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中教育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2024-01-11 05:56刘亚楠
黑龙江科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心理因素学习动机

刘亚楠

(西安外事学院,西安 710077)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业成绩备受关注,学业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学术表现,对其未来的职业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业成绩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心理因素。教育心理因素包括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态度、互动与同伴关系、教学方法与资源、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1]。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术成就,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教育心理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2]。小学教育专业中,教育者与教育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确了解这些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其学业成绩[3]。为探讨自我认知、情感态度、互动与同伴关系、教学方法与资源、学习动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对1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李克特量表与实证研究法探索并解释数据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挑战[4]。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量表的可靠性分析

如表1所示,量表不同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都在0.9以上,表明问卷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总体的克隆巴赫系数也较高,表明问卷在总体上同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化后的克隆巴赫系数用于比较不同维度间的可靠性,发现各维度间的差异不大,总体上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问卷作为评估工具在不同维度上均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可以用于测量自我认知、情感态度、互动与同伴关系、教学方法与资源、学习动机等多个变量。

表1 可靠性统计Tab.1 Reliability statistics

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各维度及总量表中,数据的取值范围都是从最小值1到最大值5,这意味着评估结果的数据范围都相同,在1~5之间变化。如表2所示,不同维度及总体的均值均在3.4左右,较为中等,标准差与方差均相对较小,表明数据点相对均值来说分散度不大,数据点较接近平均值。

表2 描述性统计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1.3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68,表示模型中的自我认知维度、情感态度维度、互动与同伴关系维度、教学方法与资源维度、学习动机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0.753表示模型中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75.3%的变异。标准估算的错误为0.44909,代表模型中的预测误差的标准偏差,较小的标准误差表示模型的预测较为准确。该模型的性能指标表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因变量的变异,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线性相关性。

表3 回归模型摘要Tab.3 Model summary

回归部分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中的自变量(常量、自我认知维度、情感态度维度、互动与同伴关系维度、教育方法与资源维度)对学习动机维度的变异性有显著影响。F值为102.768,非常高,且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小于0.001,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的组合对因变量的解释非常显著。残差的均方为0.202,说明模型中的变异性不能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相对较小。自变量组合对学习动机维度的变异性有显著影响,可以用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变化。

表4 方差分析aTab.4 ANOVAa

如表5所示,常量(截距项)的未标准化系数(B)为0.590,说明当自变量的值都为0时,因变量的预测值约为0.590,显著性为0.032<0.05,常量显著。自我认知维度的未标准化系数为0.212,显著性为0.007,说明该维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显著。情感态度维度的未标准化系数为0.521,显著性小于0.001,说明该维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显著,且具有正相关关系。互动与同伴关系维度的未标准化系数为-0.068,显著性为0.788,说明该维度对学习动机维度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不显著。教学方法与资源维度的未标准化系数为0.197,显著性为0.000,说明该维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显著。

表5 系数aTab.5 Coefficienta

1.4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如表6所示,相关系数的数值为0.787、0.820、0.863、0.780,均为正值,说明所有维度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所有相关性的显著性都非常小,均小于0.001,说明这些相关性在统计学上显著,各维度之间的变化很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维度的变化可能伴随着其他维度的变化,这对理解学习动机的多维度影响较为重要。

表6 相关性分析Tab.6 Correlation analysis

2 结论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小学教育中的教育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可靠性分析表明,问卷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与可靠性,可以有效地测量自我认知、情感态度、互动与同伴关系、教学方法与资源、学习动机等多个教育心理因素之间的关联。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各个因素的平均得分约3.4,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差与方差较小,数据的分布相对集中,数据点相对稳定,距离均值不远。回归分析揭示了各教育心理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约75.3%的变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正相关关系,所有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在统计学上显著,说明不同的教育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积极的相互关联,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复杂且密切的。

根据结论提出如下建议:①教师应积极接受相关培训,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因素,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认知与学习动机[5],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体验[6]。③综合考虑不同教育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制定更全面的干预措施,协调好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7-8]。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心理因素学习动机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