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体质特点及环境影响从脾虚湿热论治四川地区老年汗证

2024-04-26 16:08蒋海南张怡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5期
关键词:自汗运化脏腑

蒋海南,张怡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异常汗出可导致老年人睡眠障碍、免疫功能降低、血压异常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由于汗出过多浸湿衣物导致社交障碍,给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沉重负担。中医对“汗”早有认识,《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中医将汗证分为自汗和盗汗,侯丕华等[2]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和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将汗证分为重症虚汗、慢病久汗和单纯性多汗。老年人脏腑渐虚,脾胃亏虚,运化功能减弱,水湿不运,容易导致湿浊内生。此外,老年人精气不足,阴不能营守于内,阳不能卫护于外,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四川地区处于亚热带暖湿气流中,又因地处盆地,气候潮湿,容易外感湿邪,内外合邪,造成湿热内盛,蒸腾汗液而出,发为汗证[3]。因此,脾虚湿热是四川地区老年汗证的主要病机之一,以此病机遣方用药,临床多奏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老年体质特点 脏腑生理功能衰退是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老年生理的主要特点,老年人在脏腑、阴阳、气血、精神、体质等方面的变化,是在脏腑渐衰、阴阳渐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脏腑渐虚,脾胃亏虚 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取决于脏腑功能的强弱。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会逐步虚弱。据国内多项老年体质调查分析显示,老年人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等虚性体质为主[4-6]。《灵枢·天年》指出:“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70岁后,脾气虚弱,易致运化功能失常。脾主运化水谷,若脾运化水谷功能失常,则饮食不消,积聚体内,日久化热,导致脾虚湿热。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则水液停滞于体内,可产生痰湿等病理产物,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郁久化热,亦可导致脾虚湿热。研究发现,湿热蕴结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因素[7-9]。

(2)易感外邪 老年人脏腑虚弱,精气不足,阴不能营守于内,阳不能卫护于外,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正如《养老奉亲书》所说“神气浮弱,返同小儿”“易于动作,多感外疾”。老年人形体虚羸,不耐寒温,正常气候的变化也可成为致病的原因。《锦囊秘录》曰:“虚为百病之由……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由于脏腑亏虚,正气虚衰,阳不能卫外,阴不能守内,机体无法及时根据外界气候变化进行调节,容易外感邪气致病[10]。四川地区老年人容易受到湿热气候的影响。

(3)虚实夹杂 老年人脏腑、阴阳、气血等生理功能逐渐减弱,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随着现代人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剧、补虚之风的盛行,老年人体质多瘀、多虚,表现出虚实夹杂的主要特征[11]。唐蜀华教授认为,汗证属湿热、阴虚、表虚者尤多,且多为虚实夹杂之证[12]。脾气虚、脾阳虚多与寒湿困脾、湿热壅脾相兼。四川地区老年汗证亦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古今医统大全》云:“唯火郁蒸,津液上腾如雾,卫气不固,则泄出而为汗也。所以治汗,专务固表之剂而弗效者,殊不知心火不静,脾湿不降,如之何其遏也!”表明湿热汗证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郁蒸为标,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原则。

1.2 气候及饮食的影响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存依赖于天地之气及水谷精气,同时遵循四季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因此,人体健康状况必然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中医体质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13-15]。四川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又因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环绕,风力较小,环境中的水蒸气不易被吹散,气候潮湿,且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长期居住于四川地区的居民,尤其是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更易受湿热气候的影响。长期生活于四川地区的居民饮食偏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易伤脾胃。《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肥甘厚味容易损伤脾胃、蕴生湿热。中医认为,辛辣刺激之品多属辛温,少量食之可化湿散浊,但过度食用易助火生热,使湿热内生[16]。

1.3 汗证成因 汗证的成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内因而论,汗证的形成与脾胃关系密切。虞抟《苍生司命》云:“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为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然各脏皆能令人出汗,独心与脾胃主湿热,乃总司耳。”脾胃对湿热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湿与热相互搏结是汗证形成的主要病因。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汗出于脾,湿气上腾……和胃,液周流而不腾。”汗证的形成与脾胃湿气上腾密切相关,治汗应从调理脾胃入手。从外因而言,汗证的形成与气候及饮食密切相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外感风邪、暑热之邪是自汗发病的重要外因。《医学正传》中提到:“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四川地区居民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易致体内蕴生火热之邪,当火热之邪外蒸津液至体表时,亦可发为汗证。

2 临床表现及治疗

四川地区老年汗证临床主要表现为热势缠绵,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饮,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或黄赤,苔白或黄腻,脉濡数。

脾主运化,具有转运、布散水液的作用,脾得健运则水液输布顺畅,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功能减退,水液停滞易产生水饮、湿邪等病理产物,湿阻中焦则胸脘痞闷,恶心纳呆;水液无法上蒸,则口渴不欲饮;湿邪上蒙脑窍,神机失用,则神志昏沉;湿邪阻滞,清阳不升,如《黄帝内经》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可表现为便溏;湿邪若成有形之邪,“实则癃闭”,可见小便不利;四川地区居民嗜食辛辣,加之老年人体质易阴虚,蕴生火热,与湿邪相引,缠绵难解,表现为热势缠绵,发热汗出不解。姚洁琼等[17]总结隋唐以来10位著名医家治疗汗证的用药规律,发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附子等健脾温阳益气药物使用较多,由此可知健脾行气是治疗汗证的常用方法。韩苗苗[18]研究治疗汗证方剂的配伍规律,发现治疗汗证的内服方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黄芪、甘草、白术、浮小麦等,根据证型辅以收涩、清热、祛湿药物。人参、附子为温阳化湿之要药[19]。白术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的功效[20]。茯苓除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外,也有清热、止汗之功效[21]。综上,治疗汗证的基本原则为健脾行气化湿,结合四川地区老年人的湿热之证,可得出治疗方法:轻则健脾行气,清热化湿;重则温中健脾,清热燥湿。处方用药:轻则参苓白术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重则附子理中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79 岁,2021 年10 月21 日初诊。主诉:全身乏力伴汗出2个月余。既往有2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病病史。刻诊:患者神清,步入诊室,少神,自汗、盗汗,潮热汗出,汗出湿衣,出汗以头面及上半身为主,头晕乏力,时有耳鸣,怕冷,易感冒,胃脘部隐痛,食欲不振,情绪急躁,夜寐易醒,夜尿频,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腻微黄,脉弦滑。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体温36.8℃,心率89次/分,血压137/85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20次/分,血糖1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查体: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肌力稍下降,约5-级。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辨证:脾虚湿热证。治法:健脾行气,清热化湿。予参苓白术散合楂曲平胃散加减:人参片9 g(另煎兑服),麸炒白术30 g,茯苓20 g,炙甘草5 g,山药25 g,薏苡仁15 g,桔梗10 g,麸炒苍术30 g,姜厚朴15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陈皮15 g,柴胡15 g,郁金15 g。6剂,700 m L水煎,取350 m L,分早中晚3次温服。

2021年10月27日二诊:患者自汗、盗汗、头晕乏力减轻,胃脘部隐痛、情绪急躁较前好转,夜寐易醒、夜尿频改善,怕冷缓解不明显,舌淡红,苔腻较前好转,微黄,脉弦滑。予附子理中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白附片15 g(先煎1 h),炙甘草5 g,人参片9 g(另煎兑服),麸炒白术30 g,姜厚朴15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干姜10 g,葛根30 g,黄芩片15 g,黄连片6 g,柴胡15 g,郁金15 g。7剂,700 mL水煎,取350 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1周后随访,患者乏力、自汗、盗汗明显改善,余诸症减轻。

按语:本案患者为老年汗证患者,自汗、盗汗2个月余,患者年老体虚、久病失养,平日又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故湿浊内生,日久郁而化热,加之发病时正值夏末,四川地区气候湿热,内外合邪,湿热内蕴,“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逼津外出,故出现潮热、汗出之症。脾虚日久,母病及子,肺脾两虚,故见头晕乏力,怕冷,易感冒,食欲不振。年老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故情绪急躁,夜寐易醒。阴虚失润,故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腻微黄,脉弦滑为脾虚湿热、肝气郁结之象。因脾虚湿热,加之食欲不振,故用参苓白术散合楂曲平胃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苍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山楂、建曲消食化积、增进食欲,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厚朴行气宽中,桔梗宣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行气、清热化湿之效。6剂后,患者自汗、盗汗症状减轻,但仍时有潮热汗出,怕冷缓解不明显,为病重药轻。故予以附子理中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白附片、干姜温中助阳,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葛根升阳发表、助肺气宣发,余药剂量不变,全方共奏温中健脾、清热燥湿之效。药后脾阳得运,湿热得除,故汗出愈,诸症好转。

湿热汗证与脾胃密切相关,本案患者正值老年,五脏虚衰,脾虚日久,运化无权,导致水湿内停,又喜食肥甘厚味,加之感受暑热,故出现湿热内蕴、逼津外出、潮热汗出的症状,此时若循汗证常规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益气养阴,恐难以奏效,故从脾虚湿热论治,温中焦而健脾土,清积热而利水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小结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老年汗证为老年人群汗液过度外泄的病理现象。其中,白昼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正如《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笔者认为,受老年体质特点及环境的影响,四川地区老年汗证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热。日间受摄食及气温升高的影响,易助生湿热,故自汗。夜间根据十二时辰经脉流注,卯时为手阳明大肠经流注之时,故脾虚胃肠湿热,易致凌晨盗汗。

因此,四川地区老年汗证与脾虚湿热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临床治疗汗证应以健运脾胃、清热燥湿为原则,旨在改善患者中焦运化功能,使脾气来复,湿热得除,机体趋向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此外,四川地区老年汗证不限于脾虚湿热证,根据体质不同,临床当仔细辨析,不可拘泥于此。

猜你喜欢
自汗运化脏腑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桂附四君汤治阳虚自汗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