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

  • 从五伦向三纲五常演变的文明轨迹
    ,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dos 者。”[1](12)1940 年5 月,贺麟在《战国策》第3 期上发表《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指出“五伦观念之最基本意义为三纲说,五伦观念之最高最后的发展,也是三纲说。而且五伦观念在中国礼教中权威之大,影响之大,支配道德生活之普遍与深刻,亦以三纲说为最”[2](237)。贺麟以不同话语方式表达了与陈寅恪相同的观念:三纲五常实质性地定义了中国文化。但学界对此也存在异议,比如张岱

    伦理学研究 2023年2期2023-09-04

  • 关于《三字经》(外二篇)
    底批判,那就是“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种一方统治一方的思想谁也不会赞成。我从翟志成教授的书里知道,在秦以前,儒门的思想其实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是双方都有责任的;后来,变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一方绝对统治、一方绝对服从。《三字经》里这几句话必须删除扔进垃圾堆。因为小儿读者这样多,更必须早一些改掉。以免在我们可爱后代的小脑袋瓜里又装进一些糨糊。删去“三纲者”那几句话,并不影响《三字经》文字的连贯。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做

    月读 2023年5期2023-05-24

  • 明初教化性敕撰书在朝鲜半岛的传衍
    性教化书籍,如《三纲行实图》《二伦行实图》等,乃至采取本国例证进行续编和补益,以塑造和影响臣民的道德伦常与礼俗实践。既有研究已注意到《三纲行实图》等朝鲜王朝教化书的重要意义,且多从书籍编纂、内容体例、语汇图像等角度予以阐释[1-2]。本文则回溯明初教化性敕撰书的东传过程,考察儒家纲常伦理以书籍为载体的传承脉络,探析朝鲜半岛衍生性教化书的发展特点与表现,以见明朝建国之初确立教化理念的衍生与回响情形。一、明初教化性敕撰书的特点明初重视编纂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教化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11-28

  • 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中的道德规范与责任伦理*
    义务向度观照由“三纲五常”所表征的纲常伦理,也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绝对化的弊端;四则是笔者力图借助于对儒家道德规范包含的责任伦理意涵进行深度的阐释和反思,建构一种适应现代人道德生活的儒家道德规范责任论,为人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提供合理的行为指导。关于由儒家之“礼”所呈现的道德规范的责任伦理意涵,笔者已经作了一定的阐释①,本文着重分析由儒家道德范畴和道德判断表征的道德规范所呈现的责任伦理及其“五常”责任伦理和“三纲”责任伦理三大层面的思想,兼与“三纲”片面

    中州学刊 2022年11期2022-02-16

  • 浅析三纲五常思想
    ”的视角,追溯了三纲五常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一、三纲五伦观念的开始(一)三纲三纲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学,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反,天下乱”,“则虽然人主不肖,臣也不敢入侵”。在这里,法家认为君臣、父子和夫妇的关系,是天下治国之三大重要。即使君主不贤明,做臣子也不得犯下。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国家治理和任命贤人,不能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而已。以主观为基础,天下便容易出现混乱。所以要有客观范式。君主把臣子让位,是不宜提倡的。(二)五伦

    长江丛刊 2021年17期2021-11-12

  • 三纲说的来源、形成与异化
    100084)“三纲”问题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直受到中国精英阶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所谓三纲说,人们既有赞扬之、维护之和提倡之的,也有批评之、贬损之和责难之的,而后者形成了所谓时代主流。一百多年来,“三纲”问题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其中汉人三纲说是什么及其性质、来源如何,更是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迄今都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而人们的纷争也没有止息下来。因此,“三纲”问题在当前仍然是值得继续讨论和研究的。笔者长期关注早期中国的位分伦理学问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1-15

  • 张锡勤先生对中国近代道德革命的研究
    ,因其重点是对“三纲”的批判,故也被称作“三纲革命”或者“纲常革命”。中国近代的道德革命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彼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国内有识之士备受打击,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西方传入的器物和政治文化等西学的“实用”以及国人学习先进的西学的重要性和变革自强的迫切性。“西学东渐”让中西方文化在不断冲突中进行交流与融合,有识之士希望以此为契机向西方寻找可以挽救民族危机的真理。张锡勤先生认为,道德革命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2021-01-12

  • 略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家庭观
    家庭精神;五伦;三纲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5-0116-0061905年的科举制废除,1911年的辛亥鼎革,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社会变化之巨、变化之速往往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此巨变之中,许多人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步伐,与传统作断然的切割,否则将被目之为保守(抱残守缺)而遭时代之唾弃。与此相应,儒学失去了政治和体制的保障,成了无人认领的“游魂”(余英时语),处处昭示着儒家命

    江淮论坛 2020年5期2020-11-16

  •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疏证(一)
    ,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之所谓Eidos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上节乃从泛文化角度立论,此节落实到中国文化,而以载于《白虎通》之“三纲六纪”之说为中国文化之本原,并特为强调三纲六纪看似名目具体,其实也是超越具体之纲纪,而整体展现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理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极境所在,与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的“

    古典文学知识 2020年4期2020-07-30

  • 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三纲”,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故称“三纲”。这一“三纲”本义承《尚书》《诗经》的纲纪传统以及先秦的“大伦”思想而来,经董仲舒阐发、《白虎通》界定,在汉代以来一千多年里占统治地位。宋代以来,狭义“三纲”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朱子等人影响而日益流行,但严格说来,很难说后起的狭义代替了本义,而最多只能说狭义合

    文史哲 2020年6期2020-01-25

  • “一体多维”视域下“三纲”的再认识
    代发挥新作用。“三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标志性概念,自然也在这传统文化再认识的大潮中占据了足够分量的地位。“三纲”的概念孕育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之中,在汉代被正式提出,宋代以后成为封建统治的核心理念,明末开始出现批驳的声音,近代更是被判为中华文化之最大的糟粕,至今仍被人民大众所诟病。不过,翻看近30年围绕“三纲”展开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界对‘三纲五常’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纲五常’的本义及关系、来源、发展阶段、功能及历史作用、现代价值五个方面”[1],在这些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20年3期2020-01-18

  • 笑问“姓”从何处来?
    可言,《白虎通·三纲六纪》说,“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知有母,不知有父”。关于姓氏的由来,大凡有如下几种:以姓为氏,如上述的姬、姜、姒、姚等;以国名为氏,齐、鲁、晋、宋、郑、吴等;以邑名为氏邑即采邑,笔者房姓就属此列,因丹朱分封房国而得姓;以居住地为姓,比如,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以先人的字为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以兄弟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

    文化产业 2019年3期2019-12-27

  • 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发展及可取价值
    义学院一、前言“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端于先秦,成型于汉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对我国传统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成为传统宗法制社会的核心思想。“三纲”与“五常”的作用不仅是维护传统社会政治秩序、保证家庭传承的需要,在其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被统治者和思想家加以升华,将其上升到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高度,成为人们立身立言、建功立业的重要指南,成

    长江丛刊 2019年33期2019-11-15

  • 正心处事 明德做人 ——“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四期题“中华经典《大学》”作品刊登
    名篇以立儒门,举三纲八目,沿道导航,步步阶梯臻妙境;修圣德而吟大学,铭一语两言,教人怀善,悠悠经典取精华。——湖北 李家桥开宗以三纲八目,涵盖渐增,齐家、治国、平天下;焕彩于四海五湖,光芒不减,烁古、辉今、耀未来。——河南 曹文献三等奖八目三纲,德堂阶陛;千秋一典,国器炉锤。——安徽 李国平格物致知,获世间真理由斯起步;正心诚意,愿天下太平自此生根。——江苏 孙述俊举三纲提八目,内养外修调护炎黄气脉;萃千字贯万年,辞约蕴奥栽培华夏精神。——广东 张文标宏论

    对联 2019年6期2019-11-12

  • 三纲”正名
    社会仍然要进行“三纲”的正名,是因为只有当人们切实的体会到传统对自己发生意义,传统才真正的活起来,人才真正的成立为人。其中极为重要的便是对传统价值与原则的理解和肯认,“三纲”便是对这些价值与原则纲领性的体现。而《中庸》既言“三纲”之大意、“位”与人之关系;又言“三纲”具体之意,及人之行。故以《中庸》入之,或既见其整体,亦见其细微;既体认“三纲”之理,亦发明《中庸》之意。关键词:三纲;中庸;位分;人道;天道一、“正名”是正什么所谓“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1期2019-05-13

  • 董仲舒文定三纲
    加以创新,提出了三纲说。他指出,“三”者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先秦儒家说的“三顺”,董仲舒更以《顺命》作为篇名。《顺命》篇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这个受命就是从命,臣从君命,子从父命,妻从夫命。至于君从天命,那完全是假托的。这就给君主以为所欲为的广阔天地,谁也制约不了

    幸福·悦读 2018年9期2018-11-26

  •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三纲”“五常”
    碧[摘 要]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校长的科学管理。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中,校长的管理行为尚存在“散”“慵”“懒”“乱”的问题。我们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特别提出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遵守的大忠诚、敢担当、优管理新“三纲”和常学习、常思考、常研究、常实践、常批判新“五常”的要求,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校长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10期2018-10-25

  • 修渠;是孔子五常三纲;是刘邦秋毫无犯;是华佗救死扶伤。What do disease, a flooding river, and a chaotic state have in common? They all need to be treated, or 治 (zh#). The water radical of the character suggests its roo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治 was to cont

    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18年3期2018-10-22

  • 董仲舒文定三纲
    加以创新,提出了三纲说。他指出,“三”者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先秦儒家说的“三顺”,董仲舒更以《顺命》作为篇名。《顺命》篇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这个受命就是从命,臣从君命,子从父命,妻从夫命。至于君从天命,那完全是假托的。这就给君主以为所欲为的广阔天地,谁也制约不

    幸福 2018年26期2018-10-13

  • 新时代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三纲”“五常” ——当前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夏长春 杜世碧“三纲”“五常(纲常)”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统治者主要通过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论断。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新时代,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和新的教师建设质量观,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

    教书育人 2018年29期2018-10-11

  • 由“三纲”“八目”说开去
    了十部分内容对“三纲八目”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因这部分由于是曾子的门人记录下来的,故称其为“传”。格物、致知是基础、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更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因为,格物“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虑”而“得”,这就“知至”了。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大学中主要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诚意是正心的前提条件。“富润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2018-04-01

  • 汉武帝、唐太宗法律思想及其现代法治价值
    “轻刑慎罪”、“三纲”、“等级特权”四个方面,现就各自异同及对现代法治的启示做出如下分析:一、德礼入律,刑罚并施即汉武帝和唐太宗治理国家时都兼采德礼和刑罚。但二者对“德礼”、“刑罚”的适用关系立场不同。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礼刑相悖”的司法,如汉代法律明令禁止复仇,但儒家强调“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在汉武帝推行孝道的宣传下,全国上下孝风日盛,为亲复仇者屡见不鲜,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对复仇者多加以宽免。而唐太宗则指出应“礼法相助”,如《唐律疏议》中提出,“德礼为政教之

    法制博览 2018年36期2018-01-22

  • 三纲八目
    给听众。儒学里有三纲八目,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或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则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目是有完全关联性及系统性的。大学之道,说的就是大的學问。而这大的学问则分成两部分,一为“成己”,是为成就自己的意思。另一为“成物”,成就他人他物之意。明明德即是成己,理解明白自我升华的重要性,并确实做到提升自我。亲民即是成物,推广出去,推己及人,从身边的人开始,以至于全民。止于至善就是将前两者做到最好、最完美。这在儒学里是一个

    中国慈善家 2017年10期2017-11-25

  • 三纲的书画收藏经
    江珊魏三纲今年60多岁,已在首都博物馆工作30余年,一直专注书画收藏。现在的身份是北京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魏三纲曾经与启功、李可染、董寿平、白雪石、黄胄等多位书画巨匠相识。他主持完成的首都博物馆藏《大清银行兑换券》铜凹版(一级文物)修复和印制工作得到业界的肯定,他组织发起、编辑的《首都博物馆藏古玺印选》、《首都博物馆藏古代瓦当选》、《首都博物馆馆藏名砚》,如今更是难得寻觅的收藏珍品。从小就见过大家和真迹魏三纲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父魏长青是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

    中国民商 2017年10期2017-10-18

  • 修身为本 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三纲”,也是修身的目标。随后《大学》又提出了“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八目”,是实现“三纲”目标的具体方法。“三纲”中修身的最高境

    前线 2017年6期2017-07-06

  • 《三字经》释义(二)
    三字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解释】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三字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三字经: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解释】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16年4期2017-06-01

  • 试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正义悖论
    化开端的董仲舒的三纲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為妻纲”,能够明晰儒家思想伦理制度化的源头,找寻儒家思想与正义相左的深层次原因,而对董仲舒的三纲思想进行探究就有其必要性。【关键词】董仲舒;三纲;制度正义一、概述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一)董仲舒三纲思想的理论来源先秦儒家的三伦思想是董仲舒三纲思想最早的来源,如《论语·颜渊》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从此处可以看出三纲思想与先秦儒家的三伦思想形似而神不似。三纲思想最

    智富时代 2017年4期2017-04-27

  • 朱熹、薛瑄《大学》三纲诠释的理路差异
    熹、薛瑄《大学》三纲诠释的理路差异宁俊伟,柴旭达(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朱熹、薛瑄均是在对《大学》“明明德、新民、止至善”诠释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自己的修养工夫。二者的区别在于,朱熹从“本末”的过程先后层面阐释“三纲”,进而论述儒家修己而后安人的道德理想;薛瑄则是基于个体修行视角,从“体用”角度理解“三纲”,并在对“明”“新”并非两事的阐发中,建立起知行相合的工夫论体系。朱熹;薛瑄;明德;新民;《大学》三纲诠释《大学》开篇即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2期2017-04-14

  • 读《三字经》,知天下事
    一些常识。1. 三纲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那么,什么是“三纲”呢?挑战者答题@王 玥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宋小可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2.“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请根据描述选择。A. 礼乐射 御书数B. 礼乐射 御书画挑战者答题@王 玥 B@宋小可 A第四回合 巅峰对决《三字经》第四部分谈经史子集的读书顺序。这部分从“凡训蒙”开始到“及老庄 ”为止。1. “《尔雅》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1期2017-03-24

  • 三纲”的首创者探析
    安启杰“三纲”的首创者探析安启杰(徐州市孔子学会,江苏 徐州221006)先秦时期无“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提法,此“三纲”与先秦儒家毫无关系,其理论根据,来源于法家韩非子的《韩非子·杨权》:“明君贵独道之容。”首次出现在文献中,是西汉后期的《礼纬·礼含文嘉》。东汉时,班固将纬书里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搬进《白虎通》,该书是奉命而作,虽然有不少儒家的观念,但主要宣扬朝廷的观点,其取舍的标准是是否符合朝廷的需要。董仲舒讲的“三纲”,是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3-10

  • 重振“三纲”?对复古主义回潮的性别审视与历史批判
    杜芳琴重振“三纲”?对复古主义回潮的性别审视与历史批判杜芳琴从社会性别和历史交叉视角出发,引入女性主义理论/方法,在对当代大陆新儒家领军人物蒋庆的“政治儒学”之“王道政治”、“弘扬三纲”、“安顿女性”等论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其背后的学理、内在的逻辑和现实的效果,评估其对女性发展和社会公正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试图从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误区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批判,以期促进男女平等国策的推进和落实。社会性别和历史交叉视角;政治儒学;弘扬三纲;本体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12-02

  • “物必有合”:董仲舒政治哲学再探讨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并非“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义上的绝对服从。董仲舒强调《春秋》大义,也非主张绝对服从。后人对董仲舒“王道之三纲”与“《春秋》之法”的曲解,是建立在对其政治哲学深层意涵的误解之上的。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深层根基是“物必有合”的思想及其与此相关的“三才之道”。关键词:董仲舒;政治哲学;三纲;春秋;物必有合;三才之道一、“王道之三纲”与“《春秋》之法”有关董仲舒所言“三纲”的内涵,《春秋繁露》中有“大纲”“三纲五纪”“王道之三纲”等表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7-19

  • 三纲五常与现代社会
    柳旭萍【摘要】:三纲五常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导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国古代在此思想影响下创造了古代文化的辉煌,在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但三纲五常思想也有消极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故步自封,自信心膨胀,以至于在封建沒落时代使中国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屡屡战败。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借鉴意义。【关键词】:三纲;五常;现代社会;意义一.三纲五常思想概述(一)三纲五常概念三纲五常思想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2016-05-30

  • 概念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兼论“三纲”概念
    概念,比如政道、三纲、礼、心,学界仍然缺乏权威、严格精当的定义,对于概念间关系以及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推论的判断,学界仍然人言人殊,难有概念共识,由此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争论则不胜枚举。一、概念研究现状: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一般而言,学者们对于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学界为了正常的学术交流与沟通,通常会对某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一般的界定,形成一定范围的共识。据界说以思想,就是要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确定意义的和明晰的范围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13

  • 三纲”说的原始要义及其现代评价
    71000)“三纲”说的原始要义及其现代评价周浩翔(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传统“三纲”说实有两层意涵,其一是指三种伦理关系,其二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包涵了和合一体、主从有别的伦理指向,内蕴了各安其分、一本于义的内在要求。“三纲”作为三种伦理关系,其间存在一种“差序格局”。“三纲”的内在价值在于肯定人伦的重要性,强调人格主体应各安其位、各尽其道。传统儒家伦理对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其启示意义。我们应以同情的态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3-08

  • 谭嗣同对三纲五伦批判的彻底性与虚无化
    哲学研究谭嗣同对三纲五伦批判的彻底性与虚无化魏义霞(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在近代,三纲受到普遍质疑,谭嗣同便是激进质疑三纲的勇士。谭嗣同对三纲的抨击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彻底而大胆,在近代尤其是在戊戌启蒙思想家中独树一帜。这不仅表现于他对三纲的批判与严复一样聚焦“君为臣纲”,侧重民主启蒙;而且表现于他将三纲五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批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五伦的启蒙思想家。一方面,谭嗣同对三纲的批判是

    学术交流 2016年10期2016-02-26

  • 十七世纪中国的社会伦理状况考查——以《醒世姻缘传》为中心
    可以看出,虽然“三纲”依然是社会的伦理基础,但是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家庭的重心都在转化,传统的礼制受到了挑战。心学在这个时期产生,强调道德的主体理性,道德平民化、内向化,对民众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礼法的约束力下降,新的伦理规范还没有产生,整个社会的伦理状况陷入混乱。关键词:《醒世姻缘传》;伦理;“三纲”;心学;伦理乱象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以及近代化转型研究,都是对这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2-20

  • 道义和权威是否完全一致
    教授试图为儒家“三纲”观念正名翻案的努力,是缺乏说服力而不能成立的。道义与权威的关系错综复杂,是分是合,是一致还是冲突,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思想观念的时代性变化问题尤其不能忽视。方教授为“三纲”翻案的最大问题就是,将所有这些问题不加辨析地都从单一维度的角度混为一谈。它不仅没有将“三纲”的本义辨析清楚,反而又引出了一系列方教授本人没有彻底想明白也没有真正厘清的问题,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和客观地认识、理解和评价儒家思想有害而无益。关 键 词 三纲 道义 权势 多

    探索与争鸣 2015年6期2015-10-21

  • 小才女妙解“三纲
    时,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学生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女学生的回答,恰好把三者关系颠倒了,以致引起了哄堂大笑。可是,当女学生意识到自己答错了以后,她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刻补充说:“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主持人疑惑地问:“怎样解释?”女学生略一沉思,就不慌不忙地说:“现在,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公仆,岂不是‘臣为君纲吗?当前,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非“单独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5年8期2015-07-06

  •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同学少年·作文 2015年2期2015-06-25

  • 三纲五常”的现代价值
    530001)“三纲五常”的现代价值张传朋(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三纲五常”作为一种人伦道德纲常,它无疑具有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作用,然而这种维护又与时代的特色紧密相连,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正是由于不断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三纲五常”才延续至今,并不断地散发出新的色彩。在全球化的今天,“三纲五常”的社会价值又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和意义。“三纲”“五常”社会价值意义一、“三纲”的社会价值意义“三纲五常”作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道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4-10

  • 五伦五德源流
    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一、五伦五德源起五伦五德源起于三代及春秋时期。《尚书·舜典》赞舜帝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载舜帝对契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春秋左传·文公十八年》释“五典”“五教”为“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孔颖达《尚书正义》区别“父母兄弟子”为“五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8

  • 三纲
    中国文化常谈三纲三纲八目是儒家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提出的修养论。所谓“三纲”,即《大学》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即“大人之学”。“明”是明白、把握之意,“明德”实际上指天理,“明明德”即领会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之类的天理。“亲民”谓新民,据程、朱的解释,“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至善”,朱熹说是“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天理。明德是根本,新民是手段,知止是界限。朱熹讲:“此三

    学语文 2015年2期2015-02-27

  •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
    朱熹高度概括为“三纲八目”。学术界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位世间智者,其思想的最高层次就是政治伦理,受这一成见的影响,《大学》所具有的超越精神一直未能被发现。所以,从孔子整体思想出发,结合中国的哲学传统,重新阐释《大学》的“三纲”,以发现孔子哲学的最高宗旨,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关键词]《大学》;三纲;朱熹;至善西方领导理论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特质轮、行为论和权变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领导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然而,领导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纯粹的技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9期2014-11-10

  • 以“五常”调适“三纲”:刘向整合两种价值观念的努力
    左康华摘要:“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政治伦理原则,是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事实上,“三纲五常”并不是天然地存在于儒家思想之中,而是“三纲”与“五常”两种长期潜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碰撞与融合的结果;“三纲”表现为强制性的、垂直式的、单向度的价值规范导向,“五常”则表现为引导性的、水平式的、双向度的价值规范导向。从“三纲”“五常”分论到“三纲五常”作为整体的出现,其间经历了诸多思想家的理论建构,尤以刘向的努力为

    中州学刊 2014年8期2014-09-16

  • 三纲五伦”辨析
    寅恪将其概括为“三纲六纪”,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纲纪”说被视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是对各组伦常关系的高标准设计,如遇到李煜这样孱弱的君主,则期之以刘秀那样英明的君主;遇到卖友的郦寄,则期之以鲍叔牙那样忠诚的朋友。两汉以来的

    书屋 2014年8期2014-09-12

  • 三纲”之争与儒家的现代命运——以方朝晖、李存山的争论为中心
    学》上发表了《“三纲”真的是糟粕吗?——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文,高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认同者有之,质疑与反对的声音更为普遍。自近代以来,将“三纲”指认为传统文化的糟粕在很多国人的脑海里早已根深蒂固,李存山的《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与方朝晖教授商榷》一文即代表了这样的观点。一、方、李之争及其对“三纲”的理解方朝晖在文章中认为,“三纲”的本义不是无条件服从,而是指

    天府新论 2014年5期2014-08-15

  • 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
    410083)“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刘立夫,李 玲(中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2014-08-11

  • 伤寒“三纲鼎立学说”辩
    10075伤寒“三纲鼎立学说”辩刘天峰凌娜李龙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笔者对伤寒三纲鼎立学说中“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观点进行商榷,认为更准确地表达应为“风易伤营,寒易伤卫,风寒可两伤营卫”。三纲鼎立;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核心的三纲鼎立之说,肇始于《伤寒论·辨脉篇》,经成无己加以发挥后,遂开方有执等借口错简篡改《伤寒论》编次之端[1]。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中削去《伤寒例》,把“卫中风、寒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期2014-01-27

  • 三纲与中国古代王权的合法性建构
    法性建构过程中,三纲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乃是涉及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古代中国人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从字义上来说,“纲”字的意义是网的大绳,所有的细绳都连在大绳上。[2](P172)三纲是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的集中凝结,不仅如此,三纲亦关涉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所以受到汉以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一、三纲的理论渊源一般认为,三纲的理论源自先秦儒家的三伦,即所谓的“君臣,父子,夫妻”,儒家最为重视的三类关系,这实在是一个误解。三纲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2013-08-15

  • 方朝晖教授“三纲”本义说新辨*
    210001)“三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传统认为,“三纲”本义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服从”。可是,2011年,方朝晖在《“三纲”真的是糟粕吗?——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文中认为:“‘三纲’本义不是指下对上听话或无条件服从”。[1]对此,李存山在《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与方朝晖教授商榷》一文中,仍坚持传统看法,对此进行了批评。[2]接着,方朝晖在《是谁误解了三纲?——答复李存山教授》一文中,对李存山的批评进行了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2013-01-30

  • 三纲”究竟在说什么
    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聯系到上文,可以说,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具有观堂先生所身殉之中国文化,就集中体现于《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之说中。而观堂先生为之殉难,正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我们可以推测,陈寅恪先生可能相信,《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然而,这两者难道不是冲突的吗?过去一百年间,从大学者到小青年,无不信心满满地声称,“三纲六纪”是所谓“封建礼教”之

    天涯 2012年4期2012-08-04

  • 三纲”思想与汉语字词
    116034“三纲”思想与汉语字词杨艳庆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儒家的“三纲”思想在很多汉字中得到鲜明地反映,由“三纲”思想引申出“尊卑有序”观念。这种观念在形声字的“形旁”、“声旁”和并列短语的词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希望从这些探讨中了解一些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三纲思想;尊卑有序;形声字作为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三纲”思想在规范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确立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董仲舒把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6期2011-10-17

  • 道德理论与意识形态
    国古代道德规范“三纲”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妄性。关键词:意识形态;道德理论;董仲舒;三纲中图分类号:B23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3-0067-03人们一般很容易把某些思想观念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但是,对于思想观念,尤其是理论如何称为意识形态的过程却很少关注。意识形态的理论非常复杂,虽然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但正是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的使用才逐渐频繁起来。在马克思的理论体

    学理论·下 2010年11期2010-12-21

  • 论《大学》三纲的三个维度
    03)论《大学》三纲的三个维度郑立梅(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大学》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被视之为《大学》三纲。本文拟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自我与他者之维这三个维度,来分别探讨《大学》三纲的哲学内涵及其关系。《大学》;自我之维;他者之维;自我与他者的统一之维儒家经典《大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宋儒所概括的“三纲”、“八目”。所谓“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2010-08-15

  • 从“君臣父子”到“三纲”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
    “君臣父子”到“三纲”看古代学术思想的流变*周玉萍,赵聪锐(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山西太原 030024)孔子的君臣父子观所要表达的是正名思想,董仲舒的“纲常论”所要表达的是“相兼关系”,汉章帝在白虎通会议上裁决的“三纲”思想,所要表达的是“从属关系”,这个过程说明学术思想是伴随现实政治嬗变的。孔子的君臣父子中,每个人都有独立性,而董仲舒的“纲常论”开始向依附关系演变,到“三纲”时期,完全变成了依附关系。这个变化启示我们:学术繁荣和发展要以自由宽松的环境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6期2010-02-09

  • 《水浒传》里的道德理念
    词】 忠义;孝;三纲;天人合一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多年间,不堪忍受黑暗统治的广大农民,连续不断地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宋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结合其他著作,从《水浒传》中探索我国古代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一、忠义的内涵“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综观《水浒传》全书,前半段以“义”为主,后半段以“忠”为主。“义”是梁山事业中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了英雄们的思想,纯化了英雄们的道德,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升华了英雄们的境界。有这个“义”字在,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2009-05-25

  • 父子相隐君臣相讳与即行报官
    伦理 亲亲相隐 三纲 大义灭亲 正当原则〔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5-0052-07自从我在本世纪初的一些文章中批评了孔孟主张的“父子相隐”、“窃负而逃”观念后,国内外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不少论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商榷性的看法,为儒家的“亲亲相隐”观念辩护。(注:有关国内学术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参见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有关国外学术界围绕这

    人文杂志 2009年5期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