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下红色文化的审美转向与传承策略探究

2024-01-19 05:22胡艺轩张煜鑫
黄山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色数字资源

胡艺轩,佘 醒,张煜鑫,2

(1.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2.韩国国民大学技术设计研究生院,韩国首尔 02707)

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以移动智媒为载体的线上需求剧增,用户主体呈年轻化趋向,由此形成的获取知识、展开交流的方式产生颠覆性变革。这种时代烙印深刻影响着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架构体系,红色文化应把握机遇,主动顺应并融入历史进程,克服发展中的惯性障碍,快速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VR 技术作为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各大应用领域崭露头角,VR 技术与红色文化的跨界融合为数字文化产业的壮大添砖加瓦,对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VR技术在红色文化中的应用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从虚拟环境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传统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明确VR技术在红色文化中的应用分类界定,有助于VR 技术在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中的创新性表达,使其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崭新的媒介手段。

(一)应用分类界定

红色文化与VR 技术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首先需要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分类逻辑,界定VR 技术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应用分类。将红色文化资源中具有相同属性特征的事物聚合,并将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分。虽然目前已有学者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形成了多种分类方法,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分类标准。有的学者根据资源形态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有的学者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形成阶段性资源分类,还有学者根据主题分类,结合学科细则,将红色文化资源分为10个基本类别和二级类目体系[1]。

VR 技术走在数字时代科技革命的前沿,包含3D头显、定位追踪、交互识别技术等,在应用层面涉及基于Unity 3D 的引擎开发以及网络原理。红色文化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VR 技术的应用范围,因此为确保VR 技术介入红色文化资源所生成的数字内容能够与现实物理世界匹配,参考现有划分类型,按照红色文化“人、事、物、魂”的四个维度梳理红色文化资源与VR 技术所契合的种类与数量(表1)。红色文化资源可划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以及信息形态,具体包括7 个类目: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文献、红色文艺和红色研究[2]。

表1 VR技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分类界定

(二)应用优势分析

1.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颇为广泛,总体呈现分散性、偏远性。因其整合难度较高,保护工作规模较大,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由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属性丰富繁杂、年代久远,难以完整保存,且部分红色文化遗址因所处地区偏僻、通讯不够发达、人员有限、资金困乏等因素,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存在一定局限性。相较于大规模的红色文化遗址修复等实体工程,利用VR 技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能够省时省力、高效率地将信息进行数字存储与检索,以建立科学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平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共享。

2.拓宽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交融已成为时代潮流。2022 年6 月15 日,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建造的全真数字化藏经洞成为观赏敦煌文物世界的重要窗口。红色文化产业虽然受益于政策扶持得以迅速发展,但其表现形式缺乏代表性,无法满足当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VR 技术的介入使红色文化从实体化转向数字化,在现代竞争中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向接触便捷化、产能高效化、服务定制化、表达创新化的数字体系迈进。从根源改变供给方式,优化输出渠道,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改善红色文化产业泛而不精的现状。

3.凸显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正面临时代传承、身份认同的挑战,经受着审美泛化的渗透与侵蚀[3]。用户在接收过程中,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媒介立场明显。“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组针对全国71所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反映出以下共性问题: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枯燥,缺乏亲和力;叙事内容深度不足,缺乏说服力;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固化,与时代融合力不够,缺少感染力[4]。相较传统媒介,新一代大学生普遍倾向于可视化图像的展现方式,数字技术的日益迭代将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VR 技术让用户拥有深度沉浸式体验,进而产生良性交互环节,提升用户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应调动用户的多重感官,引发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情绪分享与认知调节的“共情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VR技术下红色文化的审美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审美形态多元化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惯性与审美思维。前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特定的叙事美学和教化方式,而5G 互联的到来为受众主体构筑了广袤的虚拟空间,形成独特的审美场域,具有较强的“圈群效应”。红色文化的审美差异化日益突出,运用VR 技术改变以往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探究VR 技术下红色文化的三大审美特征,可以为红色文化实现审美转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构想:非物质性审美特征

VR 技术的本质是非物质性,介入红色文化资源是以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模拟创造,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呈现出红色文化在不同时段、不同场景下的审美状态,即卡尔·波普所提出的“第三世界”。VR 技术所呈现的非物质性审美体验是意识上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模拟出诸如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遗址等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的情境,是一种与真实存在无差别的拟态意象。康德认为美是想象中的愉快;黑格尔将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于中国美学而言,美则是和谐共鸣[5]。这些思想的共通之处是都基于人的构想,当然构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所依据。美实际上是理想对现实的指引,以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创新传承为理想目标构建出的虚拟现实世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受众主体能够获得多感官的复合型刺激,从而影响其实践行为方式。正如鲍姆加登所定义的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6],美学的目的是为推进感性认识以助益于整体认知。

VR 技术独特的审美魅力推动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共生,如秦兵马俑的数字化虚拟复原、数字圆明园VR 与AR 系统等。目前红色文化的数字传承方式滞后性明显,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美诉求,VR 技术的合理运用促使红色文化资源以崭新的艺术形态走进大众视野。借助VR 技术,红色文化从悠久的历史中走出来,受众主体的审美心理发生转变。曾经只能通过文字图片说明、难以触及的事物依靠VR 技术完成设计转译,复刻红色文化基因,并赋予其现代化审美空间。在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满足的今天,人们对非物质性的精神追求不断提升,VR 技术正是帮助红色文化传承朝多元化趋势迈进的新兴媒介。

(二)沉浸:超真实性审美特征

传统的审美形态中,设计者具有较高的权威,居于设计语言的输出位,传递自身所理解的叙事内容。在此过程中,设计者的审美阐释可能会出现片面化输出,导致受众主体解读偏差。基于VR 技术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设计者的意愿则不再为主导,而是以“催化剂”的角色存在,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得以充分保留,复刻红色文化“人、事、物、魂”中的审美情境,能激发用户探索的欲望。

随着沉浸性的VR 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其应用领域也迅速延展。2022 年北京冬奥会通过VR+实景演播室、AI“时间切片”技术等数字科技手段令网友频频惊艳,全方位呈现了冬奥会场景,为受众营造全程全息数字化超真实氛围感。特别是高速率、低时延的5G 网络技术、VR 技术的叠加带来了沉浸感十足的审美体验。本雅明认为,先进的机械复制技术手段实现了物理世界非机械的方面,也就是现实中非异化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变化。它使复制作品为受众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加以观赏,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7]。由于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和肃穆感及地域和时间上的不可完全接近性,受众不可能亲身处于其中。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使受众与红色文化仍保持着难以靠近的距离,VR 技术让用户真正沉浸到全景画面中,产生强烈的超真实感,沉浸式的视听效果使距离感随之消退。因此,VR 技术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交互:非线性审美特征

交互性是VR 技术突破传统设计线性叙事的重点,由于受众主体之间的诸多差异,对作品的理解也千人千面,即可称之为非线性审美特征。VR 技术介入红色文化的叙事方法从传统的线性向非线性转变,即受众主体将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层次选择以何种角度、时间在虚拟环境中展开交互。超媒体的非线性审美体验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8]。用户与作品的参与式互动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可以理解为设计者为受众预留的审美参与权利。

虽然现阶段VR 技术的人机交互发展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激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目前市场上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作品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形成一种虽观照现实但又相对隔绝的状态。VR 技术的介入缩短了作品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超越了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用户佩戴头显设备包括追踪感应器、磁力计等置身于逼真的历史事件中,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任意行走,获得交互自由度。重温红色历史故事,以无限接近亲历者的身份去感受情节的起伏,包括触摸到场景中的坦克、枪械,近距离瞻仰革命英雄伟岸的身躯等。由用户主动探索而引发非线性审美体验的叙事流程突破了以往传统展示方法中接收方无法参与、互动的瓶颈。

三、VR技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策略

VR 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提供了崭新的传承方式,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播形态上也将发生改变。充分利用VR 技术优势可以提升审美体验,强化红色文化的数字供给。从红色文化资源的“人、事、物、魂”四个维度提出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策略,以推动红色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彰显优秀的文化内核和思想精髓。

(一)以“人”为中心的数字藏品IP塑造

红色文化中的“人”是指在革命时期有一定影响力的革命志士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革命烈士。“人”作为红色文化的亲历者与诉说者,是链接“事”与“物”的重要桥梁。但是目前红色文化缺乏深入人心的角色传播,IP 内容正有待被挖掘。虽然各大红色文化基地、红色景区不乏IP 塑造的尝试,但大多以照片、画像形式呈现,较为刻板,缺乏现代化考量,导致难以出圈。基于VR 技术的支持,数字藏品的形式为红色人物IP 塑造提供新的衍生思路,同时,红色人物所具备的内容厚度、用户黏性和共识基础为数字藏品增添了多元化价值。

可以根据红色人物的生平事迹、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等代表性审美元素提取出一个形象或是概念。基于人物的角色模型、材质贴图、造型服饰、动态力学特征,通过VR 技术实现虚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映射关联,相较传统IP 形象,这有助于提升对用户的吸引力。生动的数字化造型使受众群体不由自主对数字藏品产生由外向内的关注度,主动了解人物形象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红色基因,进而实现文化渗透。需要注意的是,数字藏品是在虚拟环境下助力红色文化资源数字转型,用数字赋能现实,而不是现实被虚拟世界掏空。因此,在红色人物IP形象塑造中,VR 技术、计算机三维技术等只作为数字转译手段,而依附于数字藏品中的红色精神内涵才是核心审美价值。

(二)以“事”为线索的数字动画重构

红色文化中的“事”是指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红色故事。“事”将红色文化中的地域空间、人物背景按照时间脉络或是特定的主题梳理整合,因此“事”具有极强的线索性。数字动画的创作之源是以客观存在为参照,择取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时刻予以数字化处理,以此表情达意。数字动画所传递的并非囊括万物的大千世界,而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管窥故事本源[9]。通过VR 技术结合计算机三维辅助技术进行红色故事的数字动画重构,能实现三维情境演绎。用户沉浸在红色故事的氛围中,获得临场感强烈的审美体验,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数字动画以非线性编辑具有丰富叙事内容的表达层次,数字传播展示的过程不再受时空场域的限制,突破了传统红色故事只能寄存于纸张、照片、视频等媒介性的物质条件,重建设计者与用户之间的审美惯性。以渡江战役第一枪——西梁山战役为例,运用三维建模软件模拟战役现场,模型附以材质、灯光与粒子特效,并通过渲染以及后期合成序列帧动画,突出鲜活生动的叙事主题。注意红色故事元素在视觉呈现中的写实还原,同时贴合时代风格进行场景布局,多图层变化形成画面的纵深感,呈现战役恢弘壮烈的视觉冲击。选择与历史背景吻合的配乐,如展示解放军战略部署、奋力防守围攻、山头硝烟弥漫、伐木渡江等特定的画面时,出现坦克轰鸣、水流声、枪声等环境音效,营造视听结合的沉浸式审美体验。用户可以充分运用VR 技术中的触控缩放、重力感应实现数字动画中的互动效果,红色历史因重温而历久弥新。

(三)以“物”为依托的数字孪生复原

“物”是指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物质形态,即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等。“物”是“人”和“事”产生关联的重要载体,且具有多元属性。“数字孪生”是基于模型数据的双驱动,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对物理实体的镜像映射,并通过VR、AR 技术实现三维模型的可视化。简而言之,“数字孪生”是通过数字技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物象进行修复建模的过程[10]。红色遗址、红色文物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历史的变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的修复工作易于出错且成本极高。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孪生结合VR 技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红色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开发工作。

将红色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体转换为VR可识别的通用文件类型,用户佩戴设备全方位感受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的整体结构,在靠近区域时,还可以控制设备的手柄按钮对其内部构造进行细节探索。数字孪生与VR 技术的交叉应用有助于弥合红色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语境中的数字鸿沟。VR技术中的多元传感器,如手势、眼动、触觉、光敏等能够直观查看模型数据并与之交互,在信息采集、模型数据处理、高速存储传输等不同阶段中实现开源节流,有效规避传统修复中个人感官误判所造成的影响。由于数字孪生自身具备数字存储更新的特点,随着服务数据的不断累积,用户的应用需求范围、服务场景也随之扩大,形成宝贵的数字反馈资源,为红色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真实可循的意见。

(四)以“魂”为精髓的仿真教育系统搭建

“魂”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魂”是红色文化中“人”“事”“物”三个维度的综合呈现。红色文化是当代高校学子、党政干部、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红色教育存在着诸多局限,传播手段陈旧,重灌输、轻交流的教育方式使呈现出的内容碎片化,实效并不理想。运用VR 技术搭建红色文化仿真教育系统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解决了传统红色教育空间受限、成本高、共享程度低等问题,能实现红色教育资源具象化。

红色文化仿真教育系统主要分为技术研发流程与系统功能架构两大部分。功能不仅包括“人、事、物”的数字化创新内容,且加入了海量的信息形态资源,如红色文献、红色文艺、红色研究等。目前,微软、谷歌和脸书均已研发自己的VR 教育项目,并逐渐向各大领域推广。VR 技术在红色文化中的参与式教育能够提升学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把握主流认知,不受迷惑性言论、审美泛化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体验感知影响行为导向,端正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四、结 语

红色文化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缩,引领各类样态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其应有使命[11]。VR技术作为新兴的数字艺术形式,兼具“想象性”与“真实性”双重性质,将VR 多元化的技术特征与红色文化资源完美结合能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审美转向。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事、物、魂”经由VR 技术与网络媒介得以多维度被感知、被经历。在保证红色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使受众在获得感官审美体验的同时,情感认同随之显著增强,逐渐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红色数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资源回收
答数字
追忆红色浪漫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