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但独异性呈现的是晚近工业化推动的创意性的独异化。这是一种由文化支撑的独异性,因为在普遍化、雷同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因素重新回到了社会场域的中心,“独异性的规律与社会的文化化和感性化密不可分”[2]10。因而独异性与作为常用概念的特殊性不同,它既包含着特殊性的部分意涵,又更多地有着现代化的特殊意涵,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概念。从表面上看,独异性是从普遍性发展而来,是现代化早期阶段向晚近阶段转变的一个结构性征兆。但独异性并不是孑然独立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早期现代化的背景条件,独异性是无以崭露其面目的。于是,两个相携出场的现象值得重视:一是现代社会中独异性与普遍性的逻辑处在相互竞争的状态,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理解现代化,尤其是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二是晚近现代阶段,独异性已经成为它的基本特征,这是现代化演进的一个近期结果。就此而言,独异性或独异化已经成为晚近现代化的结构特点,而且也成为晚近追求现代化的一个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象。换言之,现代化的近期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深度发展,独异性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最瞩目特征。那些现代化发展相对迟滞的地区或国家,或者说后发现代化国家,也会将独异性作为自己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理念或追求目标。进一步而言,从人类现代化历程来看,先发现代化国家在初期阶段呈现出诸多的共同性,随后各自展现自己的独异性;而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初期阶段依然呈现诸多现代化的共性,但随后也更多地显现其独异性。因而独异性成为现代化的普遍现象。如此,人们便将独异性抽离出来,作为认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框架性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在呈现现代化普遍性一面的同时,也表现出它的中国特色或特殊性的一面。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它的普遍性一面,正是通过其具有的“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一面展现出来的;而它的特殊性一面,则是通过它的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特色”一面体现而出。而“中国特色”也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独异性”。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明确表述。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但人口规模巨大并不直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表现,是因为人口数量成为现代化战略与政策的考量基点,它才成为独异性表现。中国从人口数量的视角来考虑“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这就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本身也不直接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特征,而是在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联系的情况下,它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防止两极分化、寻求共同富裕的独异性体现。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也不直接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特点,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解决“物质贫困”与“精神贫乏”的情况下才构成其独异性的表现。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身是晚近现代化的共性所在,但在“五个文明”共同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框架中,它可以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某种独异性。其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相对于现代化主流的西方模式而表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西方模式是“现代化的老路”,而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点上尝试开拓出一条新路,以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而展现多元现代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3]。这五个特征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面性特点着眼作出的表述。一个对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为聚焦或集中化的论断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一种连贯性概括,是从现代化领导权与现代化使命追求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的焦点所在。换言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能更好地理解其中国特色。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的中国特色而言,这五个方面性的表述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都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特点的表述,即相对于现代化的普遍性而言。这五个特征,如果不将其放置在一个比较的框架中,是很难直接确证它的独异性的;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与其他所有国家相比较时其中国特色体现最为集中的方面。因此,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放置在普遍性的现代化框架中审视,它的中国特色以及背后的独异性(包括特定的使命追求)才能呈现出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在总体特点上一定要置入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现代化的个性的比较框架中的理由所在。同时,这五个特征是关联性的陈述,而不是孤立性的陈述,即相互之间是彼此支撑的关系;也不是完全排斥性的阐述,即不是绝对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不相关联。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普遍性与独异性之间来认知的缘由。因为从五个分开的方面来看,它们都不足以单独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它们都在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体现,譬如印度的现代化面对的人口基数也特别巨大,再如先期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在以福利社会的名义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又如现代化中的各个国家都追求两个文明的同时发展,而生态文明现代化也成为各国现代化的重大主题,如今各国的现代化也都承诺和平与发展的内在勾连。但五个特征交叠呈现,便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一端展现出中国现代化的独异性。与之相关,那就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独异性表现,也不是与其他所有国家的现代化特性绝对不同的方面。在不同范围与程度上,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国家特性,但要说五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且体现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国家特色或独异性的话,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出的现代化独异性便得以突出。当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一个焦点凸显出来以后,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就更加明显了。

因而独异性是一个适合于用来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可以说在两个意义上得到支持。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观追求确实是尽全力展现它与已经和正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其他国家的不同特色。这不仅从现代化的定位上尝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呈现出来,而且在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制度布局、实施过程与追求目标上,都努力为其打上不同的社会变迁烙印。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诸条件与促进这些条件朝向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聚集的方式,也具有某种中国现代化的独异性特征。这不仅从前述五个特征及其关联机制上体现出来,更从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的领导方式上呈现出来。因此,现代化的独异性确实是帮助人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一个视角,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目标追求。

2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范围与程度

从独异性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因其在处境上的独特性,肯定在现代化的自我定位上绝对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但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本身的认识,不是“独异性”这三个高度浓缩的字眼儿就能让人清楚明白得了的。因为这种独异性需要在具体的阐释中呈现给人们,才不至于在云遮雾障中让人不明不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五个方面性的表述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中已经明白地罗列出来了。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不是不证自明的。五个方面性的表述(五个特征)和一个集中化的论断(一个本质要求)这六个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主要方面,究竟在多大范围、怎样的程度上体现出来,需要在具体分析中才能得到体察与确认。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五个方面的特征、一个集中化的论断,究竟与其他国家在相应的主题上存在多大差异,以至于可以对其独异性进行确证,这中间存在一个独异性的比较呈现问题。从理论上讲,独异性的独一无二存在性质,不是比较的结果,而是自然浮现的状态。这是独异性之为独异性的根本理由。但独异性何以是独异的,在于与他者比较的过程中浮现出不同于别的存在物的认知特质,故而人们反过来确信一物与另一物何以是不同之物。于是,一物是不是独异的,才可以得到判别与确认。从比较认知的角度讲,中国式现代化这六个方面的特色表述,相比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性与不同国家现代化的独异性而言,可能会出现四种比较搭配结构。

一是现代化的要素完全不同,结构上绝对相异。这是就各国现代化是各个具体国家的现代化这一根本规定而言的。就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而言,首先是它们各自现代化发展的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这些要素的国家属性来讲,一国与另一国的属性肯定是不同的,其物性特征决定了一国与另一国的现代化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变迁结果。简而言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独异性特点的物理规定性。这就注定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英国的现代化对后起的法国来说,可以在结果上得到后者的艳羡,却无法机械模仿英国而实现法国的现代化。即便是美国,在现代化上有模仿宗主国英国的嫌疑,但美国蹚出的绝对是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在先发现代化国家之间尚且如此,那么在先发现代化国家与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就更不存在模仿前一类国家的可能了。原因在于,后一类国家的现代化条件,与前一类国家的现代化条件根本不同,即便试图模仿,也不知从何下手。“尽管工业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逐步得到发展,并使其社会-经济结构规范化,发展中国家却以其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异质性为特征。”[4]273基于完全意义上的独异性,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从类型上来讲,先发现代化国家、先发现代化国家之间与后发现代化国家、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都找不出完全相同的现代化例证。因此,人类现代化的历程与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路都说明,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其独异性,这无疑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及其独异性的最强论证进路。

二是现代化的结构基本不同,表现上迥然相别。这是一种相对于前一种即最强的独异性而言的、次强一级的独异性表述。这种独异性将现代化的类型划分及其表现特征综合成一种分析不同国家现代化的进路。其间,在原生现代化的结构上,人们发现英格兰的现代化与苏格兰的现代化属于不同类型,英国的现代化与法国的现代化属于相异的现代化进路,法国的现代化与其他西欧国家的现代化在表现形态上有异,而西欧的现代化与中欧(如德国)的现代化明显不同,中欧的现代化与东欧(如俄国)的现代化迥然相别。推而广之,欧洲的现代化与亚非拉的现代化在结构上也必定是显著不同的。至于在现代化的上述结构类型中,其表现的差异性更是显而易见: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诸要素上,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驱动因素很不相同,而且在发展阶段上也显得错落有次、位势交错。因而,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从现象上看本就千差万别,而在结构上的区别也令人瞩目。很自然地,中国式现代化在结构与表现上既与欧洲国家不同,也不同于亚非拉其他国家,即使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虽然在现代化的性质上相同,但现代化的结构与表现仍然不同。在这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一方面凸显了文化因素成为现代化独异性的标志,另一方面显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众不同的特色。这就更强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相对成立强度。

三是现代化的基本结构相同,外部表现不同。这是一个趋近于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比较现代化结论。各国现代化的外部表现总是相异的,因此,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展现多样化的景象。但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千差万别,并不等于它们内部结构也全然相异,起码在先发现代化国家之间、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以及先发现代化国家与后发现代化国家之间都会在现代化的基本结构上显现出某种一致性。这是现代化的普遍性的集中体现。如先发现代化国家即西方国家,各国之间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鲜明不同,但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上的趋同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同理,后发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尽管国情大不一样,现代化的处境与发展状态也殊为不同,但在现代化的部分结构上也表现出某种类同性或普遍性,如这类国家一旦尝试发展现代化的经济,都需要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而要保持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需要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如果要促成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匹配性的发展方式,则需要发展现代化的文化,以便让现代化的发展拥有较为深厚的社会土壤。那些跌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让现代化的子结构相互匹配,或者政治上有所发展,但经济上不能跟进;或者是经济上曾经疾速发展,但政治上终究拖住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导致国家陷入停滞、衰颓,甚至是混乱、失序的状态;或者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都有较好的发展,却因为社会的撕裂,缺乏现代化必要的文化土壤,导致现代化进程的遗憾中断。因此,同为现代化,必然在现代化的基本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共性,但结构的性质决定这种共性的程度及其表现。无论是先发现代化国家还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结构需要稳定与适配,否则会破坏或者不利于现代化。这一点则是普遍性的要求。中国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提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但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性质与方向,因而在现代化的基本结构上,中国与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后发现代化国家都存在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共性,但在性质与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一个总体概括式的表达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解决现代化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可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极其明显的特色或现代化表现。因而,在现代化的共性中彰显的个性或特色进一步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

四是表面现象不同,内在本质相同。这是一个站在共同性或普遍性视角得出的比较现代化结论。这一比较结论,其实具有不计各国现代化表现实际情形的成分,而只计各国现代化内在本质上的相同性、普遍性或批量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这样的哲学理解进路,即现象不过是本质的一种复杂呈现,而千姿百态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才是事物的本质,才是真正体现出一事物之成为一事物的最深刻理由。现代化之为现代化,并不在于它在各国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各异,而在于它经由这种异彩纷呈的表现,浮现出人类社会现代变迁的总体趋近性。这种趋近性,在地域上表现为从古代的地理区隔性发展到现代化条件下的全球联动性发展,“地球村”概念将古代社会认为是无比庞大的世界整合成彼此近在咫尺的人类村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趋近性体现在经济文明上由工商经济、市场贸易驱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政治文明上由人民主权、法治与权力制约驱动的现代政治形态,在社会文明上由民众自主、自治与自律驱动的多元、宽容与相互理解、彼此接受与融洽相处。总而言之,从“古今之变”的维度看,各个国家均无法自外于现代化的人类进程而独自保存其源自古代的体制机制。作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现代化不是一个按照地域观念可以抗衡的社会变迁过程,而是一个人类社会均会被卷入其中的总体历史进程。这种卷入,有迟有早、有深有浅、有局部有全部,但没有拒绝卷入的可能性。即便是全球范围内曾经流行的反现代化思潮,完全不影响现代化向纵深推进,而且更为反讽的是,反现代化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现代现象,成为现代化全球浪潮中的一朵浪花[5]14。因而,从人类现代化历程来看,无论是何种形式或表现出来的现代化,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的物质满足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全球化。这种全球性的现代化趋近性,成为世界历史的阶段性表现,理应朝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方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行。而这两者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恰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特定追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并不是说它完全异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是指在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之中有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

经由上述分析,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经由这六个方面呈现出来,而这种独异性只能是在综观与总体上的一种归纳或总结,也只能在国家现代化的综合状态中展现给人们。六个方面的范围罗列,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基本指认指标大致包含其中了。六个独异性指标的体现程度,有高有低,并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展示给人们的,也不是以同样的独异性面目呈现给世人的。在六个独异性指标范围之外,不是不可以增加新的指标,从而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指认范围。譬如,在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角度,可以确认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全球范围最惊人的巨大转变过程,具有数千年根深蒂固的文明传承的中华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必然经受难以想象的艰难曲折。同时,从中外关系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转变经历了相当复杂困苦的过程。虽然“弱国无外交”不是很确切,但中国处在弱势国运之中的外交境遇,以及由此遭受的西方列强的欺辱,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的一个独特方面,因而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着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国强民富的现代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至于在计划经济的道路上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对市场经济的艰难认取,在全球范围内也算是独一无二的。但这些指标并没有列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基于中国国情陈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范围。大概是因为前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六个方面,已经足以证明中国现代化的独一无二的性质即独异性了,不需要扩大范围。

从程度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六个方面或表现,也不是在同一程度体现其独异性的。相对而言,六个方面或表现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程度上,程度最深的莫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尤其是其中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这一现代化模式中一个本质要求统率五个特征而显出其最为独特的一点。因为这一点,人们会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特殊的国家结构、政体形式、政策制定、政治机制、经济模式、文化特点等相互贯通。如果说缺乏了这最足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国家领导权方面,其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五个方面的陈述就会失去它足以显现其中国特色的坚实依托,以至于无以显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了。而这个独异性的基础,恰恰是中国国情的最大规定性。“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6]28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追求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内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目标追求的一致性。从现代化历程来看,“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逻辑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主导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机理”[7]。因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突出的特征。

3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独异性与普遍性

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在中国大地,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带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而中国式现代化又发生在全球化时代,这就必然带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或普遍性。中国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属性,世界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属性[8]。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确实呈现出它的中国特色,并以其独异性特征展现出来,但其独异性是不是就与普遍性区隔开来了呢?由于独异性与普遍性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离开普遍性便无法真正认清独异性,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性占统治地位,而独异性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并在结构上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晚现代,“后者成了社会的主导并在结构上塑造着整个社会”[2]17。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独异性是内在关联的,而且普遍性与独异性先后主导着现代化的进程。尽管这一特点是基于欧洲现代化的线索展开的,但并不妨碍人们将之作为观察欧洲与欧洲之外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方法视角。作为方法的普遍性与独异性关系,一者扩大了人们观察现代化的眼界,帮助人们意识到现代化本身的发展与变化;二者让人们可能将现代化在欧洲从普遍性到独异性的演变扩展开来观察非欧洲国家现代化的相关进程;三者可以进一步将之用于审视亚非拉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欧洲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来的独异性,以及与欧洲普遍性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性。简言之,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都展现其独异性的特点。而第三方面,正是本文以独异性来描述、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中国特色的方法进路。

理解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独异性关系,不仅需要在共时性的框架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历时性的线索中展开,进而需要在不同现代化国家的结构之间来区分。在共时性的框架中,现代化的独异性与普遍性共在,是人们理解现代化的两个基本面相。在历时性的线索中,现代化的普遍性,也就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程式化、通用化的物理与政理特点是先行的,是现代化是否实现的辨识标准;而现代化的独异性,也即现代化的特殊性或独特性的物理与政理特点则是后发的,是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所在。如果说现代化的规范化、程式化与通用化已经被非常充分地阐述过了,那么现代化的特殊、独特与独异的所指则需要专门界定。特殊是相对于普遍而言的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双方离开了对方都无法得到理解或认知。在独异性的社会逻辑中,特殊是“普遍性的特殊”,即现代化会展现独异性,是在“现代化”这个普遍性框架中展现出来的个体化特点。独特则是指不能被归类到普遍之中的东西。一物之于另一物,如果没有独特性差异,那么就可以被人视同;如果具有独特性差异,那就不是一类事物。即便是一类事物,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同归于现代化类型的两个国家在现代化具体状态上仍然存在明显差异。而独异性是一个位于特殊性与独特性之间的概念,是一个与普遍性相形而在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晚现代社会不再秉行标准化理念的那种寻求独一无二的现代状态。在这里,之所以要进一步分辨普遍性与独异性的含义,是要对独异性与普遍性在差异性基础上的关联作更深入的理解。而作这种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将独异性与普遍性再次连接起来,并用以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机理。

为了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蕴含的独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三个视角着眼:一是独异性的一个更高位的呈现,这是要确证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必须;二是对普遍性的归纳,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在与独异性竞争;三是对独异性与普遍性的竞争关系进行勾勒,从而在独异性与普遍性的间性关系上获得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高位,不是指独异性高于普遍性这样的高位,而是指这一现代化定位首先需要在独异性的视角来认知,因此相比于普遍性而言,使其处在不同于一般现代化模式的、独一无二特性的一个较高位置。中国式现代化无疑强调的是“中国的”而非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综合性特征,以至于可以“中国式”而非任何其他“国家式”来命名。这种独异性,已经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六个方面来具体表现。尽管在范围上有扩大的余地,但也足以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所在。如果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条件来看,可以将这样的独异性换一个方式表述为:作为一个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建设方案之间的关系,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所不需要处理的巨大难题。因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性关系是否达成,会极大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走向与最终效果。

与此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处理一个别的国家不需要处理的特殊难题,那就是作为一个“东方国家”,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与极度成熟的农业经济优势、悠久的封建政治传统与渗入社会基层的儒道法诸家文化,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历史难题。中国是在相当晚近的时间段上才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如果把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的话,那么此时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异性这种晚现代特征已经出现,于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得不竭尽全力跨越现代化的三个时代,即现代早期、现代与成熟现代(后现代、晚现代)三个时代。这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代化转变处境,是世界大国中唯一一个遭遇的现代化处境。这些都可以被认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或其独异性的表现。如果对之缺乏自觉,可能会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产生负面影响。因为这种现代化阶段的跨越其实也就是一种时空压缩式的现代化,要完成前面阶段遗留的现代化任务,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强调“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9]24-25。同时,这种“并联式”的现代化也决定了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而我们需要这种统筹推进与协调发展和坚持“两个结合”的现代化自觉意识。在这几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也成为一个居于现代化普遍性更高位置的特性。

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居于现代化普遍性更高的位置,但并不等于就可以置普遍性于不顾而谈论它。因为,“中国式”突出了这一独异性现代化的国家属性,然而“现代化”却规定了中国现代变迁的社会属性。它不是“中国式传统化”,也不是“中国式国家化”,而是“中国式现代化”。这就意味着,现代化的普遍性是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共性方面。就现代化的社会属性而言,任何试图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不能在拒绝其普遍性的情况下,以所谓反现代化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所指的工业化、都市化、普遍参与、世俗化、高度结构分殊性、高度的“普遍的成就取向”是普遍性或共同性的东西[10]93-98。就此而言,现代化的普遍性是检验一个国家趋近现代化的运动是否真是属于现代化范畴的基本规范。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体现出现代化的普遍性或共同性。因而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而形成的话语体系仍然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话语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话语[11]。这尤其反映在我们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学术讨论与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对现代化的目标设定中。

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能在单纯的独异性视角得到准确认知,也不可能在单独的普遍性角度得到准确定位,它只能在独异性与普遍性之间,也就是在现代化的国家属性与全球属性之间才能得到准确认知和均衡筹划。在现代化的独异性与普遍性之间需要确立谁是主导方面、谁是从属方面,考量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才能有效理解相互关系的精妙之处。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与普遍性的间性思维来讲,“现代化”无疑是表现与目标,因此现代化的共性东西应当对之发挥导向性作用;“中国式”是本质与特征,因此现代化的个性(中国特色)应当对之发挥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化的认知框架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异性是得到确认的特性,因为这一现代化的进路肯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其普遍性,也就是与其他所有国家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共同性,同样是必须确定的基本性质,即现代化性质。就前者言,中国的国家属性会对现代化进程发生重要影响,这是一个国家前途与命运的严肃决断问题;就后者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普遍性会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方向与结构发生制导作用,引导中国社会变迁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中国能否步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选择。在这两者之间的审慎思考与决断,关乎“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确保“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就是一个在间性思维基础上确定的理解进路,即在现代化的独异性与普遍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从而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现代化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2]8-9。

4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存在与认知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中国特色展现出现代化的独异性,这是可以得到公认的一个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普遍性显现出与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性,这是需要得到肯定的现代化属性。在两者之间对对方的理解,则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要点。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一个存在论层次的社会现象;从中国现代化的认知史角度看,这个定位则是一个认识论层次的解释结果。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国情”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其独异性的诸因素的集成状态,也是不同国家现代化状态表现各异的客观驱动力,更是相异国家间辨认其现代化特色的依据所在。这与现代国际体系乃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就现代国家的形式要素上讲,领土、主权、人口、文化等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式要件;就现代国家的规范结构上讲,限权、法治、民主、人权等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要素[13]3-8。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随西方国家向全球范围的强势进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性国家结构。尽管国家间在形式结构与规范建制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划分国家界限与区分国家利益的准则,则在形式要素与规范构成之间确立起来。于是,国情即一个国家诸要素的综合结构就成为人们思考国家自身问题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依托。

国情的独异性成为现代国家保证其存续、维护其安全的一个基本支撑点。但国情是不是足以构成一个现代国家的绝对屏障呢?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现代国家之为民族国家,最重要的国家职能是维护国内秩序,为国内公民(居民)提供生命、财产与自由权利的保障。就此而言,这些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是不容其他国家干预的。在此意义上,有利于凝聚国民的任何社会要素,诸如历史、传统、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都是国家权力会努力凸显并加以强化的。另一方面,现代民族国家在国家间关系上会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并抵御任何外来侵略。就此来讲,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具有某种彼此区隔开来的国家利益所在。凡是有利于一个国家强盛且有效自我维护的因素,就为国家所敏锐发现并积极捍卫;凡是不利于一个国家强盛且抵御外部侵蚀性影响与侵入的因素,就为国家所敏感防备且全力排拒。从两个方面的整合视角来看,国情既成为一国之为一国的国家基本状态体现,也成为一国之自我维护与对外防备的一个辨认依据。

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现代化无疑是以国别为基本单位推进的。这是现代化史以英国现代化、法国现代化或德国现代化这类表述来展开的缘故。这当然是因为现代化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现代化这一结构情形所决定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限定性国家是中国,这也是一种基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命名。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客观实际、文化传统、制度体制、思维方式等要素推动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14]。自然而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现代化会发生全方位的塑形作用。中国国情的独异性也就投射在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这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也是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其重要性体现为,缺乏这六个方面,中国的国情就会处于一个云烟缭绕的不可知状态,就很难针对国情筹划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循此才能理解,中国在谋划下一步的现代化发展时,何以会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几个“重大原则”[1]。这几个重大原则都与中国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受中国的国家结构决定的结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制度与国家建制所决定的现代化发展进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初心使命和宪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重要条规所必然要求的;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受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路径所规定的;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则是受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境以及当下中国所处的现代化复杂环境所要求的精神状态决定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与政策之间的直接联系,由此可以说是清晰可辨的。而中间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循此出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既保持独立又实现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5]。

由于国情是一个国家诸种情况的综合状态,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情肯定跟另一个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从总体上讲,国情都是独异的,也就是独一无二的。就此而言,现代化所依据的国情便依托于独异性的基础上。国情虽然是独异的,但并不是壁垒性的。也就是说,国情让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显现出它的独异性特点,但并不是各自构成一个彼此无法往来且彼此没有任何共同特点的孤立的社会形态与发展模式。一国国情的独异性只是在这个国家之为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表现情形上具有辨认现代化特殊性的不可替代价值。在辨认各国现代化之所以是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结构时,现代化的共同性构成相比于国情而言则成为更为重要的辨认标准。就此而言,国情是现代化差异性的一个呈现指标,而现代化则是引导国情迁移到某个值得期待的现代化状态的演进目标。无论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国情,一则它不可能自外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二则它不可能独自开拓现代化的独异模式;三则它不可能呈现与其他已经或将要现代化的国家完全不同的国家面貌;四则它也不可能不参照现代化的既有成就与公认指标来确定其现代化的评价指标,而独自建构、自我确定其现代进程的评价体系。基于此,可以说,如果忽视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仅仅在国情的视角看问题,是不可能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丰富含义的。这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时候,大致是以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来确定其构成指标的缘由之所在。诸如经济实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水平科技、现代化经济体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人民生活、共同富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国家安全体系、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指标,都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共同指标。

于是,需要在哲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理解,不仅是在存在论层面上展开的,而且是在认识论维度上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存在论层面它是作为现代化的一个实体性存在物,是将所有构成要素集合在一起的存在物。在世上不存在被切割成不同要素、并以独立存在物的面目展现给人们的事物。因为一物之为一物,它必然是构成这一物的所有要素的集成物。所谓部分不能离开整体来理解,便强调的是这个意思。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罗列的中国国情的六个方面,都只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存在结构中才能得到准确理解。离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这六个方面也就会失去它独立自存的理由。中国式现代化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就在总体上与中国国情成为同义词。但这并不是说标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六个方面都只能在集成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在分别的意义上去把握。这六个方面都有帮助人们理解当下中国国情的各自价值。但这已经不是在存在论意义上所做的理解,而是上升到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讲,一切被解释为具有独立自存面目的某物的构成要素,都是在某物的认识论维度呈现的面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存在论阐释,促使人们意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总体性的结构,而且是一个个关联性的行动才能实现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紧贴国情而浮现出它的总体特质,同时也需要对之进行相应的整体谋划。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而非局部的展望。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论进路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独异性的六个构成要素的分别分析,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具体把握这些要素是如何支撑现代化的总体机制与实际进程的。在新时代需要围绕整体结构中的要素局部功能,基于实效地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朝向它的既定目标前进。

猜你喜欢
普遍性国情异性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异性组
家国情 诗词魂
异性齿轮大赏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