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里长出的民乐

2024-01-06 12:43杨立中杨帆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唢呐特点价值

杨立中 杨帆

【摘 要】民勤唢呐艺术是民勤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法独特、群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艺术,是集艺术性、娱乐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于一体的民间器乐,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勤小曲戏、秧歌社火等仪式伴奏的民乐艺术形式,不论从传承渊源、演奏技巧、曲目积累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独特魅力,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是沙土里中长出的民乐奇葩。

【关键词】唢呐;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07—03

唢呐艺术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是我国流行地域最广、受众人数最多、与广大民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器乐形式,被称为民乐之王。民勤唢呐艺术是民勤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法独特、群众喜爱的民间乐器吹奏艺术,是集艺术性、娱乐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于一体的民间器乐,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祭及民勤小曲戏、秧歌社火等仪式伴奏,堪称西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仙株。当地将唢呐艺人俗称“吹匠”,又称“吹响”。

一、形成环境和历史渊源

(1)地理环境。甘肃省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三面环沙,是一个典型的沙漠绿洲地区,故有“沙乡”之称。自古以来,民勤人民以勤劳智慧著称,创造了绚烂绮丽的文化遗产和民间音乐。特殊的、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元融合的地方人文环境,造就了民勤人淳朴豪放的性格,也造就了民勤唢呐艺术高亢悠扬的特色。艰苦的自然环境,多样的民俗风情,造就了民勤唢呐艺术古老的吹奏技法和丰富多样的曲牌曲调。民勤唢呐艺术按照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坝区唢呐和湖区唢呐。特别是民勤湖区,历史上自然环境更为封闭,风俗习惯更为古朴,唢呐曲牌曲调保存更为纯正。

(2)历史渊源。民勤唢呐艺术源远流长,兴起于明代,成熟、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民勤城乡。明、清时期,来自江、浙、晋、陕一带的移民落籍西北的民勤,随之把当地的唢呐艺术带入民勤。这些大批移民來到民勤,一方面他们坚守着故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受当地和周边地区文化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于是便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民勤音乐文化品类,唢呐艺术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二、艺术特点

民勤唢呐艺术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有着鲜明的地域性、群体性、独特性、流变性,形成了独特的特征。

(1)构造与性能。唢呐都由哨、芯子、杆、碗口组成。民勤唢呐在乐器形制上属于不定调中、大唢呐。哨通常用红崖山水库、青土湖、头道湖的上好芦苇制成,这种苇哨发出的声音柔和、响亮,刚柔相济,且较容易控制音准;杆多为木杆,杆长40—50厘米,各个音孔距离相等;喇叭口通常用薄铜片制成,碗口嵌有纹饰。这种唢呐音色既有木管的柔和,又有铜管的嘹亮,音量适中,音色洪亮,音域宽广,吹奏出的乐曲悠扬高亢,近听不噪,远听清晰,尤其在丧葬道场的表现达到天遂人愿、尽善尽美的程度。

(2)曲牌。民勤唢呐艺术的曲牌溯源,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传统曲牌的继承、民间歌曲的衍变及地方戏曲牌子。从曲牌源流看,民勤唢呐曲目中,有一些相当古老的曲牌,其名称见于唐大曲和唐、宋词。对民勤唢呐音乐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民勤民歌和民勤曲子戏,民歌和曲子戏中的民勤小调、小曲,许多曲牌被直接移植或吸收为唢呐曲牌,广为流传。

民勤唢呐艺术曲目数量众多,很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曲目。经过长期传承发展,曲目非常丰富,有500多个,代表曲目就有上百个,曲目之众多,演奏之特别,在甘肃乃至全国也是少有的,其中《过江》《走北套》《打镇番》等曲目,为当地独有曲目。

民勤唢呐艺术曲牌按习俗应用,可分为通用曲牌、红事(寿诞、婚姻、庆典等)曲牌和白事(祭祀、亡灵、超度等)专用曲牌,民勤唢呐艺人习惯将其分为曲牌和经牌。曲牌应用十分广泛,在各类场景都有运用,数量居多;经牌专用于诵经时吹奏,也有相当数量。

(3)曲调。民勤唢呐属不定调传统唢呐,音调接近于专业定调降B调,后以降B调唢呐为例。吹奏一般筒音作“5”,也有筒音作“1”或筒音作“3”的。曲调多为徵(5)调式,宫(1)调式次之,再次是角(3)调式。筒音和主音一致的比例很大。

民勤唢呐艺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根据不同的场景分为“甜音”和“苦音”两大类。“甜音”多用于寿诞、婚嫁、考取功名、官运亨通、添丁加口、乔迁新居、开张庆典、宴席等喜庆事宜和场面,主人择吉日把“吹匠”邀请到时,按照规模、档次、家庭经济状况,指定演奏精选曲牌,如《大开门》《纱帽翅》《大福寿》等。吹奏时,节奏明快、高亢、洪亮,场景激越、祥和、喜庆。

“苦音”多用于丧葬、祭奠仪式和在民勤曲子戏、民勤民歌悲伤忧愁的气氛中,如《哭皇天》《祭灵》等,吹奏时,曲调低沉、郁闷、悲切、哀痛,旋律悲哀凄凉,节奏平稳缓慢,气氛庄严、肃穆、低沉。

(4)曲式。民勤唢呐音乐的曲式结构,可分为只曲、双曲和套曲三类。只曲,是指结构独立完整的一首曲牌,或由一个旋律自由衍展而成的乐曲。民勤唢呐乐曲,大部分是只曲结构。在实际演奏中,艺人们常给只曲“穿靴戴帽”,形成“头、身、尾”三个部分。有的只加头,也有的只加尾。“身”型,即未经穿靴戴帽的只曲,这种类型占只曲的大多数;“头、身型”,即具有“引子”和“正身”两个部分的只曲,如《山坡羊》,就是由“引子”和“正身”构成;“身、尾型”,即具有“正身”和“尾巴”两个部分的只曲,如《转十献》就是由“正身”和“结束曲”构成,《一炷真香》就是由“正身”和“跟曲”构成。

双曲是指由二只曲牌连缀而成的乐曲。如《透碧霄》与《一炷真香》连缀联奏,一般不单独吹奏;《春雪秋雨》由引子、《春雪》、《秋雨》、尾声组合而成。

套曲是指三首以上曲牌按照严格的程式或一定的布局要求组合而成的乐曲。如《三皈依》由三首曲调连缀组合而成;《春夏秋冬》由四首曲调连缀组合而成。整套是指按照严格的程式构成的套曲,通常按照“头、身、尾”三部分构成,其中“身”是乐曲的主体部分,具有严格的程式和技术规范,速度一般为先慢后快。散套是相对整套而言,与整套的最大区别是其曲式结构既不具有模式意义,自身也不具有整套那样的严密性。

丧葬中的唢呐通常都有相对固定的曲牌,何时用何曲牌都有一定的定制,不可紊乱,更不得滥用。

(5)演奏方法。民勤唢呐艺术演奏技法以循环换气、不控哨为特征。吹奏讲究“换气法”,在吹奏方法上用一种古老的“循环换气法”,为了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要求在不断往外吹气的同时进行吸气,即在吹奏进行中换气,俗称“抢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吹奏延续不断,将一个很长的乐句、乐段,甚至整个乐曲能够连贯不断、毫无间歇地“一气”吹完。这种技巧一般人不易掌握。其方法是: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迅速吸气时,横膈膜收缩,腹部鼓起,使胸廓下部相应增大,牵引肺叶扩张完成吸气动作。与此同时,鼓起腮帮,口腔空间向后向下扩张让其容纳较多的空气,用颈部、咽部和下颌肌肉一起收缩挤压,将口腔内的空气逐渐压入哨片带动发声完成吹气动作。要注意在第一个过程最后,要不等控制在口腔里的气呼完之前就要用鼻子吸进第二口气。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呼气不停、吹奏不断。这样才使两个过程之间衔接得非常连贯,听不出换气的痕迹,很好地保持长音的持续。

民勤唢呐的演奏技法比较丰富,最基本的有指、舌、气三类。指法主要有指颤音、指滑音、指打音;舌法主要有吐音、舌顶音,很少有花舌;气法主要是循环换气法。民勤唢呐指法淳朴别致,换气循环顺畅,特技较少。

在民勤唢呐艺术的吹奏中,除少量的本调指法与六指调之外,大部分曲牌用杂凡调的指法吹奏。但在传统指法中,存在着气哄音的现象,气哄音又称借音,当地称“气顶音”,依靠气息控制,在本音孔上吹出比本音高或低半音、全音甚至小三度的音。它能产生一种特殊音色,显得粗犷淳朴,富有力度且有含蓄之感,充分体现民勤唢呐艺术韵味的独特性。

(6)乐队。民勤唢呐艺术属于北方唢呐,是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乐队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合而成。吹奏乐器中,唢呐是主奏乐器,至少用双唢呐,一般为4至6杆,最多8杆;打击乐器主要有鼓、钹、镲、大锣、小锣、云锣、木鱼等。吹奏的曲目既有声乐的伴奏,也有单独的曲牌,后者占比较大。一般为齐奏,声音洪亮,场面壮观。

三、传承方式

民勤有首歌谣:“铜碗碗,木杆杆,八个指头压眼眼。走的人前头,吃的人后头。”说的就是唢呐艺人。民勤唢呐艺人旧时属于“乐户”,处于社会的底层,学艺从业者全部是男人,主要靠自己的手艺为“事主”“应事”,事情过罢,“事主”家酬以馒头、烟、酒之类道谢,并付给预先谈好了的报酬费用。唢呐艺人就是靠这种技艺赖以生存和养家糊口,从而形成了专为祭祀、丧葬服务的相对固定的职业化班社,“吹匠”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成为特殊艺人。

唢呐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大都是相同的,学艺主要是家传和师传,口传心授,也有个别自学的,师承关系甚为严格。家传主要是长辈传给晚辈,父传子,子传孙,也有同辈中先受艺者或技艺高者为师的,基本上是父子相传或至亲相传,较少传给外人。一般先是师傅勤教,徒弟苦练,之后跟随师傅“应事”“打家什”(打击乐器),等熟悉了场面礼仪,再“开吹”应事。由于技艺就是饭碗,所以艺人通常倾向于保守,不肯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别人。唢呐艺人多是出于生计,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按照民间的传承方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又深受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的熏陶,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这些唢呐艺人可分为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班社也是一样。班社内部的酬金分配机制,因乐班人员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唢呐艺人也有自己的行规。作为唢呐手,必须讲信誉,不论哪家有事,只要口头应允了的,到了那一天,必须准时到。

四、作用和价值

民勤唢呐作为传统的民间器乐演奏艺术和最具有民间艺术魅力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论从传承渊源、演奏技巧、曲目积累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不同凡响的独特魅力,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

(1)历史价值。民勤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博采众长。民勤唢呐曲牌许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曲牌,在演奏形式上也不相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特色和习俗,其中蕴含的历史、传统、民俗、信仰等内涵,把人类的人本情态与人的生活融合为一体,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既古老而又充满了生命艺术的活力,对于研究西北民间音乐在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民勤唢呐艺术蕴藏丰富,厚重、精湛,具有南北融合的艺术风格,既有黃河文化的流韵,又有荆楚文化的古风,兼有吴越文化的迤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民勤唢呐吹奏方法独特,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凄婉幽怨,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更符合民勤人的个性和审美习性,让人入心入骨,如痴如醉,是真正的天籁之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民俗价值。实用性是唢呐音乐的立身之本。唢呐的艺术性越高,实用性越强。民勤唢呐艺术植根于民间民俗文化之中,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人们的生活、地方民风习俗息息相关,因当地民间民俗的丰富而显示其音乐艺术的多姿多彩。民勤唢呐艺术与当地民间习俗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唢呐作为传统习俗的精神体现,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4)人文价值。民勤唢呐艺术是唢呐艺术的一种独特品类,与民勤唢呐艺人的天赋情感紧密相关,主要是以喜、怒、哀、乐等人类心声与感情的表层及一些民俗生活对象作为情感表达的,其高亢激昂的旋律音调,婉转悲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地表达出人们在特定背景下的情绪与感受,是深受民勤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既反映民勤精神,又体现了民勤的民俗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甘肃卷(第1版)[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

[2]樊泽民.民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版)[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23.

[3]姜清基.民勤民俗(第1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

[4]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第1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杨立中(1976—),男,汉族,甘肃民勤人,本科, 文化馆馆员, 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非遗保护、文学与应用写作;杨帆(200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唢呐特点价值
又听唢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
谈唢呐演奏中不同气息运用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