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

  • 刘永坦:踏平坎坷成大道
    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2020 年8 月,他将800 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 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1990 年4 月3 日,某地雷达实验站。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

    工会博览 2022年3期2022-06-30

  • 刘永坦:为祖国筑牢海上万里长城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近年来,刘永坦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奋进之志驰而不息一片丹心打造千里慧眼雷达是海防“千里眼”,而直线传播的传统雷达无法看到地平线以下的目标,只有新体制雷达能够探测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是海防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这一国防重大需求领域尚属空白。1981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刚刚完成海外进修的刘永坦怀揣拳拳报国之心,走上了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探索之路

    军工文化 2022年3期2022-04-17

  • 刘永坦:用“火眼金睛”保家卫国
    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父亲给他起名“永坦”,既是希望他一生平安顺意的美好祝愿,又蕴含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企盼。小时候,刘永坦跟着父母四处逃难,从南京到武汉,从宜昌到重庆。刘永坦十一二岁时,时局渐渐稳定下来,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一次,他偶然读到几本关于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少年读本,这些科学家的故事为刘永坦打开了一扇窗,他看到神秘的未知世界,产生了各种奇思妙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3期2022-03-28

  • 刘永坦:为祖国万里海疆筑牢“海上长城”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近年来,刘永坦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奋进之志驰而不息一片丹心打造千里慧眼雷达是海防“千里眼”,而直线传播的传统雷达无法看到地平线以下的目标,只有新体制雷达能够探测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是海防线上决胜千里之外的“火眼金睛”。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这一国防重大需求领域尚属空白。1981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刚刚完成海外进修的刘永坦怀揣拳拳报国之心,走上了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探索之路

    党建 2022年2期2022-02-11

  • 刘永坦:矢志不移,筑牢祖国“海防长城”
    王江山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生逢山河破碎的年代,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1953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在清华大学接触到了无线电技术。1978年,刘永坦被国家外派到英国深造。在那里,他参与了“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研制项目。正是这个项目,让刘永坦与雷达结缘。雷达不仅能探空、探海,还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12期2021-12-21

  • 踏平坎坷成大道
    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2020年8月,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这一生,他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他干了一桩“惊天动地的事”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

    决策探索 2021年21期2021-12-02

  • 刘永坦:打造“雷达铁军” 筑牢“海防长城”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从教60余载,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为中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9月2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仍奔波在中国海防的教学、科研一线。1936年12

    人民画报 2021年11期2021-11-26

  • “时代楷模”刘永坦:踏平坎坷成大道
    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刘永坦一生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数据、核对信息、小声交谈或者大声惊呼……目标确认!人群中央,那个戴着眼镜、脸晒得黝黑的人热泪纵横。他,就是主持这项科研

    党员文摘 2021年11期2021-11-18

  • 刘永坦:用“火眼金睛”保家卫国
    李议刘永坦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是“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叫刘永坦,是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从小立下报国志向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父亲给他起名“永坦”,既是对他一生平安顺意的美好祝愿,又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企盼。小时候,刘永坦跟着父母四处逃难,从南京到武汉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11期2021-11-15

  • 刘永坦:用“火眼金睛”保家卫国
    李议刘永坦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他是“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他叫刘永坦,是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从小立下报国志向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后,父亲给他起名“永坦”,既是对他一生平安顺意的美好祝愿,又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企盼。小时候,刘永坦跟着父母四处逃难,从南京到武汉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11期2021-11-15

  • 刘永坦:祖国“海防长城”的守护者
    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沉甸甸的奖章、证书,而早在1991年和2015年,他已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除了学校开设的工科数学和物理,他又自学了理科数学和物理的有关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培养了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坚韧的性格。毕业两年后,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奋斗 2021年11期2021-10-24

  • “雷达铁军”—— 刘永坦
    我要做的事。”刘永坦内心笃定。1936年,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10余年的逃难生涯,“那种苦深深印在脑袋里”。取名“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而且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结束在英国的进修,启程回国。在外学习期间,他对雷达有了全新认识。此刻,他的心中萌生出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为了迅速形成我国新体制雷达发展的整体方案,刘永坦带领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熬出了一份20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48期2021-08-07

  • 刘永坦的科研人生
    聂容止刘永坦一生将目光锁定在海洋和长空,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并用40年的坚守,带出了一支“雷达铁军”……2019年1月8日,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再次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此刻,很多普通老百姓才第一次知道,这位已年过八旬的科学家是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

    中国新时代 2021年6期2021-07-29

  • 刘永坦院士捐出800万元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坚持自主研發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的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发展为全覆盖。2020年8月3日,刘永坦院士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永瑞基金,是从刘永坦、冯秉瑞夫妇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的。1953年,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8期2021-04-27

  • 刘永坦院士的家国情怀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刘永坦开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40年不懈探索,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践行。毅然回国,开展攻关1936年,刘永坦

    思维与智慧 2020年24期2020-12-26

  • 刘永坦:为祖国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所秉承的情怀,是敢于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气魄,是身处困境中仍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决心。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许多像刘院士一样的知识分子,不惜舍弃名利,只为报效祖国。他们每一位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生于乱世,历经国难。1936年出生的刘永坦,心中一直根植着“科学报国”的想法。1979年,刘永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当时,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希望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0年21期2020-10-13

  • 刘永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2019年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和冯秉瑞教授伉俪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院士说,“在获奖那一刻,我就有了将奖金全部

    人民周刊 2020年15期2020-08-31

  • 84岁的他毅然捐出800万 刘永坦院士的家国情怀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學校人才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刘永坦开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40年不懈探索,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践行。毅然回国,开展攻关1936年,刘永坦

    北广人物 2020年33期2020-08-28

  •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千里眼”
    棉花糖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他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刘永坦的新体制雷达究竟新在哪儿?他为了这个“新”,如何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 丹心碧血圖自强 ]1936年12月,刘永坦在南京出生,第

    学苑创造·C版 2020年3期2020-04-23

  • 中国建成对海探测新雷达
    中国雷达专家刘永坦说,我国已开发出新型高频地波雷达能够在数百公里的超视距外发现隐形战机。刘永坦是这款雷达的总设计师,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大气噪声及电台干扰背景下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站。刘永坦现年84岁,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两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研究生院院长,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永坦指出,这款有中国“第一道防线”之称的新型雷达的特色在于能发出有长波段、宽光束的高频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0期2020-03-17

  • 刘永坦院士的家国情怀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4岁的他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学校人才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刘永坦开始带领团队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40年不懈探索,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提升到全覆盖,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之一。“不服输,要创新,绝不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践行。毅然回国,开展攻关1936年,刘永坦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0年12期2020-01-07

  • 为祖国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936年出生的刘永坦,心中一直根植“科学报国”的想法。1979年,刘永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进修。当时,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正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希望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1981年秋,怀揣这份心愿,刘永坦回国了。1989年,刘永坦团队克服经费困难、试验环境恶劣等难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雷达研制试验现场,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42期2019-12-30

  • 40年坚守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
    颉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即便因为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母亲依然陪他阅读史书、吟诵诗文。父亲向他灌输科技兴国的理念,复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就此在他心中扎根,陪伴他走过投身科研的一生。17岁那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中,他不满足于那些必须学习的课程,又自学了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课程。学业优异的刘永坦,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进修结束,他回到哈工大的校园,正式登上讲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1979年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7期2019-12-14

  •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其颁发奖章。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曾师从英国雷达专家谢尔曼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母亲常在油灯下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3期2019-10-21

  • 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 “80后”刘永坦获中国科技界最高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其颁发奖章。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师从英国雷达专家谢尔曼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母亲常在油灯下给他讲《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9年6期2019-10-18

  • 40年坚守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
    。17岁那年,刘永坦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中,他不满足于那些必须学习的课程,又自学了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课程。学业优异的刘永坦,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进修结束,他回到哈工大的校园,正式登上讲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1979年,刘永坦获得了海外深造的机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迈出国门的学者。他所进修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有一大批闻名于世界的雷达技术知名专家和学者。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最前沿的文献,同时参与到一些重大科研项目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9期2019-10-08

  • 刘永坦:为祖国“海防长城”装上“千里眼”
    场。年过八旬的刘永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过去40年,他的周围多是宁静的。观众也有陌生之感:谁是刘永坦?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是两院院士,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的新体制雷达,为祖国“海防长城”装上了真正的“千里眼”。唐诗宋词培育出家国情怀 “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前逃离南京的,如果晚一点我们都没了。”刘永坦淡然的言语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8期2019-09-10

  • 刘永坦:给祖国的“海防长城”安上“火眼金睛”
    看”不到之处。刘永坦奋斗40年,带队研制出新体制雷达,让“海防长城”有了“火眼金睛”,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生逢乱世,不到一周岁,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家人为他取名“永坦”,希望他一生平安,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的企盼。3.小时候,刘永坦常听父亲说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母亲则常在昏暗的菜油灯旁饱含深情地朗诵爱国主义诗词,讲解国家大义,监督他读史书、诵诗文,教导他热爱祖国

    少儿科技 2019年5期2019-09-10

  • 28岁刘永坦:立志为祖国雷达打造“火眼金睛”
    剑指长天;他是刘永坦,中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2019年1月8日,他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饱尝10多年流离之苦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刘永坦回忆说,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让他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有着深刻理解。“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19年2期2019-09-10

  •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新体制雷达道路刘永坦的科技贡献,在于开辟了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引领了我国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跨越发展。因为巨大的需求驱动,雷达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新体制雷达在渔业、航天、航海、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曾经对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技术封锁、难度过大等因素未能成功。1981年,刘永坦从英国学成归来,同时带回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视野和决心。次年初春,他赶赴北京,向当时航天工业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2期2019-09-10

  •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擦亮“千里眼”
    当83岁高龄的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时,会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永坦把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坚守,带领一支“雷达铁军”,从零开始,历经40年艰苦拼搏,自主研发成功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给祖国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确保国防安全。立志,心中装着强国梦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小时候,母亲经常教他背诵爱国诗词,陆游、辛弃疾、霍去病、岳飞这些爱国诗人的事

    金秋 2019年9期2019-08-19

  • 情怀与理想最重要
    刘永坦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人们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热切的关注,但对他这个人却是陌生的。谁是刘永坦?没有多少人知道他,过去40年,他隐姓埋名,专注于内心的追求。谁是刘永坦?要找到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1981年,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新出发。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作出这个决定,刘永坦并未感到有多难。他此前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雷达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年,且1979年在英国进修时,他独自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22期2019-08-11

  •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83岁高龄的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永坦把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坚守,带领一支“雷达铁军”,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了“千里眼”。立志,心中装着强国梦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家风的熏陶,让年幼的刘永坦心里深深扎下了强国梦的根。17岁那年,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三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派往清

    莫愁 2019年20期2019-08-02

  •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83岁高龄的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时,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刘永坦把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的追求和坚守,带领一支“雷达铁军”,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了“千里眼”。立志,心中装着强国梦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家风的熏陶,让年幼的刘永坦心里深深扎下了强国梦的根。17岁那年,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三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被派往清

    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7期2019-08-02

  • 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80后”刘永坦获中国科技界最高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其颁发奖章。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师从英国雷达专家谢尔曼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母亲常在油灯下给他讲《

    职工法律天地 2019年11期2019-07-31

  • 刘永坦:跟一切困难“没完”
    光。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上舞台中央,成为全场焦点时,这位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会有一丝丝陌生之感。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观众也有陌生之感,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永坦?这个答案可以很简单刘永坦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他是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

    北方人 2019年15期2019-07-19

  • 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位是40载的奉献,一位是60年的坚守。他们怀揣一颗报国之心,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挺起大国崛起的脊梁。他们是民之榜样,国之栋梁,值得最高荣誉!本期,我们以科学的名义,致敬民族脊梁!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

    晚晴 2019年2期2019-07-08

  •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
    已经领先世界,刘永坦却从来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他第三次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2019年1月8日,刘永坦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刘永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2期2019-06-26

  •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场。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对这样的舞台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上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舞台,成为全场焦点时,观众对他却是陌生的。当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心里喊了一声:谁是刘永坦?没有多少公众知道他,过去40年,他的周围始终是宁静的。“外国都没人做过,你可以?”谁是刘永坦?寻找答案,先从一个选择开始。1981年,45岁的刘永坦决定重新出发。他给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做出这个决定,

    科学导报 2019年3期2019-06-11

  • “情怀和理想最重要”
    、觉得光荣。”刘永坦说。在祖国北疆,刘永坦四十年如一日,组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不为金钱利益所影响的“雷达铁军”。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聂力将军曾赞誉说:“刘永坦是个难得的帅才。”张宁作为首批6个成员之一,本科毕业就被刘永坦破格留到团队。张宁通过自学,利用跨学科知识,研制了一台信号处理机,这是新体制雷达项目中必须的专用设备。“我们团队每个人凭自己的才能走出去都能赚大钱,但因为师承刘老师的精神,这支队伍始终凝聚在刘老师周围,没有散。”张宁说。不仅张宁,刘永坦

    科学导报 2019年3期2019-06-11

  • 刘永坦:“海防长城”铸造者
    已经领先世界,刘永坦却从来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他第三次站在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刘永坦(图/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哈尔滨工业大学(下称“哈工大”)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2019年1月8日,刘永坦再次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接

    发明与创新 2019年5期2019-06-04

  • 刘永坦:为祖国“海防长城”安上“千里眼”
    我们都没了。”刘永坦淡然的言语中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然而,生逢乱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母亲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刘永坦很早就在母亲的“监督”下读史书、诵诗文。父亲也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这种在唐诗宋词里熏陶出的家国情怀,此后伴随了刘永坦一生。1

    中外文摘 2019年9期2019-05-14

  • 刘永坦:为祖国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中,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凭借着一款神奇的新体制雷达,荣膺了这个让无数科研工作人员梦寐以求的奖项。“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2019年1月8日,劉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生逢乱世,立志科技报国1936年冬,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

    时代报告 2019年3期2019-05-13

  • 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82岁刘永坦获中国科技界最高奖
    尔滨工业大学的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双双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他们颁发了奖章。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曾师从英国雷达专家谢尔曼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9年4期2019-05-10

  • 刘永坦: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了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面對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12期2019-04-28

  • 刘永坦: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奉献
    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谈及自己的贡献时所说的一段话。很难想象,这位老人朴实谦虚的话语背后,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体制雷达发展史。鲜为人知的是,40年来他心无旁骛,一直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筑起“海防长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年来,他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

    新青年 2019年4期2019-04-28

  • 刘永坦:隐在“火眼金睛”身后
    雷达理论奠基人刘永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82岁的刘永坦有着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面孔:国字脸,两鬓花白,目光恬静。难以想象的是,老人朴实的面容背后,隐藏着一段壮阔的新体制雷达发展史。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在南京,自幼饱受流离之苦的他对国难深有体会,“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合作教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11期2019-04-26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从0到1”他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
    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2019年1月8日,刘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严冬时节的山东威海,寒风萧瑟。刘永坦带领团队成员一同检查正在调试的新体制雷达设备,面前是一个面积約6000平方米的雷达天线阵,天线阵外就是波浪翻滚的大海。此时,年过八旬的刘永坦精神矍铄,满眼欣喜。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那么新体制雷达就是练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它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更对航天、航海、渔业、

    环球慈善 2019年2期2019-04-22

  • 报国定未有穷期
    任红禧人物档案刘永坦,1936年12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建议,一起为刘永坦院士鼓掌。”1月14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王文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提及刘永坦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这样提议道。话音刚落,全场掌声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年1期2019-04-04

  • 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李丽云人物簡介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位两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40年来,刘永坦领导和培育的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实现工程应用,在保卫祖国海疆中发挥着强大作用。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的那

    科学之友 2019年3期2019-04-02

  • 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永坦:40年筑起了“海防长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尽管年岁已高,但依然骨骼硬朗。40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刘永坦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曾于1991年和2015年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梅开二度”。1月8日,刘永坦荣膺2018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这份中国科学家的至高荣誉,刘老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也是绝对无

    北广人物 2019年4期2019-03-27

  • 刘永坦:让中国海防雷达炼就火眼金睛
    京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那一刻,他想得更多的是,他是在代表整个团队领取这个奖项:“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生于1936年12月的刘永坦40年来心无旁骛,始终致力于新体制雷达事业的发展,让中国的海防雷达炼就火眼金睛。“外国都

    中国报道 2019年2期2019-03-25

  • 刘永坦:打造雷达铁军,铸就“海上长城”
    堂的领奖台上,刘永坦院士满怀激动地接过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发的沉甸甸的奖章、证书。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于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惨遭沦陷。在这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去的阴霾和苦难。出生不到一年的他开始了逃亡生涯。正是因为这份围难的记忆,让他有了强国的梦想。刘永坦说:“很小的时候就在母亲的监督下读史书、诵诗文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年1期2019-03-23

  • 为祖国海疆装上“千里眼”
    吴月辉刘永坦,1936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8日,因在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到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面对荣誉,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对标国际,提出研制新体制雷达1981年秋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9年2期2019-03-21

  • 刘永坦:给海疆装上“千里眼”
    余玮刘永坦,湖北武汉人,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1936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打响攻坚战与持久战 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也正是在这一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组建无线电

    华人时刊 2019年1期2019-03-18

  • 刘永坦 放“眼”万里海疆
    璀璨。两院院士刘永坦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并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当站到2018年度最高科技奖的颁奖台上成为全场乃至全国的焦点时,公众对他及他的研究却是陌生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是他一辈子的追求。究竟“新”在哪里?刘永坦说,这款雷达不仅能够“看”得更远,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发现超低空目标,之于对海远程预警至关重要。为了这个“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

    中华儿女 2019年3期2019-02-26

  • 刘永坦:倾力筑就“海防长城”
    文 赵 朋刘永坦一生只做一件事与刘永坦交谈是很轻松的事。作为极少数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他学识渊博、见识广阔,与人交流时,不管是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还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都有说不完的话。而当话题转向毕生追逐的新体制雷达时,这位82岁的睿智老人更是仿若谈起最熟悉的老朋友,眼角眉梢都掩不住喜爱之情,话语中透露的坚定信念尤为令人心折。与新体制雷达“死磕到底”刘永坦一辈子都在和新体制雷达“死磕”。20世纪80年代,新体制雷达作为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

    科学中国人 2019年2期2019-02-22

  • 刘永坦:为祖国海疆打造“火眼金睛”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2019年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刘永坦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代表整个团队领取这个奖项:“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一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2期2019-02-21

  • 刘永坦:四十年如一日,为祖国万里海疆按上“千里眼”
    中,年过八旬的刘永坦凭借着一款神奇的新体制雷达,荣膺了这个让无数科研工作人员梦寐以求的獎项。“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40年坚守,带出一支“雷达铁军”……”1月8日,刘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证书。生逢乱世,立志科技报国1936年冬天,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去的阴霾

    世纪人物 2019年2期2019-01-30

  • 刘永坦:为万里海疆打造“天眼”
    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其颁发奖章。刘永坦负责研究的“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这个曾被英国伯明翰大学以诱人待遇苦苦挽留的“奇才”,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科研成果!曾师从英国雷达专家谢尔曼刘永坦1936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他的童年被颠沛流离的逃难所充斥。母亲常在油灯下

    时代邮刊 2019年5期201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