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半苏式钱会研究

2024-01-19 05:21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会友徽州

殷 朗

(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钱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融形式之一,它随着贫富分化出现,人际间互助关系递升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1]。因其襄助之意且利率较低,同时又灵活方便,所以在乡族社会中存在较为普遍,体现着乡邻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精神,也有着对抗高利盘削之意,可以说是一种立意良好的民间经济行为。学界对钱会的组织形式、类型、特点、功能等都进行了不少研究①。收会是钱会运行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已有的研究大都是按照收会或得会方式对钱会进行分类,主要的钱会类型有独会、轮会、摇会、标会等。一般情况下,钱会的会额是固定的,至少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变动。半苏式钱会(以下简称半苏会)是一种较为特殊类型的轮会。半苏会运行到一定阶段,会额变为原定会额的一半左右,之后继续按照这个半数的会额运行下去。

一、半苏会的概念与会书

半苏会是特定称呼的一种钱会类型,其最大特点就是在行会至第四期或第五期之后,出现了会额突然减半的情况。导致其出现会额减半的原因是:只有前三期或前四期的得会人是每年一直出钱直到结束,剩下的会友是只有在前三期或前四期出钱,这就导致只有前三个或前四个会友得到了正常会额,而剩下的会友得到的会额是由前三个会友或前四个会友共出的,为会额的一半左右。

关于这类钱会的称呼,各地可能有不同,徽州婺源发现的一份文书中,明确写到了“半苏会书”。下面以《秋口镇油岭村民国九年俞桢三半苏会书》[2]为例来分析半苏会的情况。

半苏会书行

英洋一百元半苏会引:

盖以会者通财之义,财缘义起缓急,皆可相依义以财生酌剂,必未至当。兹荷友谊,玉成一会,名曰半苏。其会须集十人,先定次第,周年一转。首、二、三会,众友各照名次参差,共付英洋一百元正之数,交得会人领。得会者应付到底,得半会者三会以后分毫不应,□□全化半,以半得会,本利均前后合一矣。立此会书,各执一本存照。

会友芳名:

首会俞桢三 二会俞荣法、程绍庭 三会俞汉文

四会俞玉田 五会俞灶弟

六会石德高 七会程先海 八会俞□□、程绍庭

九会俞汉文 末会俞桢三

各应首会:

二会:付出英洋十六元六角六分六厘。

三会:付出英洋十五元二角八分正。

四会:付出英洋十三元八角九分正。

五会:付出英洋十二元五角。

六会:付出英洋十一元一角二分。

七会:付出英洋九元七角二分。

八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

九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二厘。

末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二厘。

共成英洋一百元正交首会得。

各应二会:

首会:付出英洋十六元六角六分六厘。

三会:付出英洋十五元二角八分正。

四会:付出英洋十三元八角九分正。

五会:付出英洋十二元五角。

六会:付出英洋十一元一角二分。

七会:付出英洋九元七角二分。

八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

九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二厘。

末会:付出英洋六元九角四分二厘。

共成英洋一百元正交二会得。

各应三会:

首会:付出英洋十六元六角六分六厘。

二会:付出英洋十六元六角六分六厘。

四会:付出英洋十三元六角正。

五会:付出英洋十二元二角五分。

六会:付出英洋十元零八角四分二厘。

七会:付出英洋九元四角五分(二厘)。

八会:付出英洋六元八角四分。

九会:付出英洋六元八角四分二厘。

末会:付出英洋六元八角四分二厘。

共成英洋一百元正交三会得。

三会以后,首、二、三会每年各付出英洋十六元六角

六分六厘,共英洋五十元正,照次第交得会者得。

会期迭年八月二十日叙。

会银通用英洋钱价照市。

会书会终之日不作行用。

民国庚申年八月二十日立

此会为标准的半苏会。前三期,众会友各照名次参差,共出100元交付当期得会人。第四期时,只有首会至三会每人出16.666 元,共50 元,为会额的一半。此后一直到末期,得会人在变化,而收到的钱数目不变,且都是前三会共出的50元。

标准的半苏会会额会在某期减半,但是还有一种是在第五期会额变为额定值的55%,这类徽州钱会文书目前发现的有8份,如《秋口镇毕家坑民国十四年孙养生立会书》[2]。

盖闻裒多益寡,邻里有恤之仁,酌盈剂虚,朋友有通财之义。兹因正不,爰承诸友叙成一会,共洋一百两。递定于期十一月廿日之期,先期五日到各宅通知照会书备洋,届期交纳,不得延欠。其会洋找尾悉照市价扣算,倘有别项往来,不得在会内抵算。会终之日,会书不缴,不作行用。

首会养生:乙丑收洋一百元,递年交出洋十四元五角。

二会旺青:丙寅收洋一百元,递年交出洋十四元五角。

三会养成:丁卯收洋一百元,递年交出洋十三元五角。

四会祀和:戊辰收洋一百元,递年交出洋十二元五角。

五会灶昌:己巳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十一元五角。

六会灶凤:庚午年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十元五角。

七会金能:辛未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九元五角。

八会焕文:壬申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八元五角。

九会春如:癸酉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七元五角。

十会礼和、旺青:甲戌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六元五角。

末会养成:乙亥收洋五十五元,乙、丙、丁、戊四年交出洋五元五角。

民国十四年乙丑十一月廿日 立会书人孙养生

此会会额为100 元。首期至四期各会友共出100 元,交付当期得会人。从第五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会金变为55 元,这55 元来自首会的14.5元、二会的14.5 元、三会的13.5 元和四会的12.5 元。整个钱会运行过程中,五会至末会是只在前四期要出规定的钱数,第五期及之后无须再付。第五期及之后都是只有首会至四会出钱,钱数共为55 元,为额定会额的55%。

钱会的类型多种多样,会友数和会股数也各不相同。从收集到的徽州半苏会会书来看,标准的半苏会是10 人会,即会首加9 个会友。这是因为半苏会这种会额减半的机制需要对资金有精准的计算,对各会友出多少、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不出等问题都有着具体要求,只有正好10个人才能满足这种设计要求。当然,10 人会也确实是徽州钱会中最常见的一种。

二、半苏会的运行机制分析

从收集到的会书来看,半苏会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标准型,会股一般为10股,在第四期会金正好变为规定会额的一半;第二类是非标准型,会股一般为11 股,在第五期会金变为55%。非标准型半苏会中会额也有所变化,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前四期会额固定,如孙养生所立之会;第二类是前四期会金呈现“堆积”增长,如《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十月戴君元立会书》所立之会[2]1888。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十月念日立书人首戴君元订会书

盖闻裒多益寡,邻里有恤之仁,酌盈剂虚,亲友有通财之义。今因正用,爰承诸友厚谊,集成一会,共计大洋二百元正。迭年会期定于十月念日,先期三日首会至各宅通知照会书预备现洋届期交出,所是找尾照时价算,各友别项往来,不得在会抵扣。会终之日,书不作行用,恐口无凭,立此会书存照。

各友芳名列左:

首会君元:递年交出洋念九元正,癸酉年收洋二百元正。

二会春娥:递年交出洋念九元正,甲戌年收洋二百元正。

三会长大、社意:递年交出洋念七元正,乙亥年收洋二百〇二元正。

四会和村金寿、先仂:递年交出洋念五元正,丙子年收洋二百〇四元正。

五会俞光进: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念三元正,丁丑年得一百十元正。

六会汪和女: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念一元正,戊寅年得一百十元正。

七会兆女: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十九元正,己卯年得一百十元正。

八会胜兰: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十七元正,庚辰年得一百十元正。

九会金娥: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十五元正,辛巳年得一百十元正。

十会麻帝: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十三元正,壬午年得一百十元正。

末会助家、爱愪:癸、甲、乙、丙每年交出洋十一元正,癸未年得一百十元正。

标准型半苏会的运行如下:首期,各会友按照规定比例共凑成一定数目付首会收领;第二期,首会与除二会之外的剩余会友按照相同比例出同样数目交付二会得;第三期,首会、二会与除三会之外的剩余会友继续按照约定比例出钱给三会。这个出钱的比例,最常见的是14.5%—15.5%,如果会额是100元,10个会友就按照14.5元—15.5元共成100元。也有不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来的,但是不管怎么变,都是共成额定数目。到了第四期,只有首会至三会平均地出钱,共出前三期数目的一半,交给四会。从第四期到末期,也是按照这个规律,只有前三会出钱,交给当期应得之人。

非标准型半苏会会金在第五期变为额定会额的55%。从第五期到最后一期都是由首会至四会共出约定会额的55%,其他人不需要出钱。但是在前四期,又分为两种情况。以会额100元的会为例,分别介绍这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前四期会金不变,一直就是约定会额,也就是前四期是“平金式”。以会额100 元的会为例,首期是由二会出14.5 元、三会出13.5 元、四会出12.5 元、五会出11.5 元……一直到末会出5.5 元。到了第二期,由首会出14.5 元,三会至末会出的钱数与首期相同。第三期,则是首会出13.5 元,二会出14.5 元,四会至末会出的钱数与首期相同。第四期,首会出12.5 元,二会出14.5 元,三会出13.5 元,五会至末会出的钱数与首期相同。总结来说,就是首会在自己收到钱后的每期,其实是替当期得会人出其该出的数目。在第二期至第四期,首会出的钱是等差递减的,实际上就是“平金式轮会”(以下简称平金会)②的运行规则。

第二种是前四期会金呈现“堆积式”增长,每期增长额为会额的1%。会金出现增长的原因是:首会不再代替当期得会人出钱,而是每期都是固定的14.5 元。首期,从二会出的14.5 元到末会的5.5 元,共成100 元。第二期,还是14.5 元、13.5 元……依次相加,共100 元,只不过二会不出,由首会出这14.5元。到第三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时首会和二会都出14.5 元,三会得钱不出,四会及后面会友其他人不变,会金就增加为101 元。第四期,首会、二会都出14.5 元,三会出13.5 元,四会得钱不出,五会出11.5 元,其他人照旧,共成102 元。实际上,这里说的是堆积式轮会(以下简称堆积会)③的一种情况,也就是得会人本期不需要出钱。但还有一种,是本期得会人自己也需要出钱,不过运行机制都一样,只是这时候收到的钱是减去自己出的那部分的实得会额。不是所有徽州钱会会书中都会写清楚“收会人本期是否需要再出”,有些无法判定,并且不管收会人自己出不出,实际所得都是一样的,故在此不再赘述。

半苏会不仅仅局限于徽州地区,从文献资料看,它同其他类型的钱会一样,分布在全国广大的地区,影响十分广泛。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收集编纂的《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第十三章关于湖北省债权习惯的部分也记载了按照这种方法运行的轮会,其描述为:

五峰邀会习惯,由起会人邀集相契十人,设席起会,命曰“缩截半钱会”。其法,由所邀十人共同出资,凑给起会人使用,而起会人则各给会单一纸,分交所邀之十人收执。例如,起会钱百串,头会人应出钱十四串五百文,二会人至末会人挨次递减一串,合共凑成一百串文,交与起会人收用。至第二年,复邀集原人到场,又由起会人与二会至末会人共同凑钱一百串,改归头会人收用。至第三年,由依样由起会人、头会人及三会至末会人凑钱百串,改归二会人收用。从第四年起,则由起会人及头、二会人共还三会至末会人钱各五十串,限定十月一轮,或对年一轮,挨次还清。[3]

民国时期湖北这种“缩截半钱会”,相当于11股的标准型半苏会,前三期如同轮会,从第四期起,每期由前三次收会人出资共50串,分别偿还给没有收会的人。

三、半苏会与其他类型钱会的比较

半苏会的制度设计结合了轮会和独会的特色。从轮会的角度看,半苏会在会额减半之前,各会股有收有支,基本上和轮会没有什么区别。从独会的角度看,会额减半之后的运行基本上遵循独会的模式,收会者不用交钱。如果对半苏会再进一步深化分析,发现在减半之前的运行虽然遵循轮会的模式,但会额有变和不变两种,会额固定不变的,相当于轮会中的平金会;会额递增的,相当于堆积会。

徽州钱会的类型非常多,不同的人数、资金规模、收会形式等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但其中最核心的是会资的收与支,简单说,如何收钱和交钱才是参会人最关注的。不管人数多少、资金规模多大、收会方式如何,只要把握住会资的收支就能厘清各种类型钱会的区别。根据收会方式,钱会可以分为独会、轮会和标会。独会是只有一个人收会,每年加利息付给若干股东,直到还清规定数额。轮会是参加钱会的各个会友按照次序轮流收会,次序提前商量决定好,或临时摇骰决定。有研究者把摇会单独作为钱会类型的一种,但摇骰子只是确定收会次序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摇会的收会次序是由当场临时摇骰子来决定的,其实质也是轮流收会,应归为轮会一类。标会这种形式每次的利钱不是规定好的,而是每次由会友通过“投标”决定,谁给的高就由谁收会,有的地方也称之为拔会。在目前收集的徽州钱会会书中,还未见到标会这种类型,主要是独会和轮会两种类型。具体到轮会,大致分为平金式、堆积式和缩金式三个子类型,但这三类特别是缩金式中,会式上又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如余利补贴是缩金式中常见的一种做法,仅补贴模式就有很多种。

半苏会究竟应该归为哪一类,似乎很难确定。但半苏会这种模式与其他钱会相比,在会友出资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首先是扩大了参会者的范围。部分资金不多的人也能够参与钱会,有钱的就当前几期得会人,出得多收得也多;没钱的只是收得晚,但可以不用出那么多钱。

其次是在风险控制上做到了优化。钱会都是有一定的风险,如何保证顺利运转而完成一个周期,是参会者最关心的。半苏会中资金规模减半的设计应该也是针对风险的,部分会友只需要前几期出钱,会额减半后大部分会友不需要出资了,防止后期有会友因无力承担会资而导致钱会不能正常运转,非常有效地防范了风险。这使得参会者参会意愿增强,敢于参会。应该说,这是比较适合民间社会需求的一种制度设计,是对其他类型钱会的有效补充。

最后在收益上更为合理。半苏会使收益为负的人变少,还息利率也没有变高,反而得益的人变多了。以会额为100 元、会友10 位的平金会、堆积会和半苏会为例分别进行分析。平金会各会友的收支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平金会收支情况表(单位:元)

此种钱会,首会整个过程下来是收支平衡的,而且还能最先收到钱,对首会来说是很有利的。二会至六会在整个过程中属于较早拿到钱的人,此后每期逐渐付出钱,整个过程中累计付出的比得到的多。所以他们的角色实际上是“还本付息”,并且要承担风险。其中,二会第二期拿到100元,累计付出145 元,实际亏损45 元,但他拿钱较早,第一期付出14.5 元,第二期得到100 元,前两期相当于收到85.5元,后9期每期付出14.5元,一共付出130.5元,相当于9 期偿还了45 元的利息,每期还息利率约为5.8%。按照同样方法计算出:三会每期还息利率约为6%,四会每期还息利率约为5.7%,五会每期还息利率约为4.6%,六会每期还息利率约为2.1%。这么看来,二会是亏钱数最多的人,而三会则是承担利息最重的人。七会至末会属于后拿钱的人,但是他们拿到的钱比累计付出的多,他们参与钱会就有了储蓄的性质,相当于把钱存在里面几年,最后拿到了利息,钱生出了钱。但他们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前期一直在付出,如果前面的会友没能如期付钱,可能会遇到前期出了钱后期没收到钱的情况。其中,七会前六期共付出57 元,后四期付出38元,共付出95 元,第七期收到100 元,其累计收益为5 元,收益率约为5.3%。但是按照此种方法计算并不妥当,第七期之后七会实际上是在拿收到的钱付出,也就是计算收益率时的付出钱数不是95 元,应该以前六期付出的57元为基数计算,其收益率约为8.8%。按照同样方法算出:八会收益率约为25.2%,九会收益率约为41.7%,十会收益率约为59.8%,末会收益率约为81.8%。

堆积会各会友的收支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堆积会收支情况表(单位:元)

此种会式,首会和二会每期都固定出14.5 元,实收会额都为100 元,其累计收益都是负45 元,但首会先拿到钱,相比二会更划算一些。首会还息利率约为4.5%,二会还息利率约为5.8%,三会还息利率约为4.7%,四会还息利率约为5.3%,五会还息利率约为3.7%,六会还息利率约为0.4%。所以此会首会和二会是亏钱最多的人,但二会是承担利息最重的人,首会的利息不及三会、四会重。七会至末会为获利者,其收益率分别约为17.5%、35.3%、53.3%、73.5%、80%。

半苏会的收支情况则如表3所示。

表3 半苏会(前四期“堆积”)收支情况表(单位:元)

此种半苏会前四会的收益与堆积会并无差别,但是五会至末会都可从此会中获益,得益者有7人。而堆积会是6 个人收益为负,得益者仅仅有5 人,并且利益更加均衡。

四、结 语

正是因为钱会中有一些独特的灵活性设计,如半苏会这种钱会的存在,使得钱会的受众十分广泛,民众都乐此不疲地邀会、集会,不但可以适当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困难,也体现了乡族社会的救助色彩。王宗培先生也说过“合会之法,远胜借贷。集款偿还,两有便利也”[4]。钱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资金周转平台,满足了民间融资和互助的需求,有利于民间资金的流通,也有利于工商业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钱会等民间融资活动发展遇冷。对历史上的徽州钱会进行研究,可以为当今民间融资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注释:

①成果主要有:储建国《论钱会的由来及其性质和特点》(《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刘翔《从一张拈钱会约看近代钱会》(《历史档案》,2011 年第1 期);胡中生《钱会与近代徽州社会》(《史学月刊》,2006 年第9 期);胡中生《融资与互助:民间钱会功能研究——以徽州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黄志繁《清至民国徽州钱会性质及规制之演化——基于婺源县钱会文书的分析》(《中国农史》,2013 年第2 期);俞江《清中期至民国的徽州钱会》[《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王玉坤、刘道胜《清至民国时期徽州钱会利率及运作机制考述——基于89 份徽州钱会文书的考察》(《安徽史学》,2017年第4期);熊远报《在互酬与储蓄之间——传统徽州“钱会”的社会经济学解释》(《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 年第6期)。

②俞江在《清中期至民国的徽州钱会》一文中将会金无伸缩的轮会称之为“平金式轮会”,其特点就是会金固定不变。

③关于堆积式钱会,王宗培在其专著《中国之合会》里就有提及,并专门研究了这类钱会。宾长初在《清代徽州钱会的计量分析:基于〈徽州文书〉第二辑所收会书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4期)、俞江在《清中期至民国的徽州钱会》中亦有论述。

猜你喜欢
会友徽州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徽州绿荫
松泉琴社:以琴会友 弘扬古琴文化
以茶会友
“叶杯赛”会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