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1-03 00:57练方芳刘飞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3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职业

■练方芳,刘飞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提升网络帮扶成效;同时强调涉农高校要通过数字化改造,加快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用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推动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既有研究认为聚焦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双师型”教师比例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措施[2-3]。通过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畅通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渠道,是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和脱贫群体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4-6]。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有助于提高脱贫者的技能水平,以适应行业和产业发展需要[7-8]。

上述研究均是从某一个环节或要素探究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缺乏全貌的考察。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诉求出发,探赜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多维价值,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数字化转型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诉求

(一)监测对象精准性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强

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需要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精确监测脱贫群体和边缘浮动群体的发展动向,并根据市场、产业和个体发展所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再培训,使脱贫群体和边缘浮动群体掌握一技之长,以此提高其自我生存能力,防止返贫致贫。除此之外,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学校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精准研判当地产业发展趋势走向,及时淘汰过剩过时专业,更新和设置与当地乡村产业结构相契合的新农科专业。

(二)资源开放程度扩大,囊括社会群体广泛

城乡、区域软硬件资源匮乏或配置不均直接钳制着脱贫群体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且传统职业教育的时空限制也直接影响辐射人群范围。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和融合,对打破时空界限,促进资源共享,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开放性特点,发挥职业教育促进技术技能提升与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既能囊括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学生,也能面向农民、退役军人等众多社会群体。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离不开信息化的加持助力。

(三)均衡职业教育发展,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城乡、区域软硬件资源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这些差距因受到投资成本和阶层文化等因素掣肘,难以在短期之内彻底破除。因此,要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需要通过互联网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打破城乡、区域和社会阶层享有的资源、技术、信息和师资差距的藩篱;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探索实训技能培训新模式和基于岗位能力培训的OTO模式,弥合软硬件设施差距,纾解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职业学校的实训场域和设备阙如问题,从而助益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化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化资源建设理念薄弱

完善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常态化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大部分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或省级的专门项目,包括示范校计划、资源库建设等,西部职业院校尤为缺乏经费支持[9]。二是职业院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职业院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薄弱,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理念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如将信息化建设窄化为硬件设施建设,而普遍忽视网络课件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导致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10]。三是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机制的系统性和嵌入性不足。职业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对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严峻挑战。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区域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均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差距关乎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尽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呈逐年攀升趋势,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且城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拥有计算机0.15台,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55万元,校均拥有多媒体教室36间,与2020年相比,尚未得到显著改善(详见表1)。

表1 2020-2021年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设施设备情况

同时,东西部地区之间,如四川与北京和江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详见表2)。且就四川的城乡、区域之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呈现不平衡状态,如康定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内其他县,省内东、南、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表2 2021年部分省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基本设施设备情况

(三)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参差,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显示,当前,教师信息化能力要素与应用水平是信息化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地区的职业院校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尤其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信息化教育理念偏失。部分教师仅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教学进度,而忽视对学生信息资源获取与反馈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因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导致信息资源检索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信息化应用水平难以支撑其建设和应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阻碍。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脱节,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看来,教学实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信息技术的引入并未显著改善职业教育课堂生态,教师的教学模式仍旧传统单一。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通常只是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PPT形式呈现理论教学内容的过程。这种较为低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价值[11]。二是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运用5G、VR等信息技术破除实训教学高投入、高风险、高损耗和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三是没有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需求,导致教学实践与行业、企业的技能需求不匹配。如何“以适当的方式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并得到实际的好处”[12]仍是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信息化资源建设理念,健全相关信息化运行机制

在数字经济时代,职业院校将产生深刻变革,而健全和重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行机制,无疑是保障变革有序推进,进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必要条件。首先,需要优化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统筹考虑软件与硬件、建设与运维等经费投入的合理配比,并加大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实现全方位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良性循环,以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其次,需要完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机制,深化学校领导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与价值的认知,树立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同等重要的建设理念;最后,需要完善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步调保持整体一致,以健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为实现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可通过生均拨款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常态化投入力度,并持续加大相关政策和资金向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滞后地区的职业学校的倾斜力度;其次,健全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并将支持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此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多渠道来源。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各地职业院校还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行业特点等,持续推进省级、校级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并丰富图书馆数字资源,加大向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免费开放力度,以促进优质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均衡共享。

(三)分层实施信息化素养培训,整体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是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举措。一是要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考评机制,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使教师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信息化素养的作用。二是要实施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模式,如针对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可以从数字资源开发与整合、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等层面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针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教师则主要从基础的信息化软件应用、数字资源获取等方面入手展开培训。三是通过组织专题研讨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论坛和线上社区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沟通与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应用水平。

(四)创新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精准对接市场的用人需求

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教学实践,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首先,通过营造体验式虚拟学习环境,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既可有效突破实训“三高三难”困境和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以满足岗位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其次,在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多渠道数据来源,引进有关产业发展、产品生产和人员流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岗位需求数据分析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开展弹性教学,通过按需施教促进职业教育精准对接产业、行业和企业用人需求。

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和精准性对巩固脱贫成果与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无可替代。以健全的信息化运行机制,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融合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能够有效劈破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数字隔离”屏障,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流动共享,进而为阻断知识、文化和能力贫困代际传递,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为促进“数智型”人口红利形成与增长,更好地服务数字乡村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信息化职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