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4-01-05 13:49上海公安学院党的二十大与公安工作课题组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应用型

上海公安学院“党的二十大与公安工作”课题组

(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公安机关正在大力推进现代警务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警务体系。在教育数字化写入二十大报告和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大背景下,公安院校应当如何积极顺应教育数字化潮流,精准把握教育数字化的重大现实机遇,以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进一步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现代警务机制变革需求侧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新生态,不断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公安院校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安院校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无论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是人才成长的指数,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当前的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课程思政建设未成体系,立德树人成效有待提升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建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成效。近年来,公安院校始终坚持政治建校,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警,不断推进具有公安院校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然而,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着碎片化问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尚需完善,思政育人的效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尚不成熟。公安院校的教师已经普遍具备了较强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基本能力,但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深度有待加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方法和路径亟需改进,如何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效突破课程思政建设与警务实战内容有机融合的鸿沟,已经成为阻碍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重要掣肘,且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由此导致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尚不成熟。第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有待提升。一方面,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如何让全体教师紧紧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理念、方法、途径、效果等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思政育人依然停留在显性教育的初级阶段,隐形育人手段融入教学过程的形式、方法、设计等仍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且未能实现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有机统一,思政育人的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实战需求导向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有待革新

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现代警务机制变革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警务人才。然而,受限于多方面的原因,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与警务实战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人才培养的模式亟待进行改革创新。第一,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警务实战需求侧衔接不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公安院校在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警务实战需求方面具有更强的意识和力度,且往往会采取多种措施避免与警务实战脱节,但随着现代警务机制的加速变革,如何及时顺应公安改革大势,不断优化完善与警务实战精准衔接的培养方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第二,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面对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大现实机遇,当前的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警务数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过程、制度、评价等要素均需进一步变革,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强,育德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是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公安院校均在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与教育数字化和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现实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师德素养、专业素质、数字素养、职业素养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师德师风建设依然存在着持续性不强、深入度不够、效果性一般等现实问题,如何通过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真正承担起学生树立人生理想、锤炼精神品格、提升个人学识、实现自我成才的领路人,是值得公安院校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二,师资队伍的育德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面对数字技术对师资队伍教书育人的双重冲击,如何通过谈心谈话、榜样引领、座谈交流、实践教育等方式,精准把握师资队伍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引导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育德育人能力也是当下公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数字赋能教学变革不够,学生全面发展有待提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警务科技的快速发展,公安院校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索应用,还是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教学赋能,均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改革的成效。然而,数字化教学改革的进展与教育数字化这一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和现代警务机制变革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基于数字技术驱动的学生综合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一,数字化教学改革亟待全面提速。一方面,如何充分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优化数字教室软硬件设施、升级数字化教学设备、深化数字化场景应用、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等方式,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是公安院校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公安院校的教师普遍具备了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意识,但是依然存在着数字化教学素养有待提升、数字化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数字化教学能力亟待提高等现实问题。第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待提速。面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把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提升作为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字化素养的不断提升进一步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也是当前公安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新时代公安工作变革的稳步推进,为公安院校的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教育数字化孕育了立德树人的新动能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实现了数字化、精准化、科学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一是数字技术拓展了虚拟空间这一新的育人阵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从而消弭了传统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僵化的劣势,有助于构建“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虚拟与现实”有机统一、“课堂与实战”同步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助力公安院校实现数字化、多元化、系统化思政育人。二是数字技术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系统识别和多维分析,全面记录、跟踪、评估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状态,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个性需求,形成对每位学生的“数据画像”,进而让教师在开展思政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施策和分类引导。[1]三是数字技术能够对思政育人的整体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对思政育人的策略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实现对思政育人总体效果的科学评价,助力公安院校逐步调整育人重心,丰富育人手段,改进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整体效能。

(二)教育数字化催生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数字警务的纵深发展,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方法均发生了变化,由此也催生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一是教育数字化重新定义了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附加了数字化这一重要元素,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具备的素养除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警务实战需求相适应外,还必须与数字技术的应用赋能相匹配。二是教育数字化提升了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规格,促使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公安专业知识、提升实战能力、培养警察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掌握扎实的数字化知识,具备数字化学习、应用和创新的综合能力,培育适应现代警务机制变革需求的数字化素养。三是教育数字化优化了人才培养的方法,实现了对人才培养整体过程的监测、分析、评价和控制,推动人才培养从传统经验型向数字应用型转变,从追求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培养转变,进而促进公安院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具体策略,为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育数字化促进了师资建设的新发展

数字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深度赋能,推动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角色、教学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有效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发展。一是数字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选择,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质变,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精彩多元,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教学情境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了知识创造的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2]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广泛多样,教师从单一的知识者转变为知识的分享者、指导者、点评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督促者,教师的教书育人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三是数字技术为师生之间开展远距离虚拟交流提供了更多选择,学生不需要和教师面对面即可获取教学指导和学习指引,师生之间虚拟距离的扩展也在无形中拉大了双方的现实距离,弱化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深度,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育人育德育心成为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职责。

(四)教育数字化构建了学生学习的新生态

数字技术在公安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了知识传递、认知过程和学习体验的重大改变,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的新生态。一是数字技术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传递方式的约束,而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随时、随地、随人、随事”的泛在学习,[3]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释放和拓展。二是数字技术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而是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中,采用新颖而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对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最后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改变,学习兴趣和潜能得到了正向激发。三是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使知识能够通过超文本、信息流、超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共享,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动态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得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体验警务实战场景和真实案例情景,实现对视觉、听觉、动觉更为直观、形象的刺激,学生的学习体验效果更佳,现场感、真实感和交互感更为强烈。

三、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数字化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现代警务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安院校的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也呈现了新的要求。

(一)围绕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在教育数字化战略已经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大背景下,公安院校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牢记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动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建设无缝衔接和深度融合,不断强化数字技术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应用赋能,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在数字化应用场景、数字化教学平台、数字化警务应用系统中的延展性空间,确保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协同育人同步推进,逐步构建兼具内容与形式、富有内涵与层次、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数字化、多元化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基于数字驱动的育人方式、育人载体、育人过程、育人结果的全方位、系统化、数字化分析和评估,力争刻画出每一位警察学员的“成长画像”,从而让教师能够根据科学的数字评估报告对学员开展精准化、个性化的思政育人,以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建设引领带动公安院校“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二)围绕数字驱动人才培养实现供需精准衔接

面对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公安院校应当聚焦数字应用和警务实战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将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作为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过程性、结果性变革的内在变量,全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建设内涵、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拓展数字化教学方法、丰富育人评价形式,逐步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从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综合素养转变,使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习,充分掌握数字技术在公安专业领域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数据挖掘、分析、评估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解决日常学习难题和探讨警务实战问题,逐步成长为满足新时代公安机关治安管理、侦查办案、警务指挥、网络安全等业务需要的高素质警务人才。

(三)围绕提升数字教学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公安院校要主动适应教育数字化和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新需求,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引导教师及时变革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完善人机协作方式,逐步养成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素养,并通过引导教师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养、提升育人能力等,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公安英模精神、涵养高尚道德情操,引领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坚定政治信念、塑造高尚品格、辨明成长方向、树立警察意识,使学生逐步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警务实战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警务人才。

(四)围绕革新数字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公安院校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重要使命,以“数字治教、数字助学”为主线,推动数字技术驱动的教学变革和学习重构,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后自学等各环节和领域的深度赋能,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的混合式、交互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个性化、泛在化、实战化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性、协同性、终身性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数字思维和综合素养。

四、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提高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径

作为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公安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和重要训词精神,牢牢把握教育数字化这一重大战略行动的现实机遇,从立德树人成效、警务人才供给、警务人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以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为牵引,全面提高立德树人工作成效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育人主渠道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全体教师及时转变思政育人理念,提升数字化思政育人意识,找准数字技术与思政育人的融合角度,积极探索构建数字化、实战化、多元化思政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功能。第二,不断拓展数字化思政育人的新手段、新形式、新载体,深入挖掘公安机关内部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将其逐步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育人资源,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最大限度激发数字技术对于思政育人的乘数效应。第三,依托数字技术的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反馈等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日常表现、行为习惯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精准掌握学生的性格偏好、心理倾向、思想动态和精神诉求,及时识别发现教师的育人不足点和学生的价值缺失点,逐步实现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因材施教、因人导学、因需育人。

(二)以精准对接实战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警务人才供给能力

第一,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引领,全面落实数字化、实战化要求,发挥专家治校、行业参与作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教育数字化战略赋予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思路全面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进行系统化、整体化、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推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供给侧深度改革。第二,主动对接新型警务模式和现代警务实战的新要求,以提高应用型警务人才供给能力为导向,认真研制与警务实战精准对接的可视化、序列化、科学化的专业知识谱系图,聚焦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数字警务建设成果,深入推动数字警务应用场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场景应用”推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供给变革”。第三,依托院局联动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把市局、总队、分局的智慧公安应用系统、应用程序、应用场景同步共享到课堂,确保警务实战中的新理念、新战术、新举措与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职业匹配度和社会适应度。

(三)以数字化助推师资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警务人才培养能力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通过榜样引领、情景再现、实战体验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引导教师在开展数字化育人,特别是虚实空间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树人、以德治教,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无悔从警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第二,以数字化应用为导向,全面实施数字化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全周期培训体系,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数字化理念,构建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化素养,不断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解决教与学实战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教师的数字化综合素养提升助推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第三,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全周期发展体系,探索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平台,通过伴随式数据采集,构建能够全面记录教师成长过程的数字化发展档案,依托数字技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角色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科学、精准评估,逐步建立全周期、多维度、跨场域的教师发展“数字画像”,为教师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精准指导。[4]

(四)以数字化学习生态重构为载体,深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第一,大力实施公安教育新基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数字化学习空间拓展、智慧公安应用场景关联等,探索发展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探究式、沉浸式、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在模拟警务实战的数字化学习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实战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二,全面推动基于前沿数字技术和应用的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打造满足数字化学习环境要求的教育数字底座,探索建设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分析,实现公安专业知识、课程思政元素、警务实战案例等海量、适切资源的精准实时推送,依托数字技术逐步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在公安院校落地生根,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科学发展。第三,要积极推动数字驱动的自主化、个性化、泛在化、实战化学习,依托虚拟技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性、协同性、终身性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数字思维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警务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