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

  • 忆与傅高义先生的一次交谈
    著名社会学教授傅高义(Ezra F.Vogel)先生为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于2020年12月逝世。这使我不禁回想起2019年7月25日傍晚,我由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的女儿引荐,拜访傅高义先生的情景。学习汉语动机何在傅高义先生那年已近九旬高龄,但给人的印象是老当益壮。我正准备用英语与他交谈,不料他却先讲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使我惊讶不已,很想了解这位在哈佛享有“中国先生”称号的荣休教授是如何取得如此中文口语的佳绩。他告诉我,他进入哈佛研究中心时,就跟着赵元任的女

    世纪 2022年1期2022-02-12

  • 从学术史角度认知傅高义*
    、中国研究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1930—2020)教授在美国仙逝,享年90岁。噩耗传来,我们为国际中国学领域失去了一位理性而睿智的开拓者深感痛惜。作为美国(汉学)中国学的研究者,我想从学术史的角度切入主题,以地区研究(Regional Studies)为基点,对傅高义教授的学术研究背景、深刻内涵及特点做一追思,就教于学界同仁。一、东亚文明与东亚社会研究熟悉美国汉学史的人都知道,美国汉学经历了由传统汉学(Sinology)向以地区研究为主要特征

    国际汉学 2021年1期2021-11-25

  • “中国先生”傅高义,与中国结缘的一生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1961年傅高义被费正清等人物色,进入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习,由此成为日后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研究者“先遣队”的一员。2000年,70岁的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花十年时间写出名作《邓小平时代》他对中国做过多年扎实而刻苦的研究,从而赢得了“中国先生”的称号。结缘中国1930年7月11日,傅高义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特拉华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威斯理安大学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1年2期2021-04-16

  • 傅高义:“中国先生”的中国情结
    布我们的前主任傅高义教授(1930-2020)去世。傅高义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担任中心主任。他是我们中心真正的守护者,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会非常想念他。”当地时间12月20日深夜,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连发多条推文,表示哀悼。“知道傅高义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他是一名杰出的中国研究学者,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一生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中美人民的友谊及中美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中国的智慧和见解不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2期2021-03-28

  • 一部全景展现伟人邓小平风采及其时代的扛鼎之作 ——美籍学者傅高义著《邓小平时代》一书评介
    亚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EZRA F.VOGEL)先生著《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版(冯克利译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自在中国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备受国内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学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评议。译校者冯克利教授称赞该书为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和记述邓小平政治生涯的著作。有些评论者也高度赞誉该书为一部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的影响,在繁忙的线上教学和网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3-25

  • “中国先生”傅高义去世,曾致信特朗普:中国不是敌人
    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Ezra F. Vogel)去世,享年90岁。傅高义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邓小平时代》《日本新中产阶级》等著作,哈佛大学教授,被认为是美国唯一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他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和写作持续了整整40年,对中国的政情、舆情以及社会经济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在哈佛大学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2020年1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傅高义教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4期2021-03-18

  • “中国先生”傅高义带着忧虑走了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傅高义教授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家人表示诚挚慰问。傅高义教授为促进中

    新华月报 2021年6期2021-03-17

  • 坎贝尔与傅高义有什么不同
    12月20日,傅高义先生去世。他是对美国的亚洲及对华政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重量级学者。傅高义去世以后,中国学术和舆论界,出现了不少怀念的声音。我的感觉是,这些声音或许也是在怀念那个美国能自信地与中国打交道的年代。遗憾的是,傅高义先生驾鹤西去,冥冥中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已不复存在。拜登任命的“印太事务协调员”的库尔特·坎贝尔,被外界称为“亚洲沙皇”。言下之意是,他是拜登政府亚洲与中国政策的大管家。与傅高义类似,坎贝尔也是资深的学者。但不同的是,他在政界的浸润

    南风窗 2021年4期2021-03-16

  • 回忆傅高义:一位讲中国故事的智者
    bit编者按:傅高义,美国社会学家、汉学研究者,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领先一步:改革开放的广东》《邓小平时代》等著作。2020年12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作为傅高义曾经的助理,作者曾协助他工作多年,彼此有着深厚的情谊。本文为作者对傅高义教授生平往事的回忆。作者说:“傅高义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治学、他的品格、他的慷慨、他的笑容,一切都历历在目。”昨天一早坐飞机出差。落地看到傅高义教授去世的噩耗。晴天霹雳!一时满脑子只有

    记者观察 2021年2期2021-03-15

  • 智者傅高义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有人哀叹“一个时代之结束”。理解这句评价,至少需要两个角度。一方面,高龄的傅高义去世,代表着二战后美国第一代“知华派”的退场。他所代表的世界主义、智识国际主义特征,堪称“美国性格”中最可贵的那部分。另一方面,一个美国式现代化的“样板时代”确实已经左支右绌,而整个东亚乃至中国内部的巨大异质性,也令傅高义终生所期待的“现代化东亚”困难重重。理解傅高义及其学说,“现代

    南风窗 2021年1期2021-03-12

  • 傅高义的重庆情缘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12月20日去世,享年90岁。早在2000年前后,因为研究邓小平的缘故,傅高义就来过重庆。不过那时,重庆学界与傅高义还未正式建立联系。重庆与傅高义的正式对话,始于2009年秋天在重庆举行的中日战争國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作为第一召集人的傅高义,以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召集了数十位国际顶尖学者来渝。自此,傅高义与重庆的故事,才算真正开始。2009年秋,第一份见面礼第一次来重庆开会,傅高义就送上两份“大礼”:第一,将中日战争研

    红岩春秋 2021年1期2021-02-08

  • 傅高义教授的一次珍贵会面
    佛大学著名教授傅高义先生。作为学者的责任还未系统学习历史前,我就久闻傅高义教授的大名,知道他的《邓小平时代》被人广为称颂,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学习历史后,我开始拜读傅高义教授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听说了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他被誉为美国老一代德高望重的“中国通”,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还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广交朋友,足迹遍布世界。他与中国和日本的学者、社会工作者及学术团体等都有着密切交往。他曾参加在华举办的诸多学术活动与媒体采访,

    红岩春秋 2021年1期2021-02-08

  • 遥望先生远去的背影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我心中一惊,想起不久前他还在中国接受采访。仔细一看,信息是东京时间10:07发出的,美国东部时间仍在20日,显然是第一时间发出。当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傅高义教授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诚挚慰问。傅高义教授为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铭记他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凛冬

    红岩春秋 2021年1期2021-02-08

  • 华盛顿处理对华关系,须看到中美三个差异(纵横)
    王缉思我同傅高义教授的密切交往,定格于去年12月15日我给他发送的电子邮件。我告诉他,他写的关于中美关系的倡议的初稿非常精彩。他在前一天通过电邮给我发送了一份文件,倡议中美两国更好地管控分歧,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避免对抗。他说,在征求哈佛学者的意见并对文件做出修改之后,他将征集相关美国学者的签名联署,争取以“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部分教员”的名义发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后来回忆道,12月16日傅高义教授进手术室前,还和他通话提到这份没有

    环球时报 2021-02-042021-02-04

  • 完成傅高义先生遗志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先生(EzraVogel)在接受一场手术后,因治疗情况不理想而突然辞世。作为傅高义先生生前最后的学术项目之一,他呼吁管控美中竞争并推进更广泛的美中合作。去年4月傅高义先生开始与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商议,着手起草名为《走向美中关系的优化管理》的倡议,但他在去世前未能定稿。傅高义先生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两位同事——宋怡明(MichaelSzonyi)与陆伯彬(RobertRoss)对他的最终草稿进行了编辑。在保证文稿清晰与准确的同时,两位教

    环球时报 2021-02-032021-02-03

  • 傅高义的巴蜀情缘
    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傅高义是哈佛大学与中国各界关系最密切的“老朋友”之一。1979年,他研究中国的专著《先走一步:改革开放中的广东》,将中国及其改革开放的事迹介绍到了西方国家。“邓小平如果还活着,会肯定习近平主席对反腐的贡献,同样会重视经济问题,继续改革开放。”傅高义一生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是与时俱进的,如他自己所说,也是“不偏不倚”的。他摘掉了西方人的“有色眼镜”,将一个真实的、奋进中的中国,介绍给了世界。2000 年以后,傅高义开始创作

    廉政瞭望 2020年24期2021-01-26

  • The Who
    傅高义2020年12月20日,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专家、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傅高义(Ezra Vogel)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终年90岁。精通汉语和日语的傅高义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深谙中日两国事的学者,他的研究重点包括现代日本的工业化、改革时期的中国以及中国抗日戰争等。1993年至1995年,他还曾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担任负责东亚事务的情报官。傅高义1958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60年,傅高义花了两年时间

    第一财经 2021年1期2021-01-20

  • “中国先生”傅高义带着忧虑走了
    隽 田亮 安迪傅高义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傅高义教授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

    环球人物 2021年1期2021-01-14

  • “中国先生”傅高义去世
    ,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于当地时间12月20日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哈佛大学日美关系项目负责人克里斯蒂娜·戴维斯(Christina Davis)对《朝日新闻》证实称,傅高义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恢复不佳,于剑桥奥本山医院离世。傅高义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始,傅高义对中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应广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期2021-01-13

  • 资讯爆炸,“大师”难当?(相关链接)
    国际上最先报道傅高义先生逝世的居然是日本媒体!”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去世后,针对有国内读者提到的这个细节,《环球时报》记者询问了一位日本外务省官员。他表示,在日本,人们对傅高义非常重视,因为他是美国罕见的“日本通”和“中国通”,对于他的离去,日本舆论也有类似中国“大师已走”的感慨。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外交界人士说,傅高义撰写的《日本第一》《日本新中产阶级》等书,不仅讲述日本战后的崛起,更给美国的对日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日本外交智库界和一些专业研究人员,

    环球时报 2021-01-052021-01-05

  •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学者傅高义去世
    越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Vogel)于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傅高义是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精通中文和日文,他所著的《邓小平时代》《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等书籍被许多中国人所熟知。“傅高义教授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傅高义教授为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铭记他为推动中

    环球时报 2020-12-222020-12-22

  • 傅高义警告蔡英文:两岸问题不会留到下一代解决
    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接受了台湾《远见》杂志的采访。对于台海局势升温,岛内民众最关心的两岸关系,傅高义给了蔡英文5个字:“要非常小心!”他特别提醒蔡英文,不要只听信美国单方面的声音,得同时聆听大陆释放的所有讯息,仔细解读其中意涵,带领台湾走往正确的方向。對于台湾问题,傅高义称,中国领导人的立场始终坚定,也不见得有耐心,不会留到下一代解决,因此台湾必须谨慎对待。傅高义此前还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他说:“我相信台湾地区领导人已意识到,过分寻求独立是挑衅大陆出兵

    新传奇 2020年44期2020-11-23

  • 傅高义的私人记忆,及其中的时代信息
    》作者:[美]傅高义译者:沙青青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月定价:45元1979年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出版后,在美国,精装本卖了4万册,平装本卖了10万册,而在日本则售出可怕的70万册。当年日本第一次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给每个与会领导人都送了一本。这是傅高义在《日本还是第一吗》一书中透露出的细节。这本书不算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但是却讲了很多秘闻,这些甚至都不可能写进严肃读物里。但是,这些有趣的细节不但好看,也让读者能更好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11期2020-04-03

  • 傅高义:让世界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佛大学荣誉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在傅高义的生命里,有一次和邓小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979年1月,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里,一场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招待酒会正在举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于现场发表演讲,距离他不远处,站着一个斯斯文文的美国学者,正安静地聆听他的发言。这人就是傅高义。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尝试  傅高义与中国结缘,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二战前,费正清曾在清华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到美国之后,费正清主张美国大学要培养

    新传奇 2020年51期2020-01-25

  • “中国先生”傅高义去世
    ,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于当地时间12月20日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0岁。哈佛大学日美关系项目负责人克里斯蒂娜·戴维斯(Christina Davis)对《朝日新闻》证实称,傅高义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恢复不佳,于剑桥奥本山医院离世。傅高义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20世纪70年代始,傅高义对中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应广

    中国新闻周刊 2020年48期2020-01-22

  • 傅高义:中日做“好邻居”关键在于处理好历史情绪
    马国川傅高义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表示乐观。在他看来,通过努力,中日双方能够实现“政暖经热”,发展出更密切、更务实的关系。图/中新“我喜欢日本,也喜欢中国,希望两个国家都能够成功。”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对《财经》说,“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我觉得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八年前傅高义开始研读了大量有关中日关系的文献资料,最终完成了《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他以中日两国朋友的身份,向人们介绍中日两国1500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秉笔直书,

    财经 2020年25期2020-01-11

  • 傅高义:中日做“好邻居”关键在于处理好历史情绪
    马国川傅高义对中日关系的未来表示乐观。在他看来,通过努力,中日双方能够实现“政暖经热”,发展出更密切、更务实的关系。图/中新“我喜欢日本,也喜欢中国,希望两个国家都能够成功。”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对《财经》说,“在改善中日关系方面,我觉得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责任感。”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八年前傅高义开始研读了大量有关中日关系的文献资料,最终完成了《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他以中日两国朋友的身份,向人们介绍中日两国1500年深刻而复杂的关系。秉笔直书,

    财经 2020年25期2020-01-11

  • “请把美中同舟共济做成标题”(手记)
    代》一书的作者傅高义博士的家就坐落在哈佛大学的校园边上。《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傅老”房前时,比约定的专访时间大约早了5分钟。这时我看到一位长者从雪后初霁的校园小道缓步走来,正在犹豫是否抓拍张照片时,老人已走近,并朗声用中文和记者打招呼:“我是傅高义。”老人很健谈,一眼就看出记者是北京人。整个采访一气呵成,傅老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傅高义告诉记者,他中午是在哈佛图书馆度过的。尽管年近九旬,但他上台阶时步履稳健,记者甚至有些跟不上他快捷的步伐。傅老家的客厅

    环球时报 2020-01-072020-01-07

  • “他想要影响公众,影响制定政策的人”
    时,第一次见到傅高义。当时《邓小平时代》出版不久,傅高义到学校做演讲,原计划第二天下午走,临时增加了一场活动,和研究东亚的学生、访问学者聊一聊。傅高义与六七个人围坐一张圆桌。时值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发生争端,在场的一位日本学者有些激动地发言:日美应该联合起来,应对中国的崛起。傅高义看起来有些不高兴,随即转移了这个话题。毛升并不清楚傅高义生气的原因,直到六年后,他成为《中国和日本:一千五百年的交流史》(注:以下简称《中国和日本》)的译者才感释怀。《中国和日本》是

    南方周末 2019-11-142019-11-14

  • 傅高义:对中美关系40年的反思
    傅高义说,现在美国有35万中国留学生,几百万中国人在美国就业,中美间的商业、社会、经济关系是分不开的。特朗普造成的麻烦是有的,但中美关系“全面脱钩”是完全不可能的。中美关系已经太密切了,如何避免冲突才是我们今天需要考虑的事情。2018年12月12日下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傅高义教授在上海带来了一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讲座——“对中美关系40年的反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知道傅高义这个名字,或多或少是因为那部《邓小平时代》。不过,傅高义身上的中国印

    新传奇 2019年1期2019-02-15

  • 傅高义 那个让世界理解中国的“老外”
    国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在傅高义的生命里,这是在物理空间上最接近邓小平的一次。当时的傅高义肯定不会想到,在21年之后,他会因缘巧合,投身到一项浩繁的写作当中,这场写作会花掉他10多年的时间,而书写的对象,就是此刻站在他面前演讲的邓小平。“中国先生”说起来,傅高义与中国结缘,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费正清先生。费正清曾于二战前,在清华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到美国之后,费正清主张美国大学要培养出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傅高义是费正清亲自物色并着力培养的学者之一。

    博客天下 2018年19期2018-10-30

  • 起航,坚定的改革之路—读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是由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一部巨著,该书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书中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被评论者称为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几个年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日益重要。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目前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2018-04-01

  • “局外人”的透视:傅高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进程及趋向,是傅高义对当代中国研究的重心。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傅高义先后著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改革中的广东》《邓小平时代》等,其中《邓小平时代》充分体现其对广东改革开放研究视角的转变和研究场域的创新。这些著作系统地向西方展示了当代广东,匡正了中国印象,有利于西方认知中国,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因此,重新梳理傅高义对当代广东,乃至于对当代中国研究的缘起、过程及其境遇,不仅可以了解傅氏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思想,亦可一窥冷战及后冷战背景下海外中國学研究的演变轨

    红广角 2018年6期2018-02-18

  • 傅高义:那个让世界理解中国的“老外”
    国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在傅高义的生命里,这是在物理空间上最接近邓小平的一次。当时的傅高义肯定不会想到,在21年之后,他会因缘巧合,投身到一项浩繁的写作当中,这场写作会花掉他10多年的时间,而书写的对象,就是此刻站在他面前演讲的邓小平。“中国先生”说起来,傅高义与中国结缘,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费正清先生。费正清曾于二战前,在清华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到美国之后,费正清主张美国大学要培养出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傅高义是费正清亲自物色并着力培养的学者之一。

    东西南北 2018年24期2018-01-11

  • 傅高义,准备写胡耀邦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可当得此赞。2015年9月7日,我在哈佛大学校园内傅高义的家中采访了他。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英文版,还有一本中文版《谷牧回忆录》及各种资料。壁炉台面上并排摆放着5张“全家福”照片,上方悬挂着一幅有东亚特色的画作。来自犹太人家庭的傅高义指着照片笑说:“我家每年都要团聚。”照片中,身为长者的他并未居中而坐,却站在最后一排边上。同我交谈时,傅高义一直面带微笑。当时已85岁的他坚持用汉语接受采访。他的汉语并非完美,但足

    环球人物 2017年12期2017-09-21

  • 东亚的审读与傅高义的人生
    一我与傅高义相识的时候,他已年近七十。一九九九年秋季,我和一起来哈佛访问的舍友李大华一起选修了傅高义在社会学系开设的中国研究的Seminar课程,现在想来,那时他在哈佛任教的时光已经进入倒计时,而我们可能是他课堂上的最后一批外国学人。因为自己的专业是社会学的缘故,更因为当时正在撰写《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一书,这以后,就像我常常会去Francis街65号看望丹尼尔·贝尔教授一样,我也常常会去叩开不远处的Sumner街14号傅高义教授的家门,或邀他去哈佛广场

    读书 2017年6期2017-06-06

  • 新经典
    第一》,(美)傅高义著,谷英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傅高义,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在哈佛有“中国先生”的称号。他是继费正清之后的第二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79年,傅高义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前夕,著书解析日本黄金时代奇迹崛起的经验与教训。他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通过社会研究的方法,提出日本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书名所称“日本第一”,意指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称第一。作者肯定了日本拥有诸

    财经 2016年19期2016-08-11

  • 中国国家治理的新变化——对话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
    最根本的变化。傅高义:是的,1978年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革命时代的结束,“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等带领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其次,恢复了高考,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读书,还有不少留学生出国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能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与国际接轨,融入到整个世界的发展氛围中。另外,中国废除了领导人任职终身制,这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打通了社会的上升通道,激发了社会活力。当然,还有中美、中日等中国

    中国报道 2014年3期2014-09-10

  • 傅高义:中国在续写“改革年代”
    代》一书的作者傅高义来到北京,以“改革年代”为题与中国读者展开对话。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傅高义表示,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很关注中国新领导人的动态,“我相信,他们会沿着邓小平的路,继续改革。”在傅看来,尽管邓小平已去世多年,但他开辟的道路会在中国继续。《邓小平时代》出版后,傅高义的一些中国朋友认为他夸大了邓小平的作用。尽管如此,傅高义也从不掩饰他对邓小平的钦佩。为了研究邓小平,傅高义70岁时开始靠看《邓小平文选》学习中文。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傅高

    领导文萃 2014年10期2014-05-26

  • 傅高义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研究评析
    2)美国汉学家傅高义 (Ezra F.Vogel)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亨利·福特二世社会科学讲座荣休教授,美国亚洲研究协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员,曾两次出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73—1975年,1995—1999年),在美国学术界,傅高义以“中国通”和“日本通”的双重身份著称。在他的新书《邓小平时代》中文版分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与三联书店出版后,在中国知名度越来越高。实际上,从1962年傅高义应邀到哈佛大学参与有关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开始,他

    史学集刊 2014年5期2014-04-09

  • 傅高义:中国在续写“改革年代”
    代》一书的作者傅高义来到北京,以“改革年代”为题与中国读者展开对话。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傅高义表示,这一年多来,他一直很关注中国新领导人的动态,“我相信,他们会沿着邓小平的路,继续改革。”在傅看来,尽管邓小平已去世多年,但他开辟的道路会在中国继续。《邓小平时代》出版后,傅高义的一些中国朋友认为他夸大了邓小平的作用。尽管如此,傅高义也从不掩饰他对邓小平的钦佩。为了研究邓小平,傅高义70岁时开始靠看《邓小平文选》学习中文。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傅高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期2014-02-12

  • 领导人政治决心将改变中国
    时代》一书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在北京接受了中国报道记者的专访,从一位资深“旁观者”的视角就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这一改革新命题加以深入分析和前瞻。改革难题被公认为美国唯一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傅高义对中国事务了解甚深。“基辛格第一次到中国是1971年,尼克松是1972年,我是1973年。”傅高义说,当时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就是想了解这个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家。此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实地调研,

    中国报道 2014年3期2014-01-31

  •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在重庆
    学者风范。他是傅高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热销中国的《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他的著作《邓小平时代》,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中国之窗。4月8日下午,83岁高龄的傅高义出现在解放碑重庆书城《邓小平时代》读者见面会上。挤满现场的读者,将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花费10年心血完成了巨著《邓小平时代》。全书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邓小平时代》自今年1月18日在中国发行以来

    今日重庆 2013年5期2013-10-11

  • 傅高义眼里的邓小平
    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完成了900页的《邓小平》后,花了10年时间写作的《邓小平》(《邓小平与中国的变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该奖授予最佳英语外国事务非虚构著作。2000年,70岁的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

    领导文萃 2013年23期2013-08-15

  • 傅高义教授回顾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
    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为我校师生带来“深大讲坛”第五讲——邓小平与中国改革开放。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陶一桃,各部门和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师生出席讲座。陶一桃在致辞中代表深圳大学对傅高义教授的到来表示感谢,她表示,傅教授的到来,为只有30年历史的深圳大学平添了一份厚重。傅高义在《邓小平与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主题演讲中,首先回顾了邓小平作为革命者、改革者、建设者的成长背景,并介绍了他在少年时期赴法勤工俭学和转道苏联学习共产主义的经历。然后,傅高义重点讲述了“邓小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4-07

  • 在波士顿登门专访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
    、著名社会学家傅高义(Ezra F. Vogel)。他曾两次来重庆,主持过“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研讨会”,2013年还要来主持第五次研讨会。2012年10月3日,傅高义先生在距离哈佛大学不到5分钟车程的家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邀燕京图书馆馆长“给力”10月的波士顿,天高云淡,秋叶斑斓。当我们来到傅高义先生的家时,他身着蓝色西服从房间冲出来,一一紧握来访者的手,用流利的汉语说:“你好!你好!”与很多外国人说汉语那种特殊的升降调不同,傅高义的口语平缓自然,

    红岩春秋 2013年1期2013-03-26

  • 邓小平时代
    平时代》(美)傅高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在美国学界,或许没有人比傅高义更有解释中国崛起现象的雄心——至少在资源的利用上。他在几十年里结识了大量中国高层官员,与他们中许多人的子女有师徒关系,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困境和挑战。2000年,他从哈佛大学退休之后,开始撰写一部邓小平传记,一写便是10余年。在习近平重走南巡路之后,傅高义甚至开始调侃自己的新书《邓小平时代》在大陆发行“赶上了好时候”,“现在中国主要走的是邓小平的路,我以前这么看,现在也是

    决策 2013年1期2013-03-09

  • 哈佛大学“中国先生”的“重庆时间”——傅高义来渝推介新作《邓小平时代》
    庆时间” ——傅高义来渝推介新作《邓小平时代》■杨 昱 周昌文 钱 也重庆,是邓小平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地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战时首都,是与华盛顿、莫斯科、伦敦齐名的二战四大名城之一。2013年4月8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先生来到重庆,推介他的十年力作《邓小平时代》,并与读者分享创作历程,受到重庆读者的热烈欢迎。为了完成《邓小平时代》,受内心使命感的驱使,10年来,傅高义不远万里多次来到中国采访。2011年11月和2012年

    红岩春秋 2013年3期2013-03-07

  • 先行一步:国际视野中的广东改革
    张一杉傅高义(Ezra Vogel)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继费正清之后的又一位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 964年取得哈佛博士学位后,傅高义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同时成为费正清的得力助手。1972年,费正清离任,傅高义接任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在哈佛,傅高义有着“中国先生”的美称。上世纪60年代初,当他立志研究中国时,即把目光投向与香港紧邻的广东。1 963年,傅高义在香港生活了一年时间。当时中国已经向世界

    大经贸 2009年7期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