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

2024-03-29 20:30卿子俊王振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育人评价

■卿子俊,王振

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序幕。 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 教师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一、高品质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时代背景

新时代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正确的方向,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一)“五育”并举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理念

2019 年6 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2020 年10 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重点任务而提出,指出要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从目标到内容再到评价的“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体系,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相较以往都得到了拓展。

(二)“双减”政策深入施行并取得良好成效

针对教育的应试化、短视化现象,让教育“返璞归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此项政策的施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教育的样态,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升教育教学效益的同时切实减轻了家长及学生的负担。

以成都市为例,调查显示,2022 年成都市84.3%的家长对落实“双减”的各项行动表示认可,81.4%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双减”后没有再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73.2%的家长认为“双减”缓解了自己的教育焦虑,“双减”工作成效明显。

(三)以素质教育为纲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成功构建

2021 年, 教育部陆续发布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四大评价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构建了我国首套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纲领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具体指标为呈现方式深刻阐释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从评价的视角提供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大评价指南中都单列板块, 针对教师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指标描述,对于教师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师德师风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同时对于学校教师的人员配备和激励机制构建等也做了相关要求。

总体上看,“五育”并举、“双减”政策以及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巩固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地位,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也逐渐着力于由向课堂要质量到向课堂要素质、要品质,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问题现实且紧迫。

二、高品质学校教师团队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四心从教”、“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再到“六要”“大先生”“教育家精神”等,对新时代中国好老师的形象进行了完整的画像。 总的来说,高品质学校教师团队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高尚的师德师风

教师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学校风气、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点。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最直接责任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因此,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也是一个教师团队的精神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团队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教师团队精神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活动开展的协同性以及专业成长互助等方面。另外,一个优秀教师团队还应该具备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认同学校办学文化的“精神气质”,即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要有“精气神”,以此凝聚团队力量相互支撑,保证团队始终勇于进取、不断提升。

(三)先进的育人理念

先进的育人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的基本保障,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深入推进的基本前提,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 先进的育人理念是教育时代性、科学性、正确性的统一体,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式,对新课程新课标进行深入、创造性的实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强烈的教科研意识

新时代,教科研工作对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愈加凸显,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背景下,教科研工作已成为教师及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研增强师资队伍专业水平,通过科研增强学校办学能力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如果离开团队协作,教研和科研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或根本无法开展,所以强烈的教科研意识以及正确的工作开展方式是教师团队高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将极大增加研究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三、高品质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策略

(一)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组织的领导与核心作用,带领教师深化对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改革方向的认识,明确教育根本问题,促使教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地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另外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将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师德师风的底线与红线,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使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达成高度统一,高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文化铸魂,凝聚团队力量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根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并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向上,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来讲,对于学校文化的良好认同能够增强凝聚力与归属感,整体提升团队力量,并且基于学校文化所形成的团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和体系性。

(三)构建机制,明晰培养路径

一所学校要想保持师资队伍的高质量与高品位,必须构建教师队伍长效发展机制,系统性思考教师发展问题,形成具有校本特征、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首先,学校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方向, 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持续性支持;其次,明确教师培养培训路径与方法,分层次分类别有主题有目的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增加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持续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与效益。另外须建立支持教师持续发展的评估和调整机制以及教师反馈机制,定期评估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方案成效情况,持续改进和优化,并让教师参与培训机制的改进。

(四)深化教科研,提升能力本领

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个人及团队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推进及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策略的窗口。一方面,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可以深化教师对于学科专业的认识,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另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教师团队建设的过程,对于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教师开展工作的规则意识都极有助益。

在具体操作上,为使工作落地落实,学校须构建合作共享机制及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建立教师合作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和分享经验,并建设多样化的教师网络平台或线下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分享和交流成果经验。 设立成果评价机制和标准,评估科研成果质量和影响力,注重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引导科研过程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升。

(五)科学评价,激发团队活力

教师评价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在绩效工资机制下,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是保持教师团队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保障。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要求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准则,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对教师本职工作评价的理性回归。

在构建评价指标之时,要坚决杜绝“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传统做法,在考核结果输出的同时注重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性以及教学实绩的增值性,将评价的工具属性与目的属性有机结合,切实发挥评价育人功能,促使评价工作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相融合统一,让教师评价切实成为引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育人评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