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丝

  • 封闭到重连 ——从空间视角研究《宠儿》中的黑人女性
    品中,依据主人公塞丝的经历与情感,空间本身就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体系:以种植园和黑人社区为代表的外部世界和以124号为代表的内部世界。由于塞丝在外部世界的种种遭遇,她选择进入内部世界,主动隔绝了外部世界。两类空间有着各自的物理与人文属性。本文将基于两类空间的特征,以及主人公在这两类空间中的转变,研究奴隶制的罪恶与黑人女性探索真实自我的过程。一、外部的世界对于《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而言,外部世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甜蜜之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方种植园,也是塞丝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2023-09-28

  •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叙事伦理
    代表作《宠儿》以塞丝弑女为叙事主线,书写出奴隶制下黑人族群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消极的社区伦理关系等问题,并就此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黑人奴隶为构建亲密家庭、团结社区所做的努力。莫里森的小说叙事强调作者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试图通过叙事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建紧密的伦理关系,以实现小说叙事修辞的伦理意图。学界对《宠儿》叙事伦理的研究主要分两类:一类关注小说内容的伦理内涵,如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中,基于德里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2023-09-28

  • 寻找理想的家园:《宠儿》的家宅空间书写
    征的空间存在,而塞丝激情与痛苦并存的人生也因为这些空间意向的烘托而具有了别样的感染力。本文运用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理论,分别对《宠儿》中的“家宅”意象进行研究,通过阐释塞丝不同空间的命运轨迹,从而揭示莫里森小说中独特的空间美学思想。二、“甜蜜之家”:困居的家宅在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中,家宅是最重要的空间意象,其包括家屋、阁楼等一系列原型意象在内的家宅空间,因为具有某种私密感、浩瀚感、巨大感、内外感,使人类的心灵产生一种“住居空间作用之实感”,最具正面意象的家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2023-08-22

  • 《宠儿》中塞丝的空间转换与伦理选择
    女奴的创伤故事。塞丝的族裔背景和突出的杀子情节表明,小说的核心是伦理和身份悲剧。现阶段对该小说的伦理问题的研究多从生存伦理和家庭伦理入手,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分析其体现的道德因素。本文将空间理论和伦理选择结合,通过研究塞丝在异质空间、家宅空间和心理空间中伦理身份的流变,及其带来的身份混乱和认同危机,探讨黑人女性如何陷入伦理两难导致悲剧发生,又如何走出空间困境完成身份认同。一、异质空间与身份危机最初的甜蜜之家由于加纳兄妹的开明,黑奴拥有了自由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2023-02-10

  • 文学伦理视域下《宠儿》中塞丝的伦理选择解读
    事件,讲述女黑奴塞丝在遭到奴隶主长期虐待后,从“甜蜜之家”逃亡;逃亡途中被奴隶主追捕,为避免孩子沦为奴隶的命运,塞丝采取了弑婴这一极端行为作为对奴隶制的最后反抗。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叙事技巧娴熟,赢得了读者及学界的一致赞誉,并获普利策小说奖及诺贝尔文学奖等重要殊荣。国内外学界对《宠儿》的研究多从心理分析角度展开,重点关注小说中的历史创伤书写以及黑人在种族歧视下的心理创伤修复过程。对于该小说的主题研究则重点围绕黑人母性与母爱、黑人女性主义与种族以及塞丝的弑婴行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11-21

  • 自我与他者 ——《宠儿》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间透露了黑人女性塞丝和丹芙的生存焦虑,她们在与他者的交往中历经考验,于困境之下通过审视自我进而建构女性主体性,最终生存焦虑得以消除。二、他者对主体生存焦虑的影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认为,人先于他的本质而存在,人的本质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人生下来,并无善恶之别。人通过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自己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在个体进行主体性建构的时候,他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今古文创 2022年35期2022-09-21

  • 彳亍徘徊还是砥砺前行
    。关键词:创伤 塞丝 公正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著名长篇小说《宠儿》(1987)中女奴塞丝的悲剧命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奴隶暴政、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被公认是造成悲剧的主因。莫里森本人则宣称这是一部探究“自由”的小说,目的是“在高声说话的鬼魂盘踞的墓地里搭一顶帐篷”,邀请读者一起走进那段被“排斥的情景”,去体验那“即将被遗忘、被隐蔽、被故意掩埋的绝地求生的记忆”(见《宠儿》序言)。“绝地”是因为残暴和虐待挑战了人类的极限,“求生”则意味着要将所有苦难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2022-02-28

  • 从《宠儿》管窥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
    之家”的女性黑奴塞丝为获得自由,带着还在腹中的婴儿逃离农庄到北部婆婆居住的辛辛那提的农舍。在与家人度过一个月的时光后,奴隶主追赶而来,为了不让孩子过着和自己一样的奴隶生活,赛丝采取极端的手段让孩子摆脱悲惨的命运束缚——割断了大女儿的咽喉。《宠儿》的艺术感染力集中在蓄奴制下塞丝杀婴的“正义的反母性行为”当中。所谓魔变,按照尼采表述可以理解为:“个人通过逗留于一个异己的天性而舍弃了自己。”作为蓄奴制下被物化的奴隶族群,杀死幼女的塞丝“看上去就像他没有眼睛似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2-10

  • 从隐性叙事进程审视《宠儿》中的人类精神缺失
    内化的道德所绑架塞丝(Sethe)的名字取自《圣经》,Seth是Cain残杀Abel后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第三子,有着“给予”的意思[4]。在《宠儿》中塞丝所给予的东西就是母爱,母爱对于塞丝来说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动物性本能,她在给予母爱的同时,也通过给予母爱来进行自我肯定。如塞丝对保罗·D谈起那次的“灾难”事件时,莫里森是这样写的:“然后事情很顺利,跟设想的一样。我们到了这里。我的每一个宝贝,还有我自己。我生了他们,还把他们弄了出来,那可不是撞大运。是我干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11-30

  • 浅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复原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生感与被抛弃感使塞丝从未见过一位母亲应具有的品质。因此性别与种族歧视及母爱缺失是造成塞丝创伤的重要原因。赫尔曼认为创伤复原需要三个阶段即“恢复自主权”、“回顾、哀悼”和“重建联系感”。首先,自我意识觉醒是恢复自主权的关键原则。笔者认为塞丝拼命逃离“甜蜜之家”诠释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意识到建立相对安全的环境是获得身体自由的最直接方式,使其有可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实现对自己和下一代负责。从这个角度看弑女的行为,塞丝有了一丝作为人的自我感甚至是一种权利的实现

    散文百家 2021年8期2021-11-12

  • 对话中重叙的黑人历史
    通过几个主人公,塞丝,保罗·D和宠儿的多重视角,层层揭开看似残忍的杀婴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保罗·D的意识中,他对塞丝的母爱已经做出了评价:“危险,保罗·D想,太危险了。一个做过奴隶的女人,这样强烈地去爱什么都危险,尤其当她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这样,当他们折断它的脊梁,或者将它胡乱塞进收尸袋的时候,那么,也许你还会有一点爱留给下一个。”(莫里森,54)在保罗·D与丹芙产生冲突时,塞丝毫不犹豫地倾向于丹芙,由此保罗·D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通过结合后文,可以明显发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2021-11-10

  • 走出保守主义 ——解读《宠儿》中的反女权运动书写
    争取堕胎权:为“塞丝弑婴”翻案“堕胎权”和“ERA”是女权者和反女权者先后博弈的核心问题,而贯穿《宠儿》全文的“塞丝弑婴”便是对“堕胎”的一种隐喻。美国社会受宗教等因素影响,堕胎一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及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在美国女权者的不懈努力下,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罗诉韦德案”(Roe v.Wade)的裁决标志着在美国堕胎的合法化,但以此为起点, 由强大的保守势力组成的反女权运动也悄然兴起。不少美国人认为,由“罗诉韦德案”引发的有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2-01

  • 浅析小说《宠儿》中塞丝的成长经历
    ,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一家的故事。塞丝希望通过逃跑获得自由,但不久被奴隶主抓回。为了不让女儿成为奴隶,她亲手将女儿“宠儿”杀死。但当人们知道她在逃跑路上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都指责和排斥她。这让塞丝遭受了巨大痛苦与折磨。《宠儿》这部小说表达的思想内涵丰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体现了黑人文化的魅力。二、塞丝的悲惨经历塞丝作为黑人群体的代表,尤其女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身心遭受了很大伤害。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群体经过漫长的努力与奋斗,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社会地

    侨园 2020年8期2020-11-29

  • 解读宠儿形象的破坏性
    霍华德和巴格勒。塞丝和丹芙不断地与它作斗争,可收效甚微。但这里的“破坏性”的表现并不意味着宠儿由于“惨死”充满邪恶与愤怒,而其实是“孤独和冤屈”。正如后来丹芙对保罗·D说,宠儿的鬼魂“不是邪恶,也不是悲伤”,而是“孤独和冤屈”。这同样也可以从获得肉身后的宠儿身上体现出来。比如小说中有一段心描写,刻画了她的孤独:“或者哪一天早晨,在丹芙醒来之前,塞丝上班之后,她会四分五裂。她独自一人的时候,很难让脑袋呆在脖子上,腿安在屁股上。” 这里写出了当宠儿独自一人的时

    长江丛刊 2020年19期2020-11-20

  • 托妮·莫里森笔下的“杀子”母亲 ——《秀拉》与《宠儿》的对比
    她的笔下,伊娃和塞丝两位“杀子母亲”成为相呼应的存在,只有把两者联系起来,才能解开莫里森复杂文本下的“叙事编码”,从而强化对传统认知模式下的“母爱”的颠覆和解构。一、“救赎式”的杀子行为英国学者约瑟芬·麦克多纳把杀婴文本归为两类:“一种是同情式的(sympathetic narrative),指在18世纪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妇女儿童以男人罪恶的牺牲品出现,处于被引诱、被利用、被奴役的地位;一种是救赎意图的(salvific narrative),即杀婴是母亲因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2020-02-28

  • 剥夺或救赎:塞丝杀婴的伦理两难
    《宠儿》一书中,塞丝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伦理身份——母亲,做出了杀死自己女儿这一选择。[1](P263)这一选择既维护了她的伦理身份,又毁坏了她的伦理身份。以母亲这一伦理身份做出杀婴这一选择后,塞丝陷入了一种伦理两难的困境:她的杀婴行为对于自己和孩子,到底是一种剥夺,还是一种救赎?而“伦理两难由两个道德命题构成,如果选择者对它们各自单独地做出道德判断,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并且每一种选择都符合普遍道德原则。但是,一旦选择者在二者之间做出一项选择,就会导致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9期2020-02-26

  •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个体与共同体
    述了黑人女性逃奴塞丝杀死襁褓中的女儿“宠儿”后始终被旧日亡魂所困的故事,强调了黑奴女性个体意识的觉醒,赞美个体的尊严,尊重她们追求生存的本真与自由的选择。不仅如此,莫里森笔下的女性个体意识与族群命运息息相关,她常常“把个人身世放到种族命运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个体的命运“不仅提出并回答了关于种族的人性和人格的问题,而且也‘毫不含糊地’表现了种族的集体力量”[4]。由此可见,莫里森笔下的黑人族群非常符合雷蒙德·威廉斯对于共同体的定义,即呈现了一种比社会有更多亲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9

  •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颜色象征解读
    交织[2]。对于塞丝来说,红色代表着死亡。面对白人奴隶主的追赶,塞丝不惜亲手用锯割断了女儿的喉咙,以防止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遭受惨绝人寰的奴役生活。因此,宠儿的死成为塞丝内心永恒的痛苦,红色变成了她唯一能记住的颜色。“仿佛有一天她看见了红色的婴儿的血,另一天看见了粉红色的墓石的颗粒,色彩就到此为止了。”[3]塞丝忽略了红色以外的所有颜色,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杀婴事件给她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心灵创伤,这也表明她始终把自己囚禁在过去的痛苦之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2020-01-02

  • 女性谱系视角下《宠儿》中塞丝的母女关系
    》一文内女主人公塞丝(Sethe)与其两位女儿——宠儿、丹芙的母女关系。对于母亲这一角色以及母女关系的探讨一直是女性主义不可规避的话题之一。自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兴起之始,在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TheSecondSex,1949)中,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从不同女性怀孕的经历例证母性是由母亲的整个处境决定的,而非出自本能。10年之后,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用《女性的奥秘》(TheFeminineMys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1-02

  •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在携女逃亡途中遭到奴隶主的追捕,为了避免孩子再次沦为奴隶,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宠儿还魂归来,开始了对母亲塞丝的疯狂折磨。《宠儿》出版后,研究者们从存在主义、新历史主义、创伤主题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分析女主人公塞斯身上所体现出的畸形母性。二.畸形母性的体现《宠儿》中黑人女奴的母性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的母性是以塞丝塞丝的母亲以及艾拉为代表的。为了把自己的孩子从残酷的奴隶制下拯救出来,塞丝选择杀死她;

    文学教育 2019年31期2019-11-26

  • 《宠儿》中的非裔美国文化记忆
    悖论——黑奴母亲塞丝亲手杀死年幼的女儿这个事件曾一度引起评论界的质疑和争议,揭开了对非裔伦理的讨论。然而莫里森并未从正面做出任何评价和辩解,她甚至认为除了亲手杀死孩子的主人公,没有人可以评价这种伦理悖论,包括作者本人(Andrews et al.,1999:9)。莫里森并非回避矛盾,而是在小说中以记忆为线索,通过在场者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来还原特定时空,透析美国非裔所承受的巨大精神痛苦,从根本上消除对非裔伦理的质疑,并展示非裔文化记忆的最终形成。2.0 来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5期2019-02-18

  • 论《宠儿》中塞丝“双性同体”特质的母爱
    择交配还是生育。塞丝的母亲也是如此,塞丝的母亲在被船上的白人水手强奸后怀孕,这使她成为美国的奴隶,出于对白人的怨恨,她抛弃了所有和白人水手的孩子,只留下了塞丝——一个黑人的孩子。由于不堪忍受、残酷无情的奴役和教师的压迫,黑奴们计划集体逃亡。塞丝也把她的孩子送到他们的秘密车厢,为了寻找哈尔,塞丝落入了老师和他两个侄子的手中,受到了深深的羞辱。她背上被鞭子抽得像樱桃一样的伤疤。黑尔在黑暗中目睹了这一切,然后就疯了。塞丝怀着沉重的身孕,艰难地逃往俄亥俄河,在一个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0期2018-04-08

  • 以《宠儿》看孤独困境下的女性写作
    即不在场。作品以塞丝在蓝石路124号以自由人身份生活的一天开始,婆婆贝比·萨格斯认为那个被塞丝杀死的孩子的鬼魂逼走了两个男孩子,随即到来的男人保罗·D,给了塞丝新的希望。保罗希望以他的“男性气概”镇压“鬼魂”,在地震中试图通过“四处乱砸一气,毁坏每一样东西”来驱赶“鬼魂”,但最终证明他并不能使“鬼魂”安生。黑人女性宠儿是一个流浪者,这个从不说自己来历和身份的年轻女性正是“鬼魂”的肉身代表,她的到来使塞丝走到记忆的更深处,历史也因塞丝视角的介入变得清晰完整,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2018-03-06

  • 创伤理论视角下《宠儿》中黑人女性的疗伤之路解读
    的疗伤历程。二、塞丝的创伤和疗伤1.塞丝的创伤过去的经历是塞丝所受的一大创伤。塞斯从小就缺少母爱,她一出生就沦为奴隶,和自己的母亲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感情上的联系。“关于她出生的地方(也许是卡罗来纳?抑或是路易斯安那?)她只记得歌和舞。甚至不记得她自己的妈妈;还是一个看小孩的八岁孩子指给她的呢…”在描述她对之前的记忆时,行文的语气十分冷淡、平静,这足以看出塞丝和她母亲之间淡薄的情感。而在塞丝为了得到母亲的喜爱和关注,请求在身上烙一个与母亲一样代表奴隶身份的烙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2018-01-28

  • 电影《宠儿》中边缘世界的狂欢
    纲饰演小说主人公塞丝一角。影片怪异、妖灵的哥特式基调使该片蒙上了狂欢化色彩,充溢着狂欢精神。俄罗斯文论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解读电影《宠儿》的狂欢化特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要素密切相关,组成了狂欢理论的核心范畴。狂欢节型的庆典上,不同肤色身份地位的人们暂时超越等级和禁令,在狂欢广场上戏谑地给庆祝仪式上的临时国王加冕和脱冕,具有全民参与、乌托邦式和颠覆性的特点。狂欢式是狂欢节活动中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的体现,传达出“交替与变更的精神、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2017-11-16

  • 自然和女人的关系趋向何处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宠儿》
    密切关系。女黑奴塞丝在携女逃亡的途中因遭到奴隶主的追捕,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再次成为奴隶,毅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幼女。批评家们从创伤的角度、母爱以及黑人身份认同追求角度取剖析这部作品,然而却鲜有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去研究这部作品。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和自然紧密相结合,试图阐述女性和自然之间的必然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此种联系是通过传统女性的等级观、自然和女性的协调、抚育等彰显出来。自然和女性两者在西方含有等级制度的社会压迫中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本文将主要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2017-03-11

  • 探析《宠儿》中丹芙的自我认同及成长历程
    [4]19。母亲塞丝曾讲述过一个叫爱弥的白人女孩如何帮助她在逃跑的路上产下丹芙。塔法罗蒂等心理学家提出两个记忆选择性理论:一是心境一致性模型,一是相关性模型。根据心境一致性模型,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对正向信息的回忆,同时抑制对负向信息的回忆[5]。对于母亲讲述的关于过去的一些故事中,丹芙唯独最爱听这个,因为这个故事讲的全是她自己,因此这是丹芙自我认知的起源,并且她对最初的自我有着积极的情感。在丹芙快满月的时候,塞丝被迫杀死丹芙的姐姐以避免女儿沦为奴隶,年幼的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2-23

  • 求和·求真·求美:《宠儿》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是奴隶制管理。如塞丝渴望以结婚这种方式成为社会的一员,但是加纳夫人拒绝了。甜蜜之家由教师管理后,这种伪善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由于种族歧视深深植根在加纳的脑海中,甜蜜之家无法真正甜蜜。(二)黑人个体与黑人社区的关系莫尼森曾说黑人的种族记忆被白人所深深压抑着。但越是被压抑就越会强烈地反抗。弗洛伊德认为“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以谈论他的过去”[1]黑人群体必须勇敢地面对压迫和屈辱的历史才可以重新复兴。莫尼森把黑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来揭露社会

    长江丛刊 2016年33期2016-12-06

  • 浅析《宠儿》中弒婴的非偶然性
    宠儿》、主要人物塞丝的成长环境及她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来分析塞丝弒婴非偶然性的原因。关键词:《宠儿》 塞丝 母爱 弒婴《宠儿》以碎片和倒叙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小说中的主人翁黑奴塞丝因无法忍受“学校老师”(奴隶主的代表人物)惨无人道的折磨,不顾有孕在身从肯塔基州的奴隶农庄逃亡到该处,投奔婆婆贝比萨格斯,并在那度过了甜蜜的二十八天。但是,好景不长,二十八天后,“学校老师”带着刽子手追来,塞丝和她孩子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重新回到奴隶主家做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期2016-05-30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记忆重现
    位黑人女性宠儿、塞丝、丹芙的心灵也得到纵向沟通,寓意黑人种族与个人真正面对历史,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宠儿 托妮·莫里森 碎片叙事 记忆重现关于奴隶解放的传统小说一般都是描述黑奴争取身份自由的故事,托妮·莫里森的《宠儿》(Beloved)“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妇女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关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①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奴隶精神解放的必要性,即治愈残暴的奴隶主给黑奴留下的精神创伤。《宠儿》取材于1

    文学教育 2016年19期2016-04-04

  • 《宠儿》与《苏拉》的母性之对比
    的影响。关键词:塞丝;伊娃;母性Abstract: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motherhood and the effects of slavery in the lives of mothers in two novels by Toni Morrison,Sula and Beloved.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will be on how Morrison portrays single mot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2016-03-18

  • 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创伤解读
    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创伤解读张蓉芳(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教育系,福建 泉州362000)《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小说采用独特的叙述手法深刻揭示了美国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及其遭受的巨大精神创痛。借助创伤理论剖析小说主人公塞丝心灵创伤的根源,阐释其症状并挖掘其创伤复原的途径,从而揭示出爱是医治黑人女性创伤的良药。《宠儿》;奴隶制;创伤复原;爱“创伤”一词源自希腊语,最初指身体上的外伤,后来逐渐被广泛运用于精神分析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2-15

  • 如何上好一堂亲情课
    话题:你怎么看待塞丝的杀人?谁先来说说?生:我认为塞丝作为一个母亲,虽然杀死自己的女儿是出于她对她的爱,但这种做法太偏激了,她没有权利剥夺女儿的生命。人的生命中有许多偶然,也许她的女儿长大后可以过与她不一样的生活呢。但是站在她的立场上说,她只是不想让孩子去经历那些痛苦,而且在她杀死孩子的那一刻,已经有千丝万缕的思绪在她脑中飞过,也许是不甘心、不忍心、痛苦、绝望、无奈又撕心裂肺。她是爱孩子的,心里曾经呐喊过,但既然活着那么痛苦,那就死,死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了。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7期2015-11-04

  • 种族主义消除的理想期待:解读《宠儿》作家的写作动机
    训和惩罚逼迫黑奴塞丝弑婴罪行导致她精神分裂、人性扭曲、自我身份的丧失和文化之根的追寻。该小说于1993年使莫里森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至此,全世界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持久不衰。作家并没有用犀利的语言赤裸裸地攻击惨无人道的美国奴隶制,而是运用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讲述黑奴多舛的命运,凸显了美国鲜为人知的历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是细读文本,不难看出该小说通过几位特殊身份的白人与黑奴之间的故事更加深层地体现了作家宽宏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年8期2015-03-27

  • 飞散理论视角下《宠儿》的形象简论
    》描述了黑人奴隶塞丝,一个逃脱了奴隶制的年轻母亲,为了摆脱奴隶制的命运,为了让自己的儿女不再步自己的后尘,彻底摆脱蓄奴制的悲惨命运,杀害了自己的一个孩子的故事。逃亡到辛辛那提十八年,黑人塞丝和性格孤僻、对外界默然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黑奴保罗·D,一起住在124 号。随后,宠儿以还魂的肉体出现在124 号。缺爱的宠儿为了得到塞丝的爱,不惜诱惑她的情人保罗·D。塞丝受不了这样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折磨而变得崩溃。最终,塞丝得到了她的女儿丹芙和一群黑人的拯救。塞丝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2015-03-19

  • 《宠儿》之美与殇
    要意涵所在。1.塞丝之残缺塞丝是《宠儿》的主人公之一,也是牵引全故事的主要人物。这个有着“铁一般眼睛”的女孩是“甜蜜之家”里唯一的女奴,在“甜蜜之家”里的塞丝始终像一个骑士般捍卫着内心中对人格和自由的向往。于是,她在与黑尔结婚之时自己缝制“嫁衣”,在“学校老师”的蹂躏之下选择以逃跑的方式去对抗。在逃亡蓝池路一百二十四号的路途上,艰辛绝非常人可想,托妮·莫里森用女人特有的细腻语言来衬托现实的残酷,仿佛越是华美的句子,越是滴着带血的墨汁。塞丝的出逃是成功的,来

    新丝路(下旬) 2015年8期2015-02-25

  • 创伤与抗争 ——《宠儿》中三位非裔母亲身份构建
    身份的构建过程:塞丝的生母爱得隐蔽而平实,精神上独立坚强,努力在塞丝面前捍卫自己的母亲身份,最终虽难逃毁灭的命运,但却在塞丝心中保存了自己的母亲形象;塞丝爱得浓烈而颠覆,精神上从自发到自主,行动上从积极出逃到暴力“弑婴”,以极端疯狂的方式构建了自我主体性和母亲身份;贝比·萨格斯爱得博大而成熟,她在自爱和互爱过程中确定了其作为精神领袖的母亲身份。小说旨在突出母爱的缺失和变异并不是非裔母亲自身母性的沦丧,而是万恶的奴隶制所造成的伤痛,褒扬了非裔母亲自我意识的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2-14

  • 剖析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人生磨难
    关注,小说当中的塞丝形象及其人生磨难,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表现。一、塞丝在《宠儿》当中的人生磨难及创伤《宠儿》的故事背景实际上是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种植园势力衰退,但是对于非洲裔美国人依然存在奴役压迫的时代。塞丝是一个女黑奴,因为怀有身孕,孤身一人从肯塔基州的奴隶主庄园一直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而奴隶庄园主则一路都不断跟踪着身怀六甲的塞丝塞丝知道一旦被奴隶庄园主抓回去,那么除了自己要继续当奴隶外,自己刚刚生下来的女儿也要成为奴隶

    短篇小说 2014年1期2014-09-04

  • 《宠儿》中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解读
    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在逃走后,与之前托送与他人的孩子相聚,但是只与孩子相处了28天就被奴隶主找到,塞丝害怕孩子和她有一样悲惨的命运,沦为奴隶,在情急之下,杀死了一个刚刚会爬的小女儿,时间的紧迫使其余的孩子保住了性命,塞丝的自杀计划也失败了。塞丝在那种情况下,或许只能选择这种残忍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命运。被杀死的女儿因其冤屈,灵魂幻化成了鬼魂,一直徘徊在124号农舍纠缠着塞丝,甚至的18年以后,对黑人母亲的惩罚更为残酷,死去的小女儿幻化成

    短篇小说 2014年1期2014-09-04

  •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表作,讲述了黑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而走险踏上逃亡之路。最终,逃亡的奴隶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隶主的追捕,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遭受奴隶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多年来,成为鬼魂的孩子“宠儿”返回人间向自己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在小说的结尾,生活在黑人社区的妇女共同努力终于将“宠儿”赶走,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自己的鬼魂。一、跨越时空的“宠儿”“《宠儿》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虽然当时奴隶

    短篇小说 2014年1期2014-09-04

  • 魔幻现实主义视角下《爱娃》的解读
    一个女性黑人奴隶塞丝一家的故事。塞丝怀着身孕,从美国南方的奴隶主庄园中逃出来,只是为了去北方寻找她的丈夫,她在赶路的过程中生下了一名女婴爱娃,但是等到她赶到了俄亥俄州后才发现丈夫离家出走了。于是她和婆婆佩比·萨格斯一起生活,她在与婆婆生活的时候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在与婆婆相处的过程中,她还融入了当地的黑人社区,和当地的黑人一起获得了自由。塞丝为了实现自我解放,承认自我的价值,在心灵和精神上经过了困扰、煎晨以及一番激烈的斗争,她的内心展开了一场为了真正实现

    短篇小说 2014年1期2014-09-04

  • 走进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形象
    ,描写了一位名为塞丝的女黑奴怀着身孕从奴隶庄园逃走,奴隶主紧追不放,为了使女儿不像自己一样变成奴隶,她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在展现塞丝黑暗过去的同时,托妮还描写了塞丝内心的创伤,以此告诉黑人同胞,要努力完善自身,壮大民族。一、塞丝形象的解读1.塞丝的由来。塞丝的形象不是作者杜撰出来的,而是根据生活原型描写出来的。托妮曾做过高级编辑,了解很多黑人的故事,这不仅使她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她的创作欲望。她在了解黑人故事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故事背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4期2014-08-15

  • 丹芙 ——未来的希望——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解读*
    分析,主要集中在塞丝和宠儿身上,重点剖析塞丝在奴隶制度下的母性体现以及宠儿多重身份的意义。然而,很少有评论家对塞丝的小女儿丹芙进行分析。笔者在广泛阅读与小说相关的评论并认真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对丹芙这一角色进行分析研究。丹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得成熟:她从对家人的依赖到勇挑重任;从与黑人社区的隔绝到融合;从对奴隶制度以及非洲裔家族的无知到了解,作为未来一代的代表,丹芙不仅是塞丝家庭的希望,她也整个非洲裔种族的光明和希望。二、从隔绝到融合塞丝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2期2014-04-17

  • 创伤叙事语境下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儿》讲述了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和塞丝、塞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共同生活在蓝石路124号。她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经过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塞丝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4年7期2014-04-07

  • 塞丝的创伤愈合看母女情谊的重要性①
    要叙述了一位名叫塞丝的黑人母亲因不堪忍受奴隶制带来的种种不公进而逃亡的故事。在逃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孩子再次落入奴隶主的魔掌,塞丝将孩子杀死。该书是“美国‘多元化主义’和新历史主义语境下黑人作家重构黑人种族历史的成功尝试,作品锋芒直逼那些‘惨不堪言’的蓄奴史及其给黑人心灵造成的永久创伤,充分展现了作家的自觉和人文关怀”[1]。虽然《宠儿》并非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但小说探讨了在奴隶制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身心受创的黑人母亲该如何走出创伤,获得愈合的问题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3-25

  • 缝合的被子: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完整家庭的权利。塞丝的母亲“来自海上”,多次被白人强奸,孩子被扔掉,只剩下塞丝一人。母亲被吊死后,塞丝亦受尽了奴隶主的性虐待与肉体的摧残,全身伤痕累累。她被庄园主“学校老师”两个侄子强行按倒在地,挤走她的奶水,后背被鞭子抽打得皮开肉绽。如果说塞丝后背的伤疤是塞丝背负的有形的创伤印痕,那么,塞丝在偶尔偷听到“学校老师”正在给他的两个侄子上课,指导他们把她的“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动物属性放在右边”时所经受的灵魂上的震撼则是她无形的心灵创伤(莫里森,245)。

    名作欣赏 2013年15期2013-08-15

  • 《宠儿》中黑人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讲述了女主人公塞丝出于浓厚的母爱,为了不让女儿遭受非人的奴隶制折磨而不得已杀死她的故事。描述了塞丝和黑人群体之间一波三折的复杂关系,从最初的团结友爱到妒忌非难,再到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归黑人群体怀抱。充分说明了黑人群体在黑人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精神自由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宠儿;塞丝;个体;黑人群体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最知名的女作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其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在于长篇小说,迄今为止共发表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8-15

  • 可能世界叙事学理论模型与《宠儿》的叙事特征
    森赋予了虚构人物塞丝现实人物玛格丽特的特性,展现给读者一百多年前的历史画卷,读者根据自己对奴隶制的了解获得对莫里森虚构的塞丝生活的时代的认知,同时对虚构世界的体验反过来又“导致恐惧,伤感,乃至尖叫等现实的身心反映”,如:塞丝的奶水被抢;背上的伤痕在18年后依然像树一样清晰可辨;黑尔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子受辱而只能坐在厩楼上满脸涂满牛油;保罗D被戴上嚼子干活;西科索被活活烧死;宠儿还魂后一遍遍在母亲面前上演被割喉的场面……这些虚构世界的体验让读者对于奴隶制的历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2012-08-15

  • 由《宠儿》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女关系①
    对小说《宠儿》中塞丝和保罗曲折爱情故事的分析,解读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女关系,强调两性间和谐关系对黑人社区延续发展的重要性。托尼·莫里森;男女关系;男权观念;《宠儿》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真正使她声名鹊起的是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宠儿》通过女奴杀婴事件及其影响,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家庭关系和黑人心灵所带来的创伤。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评论界的密切关注,约翰·伦纳德赞美道:“即使半打白人男人写的经典之作得要撤下来,《宠儿》也要放到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4-18

  • 塞丝原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了年轻的奴隶母亲塞丝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免遭奴隶制的迫害而被迫弑婴的故事。关于塞丝的原型在学界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塞丝(Sethe)原型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后代塞斯(Seth),她背上的树形伤疤暗示了她与伊甸园的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塞丝背上的伤疤暗示读者,她的原型是曾统治埃及的神灵塞特(Set),因为他是被绞死在树杈上的。细读文本后笔者发现,对于塞丝的人物刻画,莫里森其实借用了史前文化中的原母神原型,而这一神秘的女神在以农耕为主的非洲文化中依然至高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2011-08-15

  • 《宠儿》中百衲被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说的主要事件——塞丝的杀婴过程也是如此被叙述的。在小说的开篇,莫里森就告诉读者124号充满了一个婴儿的怨恨,有个被割断喉咙的婴儿鬼魂在作祟,让人在惊恐之余又惊讶万分,不明原委。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通过不同人物对杀婴事件的描述,读者才终于明白,原来18年前塞丝面对奴隶主追捕时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宠儿。这种非线性时间的叙述方式为小说增强了神秘感,使读者参与其中并产生共鸣,了解到奴隶制给奴隶身心带来的严重创伤。同时这种错乱颠倒的时间顺序突出深化了主题。另外,故事中活

    山花 2011年22期2011-08-15

  • 祖先文化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体现
    合力驱逐她来挽救塞丝的举动。如果把她认为是塞丝死去的女儿还魂归来,是符合非洲文化中“过世的人是以灵魂或祖先的形式存在”的观点的。虽然她还魂肉身,但根据莫里森的设计,她依然担任着传递祖先历史、促使人物直面过去的重任。在莫里森的笔下,祖先是拓展意义上的祖先,包括作为家庭历史的祖先和作为集体历史的祖先等。所以在宠儿存在的场所,家庭的历史经常被唤起。在宠儿还魂肉身来到塞丝家不久后,宠儿开始问塞丝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你的钻石呢?你的女人没有为你梳过头吗?根据塞丝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2011-08-15

  • 闪耀在男性身上的人性光芒——漫谈《宠儿》中的美国非裔男性
    的人性光芒。二在塞丝来到“甜蜜之家”的第二年,被允许可以选择庄园上的一个奴隶做她的丈夫。当时种植园内的奴隶们黑尔、保罗·A、保罗·D个个都很喜欢她。然而,黑尔最让塞丝心动,因为他为他的母亲贝比·萨格丝赎回了自由。黑尔在小说中的话语不多,可是他用卑微切实的行动表达了对他的母亲以及他身边女性的爱。当我们看到贝比·萨格丝在辛辛那提有个家,后来也成为了塞丝和他孩子们的家,以及贝比·萨格丝在辛辛那提的黑人社区里成为了精神领袖时,我们不应忘了,这些都是与黑尔的辛苦努力

    名作欣赏 2011年36期2011-08-15

  • 《宠儿》的文化构架:非裔美国人种族身份的隐喻性折射
    儿》中,女主人公塞丝生活在奴隶主庄园“甜蜜之家”,庄园的主人加纳夫妇待黑奴很友好。加纳先生开明、宽容,称自己的黑鬼们为真正的男子汉,并不惜为此称呼与人据理力争甚至打上一架。加纳太太温和、贤良,从不打骂责备黑奴。“甜蜜之家”犹如伊甸园般甜蜜美好,加纳先生犹如黑奴们的上帝。在奴隶制的美国,其他种植园的黑奴过着凄风苦雨的悲惨生活,而“甜蜜之家”的黑奴却像亚当和夏娃一样逍遥自在,隔绝于外界虐奴的大氛围。然而,无论加纳夫妇如何善待黑奴,都不能改变白人和黑人之间对立的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2011-08-15

  • 论《宠儿》中重新记忆对治愈精神创伤的必要性及作用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出于强烈的母爱杀死了自己的幼女只为女儿不再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奴隶制对塞丝的迫害始终笼罩着她现在的生活,把她一次又一次带回到痛苦的过去。在抵制痛苦回忆的过程中,塞丝失去了自我和开始新生活的信心。在林间空地,当宠儿柔软的手指抚摸着塞丝时,塞丝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她想起了婆婆贝比·萨格斯的安慰,学校老师的折磨,妈妈的脸以及保罗·D。在这一瞬间,塞丝明白了:“她来到‘林间空地’,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黑尔,也是为了找个答案;现在她找到了。对,是信任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2011-08-15

  • 寻找迷失的自我 ——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追寻
    族强大的生命力。塞丝;奴隶;自我;黑人女性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杰出的作家,先后获得美国图书评论奖、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基金会奖章等荣誉,1993更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作为黑人和女性,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以现代艺术和人性的光芒实现对诸如黑人女性这样的双重(多重)弱势群体的观照与关怀,为他(她)们和他(她)们的心灵作史。”“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进入到那些非黑人、非女性者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阔领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1期2011-04-07

  • 论《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危机及其拯救
    溃边缘的黑人女性塞丝(Sethe)对自己18年前的奴隶的悲惨遭遇进行回忆:18年前(即1856年),女黑奴塞斯把女儿“宠儿”和两个儿子偷偷送走,然后自己也从种植园中逃亡。当她与先期到达的三个孩子团聚时,她还带来了在路上生下的小女儿丹芙。然而,母子仅相聚二十八天,主人就带着捕手追至。为了防止孩子们和自己一样沦为奴隶,遭受白人的毫无人性的凌辱和压榨,塞丝意欲杀死所有孩子,可时间只允许她锯断不到两岁的大女儿“宠儿”的脖颈。奴隶制早已废除的十八年后(1865年12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3-31

  • 从语气角度看小说《宠儿》的人际意义
    主人公保罗·D和塞丝在124号重遇时的一段对话分析其人际意义,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话语类型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人际意义;语气;《宠儿》;系统功能语法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从语言功能角度分析语言,提出了该学派核心内容之一元功能系统(metafunction systems)理论。认为语言同时具有三种元功能:经验功能(experimental function)或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2010-08-15

  • 自我分裂与主体间性:《宠儿》中的主体建构
    儿》中着重塑造了塞丝和宠儿两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情节和涉及的其他人物形象大都是围绕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展开的。塞丝和宠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并结构着对方的主体性。因此,二者的主体间性是贯穿小说《宠儿》的一条主线。托尼·莫里森;《宠儿》;主体间性;塞丝;宠儿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她因此而获得1988年普利策奖。小说讲述了塞丝等黑人挣脱奴隶制的压迫和以“学校老师”为代表的奴隶主惨无人道的掠夺、迫害而成为真正自由人的复杂而曲折的心路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2010-04-11

  • 莫里森《宠儿》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露出来。本文对《宠儿》中塞丝的悲剧进行分析探讨。一、社会历史的悲剧莫里森本身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深刻了解在美国社会中的非裔黑人艰辛痛苦的发展斗争史。她本人曾在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及高级编审,曾编辑《黑人之书》。由此,她有机会收集整理了有关黑人生活的大量历史资料,她在《宠儿》中描述了塞丝做出非常之举——杀死自己的婴儿(“宠儿”),就根源于一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8期200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