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可视化策略,发展高阶思维

2024-03-25 04:08王利娜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王利娜

【摘   要】可视化策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在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以“借助图片视频、玩转思维图式、依托评价表单”等策略为着力点,助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可视化策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可视化策略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语文知识,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具体要如何运用?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借助图片视频,激活问题解决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提到情境,可见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坚持问题导向,用视频、图片等可视化工具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习得知识。

比如,有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一课时,播放了刚上一年级的德国小朋友汉娜向妈妈提问的视频。视频中,汉娜提出了若干問题:“大熊猫喜欢吃汉堡吗?”“大熊猫是怎么生宝宝的?”“德国为什么没有大熊猫?”

教师用视频直观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原本静态的课堂有了情境感,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意愿。学生依照汉娜的三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发现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大熊猫的食物、繁殖方式、分布地区。随后,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尝试有目的地分类解答,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沉浸在某种主题情境中,更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又如,有教师执教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用图片再现了衢州风光、校园美景,设置了“‘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将来会被遗忘吗?”这一问题情境,出示了《绍兴晚报》上显示近期天气异常的预警截图,以及一段展现生态灾难的视频。

优美的图片和糟糕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讨论、学习,感受颇多,并结合课文和生活,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样凭借图片、视频等可视化工具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意愿,同时联系生活与课文,激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玩转思维图式,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国学者罗恩·理查德提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图式形式多样(见图1),有助于直观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引入合适的思维图式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使知识清晰化、结构化。

笔者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一课时,先出示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想一想,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呈现自主学习结果,初步建立课文的内容框架(见图2)。

笔者再出示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合适的位置写一写作者的读书感受”。由于图式增删方便,学生通过添加支线,可以丰富图式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动思辨,进行创造性表达。

师:这组同学找得很全面了,大家还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

生:我们组觉得看连环画那里还可以加一个“忘了吃,忘了睡”,这也是作者的阅读感受。

生:我们组赞同,但可以把它换成“废寝忘食”,提取关键信息不一定要和原文一模一样。

最后,学生创意表达,上台展示不同的图式。

丰富多样的思维图式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这也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索,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依托评价表单,构建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即一个人对自身认知的认知,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是自省。这是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照评价量表展开自评、他评,既诊断了学习过程和结果,又检测了学习状态,还能展开自我反思、自主修正,有助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有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我有一个想法》时,根据三次习作活动制订了相关评价单(见图3)。其中,“亮眼寻现象”引导学生列习作提纲,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两个事例,即可获得同桌的点赞;“想法展示台”聚焦口语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问”“思”,在交流表达中自评,拓宽习作的维度,产生新的认知;“小小练兵场”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学习伙伴互评后,依照评价提示再次修改内容,最后定稿。

评价表单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促进教学及时跟进,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使用时要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评价先行,可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有目标。依照《小学语文综合评价指南》提出的评价途径和分项等级描述,表格式评价标准更能帮助学生重构自我认知。

如笔者在举办班级美文诵读活动中,制订了诵读评价表(见表1),设定了四个等级,从“读正确”“读流利”“有情感”三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并用精准的描述对每个项目进行了细化。另外,还设置了评语一栏,以便展开个性化评价。活动开展前,笔者进行了赛事预热,提前下发了评价表,让学生能够对照标准做好学习准备。第一周,学生先录音自我评价,写好对诵读的反思。第二周,开展小组评价,学生给组内小伙伴写诵读建议。最后,教师依照学生两周以来的表现作出诊断与点评。

在自评环节,学生对照评价表,反复录音、听音,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互评环节,学生互相学习,并在不断倾听中提高了诵读鉴赏能力。结果显示,学生有了可喜的进步。

在一堂课上运用的可视化策略不是唯一的,彼此也不是简单地相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相关路径与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杨宣洋,熊雅雯.论思维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的原则和着力点[J]. 电化教育研究,2019,40(9):59-66,8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靖,崔鑫.深度学习动机、策略与高阶思维能力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8,36(6):41-52.

[4]张敏华,汪帆,周雪燕,等.让思维可见: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2023(8):9-14.

(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在高阶思维的理论指导下,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