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文物博物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途径的研究

2024-01-06 15:36梁柳婵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

【摘 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博物馆馆藏文物拥有多维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丰富的文化源类型,构成了丰富的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源,其传播传承形式多元。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加强文物博物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传播传承,对于吸引未成年人的兴趣,帮助其感知和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总结文物博物部门的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传统途径,分析其局限,研究创新在互联网环境下文物博物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提升文物博物公共服务效能,实现文物博物文化价值,推动文博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文物博物文化;未成年人;传播传承途径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228—04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环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接触文物博物的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进行文物博物文化的传播传承却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成年人对文物的体验感不足,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理解能力有限,如何让文物与未成年人之间产生更吻合的连接,让未成年人接近文物和感受文物?如何吸引未成年人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文物博物文化传承的未来力量?如何提升文物博物部门的公共服务效能,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文物博物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必要性及基础

(一)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文物博物信息在整体信息中占比较小,也多被其他信息所覆盖,导致未成年人接触传统文物信息的机会较少。在未成年人受教育阶段,中国的教育体系基本模仿西方普通教育的模式,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逐渐淡化,学校的课程更注重于实用性、科学性的知识,对文物博物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

文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它的形态、文化符号,传播和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1]。未成年人处于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和研究阶段,是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文物的信息传播,可以让他们建立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通过文物博物传播传承,让未成年人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凝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未成年人还通过参加文物保护等实践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自发产生为保护和传承文物博物文化做出贡献的思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二)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基礎

近年来,中国开始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机制层面制订了措施,加大了力度,促进了文物博物、图书、群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结合,让未成年人群体更多更易接触和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202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各地教育部门和博物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文物教育工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文物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从机制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各地文博部门,特别是基层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建设了场馆,配置了设备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据国家文物局2023年发布的最新消息,近五年来,博物馆开展的未成年人社会宣传教育活动逾20万次,年均2.6亿未成年人进入博物馆学习参观,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传统途径及其局限

(一)家、校和场馆形成合力,但载体缺失质量不佳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对象和承担者,这是社会的共识,在有关部门的倡导、推动和组织下,学校、家庭及专业场馆三方面形成了合力,各自分工又整体合作,分别担负起不同的职责共同推进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开展和深入。

学校承担起未成年人接受文物博物文化教育的主要责任,密切与博物馆合作,通过展览设置、教育推广、研学旅游等形式,将文物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恩平市博物馆每年都与恩平市教育局联手,举办6期以上专题展览进校园巡展活动,将文物知识送进校园,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参观巡展、撰写观后感外,还推广恩平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走进恩平文物”专栏,以此为教材普及文物知识,增强学生对文物的兴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家庭承担起未成年人接受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组织者和陪伴者责任,家长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古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文物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近年来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更加重视走向公共场所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江门市博物馆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文化信息,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以“侨哥侨妹”系列文创产品作为文物博物传播传承活动奖品,开展了红红火火的“把文物带回家”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带领孩子走进江门市四市三区博物馆,参加“文博之旅集章”活动。

作为专业场馆,博物馆成为未成年人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场所,担负起主体责任。在实行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以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常态化开展展示、讲解、欣赏等工作,辅以文博研学、文物知识讲座、考古挖掘体验、文物DIY等丰富多彩的文物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文物博物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台山市博物馆开展的“行走台山”沿途打卡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导赏活动、恩平市博物馆开展的“我在博物馆画文物”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未成年人参与,让未成年人近距离感知家乡文物,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培育了未成年人爱国爱乡的情怀。

在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实践中,虽然家庭、学校和专业部门形成了社会教育合力,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学校没有教材,没有文物,教育缺乏文博专业知识等困难成为了学校实施文物博物传播传承的难题。家庭没有教学能力和经验,没有获得文物知识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渠道和载体,导致家庭的社会教育作用大打折扣。博物馆与学校因隶属关系不同,无法协调双方优势资源载体,无法系统性纵深性开展教育活动,致使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活动数量众多但质量不佳。

(二)传播传承活动丰富,但品牌效应不足

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2]。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能够对未成年人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博物馆多采用未成年人较为接受的比赛、竞赛类活动,来吸引未成年人参与文物博物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赛事活动能够激发未成年人的好胜心,提升他们参与及学习的热情,形成浓厚的氛围,促进文物知识的传播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22年,恩平市博物馆举办 “恩平市少年文物讲解员公益培训班报名学员海选”和“恩平市少年文物讲解员选拔赛”活动,吸引了500多名未成年人报名参加,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充分展示了家乡的馆藏文物故事、历史名人和事件、文物建筑、文物景点等,很好地宣传和推动了地方文物博物文化。此外,恩平市博物馆还开展了“我在博物馆画文物”“中华文物我来讲”“文物讲解志愿服务”“我为博物馆添美丽”“拉美恩平华侨华人侨情展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巡展”等系列活动,营造了很厚的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氛围,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博物馆的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多彩,但散、孤、浅现象普遍,没有形成系列性的深入人心的活动品牌,品牌效应不足,社会力量乐于参与、未成年人期待参与的局面未形成。举办的各类活动,多是根据某一个主题宣传、有关部门中心工作甚至创文创强所需而举办,加上预设的对象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市民大众,历史、文化和艺术性不强不深不专,浅表现象严重。广东省流动博物馆组织了大量的各地有特色的主题展览,很好地协调了全省的资源,展示了各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这是很好的做法,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展览的专业强度还有待提高,系统性还有待整合。

(三)宣传推广形式多样,但时间和空间受限

博物馆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将文物信息结合时下的潮流热点,采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形式推广文物博物文化。例如,江门市博物馆每年暑假举办科技考古基地夏令营“我在江门学考古”活动,安排考古专业老师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再到现场勘探记录、绘图、文物修复等,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让未成年人感受考古的魅力和乐趣,普及文物保护的正确理念。该馆还设計了首个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玩的剧本杀《华埠风云》,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未成年人以自己独特的兼容姿态,在演戏过程中沉浸性感受华侨文化、历史文化。剧本杀打破了博物馆的“条条框框”,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推广文物博物文化。

各地博物馆在文物博物文化宣传推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博物馆馆藏文物有严格的历史属性,与该文物相关的后来的发展、文化、影响等等“后续故事”,没有了“后续”,文物变成了“那时”的“死物”而无法“活起来”,也即是说,文物“存活”的时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大部分文物几乎都是存放在博物馆,无论是库房抑或是展厅,因大多博物馆特别是基层博物馆由于技术和经费不足,数字化传播传承设备设施、平台和产品都极少,要参观文物局限于博物馆现场,无法在互联网上开展大规模的传承传播活动,无法满足“随时随地”宣传推广的条件,文物博物文化的传播传承空间和时间均极大受限。

三、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途径

目前,科技发展将社会生活推进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视野、获取信息的渠道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博物馆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不应仅停留在守旧和缅怀的层面,而应与时俱进,融入互联网的生活和文化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传播手段,增强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拓展受众面,提升其质量和效能。

(一)研发博物馆网络教育游戏,壮大文物博物文化载体

刘珠江在《电脑游戏——可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所用的新载体》中认为具有“寓教于乐”特点的电脑游戏符合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电脑游戏与博物馆资源相结合,不仅可增强观众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还有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3]未成年人生活在一个快节奏、多媒体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他们更容易接触到现代流行文化和时尚潮流。在进行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时,可利用博物馆教育游戏,将文物的故事和知识融入游戏中,使未成年人能够在游戏中乐于接受、学习和体验文物博物文化。毋容置疑,互联网时代的最直接的体现和最普遍的承载物就是电脑和智能手机,电脑和智能手机最吸引未成年人群体的就是网络游戏,它的吸引力、传播性、趣味性、可塑性等特质是不可否认的。研发博物馆网络教育游戏不是向网络游戏低头妥协,而是容纳适应,借助网络游戏特质,以文物博物事件为游戏情节、历史文化人物为可代置角色、遗址为场景、技艺及工具为道具,采取比赛、竞技、有形奖励等形式开发成大、中、小型博物馆网络教育游戏,创新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途径。在研发中,要结合当地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侧重手游版、小程序版小型博物馆网络教育游戏的开发,毕竟,很多文物故事和文化都只适合小型游戏,小型游戏耗时短、耗力少的特点,更适合未成年人的耐性、时间和精力,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如恩平市博物馆《古邑恩州——恩平历史文化陈列》中多个陶瓷文物和“制陶流程”的场景微缩,博物馆可根据这些文物、场景、技艺研发“制作陶瓷”手游,设置制坯、阴干、修坯、素烧、上釉等工艺环节,设置相关知识点和技艺进阶程序,以技艺竞赛的形式,给予高阶者相应的文创产品奖励,让未成年人玩家潜移默化地学习古代瓷器制作的各项知识,体验乐趣,藉以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

(二)创新“互联网+”模式,拓展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时间和空间

短视频以短小、生动的特点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不仅赋予个体充分的传播自主权,还深受未成年人喜欢。相对于冗长复杂的故事,未成年人更容易被简短的小故事吸引,把枯燥的文物简介转换为情节性的小故事,运用动画特效、文物拟人化方式对内容进行包装,在短时间内吸引未成年人的关注,让他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评论和转发,创新性拓展传播文物博物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跳出馆舍条件的限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保护设备,将展览和馆藏文物以及相关的活动制作成虚拟3D全息影像,在官网、公众号和地方融媒体平台发布,使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空间由有限变为无限、时间受限变为无限,吸引和方便未成年人参与,从而引导未成年人体验和学习深厚的文物博物文化,提升未成年人对文物的理解和体验层次,逐渐涵化其为自身慧识为主导的抒情和审美对象,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三观。同时,制作虚拟3D全息影像要注意克服当前此类产品停留于文物本体特征、历史和知识点的介绍,要创新性挖掘和丰富文物的“后续故事”,如某件酒器皿文物,它在后来的原料、造型、用途、工艺的变化,与酒器皿相生相伴的酒文化、生活习俗、艺术审美的演变,以及对当代的人文影响等等内容,让文物与当代事当代人紧密联系而“活起来”,这实际上也延伸了文物博物文化的“存活时间”,从而创新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的途径。

(三)打造网络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文物博物传播传承行远致深

未成年人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数量、质量、方式和方法等均有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不但注重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获得资讯,更注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中得到身份认同和价值引导。未成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博物馆在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工作中的遵循,博物馆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打造网络志愿服务品牌,是不断满足未成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度传承、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殊为重要。博物馆打造网络志愿服务品牌,除了遵循常规的“主题鲜明、机制长效、平等互助”等要素外,还需注重“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性、参与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价值观引导孕育性”,推动品牌效应行远致深。

恩平市博物馆打造的“恩平市少年文物讲解员”志愿服务品牌,得到社会、教育、家长和业内的高度认同。自2021年起,恩平市博物馆每年举办一届面向7至15岁未成年人的“恩平市少年文物讲解员公益培训班”,通过公开报名、海选、面试招募20名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未成年人进行文物知识和讲解技巧理论和实操等专业培训,完成培训后以现场讲解比赛形式以赛代考,选出10名优秀学员签约为“恩平市少年文物讲解员”,并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参与博物馆日常和节假日讲解志愿服务、宣传推广视频录制、文物博物传播传承活动等工作。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再引导少年文物讲解员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文物历史文化知识,以未成年人的视角为现场观众讲解,并录制短视频,开展网络志愿服务,为网络访客进行讲解,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少年文物讲解员暨学习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又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增强了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行动自觉,还充分发挥了影响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同龄的未成年人参与到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队伍中来,成为恩平市博物馆“行走的博物馆”和“靓丽的风景线”。

以志愿慕课的形式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也是策应在互联网环境打造网络志愿服务品牌的创新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慕课服务,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指导作用和实施严格的审核机制,以保持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四、结语

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从文物的有形外观中,传播了历史信息,传承了民族精神和思想,文物能够以史鉴今、启迪后人[4]。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进行文物博物文化传播传承,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增强文化自信。博物館在互联网环境下适应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创新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传播传承文物博物文化的途径,对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拓展文物博物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和延续民族精神,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帕坛木汗,木塔力甫.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上创新出新[N].吐鲁番日报(汉),2023—08—18.

[2]杨亚鹏.加强保护传承 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文物报,2023—08—01.

[3]刘珠江.电脑游戏——可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所用的新载体[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4]刘沛恩.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发扬文物博物文化传承作用的路径[J].艺术品鉴,2023(9).

作者简介:梁柳婵,女,广东恩平人,恩平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物利用。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规制研究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探讨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权行使的重构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相关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