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研究

2024-04-28 13:11秦振环
甘肃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秦振环

【摘要】文章从“对话理念”的角度探索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的策略,阐述了对话理念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具有激发学习兴趣、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深刻性以及提升课堂丰富性的优势,并从加强师生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开展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对话理念下的语文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对话理念;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6—0074—04

对话理念强调,在教学中需要沟通合作、民主平等和互动交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话理念的分析,把握对话理念的内涵,探索全新、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中,为了让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也应该深入把握对话理念的内涵,寻找有效的切入点强化课堂对话,从对话理念的视角探索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的相关概念

“对话”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从老师、学生、作品以及作者等四个维度展开“对话”,发挥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提升閱读课堂的交互性,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刻性[1]。其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话”在教学领域是一个舶来词,狭义上的对话是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对话强调师生双方在平等、信任的立场共同探究,在沟通交流中达成共识,实现创造性、人性化教学。生生对话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在思考、探究、合作中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把握知识内涵。广义上的对话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精神产生的交流也是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和文本、作者对话,深层次把握文本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作者的写作心境、感情加以品析,实现学生与文本涉及到的语言、知识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交流,是深层次阅读的必经之路。对话理念下的阅读课堂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不再单纯由教师控制,教师要重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延展知识的效果。

二、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优势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形式固化且流程枯燥,导致学生对阅读过程没有任何新鲜感。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下降,进而影响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2]。现如今,在对话理念下开展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动力[3]。在对话理念下开展多媒体阅读,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对话成为可能,能够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代表着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任教师摆布,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巧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在语言交流、情感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晦涩难懂的阅读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提升学生的课堂阅读效率。对话理念强调合作、探究,学生和教师、同学的对话中实现思维碰撞,对文本内容产生更深入、全面的见解,发挥出集体智慧把握学习难点、疑点,降低阅读难度。当学生遇到阅读障碍时,教师可以在师生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支架,同样能够降低阅读难度。

3.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深刻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学生有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发挥学生的无限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深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新课标强调要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低层次的交流,学生的自我反馈被忽视,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因此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在对话理念下开展多媒体阅读,教师需要引入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和作者的对话等方式,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立体化交流方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阅读思维深刻性。

4.提升阅读课堂的丰富性。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拓展与延伸课堂内容,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在对话理念下,教师从四个维度展开对话,开展生生对话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同时引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作者开展深层次的交流,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也能够提升阅读课堂丰富性。

三、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策略

1.情境渲染,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良好的外在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环境氛围,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阅读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动力与欲望[4]。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先朗诵一段极富感染力的“导入语”,希望能够将学生的思绪与注意力引入到课堂学习中,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这一流程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仅仅依靠教师“口述”,恐怕难以达到良好的情境渲染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为学生渲染出特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再结合一些引导性的话语,与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与老师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导至课堂阅读中,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阅读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春天万物复苏的画面,并为其配备《春天在哪里》歌曲,让学生在满眼春景和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开始跟着哼唱……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孩子们,春节刚刚过去了,这意味着哪个季节来了?”学生齐声回答:“春天。”教师问:“一提到春天,你们可以想象出哪些词语?”学生答:“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春回大地、百花齐放……”老师说:“听着你们说出的词语,老师似乎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春天,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怎么样?”采取这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加学生阅读时的感情投入,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激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兴趣,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阅读任务。

2.课件展示,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字,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以及结构布局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操上的陶冶等等[5]。要想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对阅读内容逐句、逐段解析,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内容,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得到的最大感悟就是“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气势恢宏……”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对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与梳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用醒目的字展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然后对学生说:“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呢?我们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中寻找答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将课文主要内容分成“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去之后”三个部分详细讲解,让学生提前了解接下来的阅读流程。第三,当教师展示“平静的江面”“蒙蒙的薄雾”“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等图片的时候,询问学生:“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之后有什么感觉,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当教师出示“潮来之时”画面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其他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画面,深刻领会“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带来的艺术效果,启发学生“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当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潮去之后”画面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文中“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思考“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才字,他想要表达什么?”最后,教师可以将钱塘江大潮的三个阶段放到一起展示,给学生营造出一种“由静转动,再由动转静”的动态画面感。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结合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从“总、分、总”的角度赏析文章布局,引导学生完成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

3.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阅读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在相互探讨中获得新知[6]。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面对同一篇文章内容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与理解。如果学生仅仅局限在自己的阅读思路中,则会造成思维狭隘的现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对文章中心主旨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促使学生相互之间思维碰撞,进而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整理成“漫画”的形式,将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以及“我”利用卡通形象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看“漫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提到的几种植物(花生、石榴、桃、苹果)展开特征总结,并采取图表的方式整理,以对比的方式凸显出花生的高贵品质。教师还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先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分角色阅读”,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父亲、母亲、哥哥等角色,熟悉每个人的观点。然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说一说、谈一谈、议一议。此时,有些学生可能会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表达对该观点的认同与否定,并将学生分成两个团队,由各个团队挑选出代表参与“做人应当是像花生还是石榴”的辩论……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在激烈的辩论中实现思维碰撞。最后,在辩论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落脚到“外表固然也非常重要,但是若与内涵相比,二者只可取其一的时候,自然要选择内涵。”教师还可以告知学生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做人。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营造出积极的阅读氛围。

4.拓展延伸,开展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其中还寄托着作者的价值倾向与思想情感。阅读就好比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能够实现二者跨越时空的“对话”,进而让学生得到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体验。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文章内容篇幅较短,且多节选于某部作品,导致学生出现整体感知方面的缺失。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适当地为学生作课堂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信息资料,提升学生对阅读作品的整体把控能力,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在阅读《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会感觉到朗朗上口,若要其说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有点牵强,还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安史之乱”的影视片段,向学生展示战争中生灵涂炭的悲惨场景。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作者正是为逃避战乱而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上,面对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写出了这首传世佳作。”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知整首诗的氛围基调。此外,教师可以用“愁”为“诗眼”引导学生对古诗逐句赏析:古诗的首句写作者泊船江边,夜深难眠;接下来出现的“枫叶”,成了深秋寒凉、一年将尽的象征……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为学生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主旨,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话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优化与创新,对于提升课堂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对话理念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黃蓉.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2):267.

[2]张淑娥.基于对话理念的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01):253.

[3]赵倩倩.“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9):163.

[4]姜曼.改变策略,激发兴趣——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路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8):198-200.

[5]夏青.“可视化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外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3(08):34-36.

[6]莫秀娟.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3(20):44-46.

编辑:阎韵竹

猜你喜欢
多媒体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