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究

2024-03-28 05:58李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德育工作教师应

李莉

摘 要:德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工作。纵观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目前仍存在“灌输式”“应试式”现象。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事情和困难,进而突破德育困境,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中小学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1.063

积极心理学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认为积极的心态能够将人的潜力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同时,塞利格曼还认为,应唤醒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优秀品德。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希望,他们的品德素养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德育。我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也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为了达成德育目标,教师应融合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注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进步。

一、积极德育与德育创新的内涵

一是积极德育。积极德育与消极德育相对,基于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等理论激发人内心的正能量和良好美德,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德育中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积极德育中,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并通过积极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种体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是德育创新。德育创新是基于目前实施的德育,继续优化教育内容、方式和路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德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新目标。

二、将中小学德育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意义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使他们对教师更加信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小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而教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展开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受到感染,再用积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提高与教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的意愿,有效推动德育和日常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促进德育方式的创新

如今,我国很多中小学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仍未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不利于中小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理解,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无法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在中小学德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可以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改革的速度,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落实。

(三)有助于学生乐观心态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方面,在中小學德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正确的“三观”。由于各种因素,当前的中小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站在积极的角度面对各种事情,有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

另一方面,教师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以积极的态度实现理想,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在良好心态的影响下积极解决问题,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以积极心理为导向,优化德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以激发人的潜能,使其获得幸福感为目标。对此,中小学德育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构建并优化具有积极导向的德育模式。

第一,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生活感受到幸福。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是重点内容,这也是当代中小学生的必备意识,但对于他们而言有些宏大。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教师应明确教育目标,促使学生的幸福感得到提升,拉近学生与德育之间的距离。教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才能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引导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人的自信心会在产生积极情绪时得到增强,而产生消极情绪时便会认为自己很难做成一些事情,也不愿意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对于人的认知功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在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时,学校可以利用特殊节日开展德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发挥自身才能设计小礼品,并在校园中义卖,在义卖结束后,将获得的资金捐献给希望小学、贫困家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还能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给予他人帮助,使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认同,并通过亲身参与助人过程产生成就感,推动德育工作的落实。

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丰富德育工作的内部资源。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人格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品质,包括正直、坚韧、公平、善良、感恩等,这些也是所有人都应具备的品质。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会逐渐忘却这些积极品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都拥有积极的品质,教师将此作为重要的内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树立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等,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爱。

第四,聚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力量,丰富德育工作的外部资源。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和社区是构成社会组织系统的重要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应为中小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笔者着重对家庭德育氛围的营造进行阐述。

首先,教师应让家长意识到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作用,形成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念,以将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为目标,不能只注重学习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其次,教师应引导家长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以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如夫妻间互敬互爱、家庭成员关系和睦、尊重孩子等。最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应提倡家长正确看待相关问题,让父母双方都能意识到教育孩子的责任,通过协商创设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坚持落实德育理念

学生的成长环境存在差异,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不同,接受教育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得到教师的关注,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落实因材施教的德育理念,如此才能保障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些年,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德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使学生能够切实获得感悟,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形成积极的心理。教师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等予以针对性教育,并且要着重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这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提升。

对于班级中一些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教师就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为该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并以积极性评价予以鼓励,拉近该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

每一名学生就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有优点自然也会有缺点,在中小学德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能出现区别对待的现象。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发扬自身优势,还要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以勇敢的态度面对自身的缺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能够发扬积极因素,将学生的优点放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极因素,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通过走心德育模式,优化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推动作用。中小学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应通过“走心”德育模式,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入手优化德育管理。

1.学校德育管理人文化

积极心理学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德育管理人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予以关注,对学生的个人价值表示肯定。学校应通过“走心”德育管理工作落实人文化管理,根据教师的职责分工实施层次化德育管理,从多方面入手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对此,学校可以建立逐级德育工作机制,分别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方案,同时明确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帮助各年级班主任和各学科任课教师制定德育工作方案,根据本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年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这样可以使各层级教师参与到德育工作中,真正做到“走心”德育。

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学校应组织一年级年级组的全体教师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和方案,因为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受义务教育,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可以将德育工作目标设定为“规范学生行为”,注重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并设计合理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2.班级德育管理民主化

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德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工作时应秉持民主化原则,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和道德素养,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德育体验。对此,班主任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班主任应利用好班会、班委会等组织形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首先是赋能。“赋能”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即通过改变人的态度、言行等为他人提供积极的能量。在“走心”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时应形成赋能意识,将班级管理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亲身参与班级德育管理事宜的权利,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在管理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学生组织德育宣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展开宣讲,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

其次是指导。班主任应在班级中定期召开班委会,带领学生了解榜样人物和具体事例,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形成道德行为,同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自身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应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建议,如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指导学生以轮流的方式在班级中承担部分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是制度。班主任应定期召开班委会,并将组织工作交给班长,让学生提出对班级卫生、学习、宣传等方面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意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同时,班主任可以对班委进行指导,让他们带领班内学生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这有助于班级德育管理效果的提升。

简言之,积极心理学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走心”德育模式的建设需要依靠班主任和学生,通过实现学校德育管理人文化和班级德育管理民主化,让班主任树立全员育人理念,让学生树立自主管理意识,助力学生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的终极目标,达成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

(四)积极融入赏识教育,激发学生个人潜能

在中小学德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教师应意识到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善于发现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在日常教育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对学生进行赞美和激励。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需要得到他人的赞美,同时还能增强自信和自尊,并且变得更加努力。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德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教师的赞美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赞美学生的地方,对学生优秀的方面予以赞扬。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时需要更具耐心,使学生能够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德育元素,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在日常中的行为予以关注,以发自内心的关怀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积极的语言和积极性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积极心理学下的中小学德育中融入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并通过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以提高德育效果。

綜上所述,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自身要先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在中小学德育中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既要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也要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探索德育的新路径,拓宽教育思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能够发挥德育的价值,有助于教师将更多的学生培育成具有积极心态和优秀品格的人。

参考文献:

[1] 郭艳彪《积极心理学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启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年第11期。

[2] 王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德育时效性探究》,《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4期。

[3] 沈青《借积极心理学之石攻班级育人之玉——积极心理学效应在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5期。

[4] 王蓉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期。

[5] 李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教育界》2022年第9期。

[6] 赵天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德育工作开展方法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97期。

猜你喜欢
心理学德育工作教师应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