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观察成长之路

2024-03-04 09:00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幼儿园傅志端肖茴珍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泥土工具建构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幼儿园 傅志端 肖茴珍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对于观察幼儿、分析幼儿行为、推进幼儿游戏等环节感到十分迷茫。然而《聚焦式观察》一书全面阐述了观察儿童后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详细介绍了幼儿教师观察儿童的方法,并据此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思考评价的方法和思路。此外,它还提出“将观察儿童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具体策略,以期帮助新手教师解决“想观察而没时间、不会观察”的问题,是一本实操性极强的书。书中提出运用观察信息的两种方式:一是为评价儿童服务,二是为设计课程服务。观察可以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活动、选择材料、提供指导、鼓励儿童与同伴互动。我园后花园有一块好玩的泥土区,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游戏契机,幼儿可以将建构游戏、科学游戏等与泥土结合在一起。现我以泥土区的创设为例,谈谈我的观察成长之路。

1 混乱期的摸索与发现

《聚焦式观察》一书中提出:“教师通过观察儿童才能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个性品质、如何应对困难情境、深层次兴趣和爱好和正在建构的信息知识等方面信息。”在第一次组织泥土区活动时,我观察到幼儿们都争先恐后地选择工具。其中,壮壮小朋友选了一把大铲子后就冲进泥土池里,用这把铲子铲泥土过筛。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乐乐用小锄头将石块砸碎。于是,他立刻效仿——立即跑到工具处拿来一把小锄头用来铲土。活动结束后,我问壮壮:“你觉得哪个工具最好用?”壮壮说:“大铲子好用,能装很多土。”

同时,我还观察到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参与游戏,独自坐在石头边看其他幼儿游戏,当我打算介入时,听到了他与其他幼儿的对话。乐乐问:“阳阳,我们一起来捏泥人吧?”阳阳说:“不要,太脏了!你看你的手这么脏。”乐乐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我指了指水龙头说:“没事,等下洗洗就干净了。”于是,阳阳马上走到水龙头处边洗边说:“你看,洗干净了。”但是阳阳还是拒绝参与游戏。

通过第一次的游戏观察,我发现面对新奇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的本性,但部分幼儿对泥土区还比较陌生,只有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使用各种工具后,教师再介入,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由于大部分幼儿玩泥土的经验都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摆弄泥土上,而缺少目的性——只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扰。针对个别幼儿不愿意“下土”的情况,我们通过谈话、绘本阅读和家园配合等多种方式,了解幼儿不愿参与玩泥活动的原因,并在活动材料上做了适当的调整。

同时,在区域划分方面,我们将泥土区划分为五个区,分别是挖坑区、过筛区、和泥区、泥塑区和捡树叶区,以增强幼儿的目的性和合作意识。在材料方面,我们新增连体服、袖套和手套等工具,引导幼儿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我们请家长配合,在家给幼儿观看陶泥玩法、建筑流程等视频,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玩泥活动的兴趣。

2 探索期的策略与调整

《聚焦式观察》一书中提出:“教师要先观察和记录自己所见,再反思‘哪些教育方法奏效了’,从而制定课程计划,最后实施课程计划。”几次活动后,幼儿对泥土区的认识从一无所知到颇有经验,看来单纯地摆弄泥土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因此他们开始不断拓展新的玩法。

这一阶段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丰富了,但活动持续时间较短。幼儿的前期经验已经十分丰富,重复的动手操作活动没有提升其原有水平,只是在原地打转,而且教师所设计的五个区形式简单,久而久之,幼儿就觉得无趣,同时,泥塑作品的存放问题也需要师幼双方着手解决。一次活动结束后,洋洋小朋友问:“老师,做好的这些作品要放在哪里呢?”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保存幼儿的作品?作品晒干后可以做什么?由此,我在攀爬架下面规划出一块场地,组织幼儿分组设计展示墙,并鼓励幼儿根据图纸搭建出来。为了支持幼儿游戏,我们新增设砌墙区和上色区,提供砖头让幼儿建构展示墙,提供颜料让幼儿给泥塑作品上色。同时,我还观察到部分区域中幼儿等待时间太长,其中和泥区花费时间最多。在和泥的过程中,由于泥桶偏小,泥土加水后黏性很大,和泥费力又费时,导致泥塑区的幼儿等待过久。我们引导幼儿可以直接在泥土池里过筛并搅拌,这样省时又省力,还能让所有幼儿都参与其中。

目前幼儿的泥塑作品都是用团泥、捏泥等基本技能来完成,在材料方面,我们为幼儿增设陶泥工具,帮助幼儿制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在活动开展形式方面,我们打算在活动前预设游戏主题,并以主题的方式推进活动,例如,中班主题“我自己”“快乐小蚂蚁”“捏泥人”“围墙”;大班主题“我自己”“小泥人”“冰雪世界”“我们的幼儿园”。

3 有序期的推进与思考

《聚焦式观察》一书中提出:“教师为群体儿童制定课程计划时要考虑环境材料、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儿童的兴趣。”幼儿园的课程应当基于、保持和深化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认识,当课程与儿童有关联且有意义时,更持久的学习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索,这一阶段幼儿在泥土区的活动有序了很多——他们开始自主创造了,教师也能一步一步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深度。

在建构活动“幼儿园的畅想”中,后花园组的幼儿们正在讨论幼儿园的池塘怎么建。花花说:“这里有这么多鹅卵石,我们可以用来围池塘。”关关说:“泥土这么硬,装不上去啊!”天天说:“我们可以加水,池塘里面就有水。”于是,三名幼儿先用小铲子挖出小坑,再用水把泥土浸湿,最后用石头来做池塘。

由此可见,幼儿已经能围绕主题创造玩法,也十分熟悉泥土的特性,但建构技能还有待提升。在材料方面,我们在泥土区投放了铲子、腻子、刮刀等工具和砖头、屋顶等材料,但泥土区的砖头是实打实的重,甚至比幼儿平时接触到的积木要还重很多。搬运几块之后,幼儿的手就酸了,并且砖头表面并不平整,抓握时极不舒服。为了让幼儿的作品更加精致美观,我们还提供刮板、扁丝刀和割泥线等陶泥工具,但是幼儿对这些陶泥工具比较陌生,大部分都是用捏、压、搓圆等动作来完成,因为雕刻、修葺、装饰等精细动作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

下一阶段我将在材料、技能提升等方面持续推进。在材料方面,首先是提供手套和背篓等工具,让运输区的幼儿运送时更加省时省力;同时,组织幼儿设计工作牌,帮助他们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和具体职责,这样更利于幼儿更好地分工合作。在技能提升方面,我们通过集中活动让幼儿熟悉雕刻、装饰等的技能要点,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通过文字、照片、作品等方式记录幼儿的行为和语言,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开始观察记录儿童的行为时,大量的信息时常让我茫然且不知所措。我不知道在观察时要将注意力聚焦在什么地方、记录什么、记录多少,而且还会遗漏对部分幼儿的观察,因为这部分幼儿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另外一部分幼儿则没有那么容易被关注。因此探索如何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适宜策略,找到在观察时最适宜捕捉幼儿行为的方法,是我们新老师值得摸索的方向之一。《聚焦式观察》一书为我们如何聚焦式观察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当然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幼儿的观察记录虽然艰苦,却值得我们持续跟进。

猜你喜欢
泥土工具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泥土
翻开一块泥土
“巧用”工具
泥土中的功臣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