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4-01-12 16:30吴娟周光发谢韵
地理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地理

吴娟 周光发 谢韵

摘 要:“双新”视域下,教学形式也随着课程育人理念发生变化。本文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角度,明确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以“民族”章节中三个活动案例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将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水族剪纸与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进行串联整合,在水族剪纸作品收集、图案设计、形状剪裁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将地理知识与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培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水族剪纸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4)02-0030-06

一、劳动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

1.劳动精神的基本含义

劳动精神是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1]。首先,旨在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其次,在劳动过程中锻炼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任务完成力;再者,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形成安全劳动的意识,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品质;最后,学生在形成劳动观念、能力、习惯与品质的劳动过程中体悟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含义,学习与发扬劳动者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劳动精神是劳动课程核心素养的整合,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落实劳动精神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及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教育实践活动[2]。图1为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

2.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精神培育相融合的价值

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地理事象的研究、区域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形成都是劳动的结晶,要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来武装自己,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创造劳动价值做好人生铺垫[3]。例如,初中地理“认识全球”板块中,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等内容,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利用充满智慧的劳动成果、鲜活生动的劳动人物榜样,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4];“认识区域”板块中,描述自然资源等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对水资源进行检测,引导学生分析劳动人民是如何利用当地水资源的。

初中地理教学与劳动精神培育相融合,从学生层面来看,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知识层面来看,二者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有利于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教育理念层面来看,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劳动课程内容相结合,有利于地理教学综合育人功能的实现;从教学形式来看,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既符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也能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与受到劳动教育,有效培育学生劳动精神。

二、水族剪纸文化与劳动精神培育的关系

1.水族剪纸简介

水族剪纸是贵州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这里有着深厚的水族文化;同时,水族剪纸是水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水族人民劳动内容的表达形式之一。

2.水族剪纸文化与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

水族剪纸技艺属于民族文化范畴,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要求,贴合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同时,水族剪纸文化符合劳动课程中“生产劳动”任务群的“传统工艺制作”课程内容,依据其开展富有水族文化韵味的“民族”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劳动精神。

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学情将本土水族与水族剪纸文化作为“民族”小节中的活动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了解水族剪纸文化、设计剪纸图案、制作剪纸作品等,学习我国民族数量与文化特点等知识;同时,将劳动课程与地理学科相结合,实现劳动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目的(图2)。

三、劳动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案例

1.“民族”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了解民族独特文化。从教材安排来看,本节分为两大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分布特点。从课程标准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5]。但本节内容较少且简单,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易实现创造性学习,学生难以真正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紧扣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分析,以“水族剪纸”为主题,将教材中“民族”小节的三个活动内容与劳动课程内容中 “传統工艺制作”任务群相结合,采用“认识什么、怎样认识、为什么认识”的思路(图3),设计四个教学情境:①识水族民族文化;②赏水族剪纸文化;③学水族剪纸技艺;④裁水族剪纸作品。

2.实践活动内容安排

在整个实践活动设计过程中,从认识、行为与情感三个维度设置活动任务主题,活动任务主题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素养紧密联系,又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培育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图4)。

活动一: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这一活动将水族作为学习主题。活动二:搜寻网络或媒体,看看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哪些是来自少数民族的项目。这一活动将水族剪纸设计与制作作为实践教学内容。活动三:了解班上少数民族同学家乡的民俗风情和近年来生活的变化。这一活动让学生分享民族民俗文化,教师带领学生感受水族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学生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整个课时将贵州省三都县水族及水族剪纸贯穿其中。

3.实践活动任务设计

活动任务设计如表1所示。

4.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1)明确实践活动形式

本次实践活动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式、互助式学习,教学形式为校外与校内相结合,时间安排为一天(表2)。上午学习民族文化理论知识,下午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 每组8人,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分配好调查任务并协助教师带领组员在本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地点有序开展调查。

(2)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结合学生生活的地区与民族优势,紧扣新课标与贵州省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围绕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采用水族剪纸文化将“民族”小节中的三个活动进行合理串联,具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如表3所示。

5.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课程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给予等级评定。通过多主体评价对学生在此次劳动实践活动中的专注度、参与度及成果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估(表4)。

本次实践活动将劳动精神融入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地理学科与劳动课程的有机融合。①教学内容:活动内容选取乡土资源,构建真实的乡土情境,彰显本土特色,学生不仅习得了“民族”知识,达到学科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掌握了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剪纸技能,理解民族文化形成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关系,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②评价形式:本活动评价方式多元化,结合活动主题,从不同维度综合评价。③教学形式: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劳动获得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基本任务。

不足之处在于:①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学科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评价内容表面化,后期需不断改进。②由于学生劳动经验、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欠缺,且教师面向对象过多,易造成教师考虑不周、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等问题,应在外出学习之前做好指导工作。

教师应将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发挥地理学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功效,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让学生在习得地理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也为探索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学途径提供了指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毛菊,孟凡丽.劳动教育:现实困境、本义探寻与教学方案[J].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1): 11-16.

[3] 周紅.劳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育,2022(11):57-60.

[4] 刘导,陈实.基于活动理论的地理学科劳动教育的活动设计研究[J].地理教学,2021(17):8-12,34.

[5] 李小媛,王慧萍.层次问题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民族”为例[J].地理教育,2020(S1):83-84.

通信作者:周光发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初中地理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