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

  • 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对陈鸿《长恨歌传》的改编研究
    引发的深刻思考。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梧桐雨》)作为元杂剧重要代表作品,在讲述李、杨爱情故事的同时也描绘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与发展,并认为这段爱情是国家祸乱的重要导火索之一,具有历史深刻性和一定现实意义,寄寓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及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悲怆之情。二文在故事情节与叙写内容等方面相似,但也有不同。据谭正璧、谭寻合著的《唐人传奇与后代戏剧》①可知,陈鸿所作《长恨歌传》现存有三个版本:一是《太平广记》第四百八十六卷文,除《长恨歌传》,还包括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2023-09-28

  • 《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对比赏析
    容摘要: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朴和马致远都曾写过一首关于主题为“秋”的小令,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意象分析、音韵结构、意境表达等四个方面去对比赏析这两首小令。关键词:白朴 天净沙 马致远 对比赏析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中白朴和马致远都曾写过一首关于主题为“秋”的小令,本文将从创作背景、意象分析、音韵结构、意境表达等四个方面去对比赏析这两首小令。一.创作背景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2023-06-12

  • 白朴,在南京写出传世名著
    名文学家、杂剧家白朴曾定居金陵(今南京)城南信府河。在幽静、安顿的日子里,精于度曲的白朴,先后创作出十六部杂剧,尤以《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而名世。白朴1226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号兰谷。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贞祐进士,官至枢密院判。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白朴本应锦衣玉食,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可他的幼年偏逢兵荒马乱,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四处奔波,苦度光阴。

    莫愁·时代人物 2022年5期2022-05-14

  • 东坡词接受视域下的白朴词题序研究
    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并不限于杂剧创作,而是词曲兼善,并留有一本词集——《天籁集》。清代浙西词派开创者朱彝尊在《<天籁集>跋》中称:“兰谷词源出苏、辛,而绝无叫嚣之气,自是名家。”[1]211《四库全书总目》在谈到元代词人张翥仿效白朴体作《沁园春》(客汝之乎)一词时也指出:“盖白朴所宗者,多东坡、稼轩之变调。”[2]可见,白朴词与东坡词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这一点已为前人所认识。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尚无具体的论证。作为苏轼大力倡导并作为其“以诗为词”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8

  • 《钦定词谱》之《烛影摇红》《秋色横空》辨误
    零一字,见于元代白朴的《天籁集》,所列词范本即为白朴词;其二则为词调《烛影摇红》的别名,《词谱》在《烛影摇红》调下注云:“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王都尉(诜)有《忆故人》词,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乃令大晟乐府别撰腔,周邦彦增益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元好问词更名《秋色横空》”,称“秋色横空”作为《烛影摇红》调的别名,系元好问作词时另立——这种一个词调的本调名与另一个词调的别名重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思越人”是《鹧鸪天》一调的别名

    古典文学知识 2021年6期2021-11-24

  • “节日之美” ——以白朴杂剧出现的节日摭谈白朴艺术人生
    思想,本文即通过白朴杂剧《墙头马上》来分析白朴本人对于其创作的“节日”的定义,从白朴的诗酒人生、《墙头马上》的上巳佳节两方面来分析白朴的节日内涵。一、诗酒优游,鹏抟九霄——白朴之艺术人生白朴,字仁甫,号兰谷,1232 年,蒙古军破金,战乱中年仅七岁的白朴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自此他由元好问躬亲抚养,父亲白华曾为金枢密院判官,金亡后投降蒙古,战乱给白朴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因此他终生不仕,放浪于江湖之间。白朴是元杂剧中有着“尚真”思想之本的剧作家,他具有开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2021-11-14

  • 《梧桐雨》对《长恨歌》的接受与发展
    恨歌》与金元之交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是流传后世的名篇。从文学的前后相承与接受的角度看,后者对前者有很大程度的接受与发展,但在接受的同时他们亦各具艺术内涵。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白朴 《梧桐雨》 接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常见的皇帝因宠爱姬妃而导致亡国的厉史事件。前期的唐明皇是历史公认的明君治世,且风流倜傥、儒雅盖世;杨玉环亦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与绝美的舞技才艺,他们的故事理应是完满的。可正是完满的搭配使得玄宗不再“旰食宵衣”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2021-11-05

  • 谈马嵬事变中杨贵妃的行动差异
    唐明皇 洪昇 白朴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姻缘往事,于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作为创作题材的戏曲剧目不在少数,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皆能称之为李杨故事的经典代表作。两剧讲述了同一段帝妃故事,唐明皇与杨玉环特定的身份与身处环境,必然决定了人物关系的特殊性,李杨爱情之中所掺杂的政治因素,直接导致了他们悲剧性的命运结果,不仅使这段爱情关系最终走向破裂,更使国家陷入了危难的境地之中。马嵬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8期2021-08-27

  • 语文小锦囊
    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小小考场小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0年36期2020-12-11

  • 做官这件事,我拒绝了无数次
    刘仔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著名杂剧作家终身未仕,拒绝当官的心无比坚定创作,才是宣泄内心情感的正确方式放浪形骸的啃老族,却始终关注现实,以诗词曲控诉统治者不务正业啃老族元世祖中统二年,36岁的白朴正在家里无所事事。对一个出生官宦家庭的“官二代”来说,未能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也该拿着父上大人的启动资金,在真定这座大城市里创创业,过上吃喝不愁的富家子弟生活。可如果你要问白朴最近在哪儿高就?恐怕他只会两手轻轻一挥,满不在乎地告诉你:“家里蹲,啃老中……”白朴的父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0年2期2020-05-11

  • 浅析元杂剧《梧桐雨》的悲剧性
    雨》)为元代作家白朴的杂剧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在唐代安史之乱背景下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本剧不单单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也描写了比之爱情更为深邃的历史。《梧桐雨》抛弃了中国戏曲中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悲剧作为结尾,这种写作思路与作者自身境遇及所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联系。关键词:《梧桐雨》   爱情悲剧   历史悲剧   白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艺术评鉴 2020年2期2020-03-23

  • 纳凉
    亭披襟散发。——白朴《得胜乐·夏》有时还有冰凉的甜点可享受哦!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李重元《忆王孙·夏词》虽然只是井水冰过的西瓜、李子,可也不亚于我们冰箱带来的清凉呀!更有趣的是,还有人靠“耳朵”来纳凉呢!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真是“心静自然凉”啊!看来,古人纳凉的手段都很朴实嘛!

    小朋友·聪明学堂 2020年8期2020-02-24

  • 白朴遗民心态的继承与新变
    赵彦军摘 要:白朴作为由金入元的遗民,他的遗民心态是在失母之痛、父执元好问隐居不仕及父亲白华历仕三朝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现为兴亡慨叹、隐逸避仕与放浪形骸的人生姿态。后来的人生经历造成白朴遗民心态产生新变,对儒家传统的反叛使他从书斋走向市井,在词曲两种文体间自由来去,形成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关键词:白朴 遗民形态 杂剧创作“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不仅擅作杂剧,同时精于填词,能在雅俗两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在元曲作家中实属少有,这与白朴的人生经历以及遗民心态息息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2期2020-02-04

  • 墙头马上,井底银瓶
    上》;悲剧色彩;白朴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富有其一贯的清丽潇洒、淡雅俊秀之风,该部剧作感于“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发于“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却止于“淫奔”,足见其匠心独运。全篇看似勾勒出一幅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景象,实则从时代、社会、个人等多角度抨击现实的残酷,体现自己同样囿于泥沼的困惑和愤懑。以喜衬悲,喜不再喜,然悲更悲。一、墙头马上,乍见之喜男主角裴少俊是工部尚书之子,女主角是皇室亲族之女,小字是千金。裴少俊领父命买花栽子,恰

    大观 2020年10期2020-01-25

  • 论《墙头马上》所体现的人情世故
    《墙头马上》中,白朴对李千金这个形象倾注的笔墨最多,从多方面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李千金具有勇于打破封建藩篱,主动追求爱情的可贵品质。她常年困守深闺,十八岁仍待字闺中,这不得不引起她的愁闷,尤其是在春天这样生机勃勃的时节。在后花园中看到裴少俊后,她主动求爱,写信约会,深夜委身,被嬷嬷识破之后,她一会儿下跪求情,一会儿撒赖放泼,软硬兼施;在嬷嬷提出的两种选择当中,她毫不犹豫地表示“只是走的好”。李千金把爱情放在了至高地位,当爱情到来时,她勇敢地抓住机会

    散文百家 2019年6期2019-11-15

  • 以《天净沙·秋》为例谈元曲教学
    四大元曲家之一的白朴。这少之又少的元曲,仅仅只是让学生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吗?还是停留在“初步感知”的层面?还是让学生成为白朴的知音呢?我自己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渐渐地,一幅“秋日夕阳风景图”慢慢地浮现在我眼前,且越来越明朗,教学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天净沙·秋》这首元曲,画面有静有动,语言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如何让一首只有28个字的小令变得丰满且有内涵呢?于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浓”与“淡”、“胖”与“瘦”的辩证关系成了我本课的设计理念。一、借“元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期2019-09-10

  • 论《墙头马上》所体现的人情世故
    摘 要:白朴的《墙头马上》被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但内容却不仅限于叙述爱情。剧中的人物,上从李千金这类官宦子女,下到普通仆人院公、张千,无不是既闪现着人性美好的一面,又显露出人性的自私与功利。而《墙头马上》中所体现的这些人性的矛盾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朴对复杂人性和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关键词:《墙头马上》;白朴;人性一、李千金思想的进步性与现实性在《墙头马上》中,白朴对李千金这个形象倾注的笔墨最多,从多方面展现了她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李千金具有勇于打破封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6期2019-06-03

  • 元杂剧:一曲唱尽天下事
    《梧桐雨》,作者白朴;《汉宫秋》,作者马致远;《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作者关汉卿;《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墙头马上》,作者白朴;《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你读过元曲吗?找来一首试着背诵其中段落。(加入读者QQ群123406105,参与讨论。)北杂剧元杂剧又被人们称作“北杂剧”,因为它的曲调以北方乐曲为主。元杂剧主线清晰,人物个性非常鲜明,反映了元朝百姓的生活。它歌颂美好的品德,揭露丑恶的事物,是中国戏曲史上非常辉煌的一段篇章。南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19年5期2019-05-10

  • 论《梧桐雨》和《长生殿》在创作中的异同
    但现存可见的仅有白朴的《梧桐雨》,其余均亡佚了;及至明清,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传奇剧,其中被搬上舞台表演次数最多的是清代洪升的《长生殿》。《梧桐雨》和《长生殿》是李杨戏中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两部剧目,它们在戏曲史上分别被誉为“元曲冠冕”[2]16和“千百年来曲中巨擘”[3]406。这两部剧作均取材于李杨戏,经由白朴和洪升的敷演和艺术加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作。在创作过程中两剧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洪升曾有览元人《秋雨梧桐》剧之言,由此可知洪升在撰写《长生殿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2-21

  • 元好问《梅花引》本事旁证及“墙头”母题
    石川先生在其研究白朴的著作中,曾提到元好问《江梅引》词的本事问题,这引起了我探究的兴趣。元好问《梅花引》词曰:“墙头红杏粉光匀。宋东邻,见郎频。肠断城南,消息未全真。拾得杨花双泪落,江水阔,年年燕语新。见说金娘埋恨处,蒺蓠沙草不知春。离魂一只鸳鸯去,寂寞谁亲?惟有因风委露托清尘。月下哀歌宫殿古,暮云合,遥山入翠颦。”这似乎只是一首歌颂男女爱情的小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还不如其《雁丘词》有名。不过该词有一篇很长的序很值得玩味:泰和中,西州士人家女阿金,姿色绝

    名作欣赏 2019年22期2019-01-28

  • 品诗赏词
    天净沙·春(元)白朴小贴士①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②阑干:栏杆。③帘栊:窗户上的帘子。④啼莺舞燕: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⑤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小解释桃红柳绿的春天,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子,倚栏杆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悄悄的。院外黄莺啼鸣,燕子飞舞,小桥之下流水漂满落花。小档案本 名:白朴字 号:字仁甫,号兰谷祖 籍:山西主要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主要成就:“元曲四大家”之一

    学生天地 2018年9期2018-09-06

  • 曲韵流长
    成就了元曲四大家白朴的元曲艺术之路,也形成了当地蔚为壮观的元曲艺术创作群落。本文对正定的元曲艺术的历史渊源、作家脉络进行了梳理,力图展示正定元曲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繁荣昌盛,以此来证明元曲成为正定文化品牌的可能性。关键词:正定;元曲;白朴一、正定于元曲的丰厚土壤古城正定又名正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具有丰厚积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正定有着7000年的人文史、2700多年的建制史、2200多年的置县史、1600多年的建城史。以其历史悠久、文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2018-07-16

  • 品诗赏词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chūn山shān暖nuǎn日rì和hé风fēnɡ,阑lán干ɡān楼lóu阁ɡé帘lián栊lónɡ,杨yánɡ柳liǔ秋qiū千qiān院yuàn中zhōnɡ。啼tí莺yīnɡ舞wǔ燕yàn,小xiǎo桥qiáo流liú水shuǐ飞fēi红hónɡ。小贴士①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風。②阑干:栏杆。③帘栊:窗户上的帘子。④啼莺舞燕: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⑤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小解释桃红柳绿的春天,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

    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 2018年3期2018-05-17

  • 从《墙头马上》李千金的形象看元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元曲四大家”中白朴创作的元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倍受大家喜爱。剧中生动刻画了李千金这一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等思想禁锢之下,她以大胆泼辣、果敢坚定的个性特征和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捍卫女性尊严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李千金个性形象的成功刻画,与白朴对封建女性的同情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淡薄的贞节观念、蒙古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影响存在一定关系,剧中的李千金形象已经成为元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言人,值得学界去研究探讨。1 白朴与《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4-03

  • 金元易代白华、白朴的政治态度与内心世界
    仕宦不绝,并出了白朴这样的文学巨匠。*关于隩州白氏的世系可参胡世厚:《白朴世系考》,收入《白朴论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版;及《白朴与〈白氏宗谱〉》,《文学遗产》 2002年第5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白氏家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朴,相关论文超过六十篇,包括文集整理、生平考证、政治态度、处世心态和文学成就等方面,白朴的杂剧、散曲与词更成为研究的热点。*参见胡世厚:《二十世纪的白朴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李修生、查洪德:《20世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1-13

  • 天净沙.秋
    白朴孤ɡū村cūn落luò日rì残cán霞xiá,轻qīnɡ烟yān老lǎo树shù寒hán鸦yā,一yì点diǎn飞fēi鸿hónɡ影yǐnɡ下xià。青qīnɡ山shān绿lǜ水shuǐ,白bái草cǎo紅hónɡ叶yè黄huánɡ花huā。花骨朵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逐渐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这是多么的孤寂。雾气升起,几只乌鸦落在树枝头,远处的一只大雁划过天际,飞掠而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着,颜

    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 2018年36期2018-01-03

  • 可怜公子不思凡
    纪言臻我喜欢白朴以《天净沙》为曲牌所作的四时小令,每每读起总能联想到他的生平,生出无限唏嘘。白朴生于官宦之家,本该读书问学以博取功名。怎料战乱频仍,尚是幼童的他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在疲于奔命中苦熬岁月。他的父亲忠于朝廷,整日为金朝的存亡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年幼的白朴极少感受到父亲的关怀。随后的流亡生涯中,他又与母亲失散了。虽然后来他与姐姐被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所救,也在四年之后与父亲团聚。然而他经历了太久的颠沛流离,见多了生离死别,再难拂去岁月赋予的尘埃。光

    传奇故事(上旬) 2017年11期2017-11-30

  • 可怜公子不思凡
    文/纪言臻我喜欢白朴以《天净沙》为曲牌所作的四时小令,每每读起总能联想到他的生平,生出无限唏嘘。白朴生于官宦之家,本该读书问学以博取功名。怎料战乱频仍,尚是幼童的他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在疲于奔命中苦熬岁月。他的父亲忠于朝廷,整日为金朝的存亡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年幼的白朴极少感受到父亲的关怀。随后的流亡生涯中,他又与母亲失散了。虽然后来他与姐姐被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所救,也在四年之后与父亲团聚。然而他经历了太久的颠沛流离,见多了生离死别,再难拂去岁月赋予的尘埃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7年11期2017-11-25

  • 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
    1116)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吉晓凡(江苏师范大学 敬文书院,江苏 徐州 221116)“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是元代杂剧作家中的重要人物,其杂剧、散曲、词等方面的成果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对近十年的白朴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认为有总结的必要。本文分别从白朴的生平研究、杂剧研究、散曲及词作研究等几个角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说明,最后提出了关于白朴研究之展望,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白朴;杂剧;散曲;词作;综述元代享有盛名的白朴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2017-11-16

  • 可怜公子不思凡
    文/纪言臻我喜欢白朴以《天净沙》为曲牌所作的四时小令,每每读起总能联想到他的生平,生出无限唏嘘。白朴生于官宦之家,本该读书问学以博取功名。怎料战乱频仍,尚是幼童的他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在疲于奔命中苦熬岁月。他的父亲忠于朝廷,整日为金朝的存亡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年幼的白朴极少感受到父亲的关怀。随后的流亡生涯中,他又与母亲失散了。虽然后来他与姐姐被父亲的好友元好问所救,也在四年之后与父亲团聚。然而他经历了太久的颠沛流离,见多了生离死别,再难拂去岁月赋予的尘埃

    恋恋中国风 2017年11期2017-11-14

  • 元曲·正定 盛放在中国戏剧的第一个春天里
    以南第一名城。以白朴为首,当时的真定出现了元曲创作的七位著名作家,被称作『真定七子』 。当时的真定,不仅是元曲的创作中心,也是演出中心。元灭金、宋后,大批元曲演员来到真定,作品创作出来,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演出和传播。由此,造就了元曲在真定一带的繁荣和发展。对于正定的元曲成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在研究中国早期戏剧的时候,正定就是一个避不开的地方。正定元杂剧把中国戏剧的第一个辉煌的春天装扮得非常美丽。蒙古汗国时代的真定元曲的发祥之地正定元曲博物

    河北画报 2017年8期2017-09-29

  • 繁荣的元代戏剧
    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机智勇敢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弄得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等。郑光祖则为人正直刚烈,写出了《倩女离魂》这样反抗封建礼教,歌颂个性解放的剧作,这部剧作至今仍在上演。郑光祖一生贫困潦倒,死后是由唱戏的戏子们将他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馬致远在朝为官,晚年隐居田园,给自己取名叫“东篱”,他的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比如《汉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7年8期2017-09-12

  • 家族期望与人生选择冲突中的白朴 ——白朴之父白华《示恒》诗解读
    人生选择冲突中的白朴 ——白朴之父白华《示恒》诗解读甄飒飒(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白朴出身书香门第,父白华与弟白恪皆求进于仕途。白朴却醉心于元曲创作,甘愿逍遥江湖。白华有《示恒》诗三首,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出白朴年少时即对仕途学问不甚在意,而喜好律赋之学,喜好游冶玩乐,走上了与父亲的期望截然相反的道路。白朴的选择与他年少时饱经离乱有着极大的关系,他虽然辜负了家族的期望,却为元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流光溢彩的华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08

  • 白朴行迹考
    【文化艺术研究】白朴行迹考都刘平(山东大学 文学院,济南 250100)南宋江州守将吕师夔于至元十二年(1275)降蒙元军队,白朴在次年即至九江结识吕氏,自此两人过从甚密,若如故人重逢再遇。一为北人,一为南人;一则文士,一则武将。对于这种常情不好理解之处,前辈学者多有指出,或就其缘由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推测,即白朴可能曾随侵宋的蒙元军队一道南下。这些意见很有启发,根据已有的各种文献材料,综合排比考证可以认为,白朴在至元十年左右正是在南下攻宋的蒙元军中,其至襄阳

    唐都学刊 2017年5期2017-01-28

  • 为什么真定人爱看戏
    史天泽史樟父子、白朴、李文蔚、戴善甫、侯正卿、尚仲贤等。“封龙三老”是金元时期的诗人和名宦,三人关系密切。“三老”中的元、李二人在真定路所辖封龙书院授徒讲学,白朴、李文蔚等是其学生,侯克中、史樟等亦与之交。“三老”与真定路及当时北方许多军政大员来往密切,这为他们身边学生进入仕途、得交显宦创造了条件。真定元曲作家较少怨世、愤世之作,便与他们交往的人物和生活的环境大有关系。戏曲史料《录鬼簿》中在散曲作家中列有史天泽,史天泽对真定元曲的繁荣可谓是至关重要。史天泽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2017-01-27

  • 寂寞梧桐听雨声
    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初秋时节,如血残阳洒满天边,漫过萧瑟原野,离离荒草在风中飘摇。远处山脚下,炊烟淡淡升起,晚归的乌鸦凄厉鸣叫,盘旋着飞落树梢。暮色中走来了元朝散曲家白朴,他面容憔悴神形疲惫,一袭粗布衣衫,遮不住瘦弱身躯。停下脚步时,他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轻声吟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多少离愁,尽在不言中。公元1261年,不肯入仕的白朴怀着落寂的心情离家南游,然而再美的风景也抚不平他心底的悲伤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6年9期2016-11-26

  • 寂寞梧桐听雨声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初秋时节,如血残阳洒满天边,漫过萧瑟原野,离离荒草在风中飘摇。远处山脚下,炊烟淡淡升起,晚归的乌鸦凄厉鸣叫,盘旋着飞落树梢。暮色中走来了元朝散曲家白朴,他面容憔悴神形疲惫,一袭粗布衣衫,遮不住瘦弱身躯。停下脚步时,他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轻声吟道:“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多少离愁,尽在不言中。公元1261年,不肯入仕的白朴怀着落寂的心情离家南游,然而再美的风景也抚不平他心底的悲伤

    传奇故事(上旬) 2016年9期2016-10-25

  • 《墙头马上》对《井底引银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
    任恣娴摘要: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改编于唐代白居易的诗作《井底引银瓶》,但是两部作品存在着较大差异,都有各自的时代烙印。白朴将白居易的诗创作成一部生动的杂剧作品,在继承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种反抗礼教的思想倾向,体现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问题特点,成为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关键词:白朴;白居易;《墙头马上》;《井底引银瓶》;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3-01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改

    人间 2016年6期2016-09-22

  • “烂醉华清,惊魂破梦”——《梧桐雨》的虚幻艺术
    梧桐雨》既被认作白朴的代表作,历来评价颇高。洪昇的论断有“文人相轻”的嫌疑,在明清时代文学理论已经日趋进步的情况下,文史之分已然十分明确,其《长生殿》也兼有浪漫主义的笔法,作此论断实在是有失公允。清代李调元《雨村诗话》谓:“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秋雨梧桐树》剧为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白仁甫《秋叶梧桐雨》剧,沈雄悲壮,为元曲之冠冕”。宏观来看,《梧桐雨》被列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其作者白朴被列为元剧四大家之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称

    华夏文化 2016年1期2016-04-21

  • 把语文磨成生命的图腾
    拿起六年级教材里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脑子里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马致远的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天净沙·秋思》。尽管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编在七年级,但是一样的风景,有不一样的情绪,一样的格律,有不一样的曲调,一样的境界,有不一样的境地,两首曲子就像人的左右心房,理应惺惺相惜,就像人的左右大脑,确有灵犀一点通,就像伯牙与子期,如高山流水应和知音。于是,面对如此语文,学段便不是距离,难易也不是问题,课堂容量更不足为奇,我在心底里就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用心打磨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2016-03-11

  • 让诗意拨动心弦
    就有一位剧作家叫白朴,面对这一幅迷人的秋天的美景,写下了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板书:《天净沙·秋》)那么面对眼前的这一幅迷人的秋景,白朴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老师的朗读,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白朴的感觉。(师配乐读《天净沙·秋》)师:感受到白朴的心情了吗?白朴在这个秋天的心情是怎样的?不要说,带着你的感觉,自己轻声地读几遍,试着将你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天净沙·秋》)师:谁来读?(生读)师:真好。孤村落日残霞,一种轻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2期2016-03-11

  • “瓶沉簪折”的爱情悲剧 ——论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传承与创新
    爱情悲剧 ——论白朴《墙头马上》对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传承与创新高扬励(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 临汾 041000)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是由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演变而来的。由一首篇幅简短的诗歌到一部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的杂剧作品,白朴从故事发展顺序、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改造。不仅如此,白朴将原诗“止淫奔”的主旨进行了升华,为我们演绎了一出“瓶沉簪折”的爱情悲剧。白朴;《墙头马上》;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戏剧之家 2015年24期2016-01-12

  • 近十年《梧桐雨》与《长生殿》比较研究述略
    研究述略元曲大家白朴取材于天宝遗事的戏曲作品有两部,然而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便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朝代更迭,清代洪昇同样取材于此事,创作了戏曲史上重要的作品《长生殿》。洪昇的《长生殿》深受元代白朴《梧桐雨》的影响。洪昇在《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因读《长恨歌》、《梧桐雨》两部作品,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洪昇的《长生殿》基本继承了《梧桐雨》的剧情框架,但两部作品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色。这一现象,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2015-05-13

  • 千古是非心 一夕渔樵话
    云山沧桑中的清醒白朴出身于官宦世家,更是文学世家。其父白华与元好问是至交好友。金灭亡时,汴京城破,白华与妻儿失散,蒙古兵进城大肆劫掠,白朴同姐姐与母亲分离,幸而元好问及时赶到,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并带着他们四处奔逃,生活极为艰辛。元好问在白朴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际对他悉心呵护。因此,对于这位虽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父的男人,白朴始终铭记在心,无论在品行上还是文学上,均受到了他的熏陶。而元好问见白朴如此聪颖灵秀,更是对他喜爱非常,在读书、为人处世上都格外用心地培

    醒狮国学 2014年9期2015-04-17

  • 板凳甘坐三十二年冷 新见卓识海峡两岸知——读评《白朴著作生平论考》
    凳,一门心思研究白朴,由于他把白朴研究的基础夯得很扎实,又思想解放,敢于和善于发表新见卓识,他在白朴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终于成了海峡两岸学术界的共识。2014年10月,台湾的“国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36.5 万字的著作《白朴著作生平论考》。这位学者,便是年近84岁的胡世厚先生。白朴是我国元曲四大家(一说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一说是“关、白、郑(光祖)、马”)之一。自从白朴逝世后,评说和研究他的论著不绝。胡世厚先生于1980年决定

    河南社会科学 2015年6期2015-03-26

  • 寂寂梧桐落飒飒秋雨寒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所著的《梧桐雨》千百年来以其浓郁的悲剧色彩打动了一代代人,剧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深入人心。本文就《梧桐雨》全剧的主题展开了初步的探究。关键词:白朴梧桐雨主题李杨爱情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梧桐雨》全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其著者是位列于极富盛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中的杂剧作家白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称赞其曲词“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不失为第一流”,对于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2014-08-26

  • 笑中有泪 乐中有悲——浅析白朴《墙头马上》之悲情蕴涵
    元剧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其杂剧中所渲染的更多的是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世事难料、兴亡无定、人生命运难以把握的悲慨和怨叹,以及知音难觅、好梦难圆的失落感和幻灭感。不管是悲伤苍凉的分离,还是伤情欢喜的团圆,白朴心中的沧桑感,细细流入戏剧舞台。一、伤情的《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之一,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曲四大爱情剧”。剧作取材于唐代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白居易诗作“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2014-07-14

  • 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形象略论
    010021)白朴的《墙头马上》是一本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旦本”戏,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合称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墙头马上》虽然脱胎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不同的是白朴换以大团圆的形式改变了原诗“止淫奔”的旨趣,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一般来说,学界对《墙头马上》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表现的反封建性和女性角色李千金形象的塑造上,而对剧中的男性角色裴少俊则较少进行专门性研究。研究者多将其定位为一个怯懦屈从、优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9期2014-04-10

  • 试论白朴杂剧语言风格的二重性
    00433)试论白朴杂剧语言风格的二重性李良子(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白朴是元代前期重要作家,有词、曲、杂剧传世,其中以杂剧影响最著。从具体作品与前人评述来看,白朴杂剧的语言风格中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即通过精巧意象与绚丽色彩实现的诗词化的艳丽与藉由大量俗语与口语叠词运用而产生的通俗化的俊朗。此二种审美倾向的产生与融合与其生平经历、文学创作和戏剧文体的要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朴;杂剧;诗词化;通俗化白朴,原名恒,字仁甫,一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1-10

  • 杨玉环在《梧桐雨》与《长生殿》中形象的相异
    ○ 汪晓希白朴的《梧桐雨》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与之相比,洪昇的《长生殿》则是一部以浪漫主义为主兼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梧桐雨》中的杨玉环比《长生殿》中的杨玉环更贴近历史原貌,而《长生殿》中所刻画的杨玉环比《梧桐雨》中杨玉环更加丰满、立体。一在《梧桐雨》中,白朴先借玄宗之口道出了杨贵妃的来历:“开元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圣上见妾貌类嫦娥,住内太真宫,赐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宠幸殊甚。”这里白朴毫不避讳地交

    博览群书 2013年5期2013-12-05

  • 天净沙秋
    画面,这也许是与白朴的人生态度有关。白朴一生都不愿在朝廷谋职,并希望能够远离那种萧瑟、冷清的地方,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有生机的隐居之地。因此,画面中的“一点飞鸿”则是暗喻作者本人,而“影下”这片有着青山、绿水,长满白草、红叶和黄花的地方,正是作者一直寻求的理想之地。纵观全篇,写秋却没有著一个“秋”字,而且非常巧妙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的环境融合在了一起,动静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让我们从中看到

    浙江林业 2012年10期2012-08-15

  • 从《 墙头马上》看白朴婚姻爱情观
    术氛围里,彰显着白朴本人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取舍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有一定关系,但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性格更是关系密切。其间暴露的作者秉性和他的爱情与婚姻观,让我们从中认识到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文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内心纠结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作品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情节上跌宕起伏,俘获观众的心,矛盾冲突塑造了李千金倔强、果敢、泼辣的性格,与裴少俊自私怯懦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情节上也是一波三折:先是二人相识到相约,正在云雨交欢之时,被不识相的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