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理论逻辑与革新路径

2024-04-30 17:19解学芳,贺雪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

解学芳, 贺雪玲

摘要:伴随数智技术的迭代,我国文化建设开启了建构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化”为关键词的发展演进之路。关于文化强国的研究命题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但缺乏立足数字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的系统考量。一方面,亟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生成逻辑与理论蕴涵,系统构建数字文化强国发展框架。其中,意识形态领导力、制度前瞻力、文化自信力、文化科技创新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是该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应立足彰显思想引领、精神引导、文化自强的价值内核,实现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最终建成数字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应深刻把握系统科学理论的涌现性、非线性、突变性、主体能动性、复杂性的价值内核,从思想引领、制度前瞻、文化自信、科技赋能、产业现代化五个维度协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革新路径。

关键词:数智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文化强国; 理论逻辑; 革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24)01-0044-15

一、 问题的提出:数智时代的现实诉求与理论研判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加速革新,数字技术在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明数字化与智能化并行的数智时代已经来临,智能技术驱动文化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力量持续增强。①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③。相较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发生学向度呈现出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新图景。④进入数智新时代,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价值引领思想已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⑤,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现实诉求更加突出。一方面,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文化现代化建设、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带来文化产业格局重塑新契机,在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文化强国战略语境下,共同推进具备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理论研判来看,当前关于文化强国的命题研究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但缺乏立足数字文明生态与“中国式现代化”大背景对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系统考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的重要推进,指引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立足数字文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是亟须探究的理论命题。

(一)数智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诉求

其一,“中国式”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引领数智时代的主流文化价值观革新,对文化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对数字科技加速发展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认识发生全局性改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新时代的十年,积极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渐成雏形——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不仅是筑牢数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意识形态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提升意识形态自觉、厚植意识形态根基、展现意识形态脉搏、开拓意识形态支撑场域以及彰显对外理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外,具备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时代引领力的“中国式”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当代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逻辑的先导性功能。①

其二, 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数字文明阶段,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须发挥数字科技和数字文化经济的赋能作用。自“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来,以“文化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概念的相关文化规划和文化政策相继出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为中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例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部署,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②。可见,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变革、满足人民在文化数字化新时代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其三,人民对美好数字文化生活的向往、对高质量数字文化成果共建共享的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中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具体阐释,健全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精神文明现代化的核心关切在于文化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的高质量文化需求为战略归宿,发展好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大众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鉴于数智时代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深度融合、文化消费追求高品质化、文化消费和现代科技密切关联等新特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思维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诉求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双效益的提升,意味着以先进科技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价值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向,开始关注新型文明文化观、新型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联动等新要素的连接与协同③,亟须立足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理念,将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与目标指引。

(二)数智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研判

一是关于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内涵的复合性探究。“文化强国”可引申为“文化强盛的国家”和“文化赋能国家强大”,前者具备软实力意义,后者则指向综合国力。学界关于“文化强国”的内涵解读较为丰富:一是从文字含义层面把繁荣文化建设当成战略目标,强调文化价值感召力和文明价值的普遍性①,以及将文化作为强国手段以彰显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的工具属性②。二是从国际竞争层面考察文化强国的对外价值,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化强国结构要素模型中软实力隐性要素③,理论话语体系、核心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创新等要素构成了在国际舞台识别中国文化强国形象的系统④,诉求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不断变化的形势中确立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综合国力的能力⑤。三是从远景目标层面阐述文化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⑥,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下文化强国战略须迎合人类文明新形态,激活文化科技创新,推动先进文明交流⑦。可见,文化强国建设须依赖数智时代新文化观,以数字化路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群赋能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是关于数字文化强国建设路径的多维度探索。基于数智时代赋予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内涵,学界一方面强调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化机制,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应用最新数字科技全景式呈现中华文化、建构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机制等;另一方面立足文化工具属性提出建设数字文化强国不仅要增强文化数字化赋能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健全的文化制度来加以保障。⑧实际上,学界关于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研究更多聚焦于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一是探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创新路径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数字化、产业化与数字化传播,以及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全面化、市场治理高效化、产品出海多点化。⑨二是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共数字文化与数字文化产业、数据安全与文化产业数据市场、文化数字化与学科教育的协同发展⑩,并在治理维度推进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在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驱动下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治理能力B11。三是以人民群众为面向的路径选择,发力数字文化供给侧改革,挖掘数字文化的新消费场景B12,打破数字文化传播的信息茧房等B13。

综上可见,学界对“文化强国”的概念主要从文本内涵、综合国力、战略目标等层面进行多维度解读,未形成统一概念,对于“数字文化强国”的内涵也尚不明确,但可以通过“数字中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等维度理解数智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新内涵,明晰数字文化强国的概念会直接影响“数字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这也对“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概念的深层解读与路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此,从数智时代科技创新要素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将文化强国建设放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进行系统科学考量,基于系统科学思维来探究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亟须回答的理论命题。

二、 生成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形成机理

新时代党的领导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制度根本,具备牢固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根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强国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为数智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指引前进道路。在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集群赋能下,物理空间模拟的、碳元素的、线下的存在端和虚拟空间的数字的、硅元素的、线上的虚拟端间的界限越发模糊①,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化”文化强国是回应数智时代诉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此外,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的数智新文化观激活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容底座。同时,数字经济与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度协同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由此,价值维度、内容维度、运作维度和支撑维度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构成了数智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形成逻辑。

(一)价值机理:新时代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制度根本

在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党就文化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领域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作出部署②,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逻辑。

其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思想支撑。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AI/AIGC、VR/AR为代表的技术集群与中华民族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生态的融合趋向全面化、系统化、深度化,数智新文明正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全方位领域。一方面,新时代的十年,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取得瞩目成绩,党的十八大至党的二十大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推进文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具备高度的创新创造意识,与数字文明高度契合,具备达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础。中國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强国建设,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科学的意识形态生成逻辑,引领和推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正逢其时,其诉求反映出数智时代新文明观的普遍性,彰显出社会主义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

其二,鲜明的人民导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人文基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解读①,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富足、文明程度高、文化权益有所保障。一方面,伴随Web 3.0时代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党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指导新时代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体系由零散转为系统、文化强国建设力量由隐性走向在场、文化强国建设模式由初级向高级跃迁。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文化现代化不断推动一个属于人民的、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时代前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由被动变迁转向主动作为、由局部发展转向全面推进,指向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导下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

(二)运作机理: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底座

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与前沿科技发展高度关联,即文化与科技协同相互赋能语境中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指引下逐步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由粗放式到集约式、体系化的数字文化强国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已明确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终极目标的题中之义。②

其一,文化数字化的政策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制度保障。在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起步阶段,《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加快新闻出版等行业的信息化步伐,这意味着在21世纪初政策引导下文化数字化部署已经开启。进入文化数字化快速发展阶段,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明确提出“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时期出台的文化相关政策推动文化建设走向全面数字化,我国文化数字化进程加快。③伴随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我国文化数字化进入全面提升阶段,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数字创意产业”纳入其中。随后,与之相关的文化政策陆续颁布,文化数字化发展被政策红利优势赋能前行。此外,《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表明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已由粗放式趋向系统化。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出台,从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方向和重点任务。可见,文化数字化政策支撑体系的不断健全为文化强国目标奠定了制度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建成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其二,文化强国战略亟须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在其中发挥目标引领和价值先导作用。文化作为人类生存生活的高层次、高境界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立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先进、前瞻的科学思维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方向。数字文明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具备极强的文化感召力和社会凝聚力,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主流价值观方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文化数字化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文化数字化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化强国是广大人民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自豪感、文化归属感的国家。数字文化强国切实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营造民主化氛围,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内容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内核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智科技的发展推动形成新的数智文化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旨在契合时代语境,培育和形成由科技提升文化潜在链接能力的数字文明新思维。在新文化观场域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就是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先进数字科技与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奠定了精神根基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脉,在技术赋能下不断推进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协同发展。

其一,数智时代的新文化观具备系统性思维特性,与增强文化连接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契合。新文化观本质上是由片面走向客观、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离散走向系统、由机械走向创造、由自闭走向合作、由乏力走向活力的数字文明新思维,是一种体系性存在的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所诉求的新文化观并非在国际舞台中树立强势话语权,而旨在充分利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优势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底气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文明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彰显“中国式”特色。“中国式”特色在深层次上表征为道德制高点,既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崛起的主流价值观念,也是对新时代建设数字文化强国的道德引领。

其二,数字文明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内涵,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核心要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文明形态,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②首先,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指引下,数智时代赋能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有了清晰路线和蓝图,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并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次,“数字导向”思维和“人民导向”思维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思维升级,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全新呈现与传播红色革命精神、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使革命文化在创新性转化中推动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真正融入大众的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思维转型逻辑。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和夯实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新兴数字技术与中国优秀文化要素的深度绑定、全面融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备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创新生态,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内容根基。

(四)支撑机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保障

伴随数智时代的到来,全国各地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区块链产业、虚拟现实产業、元宇宙场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产业部署,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生态式融合发展成大势所趋。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经济支撑,也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实现增值变现,构建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同发展的关键。

其一,科技赋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经济基础。新时代的十年,新技术从“选择性介入”文化走向“整体融合”,即文化的全面数字化。其逐渐形成科学技术革新倒逼文化数字化创新的发展机制,为文化的创意、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力量,成为网络时代年轻人建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自强的外在推力,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增强产业经济实力和群众文化认同力提供保障。2021年,“十四五”规划将文化产业数字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群赋能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现代文化产业提供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技术保障,推动着智能创造、开放包容的数智文化创新生态构建,彰显出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前瞻效应与启发效应。

其二,现代文化产业将经济硬实力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重要发力点。现代文化产业具备推动社会革新的强大力量,既能促进文化制度持续创新和完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让文化创新思维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文明新风尚。数字科技的快速迭代使科技创新带来的界壁得以消融,延展了文化内容创生空间,推动非遗、国潮文化等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文化进入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此外,我国通过“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物质文明力量,更为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舞台中展现、传播、增强中华文化话语权提供了广阔空间。可见,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趋向系统化的新文化观,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建设,根本上是数字文明推动数字经济支撑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系性跃迁。

三、 理论重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模式的新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①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极具创造性的话语:一方面,对比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全新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建立在殖民剥削基础之上,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忽视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理念相悖②,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方位打造的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性发展。

数智时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加快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新要求、新诉求与传统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的不匹配,必然要求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数字文化强国新内涵,指引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应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现阶段城乡发展格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现代化要求、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和”价值理念,深刻定位与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内涵与意蕴,构筑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的数字文化强国新框架。其中,意识形态领导力、制度前瞻力、文化自信力、文化科技创新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是该框架的主要构成要素。基于系统科学思维,“思想—制度—文化—技术—产业”五个要素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彰显思想引领、精神引导、文化自强与经济增长的价值内核,實现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最终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赋能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释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一方面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立足文化创新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赋能社会主义文化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其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更加强调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面向中国14亿人口规模,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深入落实和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精神文化需求;从数字文化供给侧改革入手,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数字化机制,完善适老化数字文化服务;立足夯实数字文化新基建,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和数字文化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数据转换,保障人民数字文化权益。

其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更加强调基于城乡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城乡文化共同富裕,以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新发展理念增强文化资源的数字资产变现能力,激活数字文化广泛、高效、强大的赋能效能,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立足促进城市消费能力与乡村文化基因有效结合,推进智慧城市文化建设和数字乡村文化振兴协同发展,并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缩小城乡文化数字化鸿沟。①

其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更加强调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协调性,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引发的物质主义膨胀的痼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又强调精神富有;既要求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数字传播立体覆盖机制,又强调基于协同发展视角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扩大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文化生活与数字世界充分融合,构建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

其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更加强调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片面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协调发展基准,依托现代科技创新提高文化生产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环境品质;进入数字时代,更是强调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从能力建设的“数字化转换”转向价值再造的“数字化智能”,使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发掘新增长方向和可持续方式的竞争格局基础上。

其五,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更加强调基于“和”价值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发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霸权主义与个人本位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立足集体本位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文化主流价值观②,始终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时吸收借鉴先进文明,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新框架

中国式创新要素蕴含在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的革新实践中。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集群赋能文化现代化的建设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建成有赖于坚持党领导下的制度根本、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底座、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推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保障。从数智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框架构成来看,其是一个由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数字文化强国的“要素构成系统、价值内核系统、结构逻辑系统、重塑模型系统”四大子系统复合而成的创新网络体系。

其一,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要素构成包括意识形态领导力、制度前瞻力、文化自信力、文化科技创新力、文化产业竞争力。(1)意识形态领导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基础要素,主要表现在党领导下理论建设与理论武装协调统一赋能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能力。(2)制度前瞻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健全文化政策与文化法制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推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能力。换言之,与“文化现代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等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必然是动态地、前瞻性地反映新时代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新问题和新趋势的制度安排。(3)文化自信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数字化创新转化的内容底气,即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创新和传播,是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底蕴所在。(4)文化科技创新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增强文化价值感召力、丰富数字文化新业态、推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力。(5)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保障要素,主要表现在依托科技创新推动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系统化、生态化跃迁,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其二,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内核体现为思想引领、精神指引与文化自强。首先,从思想引领价值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彰显了中华文化智慧和中国文化建设方案的优越性。进入数字文明时代,西方现代化模式缺陷显现,其所倡导的现代化与世界主流文化观、价值观相悖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立足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以多元包容的主流价值观为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路径指引道路。其次,从精神指引价值来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在精神范畴的自信表征,内在范畴为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等外在范畴提供最持久、最深层、最广泛的精神力量。数字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数智技术集图文音视为一体,全景呈现核心价值观,增强广泛民众对价值观的理解度、认同感、感召力与践行力。最后,从文化自强价值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是人民对国家和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创造高质量“以人为本”的美好文化生活的立足之本。①高质量文化供给是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与实现文化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培根铸魂、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全体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保障。

其三,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结构逻辑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强国”的塔式结构。面向数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强的前提,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内在动力。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文化自信意味着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为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是一个不断深化、延展的动态推进过程。②坚定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自信,一方面,需将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联系起来,使人们在日常数字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③;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数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深层次内涵,提升文化认同。其次,文化自强是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逻辑旨归。文化自强的逻辑必然性基于文化自信的逻辑可能性,文化自强是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和归属。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仍然面临文化虚无主義、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实现文化自强,亟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强文化数字化进程中人民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作用,统筹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协同发展,赋予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坚实的力量支撑。

其四,中国式创新要素赋能数字文化强国建设需基于系统科学视角建立“思想—制度—文化—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的现实途径。协同发展、创新引领属于系统科学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基于系统科学思维在动态平衡中实现革新演进。(1)在理解系统科学思维的涌现性中发挥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协同发展效应。系统整体涌现出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属性、特点及功效,亟须基于整体涌现性、合作协同效应等整合思想、制度、文化、技术、产业五个要素,推动文化现代化建设向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2)在重视系统科学思维的非线性中强化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学机制。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五个要素之间产生的关联影响是非线性的,表征为要素间、要素子系统间、要素各层次间、要素环境间产生相互持续的影响与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在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实践中,亟须破除传统线性思维模式,建构数字文化强国五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总体目标一致下的有序合作竞争,鼓励协作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形成非线性项比较饱和的动力格局。(3)在促进系统科学思维的突变性演进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引领型发展。突变是非规则性演变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系统“稳态—失稳—新稳态”的跃迁。在协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以非线性方式突变演进的机会——文化科技升级突破、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调整、文化制度机制创新均可以推动数字文化强国的革新演进,实现创新引领型发展。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要重视五个基本要素量与质的积累,还要充分释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创新引领型模式的优越性。(4)在发挥系统科学思维的主体能动性中开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蕴藏潜能。主体能动性是指各要素在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变过程中所具备的自组织能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系统自主适应内外环境变动而向更高级、更优化、更有序的状态演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亟须将五个要素的“能动性”和价值最优化挖掘出来。(5)在把握系统科学思维的复杂性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高效治理。复杂性表征为各种复杂要素以及各要素内复杂的子系统导致的复杂动态行为和整体涌现性。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要基于要素间、要素子系统间、各层级间的复杂性结构和环境,高效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与现代化治理协同发展。

四、 革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推进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①,一个继往开来、建设自信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与实现文化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同步开启。和新时代的十年不同,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新阶段处于全面数字化、深度智能化的数字文明时代,亟须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立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立足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将我国优秀文化基因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中华文化资源与数字产业深层交融、美好文化生活与数字世界充分结合,从根本上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数字文明体系。鉴于此,基于系统科学思维,深刻把握系统科学理论的涌现性、非线性、突变性、主体能动性、复杂性的价值内核,从思想引领、制度前瞻、文化自信、科技赋能、产业现代化五个维度协同构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的革新路径,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筑牢理论话语和价值观体系、夯实制度保障、巩固文化内核底座、提升文化科技驱动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思想引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理论话语体系

首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须巩固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在国际文化舞台中彰显中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①一方面,在5G、元宇宙、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集群主导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意识形态要体现鲜明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基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瞻性战略部署,立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大重点任务,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涵育科学思想、丰富文化内涵、彰显数字时代精神。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赋予“中国式”“现代性”内核,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方向,持续丰富与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文化交流和扩大文化产品出海构建起世界文化舞台中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伴随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从意识形态对抗转向由科技“庇护”的意识形态渗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已经在思想引领层面赢得广泛国际认同,要让中华智慧在国际文化大舞台中充分彰显时代生命力,亟须创新国际传播,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活动,特别是鼓励利用5G、AR/VR、AI、裸眼3D等技术革新非遗文化、影视剧、动漫、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文化“走出去”的语境和叙事方式,聚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其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应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集群正加速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格局产生新的变革,中华文化在世界大变局中与时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这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一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于元宇宙、人工智能相关新型科技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库支撑。二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从我国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中发掘新命题、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着力增强数智时代的学术原创能力,发展立足中国特色数字化实践的学术理论和学术评价体系。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既要继承经受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也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际,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话语,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大众化、中国本土話语体系的国际化。②

(二)制度前瞻: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制度保障机制

第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亟须建立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激励制度和治理制度。进入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数智文明时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提供了具体落实方案,增强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从根本上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与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产业保障。基于国家文化专网的“两侧四端”定位①,首先,加大财政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夯实支撑国家文化专网“云端”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和服务平台的文化科技基础研究,以及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研究,推动文化机构接入、文化数据储存,以及文化内容传输和分发的数字化运作系统的一体化体系建设,为“数据超市”的文化数据和内容交易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其次,国家应做好制度安排,鼓励拥有大批文化数据的事业单位和文化机构将分散式中华优秀文化数据资源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基于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文化资源数据交易、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再次,中央及地方财政亟须创新文化资助方式,重点鼓励对文化数据进行采集加工的生产端加大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改造。最后,完善政府扶持政策体系,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向高质量迈进;健全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质工程。

第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亟须推进保障国家供给侧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制度构建,完善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是国家供给侧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战略性工程。国务院及各地方政府应推进各层级的分散式数字文化资源互联互通,以多种方式激励各文化部门和机构积极参与到国家供给侧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此外,针对民间离散化的文化数据资源,政府应鼓励多元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数据资源整合工作,整体关联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思路,激活文化数据库的增值效应和变现能力。另一方面,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始终把人民的文化权益放在首位。基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政府主导建立多方文化机构协同参与管理的数字文创版权服务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数字文创版权定价机制、监督机制、司法机制,充分保障人民创作主体的合法权益;系统出台增强公共数字文化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的政策体系②,实现文化共同富裕。

第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亟须健全数字文创产业人才培育体系,鼓励和规范前沿技术集群与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创新。首先,构建结构科学、竞争力强的文创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坚实保障。伴随数智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供应不足的发展瓶颈愈发突出,亟须政府政策引导拓展应用导向的高层次数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建立“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数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以输出高素质的数字文创产业人才满足行业内的转型需求,同时对数字文创产业人才的评价机制、流动机制、激励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其次,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集群与文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在文化数据领域全方位培育一批新型文创元宇宙企业,完善有利于培育新型数字文化业态、推进传统文化转型升级的优惠政策,引导文化企业向高质量目标发展。

(三)文化自信: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文化内核底座

其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创优秀内容以增强文化自信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内容底座,其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理念、丰富的人文精神、高尚的道德水准是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智慧和精华,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激活传统文化深層次的人文精神底蕴,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生命力。基于数智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利用数字新媒体、虚拟交互方式、区块链技术等革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态及呈现方式,赋予其新时代含义、现代表达形式及新型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国式”“现代性”“产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概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赋予其匹配时代潮流的外延价值,同时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联,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科技创新赋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底色。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为目标导向,深化AI、AR/VR、NFT技术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全景呈现、智能交互、沉浸互动体验中的创新应用效能,共建红色精品以实现革命文化故事的时代创新,共享数字化资源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IP的集聚创新。

其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底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数智新时代的体验方式、生产要素、构成元素均发生重要变革,单一的保护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承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性开发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趋势。①鉴于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快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一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储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质文化内涵、特色文化元素、鲜明文化标识,为非遗文化内容创新提供资源基础,加速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进程;二是利用元宇宙相关前沿技术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变现价值,培育和推动非遗元宇宙新业态发展,以新模式与新动能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三是通过数智新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表现形态、传播方式、跨界模式的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化文化生产、文化生活,不断彰显创新创造活力。

(四)科技赋能: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文化科技驱动力

首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亟须夯实文化数字化新基建,加快研发核心数字技术与具备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加快形成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以及具备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是保护国家文化数据安全的关键工程,是实现文化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数字底座。一是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塑造和强化计算意识,即夯实文化数字化新基建的关键是低延时的网络和超级计算能力,应运用文化大数据CDN分发网、边缘计算等技术来平衡算力元宇宙的计算要求。二是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和区域中心建设工程”,优化标识编码注册登记和解析服务,结算运营支撑服务,以及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服务,特别是提供IDC设施服务、各类网络连接和分发服务。三是统筹推动“文化大数据智能计算中心、文化大数据备份及算力备份中心建设工程”,依托各省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具有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情感计算等功能的区域性集群式智能计算中心”。四是推进“文化大数据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根据文化大数据体系架构的要求,通过文化专网贯通文化大数据的“供给端—生产端—需求端—云端”,并通过“云—网—边—端”的结合构建一体化的算力服务体系。

其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应不断拓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强化文化科技创新赋能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生态全方位领域的保障能力。②马克思曾言:“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①科技创新作为新生产力要素,对于数字文化生产方式与数字文化生产关系的形塑至关重要。一方面,推动文化科技创新赋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发掘、储存和传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数据资源基础。利用3D场景建模、数字遥感测绘、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梳理、开发;对已实现数字化的文化资源进行拆解、归类、标准化及储存,形成中华文化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运用智能媒体、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更广泛、更高效、更具影响力的传播,增强文化体验感、真实感、获得感。另一方面,利用文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巩固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经济基础。通过数字技术系统化地疏通文化产品生产流程中的信息流、技术流、知识流、物流,推进文化生产的分工体系、分工机制、产业治理体系跃迁发展,促进文化产品供给与生产模式实现智能化产品制造、在线化布局分工、专业化高端供给;依托低延时、大容量的5G技术、实现精准分发的智能算法技术、保障数字交易的区块链技术等协同驱动文化产品流通向在场化、即时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引领用户新消费方式升级,通过AR、VR技术延伸文化产品的体验式消费,通过AI智能算法实现个性化消费、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文化产品进行溯源消费,营造良性文化生态。

(五)产业现代化:健全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其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应以文化内容创新为核心,树立文化产业高度品牌化意识,激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效能。首先,创新文化内容的核心要义是发掘文化IP。优质文化IP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关键,应积极培育拥有原创文化IP创作者的创新生态,从高质量的文化创意项目中挖掘优质文化IP,助力文化品牌在全产业链中充分发挥最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次,打造IP生产的良性闭环生态,即构建起由文化IP全价值链的相关利益主体共同驾起版权销售、联合投资和自主研发三驾马车的发展模式,为文化品牌生态打通循环线路。最后,文化内容创新要与推进实时在场的全球文化创意生态共创共建,提升优质文化IP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特别是通过强化文化生产模型算法研究、升级文化智能生产装备,提升AIGC技术在文化内容生产中的应用能力,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形成文化智能生产生态,催生更多优质、高效的文化内容,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向数字化与高质量方向发展。

其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文化强国,应以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树立文化产业的高度市场化观念,提升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首先,亟须推动国内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供给侧改革,驱动文化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触达消费者心智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立足文化共同富裕目标,以“文化—技术—产业—价值—制度”的加乘赋值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全域整合与数字化转化,加快建设可信、高效、畅通的数据流通环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消费者画像进行精准分析,深层次识别用户行为、兴趣及情感,这既为文化产业上游价值链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了建设性反馈信息,又可提高文化产业下游价值链的精准营销水平。其次,加快面向国际文化市场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充分发挥AIGC赋能文化产业的智慧转型,提升“创意产出”与“创意产品”之间的转换效率。最后,扩大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文化服务出海,基于国际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与趋势,制定扩大数字文化贸易相关政策,鼓励引进海外数字文创产业复合型文化人才,推进文化贸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中华文化品牌进入国际主流文化市场,扩大国际数字文化市场规模。

Building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in Chinese Style:Theoretical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XIE Xuefang,HE Xue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tera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embarked on a path of buil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ecom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with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as development keywords. Research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but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civi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logic an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wit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is framework ar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institutional foresight,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wit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howcasing the value core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spiritual guidance, and cultural selfstrengthening. By doing so, we can further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transform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to cultural selfenhancement, ultimately building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study deeply grasps the values of system scientific theory, encompassing emergence, nonlinearity, mutation, subjectivity, and complexity, which aims to construct an innovative path for building China into a 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 with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rough coordinated efforts in five dimensions: ideology guidance, institutional foresight, cultural confidence,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ddigital intelligence era;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strong digital cultural country;theoretical logic;innovative path

(責任编辑:杨暋娟)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逻辑与模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