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024-01-30 14:29刘筠雯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教学策略

摘 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备受重视。落实“双减”政策,作业设计是核心。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出发,关注作业设计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深度,创造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为学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双减;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刘筠雯(1995—),女,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分校红太阳小学。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广泛地热爱学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正是对“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延伸,反映了新时代对小学教育的新要求。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广大教师应始终立足于教育实际,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优化数学作业的布置方式,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控制作业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设计科学性

(一)对作业量进行分层设计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处于初步接触系统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在思维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面对相同的作业任务或作业量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以“爱满天下”思想为指导,关注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对数学作业进行层次化设计,确保所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以“有余数的除法”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余数除法的运算方式和相关规律,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和数感。立足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首先结合低年级段小学生运算基础较为薄弱、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别的实际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对于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以课本数理知识和简单运算练习为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间进行知识衔接;对于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需要结合有余数除法的運算规律,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拓展,引导学生关注除数和被除数扩大或缩小的情况下,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并将其整理成文字形式;对于能力水平较强的学生,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完成课堂练习、寻找生活中运用余数解决的问题为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1]。

减少作业量、控制学生作业完成时间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首要环节,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突出“生本位”,以层次化作业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二)多元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兴趣

小学生处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面对感兴趣的作业形式往往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从丰富作业类型的角度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数学调查研究的内容,奠定统计数据的知识基础。本课综合与实践环节以“了解你的好朋友”为主题,小学生对其兴趣较高。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抓住学生心理,为学生提供三种形式的作业选择:(1)与身边的同学针对一个调查问题进行交流,汇总数据;(2)学习课本案例,把课本中的调查要素换成朋友感兴趣的内容;(3)将调查对象向外拓展为老师、家人等,体验调查对象差异所带来的数据差异。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

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形式相对单一,影响作业设计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兴趣导向,以自主性为切入点缩短学生作业完成时间。

(三)家校联动,减轻学生负担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自制力和专注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引导。针对当前部分数学作业设计忽视家校联动作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控制作业量和作业完成时间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一方面通过布置特色数学作业,为学生和家长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家长对小学生进行监督和鼓励,进一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以“观察物体”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明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时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课上学习了相关知识,但在课下巩固环节,教师需要与家长配合,检验其学习效果。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让小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配合下,对家里的书柜、冰箱等长方体进行观察,并简单绘制三视图。家长需要记录学生观察角度并将相应图形标记出来,与学生共同完成特色数学作业,在家校联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向家长渗透“双减”政策理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共同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将“爱满天下”思想融入家庭[2]。

家庭是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主要环境,家长在学生课后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需从家校联动角度出发,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提高作业设计深度

(一)数学文化在作业中的渗透

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接触机会较少,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也难以深入探究某一文化理念。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将数学文化、价值符号等要素渗透在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学习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拓展学生知识面。

以“轴对称图形”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绘图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含义和特征,明确寻找对称轴的方法,并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美感具备简单认识,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轴对称图形较多,但对背后的数学文化和图形美感缺乏了解。立足学生实际,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数学作业,在授课前为学生整合关于轴对称数学文化的资料或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材料阅读,明确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数学文化与数学美感的重要体现。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知识教学和文化理念渗透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图形知识、数学文化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关注数学文化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引导教师将数学文化渗透在作业设计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数学思维在作业中的渗透

部分数学教师过度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运算能力,忽视了多元化作业形式在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上的重要作用,这不利于“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从数学思维与数学作业的融合角度进行创新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举一反三、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以“找规律”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在观察、运算的过程中找到数字排列或计算的相关规律,提高运算能力和数感,对接的核心素养目标是活跃学生数学学习和探究思维,使其初步建立规律意识。在完成基本知识技能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对数字规律不够敏感、缺乏思维训练的实际情况,提前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中与本课时相关的数学材料,为学生设计一个专项思维训练作业,不仅要关注学生寻找数字规律和运算的能力和速度,还要关注学生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和技巧。除了专项思维训练,教师还可以提高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引导学生运用数字规律知识,自主设计3—5道题目,在第二天上课时与同学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集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实现数学思维和作业设计的有机统一[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必须渗透数学思维教育,扩展作业深度。

(三)数学语言在作业中的渗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包含了数学概念、术语、符号等要素,掌握数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和思考速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教师要关注数学语言在作业中的渗透,帮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突破在阅读数学材料和解答数学问题上出现的难点问题。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运用相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本课包含了图形语言、概念语言和符号,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作业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正方体和长方体,運用字母进行标注,并将相应的数学公式以数学符号的形式列出来,或以特殊符号的形式标注题目中的关键词,实现数学语言与教学内容的深度结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持续发展。

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数学语言的转化,帮助学生培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提高学生应对数学材料、分析数学题目的能力。

三、创新作业布置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趣味性

(一)将实践活动和数学作业相结合

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趣味性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关注数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既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又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落实“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统计”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主要讲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前期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数据收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五年级小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对统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为结合新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切入点。从学生知识结构出发,教师可以在教授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后,结合该统计图的使用情景,设计一个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本和教辅资料案例中选择一个问题,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实践,将收集到的数据以表格、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发挥数学作业的巩固和促进作用[4]。

将实践活动和数学作业相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始终立足学生能力实际,推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数学作业,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同步发展。

(二)将探究活动和数学作业相结合

数学探究活动是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探究活动在数学特色作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内容布置多元化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某一知识理念的认识,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作业设计为例,本课要求学生掌握正反比例的判断方式和运算方法,利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本课内容较为复杂,六年级小学生初步接触比例知识,容易出现疑难问题。从这一实际出发,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与探究活动相结合,科学设计本课教学课时,在第一课时教学结束后为学生设计一个以“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为主题的数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解决初步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对正反比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并形成专题探究报告,为进一步判断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除了将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师还需要注意对学生作业的科学评价。“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量中实现素质拓展,发现学习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整体表现,对班级数学作业的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为不同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复杂知识内容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素养持续发展。

结语

小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既要立足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通过学生能力水平分层和家校联动,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渗透,提高作业设计的深度;还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通过以上措施,从多个维度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对接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推动“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黄庆松.“双减”政策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22(8):52-56.

李雪芬.“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3):46-47.

顾云.“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2(4):77-79.

梁卓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作业设计的转变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104-107.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教学策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