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群众舞蹈创作与活动研究

2024-01-06 13:19许文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创作活动发展

许文静

【摘 要】山西群众舞蹈在历史的发展中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着,其创作与活动也随着不断发展,笔者探究了山西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态势,并对群众舞蹈活动做了研究,总结了其举办成功的主要方式等。

【关键词】山西群众舞蹈;创作;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4;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16—03

山西群众舞蹈在时代的浪潮中浮浮沉沉,其创作与活动也在浮沉中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笔者在研究中首先追寻了它的历史发展,进一步预测其发展趋势,其次探寻了山西群众舞蹈的创作方法并提炼关键性因素,然后了解了山西群众舞蹈活动组织脉络并展望其发展空间。

一、山西群众舞蹈的发展与展望

(一)山西群众舞蹈的发展

山西自古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深沉的角色,其举足轻重的地位造就了其永远跟随主流而发展的基调。在群众舞蹈的发展中,山西的群众舞蹈在不同时代的主旋律引导下主要呈波浪线发展态势。在原始社会、隋唐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舞蹈的发展均有高峰出现,奴隶社会、元明清的发展则都有一些下滑。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狩猎前后用动物毛皮或羽毛模拟鸟兽动作或在劳动之余欢乐作舞;在奴隶社会,阶级出现,氏族内原始舞蹈发生分化,一部分为王室贵族享乐的表演性舞蹈,另一部分为劳动群众自我宣泄和娱乐的民间舞蹈;秦汉时期,山西的民间歌舞有较大发展,人们会将故事、道具等编入群众的歌舞中;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和外国歌舞涌入中原;隋唐五代,山西的群眾舞蹈艺术颇为兴盛,宫廷乐舞也传入民间;宋金元时,随着经济的繁荣,各地民间艺术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每逢过节各舞队游行于街市,杂剧的发展也影响了群众歌舞的元素,为了表演,民间还设立了很多表演的舞亭、舞楼、舞庭等;明清时,舞蹈融入到了戏曲中,使舞蹈的发展急剧下滑,再加上晚清时民间歌舞被命令禁止,阻碍了群众舞蹈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群众舞蹈又迎来了新一阶段的发展。

(二)山西群众舞蹈的展望

随着群众舞蹈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山西群众舞蹈的发展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前所未有的高峰。根据之前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群众舞蹈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多样化、多群体化、多元素、多支持和多服务的特点。

1.多样化

目前参与群众舞蹈编创的专业人员逐步增多,学历逐渐增高,省、市群众文化馆、老年大学、中小学校、舞蹈培训机构、旅游实景演艺,各个群众舞蹈参与单位都有不同的优秀舞蹈作品出现。笔者参与过这些团体的一些群众舞蹈活动,感受着各个群众团体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实现身心灵的改变。未来专业教学者将会出产更多的作品带入群众舞蹈中,除了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情舞蹈,还有心灵舞蹈即针对治愈人内心的舞蹈,以及各种流行舞蹈、中外古典、芭蕾、现代、民族、当代以及加入现代技术手段的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二次元舞蹈等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带给群众舞蹈多样化的发展。

2.多群体化

由于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加入到舞蹈的队伍中,各个年龄阶层均有参与,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在群众舞蹈活动中感受着它的艺术魅力。未来将实现多群体化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和人们对舞蹈学科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未来的群众舞蹈将会跨度更广,也许胎儿在肚子里就可以有舞蹈的教学出现或者在养老院动不了的老人也可以在技术手段支持下实现舞蹈的理想。

3.多元素

紧随时代的潮流且富有本土特色是当今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比如山西民间舞蹈元素被挖掘出许多典型元素运用于各个群众舞蹈的比赛中,不论是广场舞还是团体操,不论是比赛还是课堂,处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出现。多元素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编创方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被越来越多的编创者所重视,不论道具的使用、题材的运用、演出的地点、作品的结构,都将在群众舞蹈中有所体现,可以说未来的群众舞蹈将更加丰富多彩。

4.多支持

由于群众舞蹈的参与性涉及人群广、年龄跨度大,不免会有各种各样其它的社会团体介入群众舞蹈活动,进行跨界探索或商业营销等,比如心理学与舞蹈结合进行舞蹈治疗,各种单位进行重大庆典进行舞蹈节目的表演,一些银行等单位冠名广场舞大赛等等。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社会组织运用群众舞蹈这一灵活多样、简单活泼、有益身心的形式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即群众舞蹈会得到多方支持来持续发展。

5.多服务

如今,不少人群参与群众舞蹈,这已经不是单单以健身或娱乐为目的活动了,其社交属性体现突出,即每一个群体的人群都可以借助群众舞蹈这个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的群众舞蹈将借助这一活动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这种服务也许是一种秀、一种SPA、一种服务于人的新型形式等等。

二、山西群众舞蹈的创作

纵观山西群众舞蹈近些年的发展,推崇本地特色是其发展的主旋律。儿童舞蹈引入“打酸枣”等传统民间元素,青年人的街舞引入“中国古典舞”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老年人的广场舞引入山西民间舞蹈等多种非遗元素。

(一)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最近举办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2022年暑期举办的山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中,由山西省各地市群众舞蹈团队选送了19个节目进行参赛,其中每个舞蹈都十分富有山西味道。

先说舞蹈名称,“回到山沟沟”、“串门门”、“会哥哥”、 “西口情”等等,只要一看到这个题目便带入了山西的风韵中;再看舞蹈元素,每个舞蹈均运用了富有山西特色的道具来表达自己的主题内容,鼓、灯笼、花伞、簸箕、草帽、霸王鞭等,无不表现山西民间田间地头的特色;紧接着看其表达内容,有表现家庭生活与农耕的,比如田间劳作、炊事、丰收、串门、打核桃等,有表现美景、美人、妙物的,比如太行山、家乡美景、草帽姑娘、苹果等,有表现喜爱之情的,比如“西口情”、“会哥哥”等,还有表现赶会、闹红火的,比如“闹秧歌”、“鼓舞声声幸福年”等;最后来说整个的画面,整场比赛每个节目的画面色彩和服装造型都及其丰富,比如“宁脆丰收了”、“春风又绿太行山”两个节目,前者服装整体颜色有红、黄、绿三种色彩,将苹果元素设计在发饰和胯部,胯部苹果可以拿下来,别具寓意,表达丰收,后者主要有粉绿两种色调,将荷花设计在发饰中,可以摘下舞,还可以再戴上去舞,可以说两者均别具心裁,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从整体来看,每个节目动作都整齐划一,队形变化丰富,参与者从青年到老年都有,充分体现了群众舞蹈的生机活力和人们对整个表演的热情。

(二)方法探讨

笔者根据这一场具有代表性的群众舞蹈比赛,提炼创作方法。它给与我们创作的启示主要有两点,即元素内容的选取方向与角度和道具服装的巧妙设计与运用。

从元素内容来看,分析创作思路如下:其分别选取了人、物、景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重大的事。什么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这些人在哪个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劳作的事、做饭的事、聚会的事……这些事又有哪些细节可以做作品?种地、收割、晾晒、炒菜、蒸馍、熬汤、话家常、喝點酒……在这些细节中又涉及到哪些物?麦苗、高粱、犁、耙、弯刀、牛车、筛子、箩筐、碗、瓢、勺、筷、板凳、扇子、酒水……发生这一切的空间又在哪里?田间、家中、山坡、树林、洼地、泥坑、鸡鸭舍、牛棚……围绕这些元素我们又会有哪些具体的动作设计?拔、割、拖、拉、推、拽、筛、背、端、托、舀、夹、坐、扇……每一个动作又该怎样发展?空间上变化、时间上变化、速度上变化……以上这一切都建立在细致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当我们确立好自己的主题后就结合以上思路的发展进行具体的编创,确立好内容的结构,可以是两段体亦或三段体,较少出现一段体或四段体,建立好这一切后再融入情感的表达,即完成了作品的编创。

从道具服装来看,颜色搭配、道具融合、演员年龄、服装样式、元素装饰、妆面安排都是需要编导进行设计的。根据主题内容,选定主要颜色,道具可以设计在服装上,也可以单独拿出来舞蹈,还可以多人舞一个道具或一人舞多个道具,演员年龄若比较大一些则需要考虑服装的实用性,根据主题设置考虑服装的上下搭配,考虑是否需要小装饰物,需要的话要怎样迎合主题,妆面颜色与服装颜色该怎样搭配等等……均需要花心思设计来实现整个作品的完满展示。

由此可见,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中的具体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中的,值得细心观察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论是国家机制还是家庭琐事,处处都可以在细微处做些文章,抓住一个小点展开来,发展成一个作品,重要的是要用巧妙的设计去思考作品主题如何来呈现。以上方法在笔者自行编创的作品中均有所涉及,如“东方红”(见图一),该作品获得了第十届华北五省舞蹈比赛群文组比赛的银奖,该舞蹈即选取了“小花戏”舞蹈元素,选用双扇进行主要创作,在最后的尾声中选取了360度大圆扇作为主要表现道具,随音乐的波澜起伏奠定主要表现内容;而“小书童”(见图二)则选取了一个背筐作为主要道具,该作品是某中学校运会开幕式节目,其动作元素则选取读书、写字和跑步来发展。

三、活动的分析

群众舞蹈活动是群众舞蹈的组织方式,有其主要的目的性,一般是为了庆祝、娱乐、市场营销、教育和聚会等,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活动由不同的单位或个人发起,经人宣传告知,然后由表演单位进行落实参与,最后达成组织目的。主办单位有可能是有关部门机构、营销机构、教育团体、群众团体、群众个人等,针对活动目的由参与者排演符合主题的舞蹈节目进行表演或展示,表演完成后复盘活动是否达成最初的目的,进行总结升华。

活动开始前,根据群众舞蹈组织的全部流程进行发展预测,在主要举办目的的基础上,若要保证活动的成功举办比较重要的环节在于宣传手法、宣传途径和参与群体。宣传要有针对性,主要目的的表达要抓住参与者的热情与积极性,找准参与者的需求,利用有效的途径与宣传网络,进行推广,把握好整体表演层次。虽然每个环节都需要准备充分,但关建环节是保证整体能够举办好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类似活动的举办可能会在关键环节建立更高效的手法与更稳妥的体系。最后的呈现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表演场地、灯光舞美、服装造型、表现手法等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山西群众舞蹈及其创作和群众舞蹈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几点。

(1)更广的发展。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有着悠久的文化,群众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踏在五千年的土地上,继续用舞蹈来发展我们独特的语言。未来的山西群众舞蹈将运用我们独特的资源,发展创新出更多更新的舞蹈作品,运用时代赋予我们的头脑与技艺,将群众舞蹈做出更深更广的改变。

(2)更具体的创新。在细微处现真情,通过编创手法的分析可知,山西未来的群众舞蹈创作离不开最琐碎的细节,不论是什么主题都是生活生产的细节。从选材建构到动作设计,从编创角度到服装设计,每一个小的地方都是编导的心思所现,想要用简单的群众舞蹈带来不一样的话语影响,全在于作品的创造。只有用心生活才能用情创作,笔者认为生活的历程便是时代的显现,在时代赋予我们的幸福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值得被记录,用群众舞蹈的语言创作更有影响力的作品,用更新的作品回报时代给我们的经历。

(3)更完善的组织。在山西这一较为保守的土地上,我们的群众舞蹈要更为开放地去接受更多的历练,在每一场群众舞蹈的活动中,用艺术的手段消除一层层壁垒,打开心扉,打开大门,迎接更多的时代红利,带来更多的发展元素,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给来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许别人听不懂我们的方言,但肢体是诚实的表达,一个微笑、一个招手便代表了我们的热情。山西的文旅期待更大的发展,群众舞蹈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手段,在“印象”系列的表演中体味山西的风情,在田间公园里结交热情风趣的山西大娘,在青少年活力四射的潮流舞蹈中感受新时代山西的发展,在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建前开展别样的群众舞蹈活动,舞动我们的身姿,带动山西的发展,用更完善的组织手段,实现群众舞蹈的有效运用。

总体来说,通过以上内容的探索,笔者对山西群众舞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其创作有了更为细致的发散思维,也对其活动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笔者期待以上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大宗学者提供线索,根据以上任何一个内容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在未来为山西群众舞蹈创作,为中国群众舞蹈创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东黎.群众舞蹈创作实现“三贴近”的实践探索[J].四川戏剧,2013(5).

[2]李可如.“群众舞蹈”探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杨婷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社区舞蹈活动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校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ZSGH2022 03)。

猜你喜欢
创作活动发展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创作随笔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