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赤道原则“本土化”之旅

2024-04-29 12:57刘霞董善宁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4年1期
关键词:赤道本土化风险管理

刘霞 董善宁

赤道原则起源于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资本逐利惯性的质疑与挑战。20世纪90年代,环境保护的“热潮”逐渐拓展到金融行业,促成了一种新型的非财务风险管理,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2003年6月,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西德意志银行等10家银行共同倡议发布了赤道原则,作为管理相关融资业务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项自愿性的国际标准。赤道银行在赤道项目融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10项原则(见89页图),确保其融资行为能够以一种对环境与社会负责任的行为方式进行。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38个国家的140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则。其中,中国赤道银行共31家,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亚太地区拥有最多赤道银行的国家。自2003年首次发布,赤道原则历经了2006年、2013年、2019年三次修订,纵观修订历程与国内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发展过程,二者在管理逻辑、可持续议题发展等方面保持了相当的趋同性(见表1)。中国银行业赤道原则的“本土化”之旅

中国赤道银行基本情况(见表2),从规模上看,只有兴业银行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他均为区域性银行。近年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业务范围广泛及所涉及资产规模较大,对赤道原则一直处于观望态度。与之相反,中小商业银行对采纳赤道原则表现积极。从采纳时间上看,2019年之前,赤道原则在国内银行业拓展速度较慢。在2008年出现首家赤道银行之后,近九年时间才出现第二家赤道银行。自2020年开始,国内银行业受“双碳”目标以及绿色金融发展的驱动,平均每年新增三家赤道银行,主要集中在西南与华东地区。

中国赤道银行典型案例

1.兴业银行——自上而下实施模式:2008年10月,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國首家赤道银行,开启了赤道原则中国“本土化”进程。兴业银行将赤道原则作为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自上而下推动实施应用。组织架构方面,在采纳赤道原则之后的一年过渡建设时期,兴业银行由总行部门专职职能部门负责赤道原则执行及推广工作,分行设置绿色金融部或是绿色金融专职人员,构建总分行两级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机制。制度规范方面,该行对赤道原则项目适用条件、各部门职责分工、项目操作流程等进行了规范。操作流程方面,由分行绿色金融部对项目进行赤道原则适用性、环境与社会影响的初步判断与分类,上报总行绿色金融部进行适用性与分类结果认定,总行绿色金融部最终出具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意见,并进入信用审查审批流程。

2.江苏银行——业务驱动实施模式:江苏银行在区域性上市银行中率先采纳赤道原则是源自不断深化信贷业务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早在2013年,江苏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开展中国公用事业能效计划(China Utility-Based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按照IFC的绩效标准进行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为此,江苏银行制定发布《江苏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是国内银行业首份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正式规章制度。随后,为了建立项目融资业务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机制,江苏银行于2017年1月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全国第二家采纳赤道原则的上市银行。随着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认知不断加深,江苏银行逐步将更多类型融资业务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范畴,逐步构建了以赤道原则管理、企业客户ESG评级以及环境(气候)压力测试三大抓手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目前,该体系已全面整合至江苏银行“苏银绿金”数字管理系统。凭借该体系,江苏银行从微观(客户)与中观(行业)维度不断强化融资业务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持续提升管理流程的数智化水平。江苏银行始终从业务发展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适配的国际标准,将赤道原则内化成支撑全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

在赤道原则实践过程中,江苏银行亦不断锤炼绿色金融研究能力,通过成立苏银研究院,深耕绿色金融的基础性研究。江苏银行参与完成“中国银行业环境信息披露”“银行业碳核算数据标准”“中国碳中和成效评价体系”、《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众多研究课题,覆盖国际、国内银行业以及江苏省范围内不同层面、不同侧重点的前沿议题,为江苏银行紧密跟踪绿色金融前沿动态、敏锐洞察市场情况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得到了业内与市场的多方认可。

中国银行业赤道原则实践“本土化”总结

作为国内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两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与江苏银行采取了不同的赤道银行建设路径,为赤道原则的“本土化”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调优组织架构。赤道原则是针对融资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需要完善的组织架构建设,协调理顺各个环节,促使赤道原则实践在全行上下“融会贯通”。

第二,再造业务流程。赤道原则的实践关键要点,即识别分类、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行动计划、承诺性条款及报告要求等融人到传统业务的“三查”流程中,并合理设置时间节点与操作流程。

第三,锤炼专业能力。有效实施应用赤道原则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赤道银行的良好实践,积极与前沿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及时跟踪前沿课题与行业发展动态,充分借助内外部力量,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促进内部管理能力提升。

国内外赤道银行有哪些差异

本文选取了赤道原则发起机构巴克莱银行与花旗银行作为主要对比样本,从四个维度(见表3)进行分析,将国外先进同业主要优势归纳如下:

第一,管理专业化程度更高。国外先进同业赤道原则实施的颗粒度更细,分行业制定差异化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指引或具体标准,在操作流程中精炼出不同风险层级标准与管理措施,操作效率因此更高。国内赤道银行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尚处于满足赤道原则基本要求阶段,专业化程度尚待提高。

第二,覆盖业务类型更广。得益于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国外先进同业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赤道原则应用范围,甚至延伸至交易及私人银行业务领域,是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较有意义的创新发展。反观国内赤道银行,赤道原则适用范围仍局限于项目类融资。

第三,内部管理机制独立性更强。国外先进同业普遍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委员会进行专项管理,将环境与社会风险提升至与其他传统类型风险同等重要程度。国内赤道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机构通常内嵌于绿色金融委员会或是传统风险管理委员会,独立性有所欠缺,不利于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赤道银行“本土化”之路的三点感悟

第一,亟待提升专业化水平。在走过最初的学习与“模仿”阶段后,如何基于中国市场特征提升赤道原则实施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中国赤道银行亟待突破的瓶颈,也将成为赤道银行与非赤道银行竞争力的“分水岭”。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技术难点在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风险特征,兼具涉及范围广泛、边际模糊、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具有相当难度,导致风险缓释措施的制定面临较多复杂情况,对从业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建议通过“行业+区域”对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横纵向坐标定位,尽可能实现环境与社会风险要点的标准化。由于环境与社会风险具备突出的行业特性,加之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对于区域性银行而言,“深耕”当地社会环境,熟知当地人文经济情况,通过设计行业清单,厘清关键风险点,编制快速风险识别清单与工具,将赤道原则分类、影响评估转化为对标准绩效的量化研判,降低对第三方评估的依赖,既有利于提高整体项目流程效率,也能够帮助从业人员快速培训掌握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技术。

第二,亟待加快数智化升级。赤道银行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环境与社会风险尽职调查以及第三方机构专业咨询,积累了众多企业客户的环境与社会相关数据,覆盖诸多国民经济行业,特别是非上市企业的数据,尤为珍贵。如何有效使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将大量非结构化、离散型环境与社会风险数据转化成可识别、可编译的结构化、系统性数据信息,是提升赤道原则实践效率的重要举措。赤道银行应加快开展相关研发,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数据库,进行常规性数据归集整理,开发传统风险监测系统接口,实现对更多客户企业的环境与社会数据自动化批量获取,进行风险识别、评级、分类、缓释、存续期监测,实现对赤道原则实施应用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升级。通过数智化技术的更新迭代,进一步降低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成本,拓宽赤道原则业务应用范围,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亟待完善基础性管理机制。随着国内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日趋完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接力出台,国内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愈发重视,但数据标准、评价方法、披露准则等基础性管理机制仍亟待健全完善。因此,建议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或ESG表现纳入监管考核,对勇于探索、表现优异的金融机构应给予合理程度的激励,从而增强银行机构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动力与决心,切实提升整体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基础性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將有利于促规模提质效,促发更多国内金融机构采纳包括赤道原则在内的国际性准则,形成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中国特色经验,提升中国在该领域的专业话语权,对促进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将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赤道本土化风险管理
“雪龙2”号过赤道,救下一船人!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距赤道越远越喜爱黄色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