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苷滴丸的制备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

2024-01-15 08:53佘守军
广州化工 2023年16期
关键词:滴速滴丸冷却液

汪 颖,佘守军,程 正

(1 铜陵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安徽 铜陵 244000;2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安徽 铜陵 244000)

芍药苷(Paeoniflorin,PAE)来源于白芍(PaeoniaeRadixAlba)、赤芍(PaeoniaeRadixRubra)的干燥根和牡丹(PaeoniasuffruticoseAndr)的干燥根皮,其中,赤芍和牡丹皮中含量较大[1-2]。芍药苷是一种单萜类糖苷[3],属于生物活性单体成分,在体内吸收快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免疫调节、神经保护、镇静止痛、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动脉血管、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4-6],临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滴丸剂是固体分散体制剂的一种,药物以分子、微粉或胶体的状态高度分散,起效迅速且作用可靠[7]。当使用的滴丸基质溶于水时,制备的滴丸剂具有溶出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用药方便等特点[8-9]。本实验在前期对芍药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将芍药苷提取物与适宜的水溶性基质混匀制成滴丸[10],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设计法相结合优化该滴丸的制剂工艺,并考察其抑菌活性,为芍药苷滴丸的进一步质量标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 器

AB135-S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HHS-21-6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DWJ-IS滴丸机,烟台博鑫制药机械有限公司;ZBS-6E智能崩解仪,天津市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BSC-1300IIA2生物安全柜,苏州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GI100TW高压灭菌锅,致微(厦门)仪器有限公司;DHP-9272B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ensiCHEK Plus比浊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2 试 药

芍药苷药粉(实验室自制);PEG4000(分析纯)、PEG6000(分析纯),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泊洛沙姆(分析纯),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二甲基硅油(分析纯)、液体石蜡(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植物油(大豆油),中粮福临门;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批号:200315)、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批号:2102202),北京三药科技开发公司;实验菌株:大肠埃希氏菌[CMCC(B)44102]、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CMCC(B)50094]、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

2 方法与结果

2.1 滴丸的制备

取适量基质置于烧杯中,于水浴锅中一定温度加热搅拌至融化,再加入相应比例的芍药苷药粉,搅拌至混合均匀,保温静置15 min,倒进已预热至相应温度的滴丸机,滴入冷却液中,收集滴丸,用滤纸吸去滴丸残留液体,干燥,收丸。

2.2 基质的选择

常用的滴丸水溶性分散基质有PEG4000、PEG6000、泊洛沙姆、硬脂酸钠等[8]。本实验先选择PEG4000、PEG6000、泊洛沙姆三种分散基质作为滴丸基质考察,预试验条件为药物与基质比1∶2,药液(预热及滴制)温度80 ℃,滴速30滴/min,冷却液温度10 ℃,滴距10 cm,滴头内径3.5 mm,结果见表1。以PEG4000为基质滴制时滴丸成品略软,圆整度佳;以PEG6000为基质时滴丸硬度更好但滴制时比较粘稠流动性成型较差,以泊洛沙姆为基质时与PEG4000情况类似但成型略有黏连。最后决定以PEG4000与PEG 6000混合使用作为滴丸基质,混合比例选取为3∶1、2∶1、1∶1,待后续正交实验检验。

表1 不同基质对滴丸成型的影响Table 1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the forming of dropping pills

2.3 考察制备工艺(单因素分析)

使用单因素实验从冷却液、冷却温度、滴距、滴速几方面筛选合适条件,判断标准为滴丸的外观指标:硬度、圆整度、拖尾度、黏连度、光泽度,外观指标评价打分表如表2所示,综合评分为每项得分相加。基本条件为考察因素的居中条件:芍药苷与基质[PEG4000∶PEG6000(2∶1)]比1∶2 ,药液温度80 ℃,滴速30滴/min,冷却液温度10 ℃,滴距10 cm,滴头内径3.5 mm,考察某一因素时,固定其余因素。

表2 外观指标评价表Table 2 Appearance index evaluation table

2.3.1 冷却液的选择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冷却液有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等[8]。本次以滴丸的圆整度、沉降速度及光泽度为考察指标,比较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三种冷却液的效果。结果使用二甲基硅油为冷却液时,滴丸沉降速度适中,最终得到的滴丸之间无黏连,圆整度良好,拖尾情况少,光泽度佳,综合得分优于使用液体石蜡及植物油,故后续选用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却液。

表3 不同冷却液对滴丸成型的影响Table 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olant on the forming of dropping pills

2.3.2 冷却温度、滴距、滴速的选择

比较不同的冷却液温度5 ℃、10 ℃、15 ℃、20 ℃时滴制情况:温度过低时滴丸圆整度不佳,温度高时滴丸易产生拖尾黏连,圆整度也欠佳,由表4综合得分最终确定冷却液温度为10 ℃。

比较不同滴距5 cm、8 cm、10 cm、15 cm时滴制情况:滴距过小时滴丸来不及成型,滴距过大时滴丸圆整度较差,且进入冷却液时易产生细粒使得丸重差异变大,由表4综合得分最终确定冷却液滴距为8 cm。

比较不同滴速10 d/min、30 d/min、50 d/min、70 d/min时滴制情况:滴速较慢时滴丸整体质量较好,滴速过快时滴丸之间易黏连,滴丸拖尾情况也加剧,按表4综合得分可见10 d/min,30 d/min得分相同,考虑到滴制效率最终确定滴速为30 d/min。

表4 不同冷却温度、滴距、滴速对滴丸成型的影响Table 4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oling temperature,drop distance and drop speed on the forming of dropping pills

2.4 正交实验法优化制备工艺

表5 正交实验设计中各因素水平表Table 5 Table of factors in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考虑到滴丸制备工艺的影响因素,确定因素A为PEG4000:PEG6000比值、因素B为药物:基质比值、因素C为药液温度三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参考预实验结果对每个因素各设计3个水平,以丸重差异系数和溶散时限两种参数作为考察指标,设计 L9(34)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见表5,采用正交实验助手IIV3.1进行正交设计分析[10],正交实验结果见表6,方差分析见表7、表8。

表6 正交实验结果Table 6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7 丸重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结果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pill weight variation coefficient

表8 溶散时限方差分析结果Table 8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dissolution time limit

在正交表中由直观分析可得,以丸重变异系数为考察指标,三个因素影响程度为B>A>C,A1>A2≈A3,B1>B2>B3,C1>C2>C3。以溶散时限为考察指标,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因素B对丸重变异系数有较大影响,因素A、B、C对溶散时限无显著影响。由于丸重变异系数越小越好,综合评选出最佳工艺为A3B3C3,即以PEG4000与PEG6000比例为1∶1做复合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4,药液温度为90 ℃,冷却液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液温度10 ℃,滴距8 cm,滴速30 d/min时最优。

2.5 验证试验

称取3份各4 g芍药苷提取物,按优选的工艺制备3批芍药苷滴丸,分别抽取样本n=20进行考核,结果发现芍药苷滴丸外观为棕褐色小丸,色泽均一,丸型圆整,硬度适中,无拖尾或黏连现象。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108丸剂项下重量差异检查法及溶散时限检查法检测,丸重差异分别为:3.25%、3.01%、3.5%,均<10%;溶散时限分别为3.30 min、3.20 min、3.59 min,均<30 min,两项检查均符合相关规定,表明优化的滴丸成型工艺稳定可行。

3 芍药苷滴丸抑菌性研究

使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来测定芍药苷滴丸抑菌活性[11]。将芍药苷滴丸制成10 mg/mL药液(芍药苷含量2.5 mg/mL),经0.22 μm滤膜过滤除菌后备用,临用现制。TSA、TSB培养基灭菌备用。

3.1 菌种活化和菌悬液制备

复苏活化5种供试菌种后,分别传代接种于TSA上,35 ℃培养24 h,挑取平板上单个菌落,接种于TSB再培养12 h,用0.9%无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剂,使用比浊仪将菌液调整至0.5个麦氏比浊单位(约为1.5×108CFU/mL)并继续稀释至106CFU/mL,临用现制[11]。

3.2 牛津杯抑菌试验

取各待测菌液1 mL分别与20 mL 50 ℃保温的TSA培养基混合制备平板,将已灭菌的牛津杯(内径6 mm)放置于平板上,每个平板上均匀间隔放置四个,其中三个以灭菌移液器加入100 μL制备好的无菌药液加入药液,另一个加入等量无菌水做为空白对照,35 ℃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以十字交叉法测定抑菌圈直径,每组平行三次取平均值。

结果如表9所示,5种供试菌株中,芍药苷滴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有14.43 mm,对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次之,分别为12.80 mm、12.93 mm、11.67 mm,5种供试菌中对大肠埃希氏菌抑菌效果相对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9.03 mm。

表9 芍药苷滴丸对5种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Table 9 Inhibitory effect of paeoniflorin dripping pills on 5 strains tested

4 结 论

本实验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实验设计对芍药苷滴丸的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确定了芍药苷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即以PEG4000与PEG6000比例为1∶1做复合基质,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4,药液温度为90 ℃,冷却液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液温度10 ℃,滴距8 cm,滴速30 d/min。质量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滴丸丸型圆整,硬度较好,丸重变异系数和溶散时限均符合相关规定,为芍药苷滴丸的生产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对抑菌活性做了初步研究,表明芍药苷制成滴丸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为后期对芍药苷滴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滴速滴丸冷却液
基于药物滴速预警规则降低某院输液速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药学实践*
及时换管子捂紧钱袋子
穿心莲内酯滴丸
改变缸体进排气侧冷却液分布的方法和应用
滴速记录器的研制与应用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连参滴丸制备工艺的优选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
宝马530车冷却液液位过低报警
桑塔纳3000车冷却液温度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