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4-03-19 15:24冉红瑶王让新
现代交际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 冉红瑶 王让新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11731)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2023年10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概念。[2]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党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文化发展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使命,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文化主体,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两个结合中推动文化创新,实现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指明了发展道路。

一、担当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积淀民族精神,连接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是个体成长、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力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3]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4]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使命的具体内涵做了界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新命题,它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原创性概念,明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内核。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诸如“以民为本、民重君轻”的君民之道,“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存观点,“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的发展智慧,“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文明的重新激活,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创造与发展“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对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做到“守正”,即坚持“中华文明”,又要重视“创新”,即凸显时代特色。如何凸显中华文明的时代特色,实现中华文明的时代传承、时代弘扬和时代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时代难题。面对这一时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6]。

(二)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针对如何将“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项原则、“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南。

1.要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充分展现了其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是我们一路走来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的制胜秘籍。“故宫跑”“非遗热”见证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持续升温,《觉醒年代》实现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丰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自觉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次,秉持文化包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7],突出了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因包容而兴,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包容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观,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文化滋养。

最后,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坚定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潮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突出的原创性贡献,其中有关“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其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学总结,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2.“七个着力”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召开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各种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对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等领域的相关问题做出超前的谋划和指导。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七个着力”[2],明确指出了关于文化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明互鉴七个领域的核心要点,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的文明互鉴,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担当。“七个着力”完善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惊人智慧,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效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从而作用于社会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和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提出,其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征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明晰文化主体,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8],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创造了文化,因此对劳动的研究也就是文化研究的基点。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本质上,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秉持这一观点,认为要让全体中华儿女“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9]。全体中国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中心”作为自己文化思想的核心范畴,创造性地回答了文化何以传承的问题,巩固和丰富了文化主体论。

(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精神生活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鼓励推出讴歌英雄、讴歌祖国、反映现实的公益性文艺作品,大力支持当代文艺创作,发挥重大项目的引导作用,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低俗文艺作品和艺人偷税漏税行为,发挥专项基金对公益性文艺作品的扶持,鼓励创作多样的公益性文化作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基本途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方式。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推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民族和时代的精品力作,最终实现满足人民文化权益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二者的共赢。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文化软实力是支撑一个国家稳定长远发展的基石,其对内表现为对本国文化坚定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对外则表现为本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吸引力。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平衡好“意识性”和“市场性”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11]。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意识性”,且在文化产业中“意识性”是第一位的,文化产业的“意识性”表现在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担当。同时,也要注意文化产业的“市场性”,要以人民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传播方法上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康养”等多种融合业态,释放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把握好“意识性”和“市场性”之间的动态平衡,要守“意识性”之正,创“市场性”之新,在“意识性”的领导下最大可能地寻求“市场性”,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产业做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12],要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艺术、虚拟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3],通过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创作者营造敢于创作、善于创作的良好文化氛围,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建设也成了各国面临的一项难题。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上网体验,还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党的号召下,一大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相继涌现,包括《大国重工》《复兴之路》等在内的16部网络文化作品首次被大英图书馆收藏;网剧也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被纳入白玉兰奖等重要奖项的评选;《珠江人家》等影视作品在网络平台频繁播放。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塑造了更大潜能。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又一重大贡献。

(一)文化自信奠基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人民胸有成竹的文化自信。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频遭重创而经久不衰,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彰显出独特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我们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定表述,也阐明了“到何处去”的价值认同问题,中华文明因其连续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根基。二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以新的文化生命体塑造着中华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三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历史。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文明,都遭遇过重大挫折,但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状态并没有被改变,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并没有被抹去,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四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其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兼收并蓄,注重吸收各类文明的精华并加以创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吸收原则,形成了“有容乃大”的文明气象。五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所遵循的价值立场,决定了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决定了我们坚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彰显了我们的使命担当。

(二)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富起来,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近代的民族屈辱史告诉我们,文化自信关乎民族精神甚至关乎国运。没有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一,文化自信是更为基础的自信。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其包含民族的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等各个方面。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自身基本文化元素的认同和尊重上,这种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的基础,提升了国家整体的自信心。其二,文化自信是更为广泛的自信。其不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当代文化的认可;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其他多元文化的尊重,广泛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三,文化自信是更为深厚的自信。文化解决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来看,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因此,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精神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

中华文明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其一,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传统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礼仪、忠诚,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无欲无求……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同时也筑牢了如今中华民族的根基。其二,文化自信离不开对革命文化的认可。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中产生并构建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形成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精神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其三,文化自信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萃取,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15]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抑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通过伟大实践探索出的智慧结晶,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雄厚底气。

四、坚持文化创新,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不仅要“守正”,还要“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思想,超越了西方单一的、静态的、抽象的文化论,极具原创性。“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强调这是在契合基础上的“双向奔赴”,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前提来看,两者能够结合在于彼此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时间不同、来源不同,但是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在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仁爱、仁政,提倡君子之道,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同。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社会阶级差异,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个体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身,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都追求个体的自我完善;在对待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强调拒绝物质变换断裂、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发展等。以上多方面的高度契合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前提,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达成了二者的相互成就。正是在二者的有机结合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滋养,最终实现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其一,“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其二,“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传统文化进步。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有助于创造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三,这一“结合”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语境下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彰显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现代性阐释,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动力,为这一道路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底气,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第一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洪流中站稳了脚跟;“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的中国化。回顾党的百年历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和”思想、“兼容并蓄”的政治智慧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优势作用于制度建设,使中国制度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彰显我党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如何解决好贯穿古今的中西之争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是关于文化主体性的强弱之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与主体性。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鲜明的体现。这一主体性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其既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立足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推进两个结合,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发展。

五、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为人类文明发展出谋划策。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国际社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16],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地理条件、文化语言、宗教哲学和历史传统等多元条件影响下,各个民族逐渐铸就了风格各异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形成既深深植根于本国土壤,又绽放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彰显着该民族的独特智慧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的文明观,强调在各民族文明的交织网中,“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7]。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而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同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更为繁荣和灿烂的文明成果。各民族不应故步自封,而是要敞开心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文明之间的差异,相互尊重和合作,促进文明的良性互动,着力形成更加开放平等的世界文明新格局,推动不同文明走向“美美与共”。

(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人类文明在差异性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内核,这些共同的理念和内核架起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把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概括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18]其一,和平、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和平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基础,和平的环境为人们从事各项实践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大前提;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进步,发展是实现人类福祉的关键,其为个人和社会实现潜力提供了可能。其二,公平、正义是国际交往的规范价值。公平意味着国际关系应基于相互尊重和非歧视的原则,国际交往应不受国家经济实力或政治影响力影响;正义关注的是国际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合理性,包括遵守国际法、维护国际秩序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公正性。其三,民主和自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民主是指人民拥有选择和影响政府决策的权利,这包括政治参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集会自由等;自由则是指个人在不侵犯他人权利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行动和表达。民主和自由的发展程度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度,两者是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

(三)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世界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明,这些文明经过漫长的历史考验,最终成为本民族的精神血脉,凝聚着本民族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本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任何文明要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永葆青春,就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一切固步自封的行为都将成为阻碍本民族文明发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就是要做到守正创新。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党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结果。另一方面,守正创新思想同时也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越来越坚定文化自信,把守正创新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在以守正创新精神创造文艺作品、发展文化理论、开拓文化实践。

(四)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推动文明交流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9]在当前局势下必须看到,一些利益集团为了一己之私,煽动文明对抗,引起文明冲突,过分强调文明的优劣性和差异性,严重破坏了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和交流。基于此,必须加强国际人文交流,通过学术会议、文化节、艺术展览、交换生等形式探索不同文明对话方式,加强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互信互亲。

近年来,从丝绸之路到国际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联盟相继成立,从“一带一路”与沿线17个国家合作开展33个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到赴非研究人类文明……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越来越多,步伐越迈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继续强化多边机制,拓展合作范围和渠道,加大人员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凝聚共识、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六、结语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进入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超前谋划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持的三项基本原则和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明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要对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调要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推动文化创新;强调要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在复杂多变的当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化新时代主流思想的舆论工作,筑牢全体人民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辩证关系中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必将书写更灿烂的文化诗篇,创造更丰富的文化成果。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