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服装专题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3-22 08:33许春梅
西部皮革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工科概念实验

许春梅

(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0)

0 引言

“新工科”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式[1],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跨界融合,注重知识运用的系统性、实践的综合性。目前设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符合国家及时代要求的复合创新型设计人才,是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广东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创办于2002 年,依托学校新工科背景特色优势和设计学学科优势,该专业建构起“十”字形人才培养体系,于2022 年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启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在教学改革中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1 课程概况

“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对象是本科三年级学生。该课程促使学生从调研、设计、策划、图像制作等多个角度批判性思考服装设计学科,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实践手作等习惯养成和建立的重要任务。服装设计专业具有突出的时尚意识背景和实践教学特点,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熟练的结构设计技能,还需要交叉型的知识结构。专题设计课作为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主要围绕着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发散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知识、素养、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的。

2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2.1 任务节点化

传统服装设计课程的任务指向具有单向性,重结果易忽略过程,使学生对设计过程各环节的整体认知有限,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为此我们对课程任务进行整体设计,将设计任务分为若干节点,设立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诸如探索创意、明确概念、设计实践、工艺实验和视觉表达等,呈现层层递进式且环环相扣的任务形式。面向传统文化与技术创新、可持续与生态设计等行业及社会需求,构建了“传统非遗时尚”“生物形态与科技”等多元化课程设计模块,使思维、对话、实践围绕着设计任务,通过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展开教学,塑造正确的设计价值观和更合理的设计方法论。

2.2 实验内容嵌入化

传统教学中更重视理论基础和设计稿,忽略实验对创新过程的启发、对服装实物制作的支撑作用,导致设计稿与实物制作效果之间的脱节,存在“重纸稿、轻实验”的现象。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是用来检验或证实一种设计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是论证设计思路不可或缺的部分。创意的过程有一定偶然性,只有不断实验并验证设计的想法,在过程中带着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才能有助于设计过程的推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我们提出“节点—嵌入”式教学方式,将实验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前期的形态视觉试验、中期的肌理和立裁试验、后期的制作实验等,以点状化方式嵌入到设计过程中,真正起到实验对设计思维创新的支撑作用。

2.3 “专业教师+企业骨干”协作化

针对课堂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统一、工业技术信息及行业资讯滞后,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不能顺时更新,师生交流有限,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我们实行了多元化教师协作组织关系,加入企业骨干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多样化团队的整体优势。团队教师之间通过主、辅配合,集中与分散、独立与连接的协作方式进行授课、过程指导和考核点评。

2.4 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结合服装设计课程的特点,把专题精讲、主题调研、设计实践、汇报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身份从知识权威转向问题解决引导者、创新引领者。从理论知识的单向输出改为设计研讨、设计实施过程的双向互动实践讨论,实施启发式教学[3],促使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归纳与分析、思考与实验,在实践中提高设计能力,平衡专业技巧与艺术美感,实现“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的转变。这种“变教学为导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能真正做到自主、独立、可持续性的学习。

3 教学实施

课程内容组织按照“三构成、六阶段、节点考核”的教学设计实施。

3.1 三构成

课程总体由授课、研讨和实践三部分构成,减少传统授课时间,增加研讨和实践时间,通过设计节点来把控整体课程的推进。通过理论基础、技术演示和学术讲座等授课方式将专业知识、工艺技能、前沿资讯等理论知识嵌入课程环节,通过分组研讨、分散实验、集中汇报等方式加强设计及实践过程的调控,创设合作交流情境,让学生之间进行研讨对话后审思自己的观点、思路和疑问,进而产生新的设计灵感和实践技巧。强化实践过程中的实验环节,用实验来激发创新思维,在二维设计到三维成品之间进行设计实践的反复推敲,不断调整设计想法;用实践实验来支撑整个设计思路的推进,直至具体实施时能够呈现良好的成品效果。

3.2 设计的六阶段

3.2.1 主题的前期调研

调研阶段要求学生在素材收集、概念明晰等方面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主题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在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探索研究工作,收集多样化素材并进行体验和分析;通过资料查阅、归纳整理,总结对主题理念的多角度认知以及明晰学生自身擅长的领域,所拥有的经验、服装语言表达的特点等[4],在研究中建立概念,完善设计思想,完成主题概念版,且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调研思维角度,为下一步的视觉化探索打下基础。

3.2.2 视觉元素的提取

这一阶段以前期建立的设计概念为主导,主题概念板为视觉基础,用适合概念的实验方法探究与设计概念要求相一致的设计元素和服装造型方法。学生需要基于设计概念进行一系列具体的视觉化分析工作,诸如对服装材料、结构、色彩、造型方法等的设想,以图片拼贴或手绘等方式整理出满足要求的视觉表达元素。这个阶段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找到独特的视觉切入角度,将文字形态的设计概念转化为清晰且多样化的设计元素,并体现个人特有的创意视角。

3.2.3 概念实验

在这个阶段,要将之前所形成的设计构想进行造型或肌理上的试验,从立裁或面料改造入手,依据个人经验做出对设计形式可行性的合理判断[5]。这一阶段仍属于设计思维创意发散阶段,训练重点在于从二维图纸设计到实物材料呈现服装造型、肌理之间的反复推敲,过程中具备一定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保持开阔、开放的思维,学会冷静反思与总结并进行反复实验[6],突破自我局限,将创意概念推进到极致,获取具有创新力的设计拓展能力。

3.2.4 设计深化

该阶段要求学生结合前期实验结果进行连贯的设计开发,以丰富的设计语言将设计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完整、逻辑清楚且具备创新性的设计方案,完成草图、效果图、细节分析图等相关图纸,并基于设计概念确定设计作品的基本造型和白坯布原型。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文化与传承、造型与结构、肌理与材料、工艺与技术等成为这一阶段训练的重点,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2.5 实物制作

此阶段是学生集中体现前续阶段学习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服装具体实物的环节。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准确分析服装的结构图、材料的可塑性与表现力,再结合合理的工艺制作方式将服装服饰成品完整制作出来。重点训练学生二维设计概念到三维作品呈现的设计转变能力。

3.2.6 视觉整合

视觉整合是综合前期设计方案的细节调整与最终成果的视觉表达,包含主题概念版、头脑风暴、元素提取思路、设计试验过程、效果图等整个设计过程的视觉呈现和服装成品的拍摄及陈列思考。这个部分是对学科交叉及综合能力的锻炼,要求学生结合前面5 个阶段的设计成果,通过清晰、规范和具有逻辑性的图示语言将设计成果完整表达出来,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个人视角与个性化设计语言在作品上的视觉张力。

3.3 节点考核

课程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过程表现,不能只在意设计结果。通过主题调研、形态提取、概念实验、图稿讲评、成衣展示汇报几个步骤,形成不同设计节点的评价,避免单一的成果考核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掌握,加强了对学生设计过程的反馈。课程最终成绩由设计过程的节点评价和设计结果决定,这种方式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在课程中的综合能力以及教学效果。

4 课程作业案例分析

4.1 “Hey!Is that you?”

该系列从当前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产生冷漠压抑的负面情绪角度出发,探讨人与人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用趣味呈现的方式调节紧绷的心理状态,由此确立“Hey!Is that you?”设计主题。该设计利用羊毛毡针毡和湿毡工艺进行设计,思考羊毛毡结合人体进行立体造型的可行性,结合民俗文化中的“妖与怪”“精与灵”的基本造型结构,打破固有设计思维,在服装造型、色彩、配饰、工艺以及面料上体现新颖独特的趣味性设计。

4.2 “时间重塑”

“时间进程是连续的,人类文明是堆叠的,个体生命会消亡,但精神力量会一直延续。”该系列以此为设计概念,通过对以小见大、时间折叠的思考,从色彩和廓形角度对整个系列进行创新表现。该设计方案将线条的曲折、交汇作为灵感元素,用拼贴解构的设计手法在廓形、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实验。以面料的手工堆褶作为往今的视觉延续,光传导元件代表时代的更新,从感观上展示时间过往的累积与堆叠。该系列5 套服装都遵循一致的设计手法,带着问题进行立裁、材质实验,时刻串联“时间折叠”概念,寻找堆叠状态中对立统一的多重观感视觉美感,最终获得良好的成品效果,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优秀作业

5 结语

基于“新工科”教学理念和服装设计专业重思维、强实践的专业特色,本文提出了符合设计课程特点的“三构成、六阶段、节点考核”的教学设计思路。该思路通过聚焦行业和社会需求,设置多元化课程任务,发挥教学团队多样化组织协作,学生“学为主体”的持续性学习习惯的转变,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归纳分析问题时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全面培养,赋予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到优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新工科概念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做个怪怪长实验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