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粤北客家口头文化的语言特色

2024-01-06 15:36刘大伟赖文娟朱芷茵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谚语歌谣

刘大伟 赖文娟 朱芷茵

【摘 要】歌谣和谚语作为客家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它们主要通过口头形式流传,是客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以始兴客家歌谣的押韵、拟声词和谚语的修辞特点等方面试论粤北客家口头文化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粤北客家;口头文化;歌谣;谚语;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204—03

粤北地处南岭山脉,境内到处崇山峻岭,位于粤、湘、赣、桂四省的交界处,历史上,自从唐开元年间粤北曲江张九龄奉旨开通了大庾岭后,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粤北地区成为了北方移民的迁徙之地。始兴县是粤北的纯客县,位于粤北东部,南岭山脉南麓,居北江上游、浈江中游地带,东与江西省全南县相连,南与翁源县毗邻,西与仁化县交界,北与南雄市接壤,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迁入粤北山区的始兴客家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并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交流中,产生了客家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化。其中,客家山歌、童谣和谚语是始兴客家人民运用得最普遍、最灵活、最喜闻乐见的口头文化,记录着他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沟通交流的方式和特点,鲜活地反映了始兴客家居民的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语言事实分析始兴客家山歌、童谣和谚语的语言特色。

一、山歌的押韵特点

始兴客家山歌源于客家山居生活,对他们而言,凡所见所闻所想,都可“入歌”,正所谓“无事不成歌、无物不入歌”。因此,山歌是热爱生活的始兴客家人对生活情感的吟唱抒发。这些山歌不但具有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而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是始兴客家口头文化中最为多彩的一部分。

始兴客家山歌多为七言,主要有四句一首的短歌、四句一节而节数逢双的长歌。为适应吟唱时易于记忆和朗朗上口的需要,歌词大多押韵和谐,其押韵特点为逢一、二、四句的末尾是同韵平声字,因而押平声韵。押韵起到了串联整合的作用,增强了山歌的气势,进而促进了情感的传递与表达。例如《俉话唱歌?就有》。

俉话唱歌?就有,唱只山歌交朋友,山歌唔系自家编,自古以来就系有。

又如《十嘱郎》(节选)。

二嘱情郎放开心,莫把妹子来挂心,妹子好比蜡烛样,蜡烛只系一条心。

《俉话唱歌?就有》一二四句的“有”“友”“有”的韵母都为ou,《十嘱郎》(节选)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心”,韵母为in,上面两首山歌都有重韵现象。“重韵是指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这在诗歌创作中是大忌,在口头传颂的客家山歌中却达到吟唱和谐的效果,形成了音乐美的特点。《俉话唱歌·就有》说的是相见时两人以山歌应和,重韵使这首山歌听起来更亲切、和谐,表达出始兴客家人以山歌会友的热情和淳朴;《十嘱郎》(节选)则通过三个“心”表现女子在心爱男子面前强调自己对爱情的专一,重韵使山歌更加俏皮顺口,流露出恋爱时期男女的惺惺相惜。

又如描写青年男女恋爱情态的五十节(四句一节)长歌《爱情曲折》(节选)。

十八妹子嫡嫡亲,实在难舍有情人,实在难舍有情妹,难舍情妹一片心。

清早起来蒙雾天,唔知娇女在哪边,保佑老天起大风,吹开蒙雾看娇莲。

与上面两首山歌不同的是,《爱情曲折》(节选)两节山歌一二四句的声调不同,韵母相同,因此未重韵,只压了平声韵。前一节第二句的“人”在普通话中的韵母为en,和“亲”“心”的韵母in不同。但在始興客家方言里,“人”的韵母也为in,和“亲”“心”的韵母相同。这首山歌描写男子与心上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嫡嫡亲”、“情人”、“一片心”在情感逻辑上具有连续性,从“亲”到“情”再到“心”是情感浓度加深的过程,押韵使山歌吟唱起来更绵长、更柔情。后一节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天”“边”“莲”的韵母都为ian,描写的是男子清早遇到了大雾天气,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在哪个方向而焦急,在心里祈求老天立刻风起雾散,见到心上人的娇俏面庞,展现出了他对爱情的大胆与热烈。“雾天”“哪边”“娇莲”展现的是心情由平淡到焦急再到期望,三句押韵使情感层层递进、情节串联得更加紧密,也使山歌在歌唱时节奏更和谐而错落有致。

二、童谣的拟声词

童谣语言活泼、节奏感强,以三言五言和七言为主,且善用拟声词,在质朴的语言中,展现出客家居民热爱传统、善于教化和勤劳善作的文化特点,是客家山居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模拟乐器声音的拟声词

拟声词的运用使童谣鲜活有趣、富有音乐感。例如《新年喜洋洋》。

咚咚锵,咚咚锵!过新年,锣鼓响。小鼓咚咚咚,大鼓锵锵锵!舞龙舞狮真热闹,大街小巷喜洋洋。

该童谣描述了过新年时敲锣打鼓的欢乐画面,反复使用拟声词“咚咚锵”来模拟锣鼓敲打的声响,使儿童快速进入情境,如身处新年的热闹氛围中。“小鼓咚咚咚,大鼓锵锵锵!”运用互文,拟声词“咚咚咚”“锵锵锵”相互对称。整体字数呈三言、五言再到七言层层递增,节奏渐快,整体内容逐渐充实而热烈,在轻快活泼的语言中描绘了一幅大鼓小鼓齐声咚咚锵锵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始兴人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和热爱。

(二)模拟动物声音的拟声词

天真直率是儿童的天性,客家童谣往往取材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贴合儿童心理,例如《糖果》。

小羊咩咩不吃草,缠着妈妈要买糖。一块一块又一块,到了晚上不吃饭……哎哟哟,真痛呀!小羊地上打起滚,牙齿掉了好几颗,再也不闹吃糖糖。

该童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诫儿童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小羊后加上“咩咩”模拟小羊的叫声,并使用“哎哟哟”模拟疼痛声音,既使童谣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同时,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小羊不吃草闹着要吃糖导致牙痛的后果,暗示儿童应引以为戒,具有教化功能。

(三)模拟人笑声的拟声词

“哈哈”这一拟声词在始兴客家童谣中广泛使用,在不同场景下,虽都是表达笑声,但具体表达的内容略有差别,例如《过大年》。

新年到,新年好,新年真热闹。欢欢喜喜做年糕,宝宝也来凑热闹。结果变成了小花猫,逗得奶奶哈哈笑。

这首童谣运用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在过新年时,全家欢喜做年糕的场面。其中“哈哈”是模拟奶奶看到孙辈把脸弄成小花猫时发出的爽朗笑声,表达出对后代的宠爱以及和睦的家庭气氛。

又如儿童游戏时的《拍手歌》,通过十个句子排比,展现出春节到来的忙碌和欢闹,“哈哈”展现了儿童对于逛庙会的喜爱和期待。

“哈哈”是模拟大笑的声音,相对于“嘻嘻”“呵呵”等更为直爽。以上童谣使用了“哈哈”,其发出者多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同辈之间,从中可看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以及同龄人之间的轻松愉快,体现了客家人尊敬长辈,注重礼节的文化特点。

总的来说,“拟声词的作用,是利用语音结构,使语言收到绘声的效果,让群众(读者听众)能感到事物的生动性和内在旋律性。”[1]童谣中拟声词的运用,使童谣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使儿童产生兴趣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童的语感,有利于刺激儿童语言的发展。

三、谚语的修辞手法

“客家方言同汉民族其它民系的谚语一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口语性强,但客家谚语还带有客家地区的地方特色,含有客家人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客家谚语是千百年来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积淀。”[2]旧时很多始兴客家人文化水平都偏低,通过口头形式传播的谚语,起到了在代际之间传承客家传统教育思想、表达生活态度等作用。

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谚语中巧用借代、对比、对偶、夸张等修辞,一句谚语采用了一种或兼有多种修辞,使谚语更加生动、有趣,起到了突出强调、循循善诱的作用。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客家谚语有许多使用了借代手法,主要借代类型为具体代抽象。例如下面两则谚语:(1)细时偷门针,生大偷黄金。

“针”和“黄金”为借体,分别代指价值微小和贵重的物品。这句谚语以偷针代指偷小、偷金代指偷大,天性纯真的小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大人及时纠正,现实中有家长不及时处理,导致长大后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则谚语教育人们为人处事品行要端正,在细微处也不要心存侥幸心理。

(2)平时俭一口,无时有一斗。

“一口”代指生活中可以节省下来的小事物,“一斗”代指积累下来的丰硕成果。“省一口”指的是一口饭,“有一斗”指的是一斗米。客家人崇尚节俭,因山居环境物质条件匮乏,他们在平时崇尚节俭,在物资有余时,做好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一谚语以“省一口”这样的日常普通之举,反映出始兴客家人注重节俭的品德。

(二)对比

谚语常使用对比的手法来让自己所说的话表达得更清晰、明白,也可以让陈述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

(1)后生唔肯学,老了冇安乐,读书肯用功,茅屋出相公。

“唔肯学”“肯用功”和“冇安乐”“出相公”分别互为因果关系,两组因果关系形成对比,突出“学”的重要性。表明年轻发奋读书是为年老时积累财富,也表明“学而优则仕”,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教育孩子“读”与“不读”的利害关系,反映出始兴客家人重视读书教育的传统,他们坚信:读书能让人聪明,给人智慧。

(2)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勤”和“懒”、“百巧”和“百病”形成对比,表明始兴客家人认为勤劳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劳累,也能够使人得到锻炼,增强人的体质。另外,适当地劳作也能使生活变得更充实,不易胡思乱想。懒惰久坐则会滋生疾病,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许多始兴客家人年过耳顺,也依然闲不下来,活跃于田野之中。

(三)对偶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为了适应朗朗上口和便于记忆和传播的需要,很多谚语都使用了对偶的形式。而“谚语作为口语,在对偶方面主要做到了语义相对。”[3]其中以使用串对和反对的居多。

(1)使用串对的如下面这则谚语:功夫在手上,不怕打浪荡。

“打浪荡”是打滑的意思,“在手上”和“打浪荡”形成串对,形象地说明一个人有一门技艺能走得更长远,不会陷入困境。老一辈的始兴客家人,不少人在农事之外学会了泥瓦技术、弹唱传统乐器、木工等手艺,反映了他们巧于变通,善于学习傍身吃饭的手艺,以应对年成不好的情况,而非死守农田。

(2)另有使用反对的如下面这则谚语:宁同千人好,唔同一人仇。

“千人好”和“一人仇”在语义上形成对照,前后两句构成反对。这则谚语说的是:要讲究与人为善,避免与人交恶,主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夸张

谚语采用夸张手法,将要表达的事情描摹得更加生动有趣,强调所要传达的信息,达到增强情感和感染力的目的。

(1)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

“姜”刺激辛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下咽的,“枪”则是令人闻而后退的利器,“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夸张而形象地说明一个人有胆识、敢作敢为敢担当,这则谚语是对大丈夫英雄气概的赞颂,启示人们遇事要敢于承担,不要怯懦。

(2)一夜不睡目,十夜补不足。

“睡目”是睡觉的意思,一晚不睡觉,十晚都补不回来,“十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象有力地说明了按时作息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一旦破坏了作息规律,便很难调整过来,规律作息才是养生之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做事情要抓关键,不然很难挽救。

四、结语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口头文化是人类表达的文化之根。”客家人在社会语言环境中,把生活中深刻的感悟凝练得直白朴素且通俗易懂,形成了独特的客家口头文化。近年来,口头文化遗产备受重视,随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不断推进,保护和抢救中国口头文化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客家口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粤北客家口头文化进行语言特色的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客家口头文化是客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山歌、童谣和谚语是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其语言特色进行探析,更深入地了解客家人热爱生活、热情淳朴、尊崇传统、重视教化、顺应自然、勤劳善作的文化特征,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保护和传承客家口头文化的同时,也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

参考文献:

[1]张弓,著.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熊金丰.客家谚语漫谈[J].龙岩师专学报,1993(2).

[3]钟舟海,陈芳.客家谚语的修辞特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6).

基金项目:本文系韶关学院第二十二批教学改革项目“方言语料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20211135);廣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韶关客家方言与韶文化的传承研究——以仁化县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项目编号:S202210 576025)。

作者简介:刘大伟(1979—),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博士,韶关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谚语歌谣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说说谚语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浅谈商务英语的文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