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价值和实践样本

2024-03-29 20:30邵开泽刘荣芳王璐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邵开泽,刘荣芳,王璐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

(一)发展格局变革的时代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格局已在发生巨大转变,中心城市群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省域经济,成长为新的区域增长极。2018 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以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为特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壁垒和政策壁垒,加快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 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的总体要求[2]。同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牢固树立教育一体化发展理念,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协同发展示范区、产教融合先行区[3]。

在新时期,围绕新一轮合作框架,就双城教师教育协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突破固有的行政区域边界, 重新构建多区域融合的教育共生单元,营造和谐、生态的共生环境,生成共建共享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教师教育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早在2012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就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4]。 随后陆续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都再次强调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教师教育协同合作的高潮,总体特征是构建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之间的单边或多边合作。 经过实践,“三位一体”取得了一定成效,凸显了师范院校的办学本色,彰显了教师教育特色,强化了政府和中小学培养师范生的主体身份,构建了新的教师教育文化,但也遇到了政府、高校、中小学之间协同目标不一致、职能角色不平衡、沟通对话不畅等问题。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审视,2022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从“三位一体”走向“四位一体”,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振兴的重要举措。[5]

(三)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的真实诉求

教育发展重在教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的双城教育圈建设亟须以高质量开放、高水平合作的大格局,培养和造就新时期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发挥好全国区域合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发挥群体效应,积极推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实现共赢目标。成渝两地相似的教育生态使得两地教育系统有着天然的长期联系,出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需求,两地在教研、赛课、师培等活动中保持着紧密的互动。 但过去这种以自发随意为主的合作方式,在成渝双城区域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格局下,已无法适应两地协同发展教师教育的需要。今后的教师教育合作必须往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发展水平,激发教师教育热情,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打造中国区域教师培训合作示范品牌,也需要在区域内建立起紧密的教育网络。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多维价值

(一)呼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

2013 年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部署, 从国家层面要求成渝地区建成继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的又一个增长极,这也对成渝地区的教育格局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升教育发展高度,增强教师教育活力,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是在成渝双城协同发展背景下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以培养高素质教师为先导,为成渝双城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人才支撑,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筑牢教师队伍、人才队伍之基,与国家战略的核心理念相呼应。

(二)抓住成渝双城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

成都与重庆在地理位置上的互动优势明显,在教师教育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上,区域文化也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两地也有着深厚的教师教育合作历史积淀。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这是双城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双城的教师教育协同在地理范围上更加精准,在合作发展的方向上也更加明确。 但就教师教育发展规模而言,两地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出现了迅猛增长的态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很大,但在数量上、结构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从成渝双城统筹发展出发,围绕新一轮合作框架,以全新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深入探讨新的合作形式来解决两地共同面临的问题,开展实质性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打造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三)契合毗邻合作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教育布局

川渝两省市共同印发的《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川渝毗邻地区联动发展支持广安、渝北共建川渝高竹新区,支持合川、广安、长寿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支持遂宁、潼南建设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6]。建立成渝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和优质师资培训基地,立足全国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制定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机制,突出教育双核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强化全国两大中心城市重庆、成都对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优化两省市毗邻区域主要教育功能区域,构成毗邻区域优质教育网络格局,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如渝东北、川东北、万达开、渝西、川南等区域的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

成渝两地教师教育的基础、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均不相同,想要实现共生共建、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 而在实践层面,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一条具有充分可行性的路径。 教师教育共同体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作为成员单位组成,以教师培养为宗旨,以提高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共同目标,以解决教师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我们认为这个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所有成员都具有“共同愿景”,即所有参与成员目标一致,有共同的培养方向,这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二)自愿参与性

成员自愿参加,在对社群属性、特定项目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认知后,成员单位和个人自愿与其他成员共同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机制灵活性

共同体由政府、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四方成员共同构成,但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项目和实际培养目标,自由组合具体的参与成员,比如有的项目主要依靠高校专家,有的项目主要依靠教研机构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

(四)资源开放性

每个成员单位都有自己的资源以及不同的文化氛围、教育环境、发展模式等,但进入共同体之后,资源就具有群体属性,供集体所有成员共享。当具体的培训项目产生后,共同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选择相应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这样资源库就会扩大,资源利用率也会提高,培训工作也会更有效地开展。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样本

自重庆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以来,渝川两地教育行政部门、130 余所高校互动交流十分频繁,签订各类教育战略协议、合作协议、协同倡议90 多项,推动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农村振兴协同创新联盟等 30 个双城教育联盟,形成了一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典型实践样本。

(一)宏观布局:建立共同体协同发展管理体系

“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实现“协同”的重要支撑,是要形成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确保共同体成员能有效进行沟通与合作,使共同体系统整体和系统内部保持平稳有序,保证教师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等得到有效落实。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训机构‘10+20’共同体”的成立在宏观布局方面作出了有效的示范。 该共同体成员单位包括四川 20 家、重庆 10 家研训机构,由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制定研训共同体推进方案和管理制度,领导小组拟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推进成渝双城区域协同机制建设、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教师教育研究协作与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工作调度与跟踪研判等重点任务,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示范区。

(二)系统互动:制定立体综合的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是体系运行的依据,跨区域教师教育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备的政策来支撑,反之,制度的制定也为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成都市青羊区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建立了深层次协同共生关系,立项四川省重点课题“ 院地共建UGIS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创新构建“UGIS 教师教育共同体”(“U”指“University”,“G”指“Government”,“I”指“Institute,“S”指“School”),根据共同体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合作项目,共同体成员共同制定了协商共议制度、课程管控制度、评估反馈制度等系列制度,保障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和有效互动。比如组织推进方面,青羊区教育局、青羊区教科院、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及青羊区加入本共同体的中小学负责人共同制定、签署了《UGIS教师教育共同体合作协议》《教师教育共同体运行管理办法》《UGIS 教师教育共同体导师聘任管理办法》《本硕博师范生实地研修制度》《中小学教师高校进修制度》,这些制度在对教师的培养、培训、组织推动方面,能够确保各成员单位在机构管理上有机融合,在师资力量培养上有机衔接。 而针对较难的评估反馈部分, 青羊区致力于建立一套多元、科学、立体的动态质量监管制度,制定《UGIS 教师教育共同体职能评价机构建设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对评价工作负责,并研制了《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具体制度。 为保证评估机构职能职责落实到位,还配套研制出《UGIS 教师教育共同体责任机构职能评估制度》,不断提升合作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三)实践落地:创新形式丰富的人才培养项目

“项目”是推动教师教育共同体实践落地的重要方式。成渝两地开启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协同合作以来,两地通过联合申报、一体化规划、协同实施、联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自主选课、名师名校长及教研员培养等项目上展开合作。 通过培训,成渝地区骨干教师素质、优秀校园长素质、教师培训能手素质得到了提升,协同培养教师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成都市锦江区、重庆市璧山区、峨眉山市联合北京市海淀区共同举办了“两山一江”教研员论坛。成都青羊区、重庆市江北区、广安市广安区三区联合开展成渝精品课同展,分享教研新经验,探索研训新模式。

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师教育发展的从宏观布局、系统互动到实践落地的协同体系,是推动两地教师教育从分工合作到一体发展转型,促进跨区域的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