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的可行性探索

2024-01-08 01:46李茜茜付佳禄杨子钊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脓肿阑尾阑尾炎

熊 娜,吉 祥,余 强,李茜茜,付佳禄,杨子钊,龚 伟

(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陕西 西安,710004;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

阑尾炎伴周围脓肿形成是小儿外科常见病,目前针对小儿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已相对成熟,但阑尾炎继发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的治疗策略,国内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保守抗感染药物治疗、穿刺引流、中医中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及近年逐步开展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均在临床上得到应用[1-5]。基于腹腔镜阑尾炎治疗的基础,自2017年开始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目前累积病例已超过百例,疗效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切除术治疗的31例阑尾周围脓肿患儿(脓肿组)及同期治疗的78例非脓肿性阑尾炎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其中脓肿组患儿腹腔脓肿最大径5.1~11.5 cm,平均(6.90±1.48)cm。纳入标准:(1)有右下腹疼痛及发热表现;(2)对照组患儿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临床查体确诊阑尾炎;(3)脓肿组患儿触诊可扪及右下腹包块,或CT、B超等影像学检查证实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初始脓肿横径≥5 cm,家属同意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患儿取仰卧位,头低10~20°,左侧倾斜10~15°。分别于脐缘、左下腹反麦氏点、右侧腹部穿刺Trocar,气腹压力维持在8~12 mmHg。对照组:术中于右下腹髂窝处分离显露阑尾,钳夹阑尾尖端系膜边缘,电凝或超声刀离断阑尾系膜至阑尾根部,距阑尾根部0.5 cm处用丝线结扎并离断阑尾,烧灼残端。脓肿组:术中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定位脓肿壁较薄弱处,应用吸引器或无损伤抓钳进行钝性剥离,或于脓肿外侧缘向内上方钝性剥离,边剥离边吸引脓液,直至显露阑尾,阑尾切除步骤同非脓肿组患儿。对于阑尾根部坏疽的患儿,可“U”字缝合关闭阑尾开口的盲肠壁,并使用邻近大网膜组织覆盖加固。见图1~图4。对于术前合并肠梗阻的患儿,可自十二指肠向远端肠管逐一轻柔分离粘连,以解除梗阻。阑尾置于标本袋经脐部切口取出,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清亮,常规放置右侧髂窝腹腔引流管。术后予以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依据术后脓液培养结果,必要时调整抗生素用药。

图1 腹腔镜下阑尾及脓肿形态图2 腹腔镜下分离阑尾图3 镜下阑尾根部电切

图4 阑尾切除后残端图5 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阑尾及周围组织炎性改变(HE×100)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切口感染情况、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并于术后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肠梗阻、肠道再发脓肿及感染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基本信息的比较

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阑尾炎性病变(图5)。术后随访12个月,患儿均恢复良好。两组患儿性别、发病时间、术前白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总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切口感染外,无术后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3 讨 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阑尾炎未及时治疗而继发的临床常见病,在儿童中较为多见,早期处理可明显缩短病程并且预后良好。但因小儿自主表达能力欠佳、查体配合度差等原因,早期识别阑尾炎在幼儿人群中往往难以实现,待到医院明确诊断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脓肿形成。

关于阑尾周围脓肿的形成,目前普遍认为与患儿大网膜发育不完全,以及患儿年纪较小,炎症早期症状难以准确表达致使病情延误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阑尾周围脓肿组患儿平均(7.65±2.21)岁,小于非脓肿阑尾炎组,也印证了年龄因素在脓肿发病方面的影响。

阑尾周围脓肿是阑尾炎发展的特殊阶段,传统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作为首选措施,尤其较小的脓肿,药物保守治疗配合引流,在部分患儿中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但有报道此类保守治疗的患儿有一定比例会再发阑尾炎、阑尾脓肿及肠道梗阻,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阑尾粪石未能清除,为二次复发留下隐患[6-8]。针对5 cm及以上的较大脓肿,临床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即使感染可一定程度控制,但脓肿局部粘连问题带来的后续肠道梗阻等并发症,可能对患儿生活造成较大影响[9]。为此,我们针对脓肿横径5 cm及以上的患儿,采取腹腔镜手术切除的治疗策略,利用早期脓肿粘连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分离的特点,及时清除脓肿,尽可能降低后续肠梗阻的可能。

LA治疗单纯性、化脓及坏疽性阑尾炎临床应用已相当成熟,相较传统开腹手术,患儿在康复方面优势明显[10-13]。但对于已形成脓肿的阑尾炎,目前腹腔镜下的治疗时机及适应人群各大医院均处于探索阶段[6,14-15]。Mima等[16]尝试在脓肿急性期先行抗感染治疗,炎症期过后2~3个月,再行LA手术切除脓肿及阑尾,可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满意。李志飞[17]报道抗炎治疗后直接行LA切除脓肿及阑尾,无需间歇等待期,结果表明,与间歇期后再行LA相比,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国内陈瑜峰等[18]也报道了Ⅰ期直接手术切除阑尾及脓肿的可行性,无论是并发症还是远期疗效均较满意。Liu等[19]的研究表明,即刻行阑尾脓肿切除与间隔期后手术相比,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并无明显差别。本研究中未行抗感染治疗,未采用联合间歇等待期的治疗模式,而是在基于非脓肿阑尾炎LA治疗的经验上,直接行LA切除脓肿及阑尾,结果显示,脓肿组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高于普通阑尾炎组。分析原因考虑与脓肿形成造成术中分离时间延长、腹腔创面增大、术后创面恢复时间延长有关。

在脓肿大小选择方面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传统观点认为,<3 cm的脓肿经抗感染、必要的穿刺引流后,多数可痊愈,复发风险较低。陈瑜峰等[18]的研究中脓肿最大径为8~15 cm;而张天锋[20]的研究中,脓肿最大径平均(15.7±3.23)cm。本研究以5 cm及以上为腹腔镜手术的选择标准之一,腹腔脓肿横径最小值5.1 cm,最大值11.5 cm,平均(6.90±1.48)cm,术中均顺利分离并完整切除,提示5.1~11.5 cm的阑尾周围脓肿,腹腔镜手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LA手术切除仍是可行的治疗方式,虽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治疗费用略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临床可接受,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良好。此外,直接手术切除,可有效避免保守治疗后阑尾炎及脓肿再发、反复多次住院的风险,对于成长期的幼儿尤为重要。本研究有限的数据表明,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行LA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脓肿阑尾阑尾炎
老年急性阑尾炎行开放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Meckle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外科治疗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阑尾先切法与传统阑尾切除法比较
比较对照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