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实践探析

2024-01-25 21:20敖日格乐敖敦格日乐
文教资料 2023年18期
关键词: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敖日格乐 敖敦格日乐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劳动教育实施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劳动教育内涵丰富,加强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及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劳动教育缺乏资源载体就无法落到实处。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意义、困境及成因,由此从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概念、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路径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推动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资源开发

一、问题起源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起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 《意见》 ”)和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

“ 《纲要》 ”),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提出了新要求和指导意见。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未厘清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实践探索现状、问题及原因、理念和策略等,导致劳动教育缺乏有意识、系统化、专业化的资源。如果劳动教育缺乏资源载体,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有意识地开发系统化、专业化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库是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有以下意义:一是理论意义。可以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关注高职学段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创新,丰富高职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交叉研究领域。二是实践意义。可以有意识地开发系统化、专业化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库,进而打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资源载体的实践困境,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以这里重点探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以解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用什么教育”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困境

(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

1. 概念狭义化

据了解,部分高职院校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认知不清晰,尤其是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理解表面化,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劳动行为或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例如将学生在校打扫卫生、勤工俭学值班以及假期回家务农、放牧、做家务等体力活儿视为劳动教育。这在劳动过程中忽视了劳动精神的培养,使得劳动教育变为“没有教育的劳动”[1]。

2. 实施路径形式化

实施路径是学生将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技能等内化的重要过程。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的主要途径是劳动实践周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但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只需象征性地应付一下或者摆拍打卡即可,弱化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美德和习惯中的重要作用。

3. 劳动教育评价单一化

劳动教育评价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的关键环节。据悉,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时主要以收集劳动教育相关作品、完成劳动任务等为主,简单地以显性结果评价劳动的好坏,未关注劳动习惯等隐性因素的养成。如将劳动教育考核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为写劳动感想,实践部分由打扫宿舍卫生、办公室值班、劳动赞歌、光盘行动、打卡行动等单一类体力活儿评价构成。[2]

(二)生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

1. 劳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虽已明确劳动教育牵头机构,但在具体实施机构和人员的设立与选用上无明确要求,各管理责任人在应如何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暫无成熟的管理机制。同时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暂无专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教育课程由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兼任。除此之外也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教学成果评奖等激励机制。[3]

2.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建设高职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两种途径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困扰:一是专门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缺乏。当前管理部门虽鼓励高职院校及相关单位收集整理劳动教育各类资料,并支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但是目前并无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同时缺乏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案例汇编。二是其他课程与教学中未深入开发劳动教育要素。高职院校应从其他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要素,引导和熏陶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所带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因素的挖掘停留在表面,以口头说教为主,未将本课程中的核心劳动要素与相关课程内容有机融合。[4]

3. 劳动教育专项科学研究匮乏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多,但科学研究及成果较少,劳动教育停留于劳动过程本身,缺乏劳动教育的专门化研究。[5]在国家版本数据中心以“高职劳动教育”为检索词,仅检索到15部教材,如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劳动教育教程》等,整体而言相关专著和教材较少。从各级各类基金立项公示名单中得出,劳动教育主题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比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言,劳动教育尤其高职特色劳动教育研究仍显薄弱。

(三)服务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

1. 服务性劳动教育制度化程度低

根据团中央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部分高职院校逐步制定了高职特色服务性劳动教育制度,并开展了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但整体而言仍处于被动接受任务,制度、活动“两张皮”和零散实施的状态。同时第二课堂制度刚刚开始落地实施,还未能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服务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体系,具体怎样与服务性劳动教育相联系还在探索过程。

2. 劳动文化宣传活动不丰富

《纲要》中指出,“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要求高职学段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6]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宣传平台对劳动教育专题内容的宣传相对匮乏,也未对《意见》《纲要》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高职院校也未以全校教师大会、学生大会、学生主题班会等任何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困境成因分析

(一)劳动教育观念较片面

高职院校师生们对劳动教育内涵体系学习与领悟不到位,理解较片面甚至固化,主要体现在混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劳动等。[7]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模糊、狭隘,甚至根本不知道《意见》《纲要》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缺乏系统培训。之所以学生们不能领悟劳动教育内涵,是因为教师们未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未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教育。

(二)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劳动教育比起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尚未形成健全成熟的管理机制。虽然各方均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但无配套的管理机制,导致相关制度落实时虚化、弱化和形式化。以服务性劳动教育为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根据团中央颁布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实施了相应制度,并且开展了系列社会服务劳动实践活动,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上传下达、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职业特色服务性劳动极少,暂无完善的服务性劳动教育管理机制。

(三)资源开发路径较少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将日常生活劳动狭隘地理解为劳动实践周,导致其内部结构失衡,观念上人为地限制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路径。生产劳动教育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劳动必修课的教育资源,课程劳动教育难以具体化,缺少执行的抓手,从而导致高职特色劳动教育专项教学科研匮乏。同时,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地较少,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区域有限,产教融合度较低,无法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之处。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相关制度执行度较低,劳动文化宣传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高,弱化了劳动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8]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实践探索

从部分高职院校成功的探索经验而言,可以初步总结出以下共同特点和相关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概念

本文中“劳动教育资源”特指在高职院校中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只有对劳动教育的精神、文件、理论有着充分的正确的认知,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有着精准的把握,才能正确、全面、有效地开发高职特色劳动教育资源。《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9]

(二)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职院校应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劳动教育实施工作,全校齐抓,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扎实有效地开展,重点是政策落地和高职特色创新。二是加快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10]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素,而教师是开发劳动教育资源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专题学习,强化教师的劳动教育观念、提升其劳动教育能力,并为教师搭建劳动教育专题交流平台。三是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高职院校特点出发,确定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11]

(三)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开发路径

1. 劳动实践周和其他形式日常生活劳动有机结合

首先,高职院校可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将日常生活劳动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明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特色、内容、时间、形式、工具、评价、安全保障、指导教师工作要点、计划、总结等要求,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长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情怀和本领。其次,还可开展每日劳动和主题劳动等多种形式的日常生活劳动,使日常生活劳动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次任务。

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一是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从课程建设入手,在编写《人才培养方案》时,以《纲要》中所要求的高职学段课程内容为中心开展16个学时的必修课,例如围绕劳动精神、劳动组织等方面来设计。通过开设和重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向学生普及通识性劳动教育知识,增强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强化学生坚定的劳动意志,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二是思政课堂中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专题。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须融入思政专题课程的基本原则、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组织实施、考核要求等,进而培育思政情境下的劳动教育热土。三是挖掘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纲要》中指出,“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12]。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不同专业课程中挖掘和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因素,实现课程劳动教育化。这里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為例,每门课程都可以提炼出具体、生动、多样的劳动教育元素。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合格幼儿园教师的标准有“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共包含14个领域。教师可以从“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出发,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将劳动教育元素上升到专业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创新就业等研究高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使其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行业充满热爱和自信。

3. 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积极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

一是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例如通过标语悬挂、校报发行、校园广播等方式,讲好劳动故事,传播劳动精神;结合重要主题组织专题讲座、主题党会、主题班会等劳动教育活动,如“五一国际劳动节”“雷锋学习日”等;鼓励学生创作歌颂劳动模范的作品,并广泛宣传普通劳动者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事迹,引导学生向劳动模范学习。二是高职院校须在校外搭建合作式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体育馆等各类场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引导和培养学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劳动精神,加强学生的公益性和行业性劳动意识。

4. 加大劳动教育专项科学研究力度

高职院校可建立劳动教育、实践、科普、研究等基地促进产教融合,完善高职院校特色劳动教育研究机制,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校内科研讲座和立项指南中大力宣传劳动教育专项研究。同时对于相关研究的成果或成果转化给予支持,调动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的积

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 [6] [9]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3] 雷世平,乐乐.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3-17.

[4] 王飞,车丽娜,孙宽宁.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5-79,85.

[5] 马志霞,黄朝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60-66,78.

[7] 段翠英.马克思劳动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2):137-139.

[8] 佛朝晖,张宇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20-25,49.

[10] 易今科,陈斌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6-89.

[11] 赵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原则、内容体系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5):13-20.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内蒙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 (NJSZ23020) 。

*本文通讯作者:敖敦格日乐。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