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与应用

2024-01-30 07:29张艳玲
求知导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立体化小学数学

摘 要:立体化学习思维对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构建立体化单元学习群,培养学生的立体化学习思维,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结构性、系统性的掌握。文章分析了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意义,并从立足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互动、合理设置习题四个方面,探索了小学数学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立体化;单元学习群

作者简介:张艳玲(197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大兴小学。

所谓立体化单元学习群是指为了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教师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设计教学内容,构建课堂,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起伏性、连贯性、紧凑性。对学生而言,基于立体化单元学习群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控能力,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运用,而这也是教师构建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还不够充足,其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难以独立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此,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而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可以有效帮助教师实现目的。在立体化单元学习群中,教师需要整合单元知识,让知识系统呈现,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从整体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有助于数学课堂的结构性建设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知识讲授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对课堂结构性建设的重视程度,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够全面、深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学节奏不紧凑,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过于松散,学生难以将其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是教师没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搭建,进一步导致数学课堂的松散[1]。而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的结构性,让数学课堂教学节奏更为紧凑,实现结构性建设。

(三)有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依然重理论学习而轻实践运用,且过度把控课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限制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而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为在立体化单元学习群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

(四)有助于缩小学生间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数学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之间思维发展程度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在理解数学知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减少学生间的差异,教师需要构建立体化单元学习群,将学生带入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該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而在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有所进步,如此可逐步减少学生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策略

(一)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包括以教材为主的显性知识和以数学思想为主的隐性知识。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也要跳脱教材的限制,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故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数学内涵,做到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到对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有效迁移[2]。

以“位置与方向(二)”的教学为例。在该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三部分内容的学习:描述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的位置,认识路线图。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单元知识的立体化掌握,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教师以学校为中心绘制了生活场景图,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准确描述出不同物体的位置。在场景图中,学校在中心位置,北面有科技馆,南面有饺子馆,东面有体育馆,西面有天文台。学生需要准确描述出学校附近的标志性建筑物,并尝试指明方向与计算距离。这样的立体化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后续深入思考做准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相对复杂的生活元素,如对台风登陆的报道——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 km的洋面上,并正在以20 km/h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上述关于台风位置和移动方向的表述进行图文转化,即把文字转变为图画。在绘制图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建立坐标系,根据表述中提及的信息,如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20 km/h的速度等,绘制出相应的位置图。

教师以单元知识为切入点,引入生活化元素,创设立体化的单元学习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基于生活实际认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概念,还可以强化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立体化数学课堂

据教学观察,学生对动态的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并且在展示动态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学习效率更高,课堂效果更明显。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静态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从而打造出立体化的单元学习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以“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概念等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过程,打造立体化的单元学习课堂。教师需要先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即平移与旋转,而后借助信息技术分别动态呈现平移与旋转的过程。如在讲授关于平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静态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形是如何形成的,再对图形进行动态化的展示,强化学生的认知。同样,在讲授旋转的知识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按照“展示静态图→学生分析→展示动态图”的流程开展教学。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

总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单元知识,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就数学课堂而言,信息技术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助力,而且是构建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重要载体。

(三)开展多元互动,营造立体化学习氛围

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对立体化学习氛围的营造。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进行多元互动的形式营造立体化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多元互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好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需要重视对立体化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可以充分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垃圾桶、冰箱、牛奶盒、魔方、足球等。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上述列举的事物中,有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判断并说出答案。再次,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如何判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学生会再次认真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形状,明确二者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相对面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可以展示相关例题并继续与学生互动,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对错: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作它的顶点。

3.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4.决定长方体大小的是它的长、宽、高 。

在展示判断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解释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总之,教师运用不同的互动形式与学生积极互动,不仅可以改善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立体化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合理设置习题,形成立体化学习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完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做练习,发展立体化的学习思维。所谓立体化学习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4]。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习题是培养学生立体化学习思维的重要方式。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完成练习题,锻炼其立体化学习思维。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形式的题目,例如:

1.填空题:

(1)一个长方体木箱,长是60 cm,宽是50 cm,高是40 cm,这个木箱的占地面积是(   )cm?,表面积是(    )cm?。

(2)棱长1 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棱长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棱长1 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魔方的体积约是150(    )。

(4)一节动车车厢的体积约是80(    )。

2.应用题:

(1)如果挖一个长、宽、高分别是9 m、6 m、2 m的长方体水池,且需要把水池的四周和底面贴上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张华的房间长6 m、宽3.5 m、高3 m,要粉刷这个房间的四周和天花板,除去门窗面积5 m?,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题目判断需要用到的知识内容,以及具体的计算过程。如在处理应用题中的第一小题时,学生需要计算泳池贴瓷砖部分的面积,对此,学生应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计算泳池底部与四周的面积。

上述的练习题既有需要学生直接运用体积知识的题目,也有需要学生对面积知识进行逆向应用的题目,而学生则需要在熟练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知识,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锻炼,逐渐形成立体化的学习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立体化思维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筑牢基础、发展思维、有效应用所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故而,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对立体化单元学习群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与立体化的数学课堂中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刘金.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5):84-87.

林雁平.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数学教师,2022(合刊1):58-63,2.

张明超.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J].成才,2022(13):41-42.

庄惠芬.小学数学单元学习群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2):59-61.

猜你喜欢
立体化小学数学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