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读《我与教育写作》一书有感

2024-03-29 20:30周平健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论文文章老师

■周平健

教育写作是教师从平庸走向卓越的重要路径,也是教师最廉价和最持久的成长方式。 然而,对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写作难吗? 说实话,有难度。 难在哪里?普遍存在着四个困难:一是不愿写,二是不会写,三是没空写,四是难久写。 怎么破解“教育写作之难”?如果说,《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破解了“不会写”的困境,那么,《我与教育写作》一书则破解了“不愿写”“没空写”“难久写”的困境。本书邀请了28 位优秀的教育写作人, 让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教育写作故事。 透过他们的文字,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教育写作经历,感受到他们的教育写作力量,更能领悟到他们的教育写作之道、成长之道、做人之道。如果“作者说”为我们呈现了教育写作的感性之光,那么“编者说”则彰显了写作指导的理性之美。 有人问:“教育写作有绝招吗? ”好像有,似乎又没有。 “如饥似渴地阅读、永不停歇地实践、流连忘返地思考、 千锤百炼地修改”, 这是我反复阅读《我与教育写作》一书后的深切感受。

一、如饥似渴地阅读是教育写作的第一养分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我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说阅读是一个吸纳、输入、继承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释放、输出、传播的过程。阅读与写作,就像孪生兄弟一样,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也像鸟儿的双翅一样,缺少一只,鸟儿则很难在蓝天飞翔。 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写作,就只能做个“没嘴的茶壶”。 唯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才有持续不断地输出。 多阅读才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不断的阅读才有不断的写作,有经常性的阅读才有经常性的写作。 热爱阅读是20 位优秀的教育写作人的共同特点。窦桂梅老师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读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读华为等企业管理的文章,听“逻辑思维”的演讲,看最新最打动人心的短视频……一切的一切,都被她吸纳,为她所用。 沈茂德老师每年自费订阅报刊的费用在1000元以上。每次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总会买回一大包书籍。 每逢假期,他总喜欢静静地捧读国内外教育报刊上的一些好文章,或深度研读一些教育经典。唐晓勇老师喜欢阅读脑科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等方面“难啃”的书籍。在阳朔出差10 多天,每天一大早,在漓江边开始一天的“早读”,于是就有了“漓江早读”这样“浪漫”的事。 海量的阅读,深入地阅读,持久地阅读,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充足养分。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每天阅读2 小时” 是我在QQ 群里的签名。 今年有幸加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后,每天早晨5:30,我就跟着师父和全国各地伙伴们一起阅读。 每天阅读2 小时,让我在阅读中涵养底蕴,在阅读中厚积薄发,在阅读中打开自己。 如今,我还把推动教师阅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尤其受到杨琳老师建立“教师读书吧”的启发,作为集团分管教育科研的负责人,我推动五个校区成立读书社,并创造性开展了系列阅读推广行动,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二、永不停歇地实践是教育写作的第一原理

台湾作家罗兰曾说:“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 ”[1]18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好文章是哪里来的? 刘希娅老师高度赞同歌德所说的“取材不在远,只消在充实的人生之中”。 对教师来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只有做得好,才能写得好。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教师的写作必须从实践出发,有感而发,有情而抒,有做而写,绝不能无病呻吟,为了写作而写作。 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教师要把文章写在充实的教育人生之中。课堂、课程、课题……都可以是教师写作的内容。 正如陈铁梅老师所说:“教学现场才是教育写作的第一生产力。”张菊荣老师也曾说:“一篇论文,如果不是从实践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那它即使发表,也一定会被束之高阁,毫无意义。 教育论文必须能更好地推进自己的实践。”薛法根老师谈到《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文,用了二十多个小时,总结了二十多年的课题研究成果。 他说,真正的好文章都是这样长时间深“挖”出来的。 只有像挖井一样,不断地往深处挖,才能挖出甘甜的井水来。 这样的文章才具有深层的推动力量,才能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王新刚老师倡导“拉家常”式的研究与写作。 他认为,没有实践,没有研究,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科研;没有内化,没有吸收,没有生成,就不会有真写作;没有研究,没有实践,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坚持写作,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优质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

三、流连忘返地思考是教育写作的第一关键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在 《不做教书匠》 中说:“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砥砺石,写作是教师具备思考力的外显型标志。”[2]134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文章是思想的凝结,是思维的升华,写的本身是最深入、最全面、最周密的思考。 “未经思考的文章,不值得一写。 ”只有不断地思考,文章才能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 教师写作前要思考些什么呢? 可以是对文章选题的精心选择,可以是对文章立意的准确定位,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谋篇布局,可以是对写作素材的精挑细选……思考越深刻,才能写出“有新意、有观点、有深度”的好文章。 教育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和深度的思考,所以它注定是孤独的,有时又是漫长的。 正如南宋诗人陆游所说:“文章非天成,妙手偶得之。”窦桂梅老师曾说:“让写作成为和心灵对话、和自己对话、和他人对话的方式。 在对话中反思自己,在对话中寻找和缩小差距,这种落在笔头的成长方式,下的是行胜于行的苦功夫。 ”张菊荣老师说:“写作一定是一种投入的思考——没有写作的思考只能说是 ‘想想’,很难说是深刻的思考。”写作即思想,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 拾景玉老师分享了她写理性文章的几个思考要点,即凝练研究主题,明确论文主旨;寻找本土概念,梳理论文观点;建立意义网络,形成论文框架。 这样的要点,通俗易懂,好学易用,为教师写作提供了写作前的深度思考路径。 唐琴老师的《叙·论·编·著:教师专业发展进阶的多样表达》一文,无论是题目名称还是小标题结构都是很好的写作范式。好的写作范式往往凝聚着作者深度思考的汗水和智慧。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感慨颇多。 除了题目、小标题外,我还仔细揣摩作者语言表达风格、表达技巧、写作素材等方面的艺术,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越能感受到文章之妙、表达之美、价值之大。 如今,我在写作前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深度思考上,而往往用于写作的时间比较短,常常有一气呵成的快感。

四、千锤百炼地修改是教育写作的第一保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文章也不是一次写就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是思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你看那些一流的作家和诗人,大半都经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常常经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才能迎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惊喜。华应龙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文章写成后,不要急于给别人看,不要急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修改。修改文章首先是自己的事。自己都不想细读、再读的文章,怎能奢望读者慢品? 自己没有细读十遍,不可以拿给他人看,“妆未梳成不许看”。 窦桂梅老师非常谦虚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文章,经常不厌其烦地寻找“读者”,恳求建议,再不厌其烦地一改再改。 一遍,两遍,三遍……她坚信“玉不琢,不成器”,尽管同事们可能觉得她过于追求完美,甚至怀疑她患有专跟自己较劲的“强迫症”,但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她始终愿意精益求精地走下去。 有时明明文章已成,思绪却仍在脑海中波澜起伏,终究无法释怀。即使睡至半夜,也会突然惊醒,赶紧披衣起床,挑灯独坐,奋笔改稿。张晓花老师以自己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诞生为例,从请导师提出修改建议到投稿后接到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从第一次投稿到第二次投稿,再到第三次投稿,前后用近两个月时间修改一篇论文,终于被录用了。“好文不厌百回改,璞玉雕琢可成器。”如今,我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发给工作室伙伴和徒弟们提出宝贵的意见, 有时一篇文章要修改好几回。我还特别重视发表后的比对工作。 每次收到样刊,我很欣喜,又很期待。 欣喜的是,文章发表了,期待的是,看编辑修改了什么。找出原稿,将样刊的文字进行比对。“晴光雨色无不宜,推敲好句难穷是。”从比对中,我学到了编辑的标准和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我从内心深处敬佩编辑们的执着与敬业、精雕与细琢。

朱永新教授曾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人。 ”[2]一个教师要开启卓越而幸福之旅,就应该从写作开始。坚持写作,不断写作,应该是优秀教师成长道路上的生命常态。 阅读会滋养我们的 “底气”,实践会接通我们的“地气”,思考会生长我们的“灵气”,修改会增添我们的“运气”,写作则会造就我们的“名气”。 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请你坚信:在教育写作路上,多付出5%的投入,就会收获“教育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洒脱与自信,未来的你将与众不同。

猜你喜欢
论文文章老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