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视域下 “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2024-01-03 00:59陈翠峰梁文能卢朗滢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一站式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陈翠峰 梁文能 卢朗滢

摘 要:“三全育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合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質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但当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境。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能够推动“三全育人”,完善协同育人。当前国内已有不少“一站式”学生社区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正在成为“三全育人”实践园地。以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为契机,聚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水区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实施路径,并付诸实践探索进行验证,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高质量构建提供成功借鉴与方法遵循。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社区;三全育人;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和行动指南,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抓手。然而,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深水区”的困难与挑战也逐渐显现。综合大量的研究文献,当前“三全育人”在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比如育人主体之间教育目标缺乏协同、育人积极性不高、横向协调不足,难以形成育人合力[3],再如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存在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内外互补不够等问题[4]。2019年10月,教育部面向全国选取首批10所高校作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将“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推动“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随后在首批试点高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以期实现全覆盖。本文依托2019年被纳入全国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为切入点,梳理“一站式”学生社区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并且总结经验,为后续的研究和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三全育人”的价值内涵与现实问题

通过深入剖析,我们认为,“三全育人”在高等教育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机制建设方面,存在困境和局限。这些困境和局限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协同性的欠缺、共情性的缺失、自主性的不足以及交融性的缺失。高等教育的育人使命,实际上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作,需要为各类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教育支持和服务,以此促进全人类的人格和素质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多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无法在协同、共情、自主和交融等方面实现最佳表现,从而限制了“三全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解读

高等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下的顶层设计,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它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关注点。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用,育人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因此,“三全育人”实是高瞻远瞩,对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三全育人”需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动高校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相互支撑。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建立多元化、协同一体的育人机制,注重教师的育人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优化,以及育人方式的革新。此外,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其目的在于把高等教育的育人任务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造就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模式和机制,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断作出贡献。

(二)“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

第一个困境体现在协同性,偏至专业化教育下的综合教育弱化。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效应强调的是全体教职工都要有育人意识,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要彰显育人功能。但现实中,高校“重教学,轻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依旧存在,“孤岛化”现象突出。[5]传统学院教育模式,对学生理论学识的培养较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容易边缘化,成为一种附属或者不甚重要的存在。另外,由于育人主体之间教育目标与理念的差异,且客观存有学科逻辑与育人逻辑的壁垒,“自扫门前雪”现象较为普遍。再者,缺乏稳健的体制机制保障,且客观上受精力、经验限制,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较难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协同共育的持续性不强。

第二个困境体现在共情性,高教大众化背景下的师生认同感不强。高教大众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师生关系从“一对少”向“一对多”的转变,加之师生较大的课业压力、教师的多角色压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压力,使师生共处较难持续高效进行。另外,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涉猎广泛,思维活跃,个性多元,分众化特点明显,师生年纪差异容易产生认知代沟。再者,传统的教学分离模式,削弱了师生紧密互动的主观驱动等,师生关系逐渐疏离。

第三个困境体现在自主性,环境体制化影响下的主体参与度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较多学生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缺乏实践与历练,学生自我认知与人际社会关系存在脱节,自主性不强。另外,由于缺少困难与挫折的磨砺,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主动性与为理想持之以恒奋斗的韧劲不足。再者,“体验式”教育缺位导致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索,“等靠要”的心理顽固作祟,自我激励鞭策不足。[6]

第四个困境体现在交融性,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文化认同式微。首先,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独立思考辨别方面的能力不强,裹挟而来的各类思潮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与心智。[7]其次,高校偏于学科知识的传授,疏于文史哲等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纵深把握不够,缺乏思想与文化定力。再者,学生学习生活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师生共处阵地零星散落,浸润式的文化氛围较难形成。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三全育人”格局完善化

“一站式”学生社区着重于党的建设、资源整合等体制机制改革,在满足时代需求上更加贴近实际。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不仅是所有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谋划。通过建设和管理“一站式”学生社区,高校可以更加有为。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全员育人”的有力抓手

“全员育人”指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该参与育人工作,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責任,自觉将育人要求和育人要素落实到各群体、各岗位上去,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8]这里的“全员”既包括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包括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全体专业课教师,间接对学生产生价值影响的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时也应涵盖学生、校友等。

作为“全员育人”的有力抓手,学校可以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教育资源共享。“一站式”学生社区强调将领导干部、专业教师、学工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社会资源等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如此,学生将最大限度地以最便利的方式获取更丰富的校内外各专业的教育资源。学生社区可以邀请各学科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等为学生提供教学和咨询服务,并组织相关的教学和交流活动;学生社区还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和合作,将优质的社会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和就业机会,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教学相长。学生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各类导师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性,促进学生个人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或者兴趣向导师咨询,寻求建议、支持或者指引,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学科知识和职业发展的前景,理清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获得学科研究或者职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人。在学生社区中,学生和导师的交流不仅可以是一种线上沟通方式,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互帮互学、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全程育人”的重要载体

“全程育人”是指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教师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育人环节,建立长时段、可持续、贯穿式的育人链条。“全程育人”是“全员育人”的载体依托,“全员育人”理念需要落实到校园治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校外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的集聚,也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环节中予以落地。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生活支持,从而实现对学生“全程育人”的目标。一是学习资源共享。学生社区可以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视频、习题解答、课件等,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二是学生交流互动。学生社区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互助学习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三是个性发展。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社区的平台和技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习和发展计划,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开发潜能,实现全面发展。四是职业素养。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区组织开展职业规划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专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就业前景和要求,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全方位育人”的创新场域

“全方位育人”指的是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通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联动。“全方位育人”是“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延伸拓展和保障,只有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育人的大氛围、大气候,才能确保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达成。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区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多“全方位育人”的支持和服务。一是推进教学创新。学生社区可以扩展教育教学边界,拓展教育资源,实现多领域知识的交流和融合,推进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复杂、未知或新奇的情境,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时作出更为理性的决策和选择。学生社区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三是打造学生文化共同体。学生文化共同体不仅可以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认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度。学生社区可以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开放、包容、多元的学生文化共同体,培养其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三、“一站式”学生社区下“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广州国际校区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以峻德书院和铭诚书院为载体,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与持续深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模式。

(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现全员育人“一站式”协同

学校党政领导带头践行“一线规则”,专任教师、优秀校友、管理人员、物业团队等多支育人队伍下沉社区,实现同层必有导师,全时呵护学生成长,汇聚起“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

第一,全员协同促全资源成长护航。促进形成“学业导师学习指导、成长导师社区互动、科创导师引领创新、家校导师协同培养、朋辈导生互助帮扶”的相伴成长新合力。实施24小时三级值班制度,“5+2”“白+黑”,全天候与学生键对键、面对面、心连心,超2万人次的学生成长诉求100%回应。邀请家长参加校园体验周活动、“新工科”成果展等,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稳健桥梁。聘任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担任成长导师,为学生匹配360度全方位的成长资源。

第二,院士领衔促全周期学业领航。院士领衔,9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国际教师团队强势加盟,为“全员导师制”注入强心剂。学业导师不定期与学生面对面餐叙,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节奏,解决学业发展问题,校正学习方法,导师工作纳入任务书,《导师制管理办法》明晰导师选聘、成长、考核全环节。师生共创的导学关系从本科一年级一直延续并过渡至研究生生涯。

第三,智慧聚集促全视域未来远航。融汇全员导师的人生智慧与国际视野,培养人格健全、能力全面的未来创新人才。成长导师围绕学术前沿、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为学生讲思政、话创新、品人文。丰富讲座、竞赛等多种教育形式,开设国际视野拓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等知行课堂,带领学生行走中国、学思践悟。打造“通识教育金课”,近十位院士组成的学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共同授课。学业导师、朋辈导生带领学生进科研团队、进实验室,定期开展项目组研讨会、实验实践训练。

(二)以师生共处为导向,实现成长空间“一站式”布局

学校超前布局,将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布局和校区建筑规划设计深度融合,以高标准打造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实现成长环境上的“一站式”布局,实现360度全方位育人目标。

第一,打造“50米文化养成圈”“100米运动成长圈”。建设党建工作室,配置研习活动区、人文艺术区、体育运动区、生活配套区、商业服务区等多功能区,师生人均使用面积超4平方米;依托创新工场、果壳工坊、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等,打造“一工坊、一工厂、三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即可拥有全人教育成长空间。

第二,融入多元成长环境体验。在书院构建“五育六艺”精品,适时组织灯谜会、重阳诗会等,营造中华传统文化社区人文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名言警句等深入课堂主阵地。构建和营造同质等效的国际课程体系和教学氛围,采用互动式全英授课,中、英、美三国四名院士为新生开设学科基础讲坛。

第三,构建“智慧服务”虚拟共处空间。建设一站式师生服务中心,设立24小时社区服务驿站,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全时“智慧服务”应答系统;开发“一份表”——学生全生周期管理系统、“一张网”——校园学生数据分析系统、“一体化”——学生信息综合应用系统,配套建设现代化数据中心,打造线上SYS博雅课堂、云上党课等,将师生线下的交流互动延伸到网络。

(三)以培根铸魂为目标,实现文化浸润“一站式”通达

推动全体教师进社区、党团组织进社区、校园文化进社区、管理服务进社区,围绕学生需求,提供学业、思想、心理、情感、经济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强化全程育人导向。

第一,红色文化筑牢理想信念。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学典礼、疫情防控大课等重要场合,部省市校领导深情寄语,全体新生青春告白祖国,数百名学子多形式参与抗疫斗争,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程化。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走进学生群体,讲党课、话初心、谈使命,书记校长带头、思政教育工作者全员进驻开讲“思政第一课”,打造“实体课堂、网络课堂、行走课堂、体验课堂”全方位“思政熔炉”。

第二,博雅文化引领学思践悟。赋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人教育”新内涵,近百期“SYS·博雅学堂/博约讲堂”线上线下融合,涉及思政、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引领学生开视野、勤思考、勇求真;50余期“GIC·知行课堂”推动实践研学,融入“通识+专业+双创+跨文化”体系,引导学生看伟大成就、悟成才之道。

第三,创新文化推动敢闯会创。深化“新工科F计划”建设,全员配备“双创”导师,依托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搭建“一坊一厂三平台”现代实验平台和国际化“体验—实训—孵化”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学院、跨校园、跨国境的交互实践模式,本研贯通式的培养模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就有机会深度参与科研实践和创新创造。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下“三全育人”的经验总结

华南理工大学通过总结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过程中的经验,对标协同性、共情性、自主性和交融性的缺失困境,逐一制定破解方案,提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工作范式,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高质量构建提供成功借鉴与方法遵循。

(一)突出“共治”,破解协同性不够综合教育弱化的难题

破解协同性难题,要着力在頂层设计、机制保障、教育模式等方面下功夫,破除思想的藩篱,畅通运行的机制,方能实现上下同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凝聚教育共识,行动的不一致往往源于思想的不统一,思想的不统一大多源于对现实把握得不到位。需要大力宣扬合理的教育理念,引导各育人主体破除思想的藩篱,打破学科逻辑与育人逻辑的边界,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学生成人成才上来,统一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共识上来,划出最大的同心圆。随后是畅通运行的机制,制度建设是推动“三全育人”落细落小落实的有力保障。[9]需要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网格化明晰各级各类组织个人的职责分工,推动育人主体之间交流互鉴,打破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之间的边界,构筑起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强化全人格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未来的期盼。需要依托学生社区或现代书院,大力推行博雅通识教育,选聘培育一支博雅教育金师队伍,围绕学生全面素质提升进行课程设计,植入更多学生喜爱的体验式元素,纳入第一课堂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课程粘度与实效。

(二)突出“共享”,破解共情性不够师生认同感不强的难题

破解共情性难题,要着力在厚植协同共育理念、打造全员教育团队、创设师生共处场域方面下功夫,让教学相长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习惯。

首要任务是厚植协同共育理念。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个育人主体的角色与作用都不是单一的,虽然工作内容与方式有所差异,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需要以共同的理念打破思想上的本位主义,发挥师者榜样作用,全方位引导学生多元成长,形成“人人讲育人,事事皆育人”的协同共育氛围。其次是打造全员教育团队,深化“全员导师制”建设,按照适当师生比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在此基础上,推动学业导师、成长导师、生活导师、科创导师等全员育人团队进驻社区书院协同育人。配套相关制度明晰各类导师分工与协同机制,吸引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朋辈导生等加盟,促进导学相长良性发展。再次是创设师生共处场域,打造师生共处线上线下平台,线上构筑师生互动成长关怀系统,实现育成机制的全周期记录和成长轨迹的全过程分析,形成可跟踪、可追溯、有反馈的闭环培养。线下围绕社区书院打造师生服务中心等功能成长空间,为师生交流研讨、健康运动、携手共创提供坚强有力的阵地支撑。

(三)突出“共建”,破解自主性不强主体参与度不高的难题

破解自主性难题,关键在于推行“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在深度参与和多元历练中完成意识与角色的转变,重塑校生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律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一站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天然的教育环境和工作机制,激发学生“社会性”成长方面的自行探索,将社区建设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育人平台,最终实现学生个人与宿舍、社区、学校的共同发展。[10]可以推动学生与学校互促发展,学生是学校的关键主体,要将“旁观者”角色转变为“深度参与者”。一是要培养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以党团学生组织成员、学生代表以及志愿者等角色深度参与学校的建设发展。二是要立足成长需求客观全面反馈意见诉求,推动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与落脚点。可以推动学生与教师互动提高,学生是拥有独立思想与人格的个体,要转变“被教育者”角色为“同行者”。一要转变学习思维,以主动求索替代被动接收,以研讨式学习方式促进师生碰撞思想火花,促进教学相长。二要丰富成长方式,用好第二、三课堂载体,推动师生共处、携手共创、互动提高成为常态。可以推动学生与学生互助陪伴,朋辈相伴成长拥有天然的心理优势和条件优势,要将生生关系从“同学”变为“家人”。立足学生成长的全要素各阶段,建机制、搭平台、建队伍、造氛围,让学生互助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建立常态化互助机构,给予规范化的指导培训,建立志愿服务勋章等荣誉体系,让生生互助蔚然成风。

(四)突出“共融”,破解交融性不足文化認同式微的难题

破解交融性难题,关键在于坚定“四个自信”,做实“两个结合”,在夯实中华文化根基、拓宽国际文化视野、强化人文氛围营造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文化是群体范围达成共识的精神理念,对群体中的全体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文化的实质是精神,表现是群体环境和群体行为,文化浸润和情感体验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区对夯实中华文化根基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学生向内铸魂、向外塑形有着极大的涵养作用。一是要挖掘中华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体现在育人理念与主张中并广泛宣扬。二是要注重优秀文化意象的传承,将“六艺八雅”、服饰、节气、风俗、艺术等融入社区书院文化建构中自信展示。学生社区对拓宽国际文化视野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一是畅通国际访学交流渠道,引导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感悟文化、体验生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二是引入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构建同质等效的国际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国际文化礼仪素养与全球胜任力。学生社区对人文氛围营造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环境育人是潜移默化的。用好书院、教室等公共成长空间,开展跨文化宣传展示,打造浸润式的文化育人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熏陶。在学生宿舍区大力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等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学子在学习生活方面深度交流,构建起跨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

华南理工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在以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多篇优秀工作案例被教育部、省教育工委选为宣传内容,各级领导先后来校调研,对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一是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一个新方案。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综合管理、社区党团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等“多网合一”,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依托基层党团建设网格化工程,实现党史学习教育100%覆盖,学生(团体)获全国 “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2项,1个学院获评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5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校史剧《红色甲工,血色浪漫》获省教育厅“庆祝建党100周年·践行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二等奖。二是为思想引领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新向度。发挥思政教育沉浸式引领的作用,把理想信念教育同全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助力学生涵养完全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峻德书院学生(团体)获世界机器人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或立项超20项;铭诚书院新生以99.1%的通过率和568分的平均分实现CET-4开门红。书院学生团队在校运会一举打破其他学院十四年连胜记录而斩获团体冠军并获得蝉联;本科生实验室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两方面的参与率高,设计的战疫海报被《人民日报》专题转载。三是为面向未来启智创新提供一个新模式。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向未来培养“三力”卓越的“三创型”人才。“华大基因创新班”学生89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1篇,被称赞为“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奇迹”,被誉为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双创”工作成效显著,承办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以10金2银的成绩创造了历届“互联网+”大赛高校单校单届夺金新记录。

  五、结语

总体而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在破解“三全育人”育人主体、育人内容和机制建设的局限性问题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方法遵循,通过党建引领、队伍进驻、学生参与、条件保障等机制举措很好地引领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员工践行“一线规则”,推动把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畅通机制,协同各方,构建全员围绕学生、全方位关照学生、全过程服务学生的工作格局。三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全新的广州国际校区,展开了系统全面的探索。学生社区体制机制得到系统构建,“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探索蹄疾步稳,“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日臻完善,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开花,学术影响力、社会美誉度日益提升。下阶段将全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着重在全员导师育人机制保障、书院学院双院协同以及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上加强探索,以前沿的理念、畅通的机制、有力的举措、坚强的保障、有效的评价,推动学生社区持续健康发展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高质量构建,尊重多元评价和个性培养,让每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曾绍军.国内“三全育人”研究现状、热点与演进趋势[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6):80-85.

[2]夏蓉,刘明.回顾与展望:“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22(15):46-50.

[3]朱平.高校“三全育人”协同体系与长效机制的建構: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19(2):96-101.

[4]陈思,吕春艳,朱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8):71-73.

[5]丁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探赜:机理、问题与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6):119-123.

[6]韩雪娇,刘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内生动力的作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39-144.

[7]郭淑红,陈鹏,等.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6):19-21.

[8]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36-38.

[9]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10]王钰亮.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0(9):27-29.

(责任编辑 黄铭钊)

收稿日期:2023-05-23

作者简介:陈翠峰(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党委副书记,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梁文能,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学生办思教科二级主管;卢朗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学生办辅导员。(广州/511442)

*本文系2021 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载体建设研究——华南理工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探索”(课题编号:2021BK04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一站式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