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区

  • 广西家蚕僵病流行趋势及其主要病原遗传规律研究
    标记对广东和广西蚕区的白僵菌居群之间和居群之内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广白僵菌居群之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0590,多态位点百分率(PPL)为97.7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96,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3165,表明两广家蚕来源的白僵菌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小。唐亮等(2013)通过研究宿主湿度环境对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发现球孢白僵菌在病蚕体中宿存60 d内对家蚕的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及时清除病蚕尸体并进行尸体

    南方农业学报 2022年7期2022-10-11

  • 谈谈提高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的生产管理技术
    000)陕西省原蚕区生产兴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盛于上世纪90年代,曾经是各蚕种繁育单位扩大生产规模满足蚕桑生产蓬勃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在汉滨区、汉阴县、平利县等周边地区建立了多个标准化原蚕生产基地,实现原蚕区年饲养种蚕900张以上,收购种茧30 000 kg左右,年合计生产一代杂交种25万张以上[1]。公斤茧制种量是衡量原蚕区蚕种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公斤茧制种量高,则原蚕区投入产出的效率高,生产成绩好,反之,公斤茧制种量

    北方蚕业 2021年4期2021-11-27

  • 家蚕新品种粤蚕11号粤西蚕区试养初报
    育获得的适于广东蚕区饲养的抗 BmNPV 新蚕品种[1]。该品种为“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正、反交均为素斑、白茧。新品种组合在粤北蚕区已开展小规模饲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饲养效果。化州地处粤西蚕区的中心地带,全年平均气温较粤北蚕区高,高温多湿气候明显,为了解该品种在粤西蚕区的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等性状表现,分别于2020年夏期和晚秋期对粤蚕11 号进行了农村饲养试验,试养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试验品种粤蚕11 号(正、反交)由品

    广东蚕业 2021年6期2021-07-24

  • 广西蚕区主推家蚕品种在不同区域及不同批次饲养的适应性调查*
    关于适合广西不同蚕区和不同养蚕批次饲养的家蚕品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试验评价,为此我们选择广西当前主要推广的两广二号、桂蚕2号和桂蚕N2共3对家蚕品种[1],分别在广西桂西北、桂中和桂南几个具有地域代表性蚕区的不同饲养批次进行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期望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家蚕品种饲养布局方案,提高广西各蚕区的蚕茧产量和品质以及蚕桑生产效益。1 试验设计1.1 试验地点和试验时间在广西桂西北蚕区的那坡县和环江县、桂中蚕区的忻城县、桂南蚕区的宾阳县分别设置试验点。那坡县地

    蚕学通讯 2021年2期2021-07-21

  • 浙江省原蚕饲育区的建立及其种茧收购
    蚕饲育区(简称原蚕区,下同)。根据对建立原蚕区密切相关的农民住房、桑树培育、劳力情况、养蚕技术、交通条件、有无疫病等因素,加以比较分析,最终于1951年4月选择在德清县士林乡水北村创建了全省也是全国第一家原蚕区蚕种场。当年就生产一代杂交种14000余张,并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德清蚕种场。以后几年又先后新办7家原蚕区蚕种场。全省8家原蚕区蚕种场按建立早晚,如表2所示。表2 浙江省8家原蚕区蚕种场名称、建厂年份及地址原蚕区蚕种场与专业蚕种场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蚕种

    蚕桑通报 2021年1期2021-05-31

  • 广西家蚕品种适合区域及季节性研究
    点,适宜在亚热带蚕区夏秋期应用[7]。桂蚕2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强健性春秋用四元杂交家蚕新品种,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优良,具有强健、优质、高产、易繁等优点,适合在广西春秋季节生产优质原料茧[8]。这3 对家蚕品种因各具优点,均为广西主推的优质品种。目前,那坡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忻城县和宾阳县是广西桑蚕主产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那坡县为低纬度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9.1 ℃;环江县位于广西

    广西蚕业 2021年1期2021-04-19

  • 桑树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鉴别与分子检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分困难。针对华南蚕区桑园根结线虫危害普遍发生又难以防治的现状,为查明引起本地桑园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并建立一套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本岗位团队成员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示范基地桑园进行了发病情况的实地调研,相继在广西宜州区、广西忻城县、海南儋州、云南永仁县、广东阳山县以及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等基地桑园发现了桑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并将病样收集回实验室进行了解剖和形态学观察比较,同时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选用根结线虫检测的通用引物rDNA、COⅠ进行了

    蚕学通讯 2021年3期2021-03-27

  • 越南主要蚕区白僵病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Dong)等部分蚕区的暴发和流行对蚕业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1]。白僵菌寄生于昆虫体后,虫体变坚硬,体表长有白色的菌丝层,通称为“白僵病”[2]。白僵菌的菌丝在13~36℃均能生长,21~31℃生长旺盛,以24℃最为适宜,30℃最适于孢子的产生,孢子萌芽最适宜温度与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相同。低湿度有利于孢子的形成,湿度以25%~50%最适宜,过干过湿均不利。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都需要高的相对湿度,以100%最为适宜,而95%时孢子发芽率显著降低,湿度90

    广西蚕业 2020年4期2021-01-16

  • 扎实做好微防工作 有效提升蚕种无毒率
    产基地,通过在原蚕区进行原蚕饲育,收购种茧回场制种或原蚕区就地收茧制种的形式生产普种。以上生产方式蚕种场的管理重点都是在原蚕区,然而由于原蚕区的环境复杂多变,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微粒子病的侵染,导致生产出来的一代杂交蚕种带毒甚至超过毒率标准而被销毁。蚕种带毒不仅给种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使种场的市场信誉受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种场的生产发展。在此结合我场的经验就有效切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和食下两种传染途径、提升桑蚕一代杂交种的无毒种率进行探讨。1 把控好原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2020-12-16

  • 抓好原蚕区冬消冬管 夯实原蚕区基础
    614013)原蚕区是蚕种场一代杂交种生产的“第一车间”,原蚕区冬消冬管工作是原蚕区生产重要一环,对稳定原蚕基地、提高蚕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原蚕区坚持扎实开展冬消冬管工作,蚕种合格率99%以上,克蚁收茧量、公斤茧制种量均较高,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表1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近年来原蚕区收茧制种情况表1 重视责任管理,加大扶持力度1.1 高度重视,组织专人进行四川省苏稽蚕种场领导历来高度重视原蚕区冬消冬管工作,制定了统一工作流程,组织专人进行,给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2020-05-25

  • 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因子及其病原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收集的BmNPV毒株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对不同家蚕品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调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影响;并基于bro-a和bro-c基因序列构建不同来源BmNPV毒株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15株不同来源BmNPV毒株对家蚕品种两广二号的LC50为2.1×106~4.2×106多角体/mL,毒株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BmNPV毒株在不同环境条件[春季(温

    南方农业学报 2020年3期2020-05-11

  • 蚕品种“秋丰×白玉”在浙江省的推广概况
    为浙江嘉兴、湖州蚕区抗氟品种引进以来,逐步在浙江繁育、推广,”秋丰×白玉”由于孵化、眠起齐一,食桑旺,容易饲养,大蚕体质较强,对高温闷热等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耐氟性好,深受广大蚕农欢迎,并逐年扩大到浙江省各大蚕区饲养,1998年开始成为浙江省主要推广品种。特别在嘉兴、湖州氟化物污染严重的重点蚕区,除夏秋期饲养外,逐步替代“菁松×皓月”等多丝量品种在春期饲养,并获得了稳产、高产,乃至全年仅养“秋丰×白玉”一个主要品种。至2018年,浙江省累计推广”秋丰×白

    蚕桑通报 2019年3期2019-10-18

  • “东桑西移”背景下中国桑蚕茧生产效率时空分异与动态演进*
    破,充分挖掘东部蚕区桑蚕茧生产潜力,巩固提升作为优质蚕桑基地的中西部蚕区生产效率,成为解决上述产业问题、保证桑蚕茧产量、稳定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东桑西移”工程提出的“稳定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桑蚕茧产业发展构想意义重大。鉴于此,有必要持续关注“东桑西移”工程启动以来我国桑蚕茧生产效率时空差异与动态演进,探析生产效率影响因素。胡兴明等(2011)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我国14个省份2001~2008年桑蚕茧生产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9年2期2019-05-13

  • 全国当家蚕品种的演变
    开始,全国各重点蚕区,几乎每隔10年左右,当家蚕品种更换一次。至21世纪00年代,当家蚕品种的更换就不明显了。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用多丝量蚕品种“菁松×皓月”,1982年经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正式推广后,经历38年,至今仍然是全国当家春用蚕品种;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湖南省蚕桑研究所共同合作选配的夏秋用蚕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两广2号)”,1992年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蚕桑通报 2019年1期2019-04-29

  • 四川推行蚕桑生产标准化初见成效
    19年在四川省各蚕区大力实施和全面推广。根据《方案》的技术参数和各蚕区的气候特点,在四川省攀西蚕区推广了“6215”的桑树栽植模式,具有保湿功能的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大棚。在川南蚕区、川中北蚕区推广了“622”的高光效桑树栽植模式,具有保温保湿功能的小蚕共育室和具有通风透气功能的养蚕大棚。配套建设了贮桑室、悬挂式活动蚕台(或固定蚕台)、消毒池、蚕沙处理池等附属设施,配置了方格蔟、消毒机、切桑机、共育盒、共育车、智能型升温补湿设备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改造了低产低效

    四川蚕业 2019年2期2019-02-12

  • 蚕区桑园管理之我见
    蚕一代杂交种。原蚕区种茧生产,桑园这个基础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养蚕成绩,而且对后期的种茧质量、制种成绩、蚕种质量都有很大关系。因此抓好原蚕区的桑园管理,提高原蚕区的桑叶质量是种场提高种茧质量和制种成绩的最有力措施和根本保障。在此针对如何抓好原蚕区的桑园管理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同行参考。1 原蚕区桑树品种选择与栽植模式1.1 选择适宜当地土质和气候的优良品种四川各蚕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土质各有差异。在指导原蚕区蚕农新栽桑树或建立新桑园时,各蚕区一定要因

    四川蚕业 2019年1期2019-02-12

  • 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防微技术体系及防微成效
    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在20世纪90年代家蚕微粒子病发病比较严重,蚕种超毒淘汰数量较多;经过约10年的防微探索,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数量大幅下降。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根据多年的防微经验,制订了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范(体系)。2007年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再次根据生产实际对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3年以来,陕西省安康市蚕种场原蚕区家蚕微粒子病发病率均控制在1.50%以内,微粒子病防治

    中国蚕业 2018年4期2018-12-05

  • 川滇蚕区蚕业经济协作会议在四川宁南县召开
    信息动态川滇蚕区蚕业经济协作会议在四川宁南县召开5月12日,由凉山州蚕业协会主办、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承办的2017年川滇蚕区蚕业经济协作第一次会议在四川省宁南县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化川滇蚕区蚕业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川滇蚕区蚕业健康发展。凉山州宁南县、攀枝花市盐边县、云南省巧家县等11个县市蚕业管理部门、茧丝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蚕桑生产副职,凉山州蚕种场、西昌市蚕种场及宁南银鸿丝业、谊兴丝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宁南县人大主任杜刚双,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洪开

    四川蚕业 2017年2期2017-07-18

  • 便携式雄蛾冷藏器在原蚕区的示范与推广应用
    式雄蛾冷藏器在原蚕区的示范与推广应用胡丽春1叶武光1杜贤明1曾小健2艾利仁2占水龙2(1.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2.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为促进便携式雄蛾冷藏器及其配套使用技术的成果转化,2015~2016年期间在江西省内蚕种生产基地进行了示范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便携式雄蛾冷藏器;原蚕区;示范与推广应用便携式雄蛾冷藏器是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为解决蚕种企业在原蚕区就地制种于2007~2009年研发而成的一项新型设备,该设备获国家实用新型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2期2017-05-10

  • 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原蚕种茧质量
    15512)以原蚕区种茧生产为依托,生产繁育一代杂交种是现有蚕种场普通种生产的主要途径。凉山州蚕种场年生产普通种40多万张,全部来自于农村原蚕区收茧制种。从目前蚕种的生产状况看,原蚕区的种茧生产水平,完全决定了蚕种生产的质量高低和经营效益。当前,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蚕种生产经营者必须考虑面对蚕茧市场的变化,从经营管理、资金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原蚕基地建设,以提高原蚕种茧质量,促进蚕种生产的持续稳定。为此,作者就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提高

    四川蚕业 2017年2期2017-04-05

  • 北方蚕区2016年春季桑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安康点)报告
    5000)北方蚕区2016年春季桑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安康点)报告赵春晓 廖和菊 王功献 陈贵攀 陈正余(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陕西安康 725000)2016年春,对山东农业大学的1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结合蚕期表现、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总结参鉴品种在安康试验点的饲育情况和性状特点。北方蚕区 桑蚕品种 鉴定根据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的会议精神和鉴定工作安排,2016年春季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对来自山东的1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

    北方蚕业 2016年3期2016-12-12

  • 北方蚕区2015年春季桑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山东点)报告
    4002)北方蚕区2015年春季桑蚕新品种实验室鉴定(山东点)报告张凤林娄齐年周丽霞华丽峰修妤石瑞常蒋伟王安皆*(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烟台 264002)2015年春季,山东蚕区试验点对来自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4家育种单位的5对桑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试验。以现行生产用种菁松×皓月为对照种,结合试验室蚕期饲养、茧期调查、缫丝检验,总结分析各试验蚕品种在山东蚕区试验点的性状表现、蚕期饲育特点及茧丝质综合成绩,并进行简要的评价和分析。桑蚕品种北方蚕区实验室鉴

    北方蚕业 2016年2期2016-10-10

  • 全国各蚕桑产区饲养量、产茧量及推广品种10年间的变化
    提高6.81%;蚕区分布有所变化,广西为超级蚕区,蚕种饲养量占全国的45.97%,产茧量占全国的44.91%;四川、云南和江苏3省为重点蚕区,广东、浙江、山东、安徽、重庆、陕西、江西、湖北和河南9省为主产蚕区,湖南、山西、贵州、甘肃和新疆5个省为零星蚕区;产茧量变化,增量最多的是广西,增速最快的是云南,略高及基本持平的是贵州、广东和四川,减产较快的是江西、湖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重庆、浙江和山东。蚕桑产区;品种推广;饲养量;产茧量作者曾于2005年对

    蚕桑通报 2016年3期2016-04-15

  • 蚕区微粒子病防控工作的体会
    310021)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控工作的体会范明亮(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杭州 31002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省一代杂交种繁育模式已实现由专业场向原蚕区的全面转变。截止到2016年,我站已在淳安、建德、富阳3个县区8个蚕桑重点村建立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原种繁育基地,并通过就地制种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与专业场生产相比,由于原蚕区点多、面广,特别是实行就地制种后,微粒子病的防控难度加大。自2009年以来,我省微粒子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

    蚕桑通报 2016年4期2016-03-26

  • 雄蚕品种秋·华×平30在淳安县原蚕区的繁育实践
    21)介绍了在原蚕区繁育雄蚕品种如何选择原蚕户,秋·华和平30的原种性状、饲养标准、发育经过和原蚕饲养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杭州蚕种场在燕上原蚕区繁育秋·华×平30雄蚕杂交种的生产实践证明,雄蚕品种可以在原蚕区繁育,结果显示,2012—2015年共繁育5个批次的秋·华×平30雄蚕杂交种40 644盒,平均公斤茧制种量2.33盒,平均克蚁制种量11.63盒,雄蚕杂交种母蛾检验平均无毒率达到84%;秋·华×平30雄蚕杂交种成品卵的平均良卵率99.07%,平均实用

    中国蚕业 2016年1期2016-02-08

  • 把准蚕桑产业特性 提振东部蚕区蚕业 ——对东部蚕区蚕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业特性 提振东部蚕区蚕业 ——对东部蚕区蚕业转型发展的思考杨 斌1,2杨 越3崔 虹1,2赵永刚1,2杭忠宝1,2朱志东1杨 敏1(1江苏省东台市蚕桑技术指导管理中心,江苏东台 224200;2东台市蚕业协会,江苏东台 224200;3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江苏、浙江等东部蚕区受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劳动力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蚕桑产业规模急剧萎缩,传统的蚕桑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蚕桑产业发展的需求。在对蚕桑产业特性和东部蚕区蚕业现状进

    中国蚕业 2016年3期2016-01-28

  • 粤西蚕区蚕沙堆肥及堆肥质量的调查研究
    右[1]。在粤西蚕区,养蚕所产出的蚕沙数量是非常大量的。目前对蚕沙的处理,有堆沤处理后使用的,也有直接放回桑田或施于稻田的,蚕沙如果随意倾倒,不但会污染农村养蚕环境,而且会造成蚕病回传,使得蚕病的防控工作越来越难。对蚕沙进行无害化肥料化处理,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好蚕沙资源,而且有利于搞好养蚕的环境卫生。有研究报道,家蚕蚕沙干物中含氮(N)量可达 15 g/kg-30 g/kg、磷(P2O5)1g/kg-10 g/kg、钾(K2O)20 g/kg-35 g/kg

    广东蚕业 2016年1期2016-01-17

  • 秋蚕安全生产的做法
    下。1 建立重点蚕区农药准入制度市林业局主动积极地与市植保站、有关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配合,互通信息,加强联动,从源头上杜绝“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农药流向重点蚕区。重点蚕区不得销售“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剂,养蚕期间不得销售使用“同一顺”、“毒死稗”等熏蒸作用强、扩散快、对家蚕杀死力强的农药。从九月上旬开始为养蚕季节,各蚕区控制使用“同一顺”等农药,千方百计确保蚕作安全。加强对农药经营网点的监管,在8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由市农业执法大队

    江苏蚕业 2015年2期2015-04-16

  • 雄蚕品种“秋华×平30”基地繁育探讨
    年开始,在淳安原蚕区进行雄蚕品种“秋华×平30”试繁。通过三年实践,逐步掌握了原蚕区基地雄蚕繁育的技术要点,实现了雄蚕繁育的稳产优质。本文介绍了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发育经过、饲养标准和在原蚕区繁育该品种的技术要点。秋华×平30;基地繁育;繁育成绩“秋华×平30”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培育,于2005年通过浙江省省级审定,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通过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雄性与常规家蚕品种的雌性相交,下一代雌性在胚胎期死亡,仅雄性正常孵化、发育

    蚕学通讯 2015年3期2015-04-06

  • 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措施
    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措施梁雪梅(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614013)目前,蚕种场大都以原蚕区饲养原蚕、收茧回场制种的形式进行生产,一般春季饲养种茧,其余季别饲养丝茧,由于养蚕户众多、分散面广、条件不一,加之养蚕一季紧跟一季,难免在饲育期间消毒粗放,残留各种病原,久而久之,造成养蚕环境的严重污染,给彻底消毒增加了难度。笔者就做好原蚕区防微控微工作进行如下探讨。1加强原蚕区管理,加大蚕农帮扶力度原蚕区管理首先要优选养蚕基础条件好、饲养水平高的蚕区,要考

    四川蚕业 2015年2期2015-04-04

  • 建立稳定的原蚕区是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立稳定的原蚕区是蚕种场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雷秋容(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614013)苏稽蚕种场作为四川省农业厅直属种场承担着原种生产与普种繁育的任务,普种种茧的生产由原蚕区承担。目前我场原蚕区的情况令人担忧,2008年以前我场有南城、瑞丰、高台、新津4个原蚕区,到2011年已萎缩为两个,2015年如果不开发新的原蚕区,我场原蚕区将减少到1个,原蚕区的稳定是我场蚕种生产与生存的关键。1原蚕区不断减少的原因1.1土地资源匮乏近几年的大规模工业开发用地

    四川蚕业 2015年3期2015-04-03

  • 东桑西移与北桑南移 ——蚕桑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2000年以来各蚕区蚕茧产量的变化为依据,证明了我国蚕桑产业的转移不仅仅表现为“东桑西移”,实际上“北桑南移”的提法可能更为准确。分析了经济因素、政府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科技因素对我国蚕桑产业转移的影响,并对蚕桑产业转移后的稳定发展提出了建议。蚕桑产业;东桑西移;北桑南移;产业转移;动因丝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茧丝生产国。与此同时,茧丝绸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我国丝绸界的老前辈

    中国蚕业 2015年1期2015-02-24

  • 影响原蚕区种茧质量的原因与对策*
    0700)影响原蚕区种茧质量的原因与对策*谈文辉(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系2011年7月由原重庆市北碚蚕种场、重庆市西里蚕种场合并组建而成的公益类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隶属于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主要职能为专业从事蚕桑新品种和蚕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其一代杂交种生产数量位居重庆市首位,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蚕种推广基地,“桑椹牌”、“桑叶牌”蚕种在业内和广大蚕农中享有良好声誉。研究院一代杂交种

    蚕学通讯 2015年1期2015-02-22

  • 家蚕品种——华康1号
    南地区及脓病易发蚕区饲养。华康1号优质、强健,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具有高度抵抗性(比常规品种抗病力高4个数量级),在脓病频发的蚕区和季节也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正交卵色灰绿色,反交卵色灰紫色。孵化、眠起、老熟齐一,食桑旺盛,蚕体较为粗大,普斑,茧形大而匀正,茧色白,缩皱中。该品种在贵州、云南、陕西、四川等省蚕区的农村饲养,表现强健、好养,尤其对家蚕血液型脓病具有高度抵抗性。在四川省资中县2年3季的平均成绩为:茧丝长1077米,解舒率85%,解舒丝长91

    农家顾问 2014年5期2014-06-26

  • 从《蚕桑通报》得到的帮助与提高
    盐官场已开始在原蚕区饲养,作为生产组技术员,生产成绩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只能先在原蚕区试行三回育。因为农民对省力化养蚕很容易接受。通过在原蚕户中试养比较,三回育不但节约劳力,生产成绩也不相上下,在原蚕区很快推行。到了2000年,盐官场对生产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技术力量投入到原蚕区,场部将桑园和蚕室承包给16个职工,以户为单位进行蚕种生产。我根据三回育在原蚕区饲养成功的经验,改变原来专业场场部养蚕模式,将三班四段制改成一

    蚕桑通报 2014年4期2014-03-27

  • “全程叶面消毒”技术效果浅析
    种场由专业场向原蚕区转移。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原积累日趋严重。蚕种场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2010年后各原蚕点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全程叶面消毒”在杭州蚕种场原蚕区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如下。1 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效果显著杭州蚕种场自2010年前各原蚕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烧种,从2011年以后,全面推行“全程叶面消毒”以来

    蚕学通讯 2014年4期2014-02-14

  • 华南蚕区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
    10640)华南蚕区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廖森泰1杨 琼1李 琦2陈钦藏3张发宝4冉艳萍1李 丽1邢东旭1(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广州 5 10610;2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韶关 5 12600;3茂名市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化州 5 25000;4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广州 5 10640)系统分析了目前华南蚕区蚕沙的处理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蚕沙进行消毒的思路和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规程。养蚕

    中国蚕业 2014年2期2014-01-23

  • 蚕区蚕种生产的困境和出路
    312400)原蚕区蚕种生产的困境和出路袁胜逸1,王亮2(1.嵊州市蚕种场,浙江嵊州 312400;2.嵊州市蚕业管理站,浙江嵊州 312400)嵊州市蚕种场是原蚕区制种的单一型蚕种场,原蚕区全部在本市境内。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价值提高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蚕桑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农村经济表现出务工收入大大高于务农收入的趋势,养蚕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份额逐渐减少。受此影响原蚕区的生产陷入困境,不仅制种成本增加,而且生产风险加大,原蚕区

    蚕桑通报 2014年4期2014-01-13

  • 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的创新
    境上与华东等传统蚕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光水热同季三者相互配合,造就了农田复种指数高,作物生物量大,劳动生产率高等亚热带农业特征。在这样丰富的光照水热自然资源环境下,桑树具有生长期长、生长快、桑叶成熟早,单位面积产叶量高等特点,为多养蚕、多产茧赋予了其他蚕区无可比拟与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在家蚕饲养技术模式上长期形成了年养多批次、不间断、蚕期重叠的滚动式的亚热带家蚕饲养特点,凸显了设备利用率高、劳动效益

    中国蚕业 2013年1期2013-08-15

  • 做好原蚕区工作的几点体会
    3000)做好原蚕区工作的几点体会沈小红(湖州市塔山蚕种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随着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桑园面积急剧减少;受多次低茧价的冲击,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加上劳动力转移,蚕种饲养数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影响到蚕种生产的稳定,蚕种企业大量技术骨干被迫离开,严重影响到蚕种生产安全性。目前浙江省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几乎都在原蚕区,过去对原蚕区的生产环境、农户、桑园、饲养都有严格的要求,现在为了留住原蚕区,尽管落实原蚕蚁量相当困难,桑叶全龄浸

    蚕桑通报 2013年1期2013-03-31

  • 全程叶面消毒技术在原蚕区的应用
    专业场完全转向原蚕区,由于原蚕区房屋及设施条件较差,生产、生活区难以隔离。一年中原蚕、普通蚕混养,环境难以彻底消毒,病毒积累日趋严重,尤其是富阳洞桥两个原蚕点历来是微粒子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虽采用多种微防措施,微粒子病有所控制,但其效果仍不甚明显。2011年开始,决定全面推广全程叶面消毒技术,试行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就其应用效果总结如下:1 原蚕区全程叶面消毒效果显著2011年春秋共饲养2 000g 蚁量,其中春秋两期无毒率50%,秋期淘汰2 30

    蚕桑茶叶通讯 2013年1期2013-01-28

  • 加强原蚕区微病预防,繁育优质蚕种
    主要是充分重视原蚕区防治微粒子的重要性,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微病防治体系。为提高防治质量,净化原蚕区的生产环境,防止原蚕食下感染,确保蚕种质量,回收制种的种茧,实行分户制种的原则,在整个蚕种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贯彻落实防微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确保蚕种安全生产。1 原蚕区微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原蚕区蚕户普遍存在重病(细菌病、病毒病)轻毒(微粒子病)的思想,各种防微技术措施虽有技术员的指导和监督,但短时间内还难以转变过来。原蚕区一般春期饲养原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2期2012-09-22

  • 蚕区实施桑叶消毒的做法与体会
    ,尤其是在农村原蚕区推广,条件差,阻力大。为了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现就农村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作一探讨。1 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的做法1.1 做好蚕农思想工作微粒子病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其他的蚕病有较明显的病症。在农村原蚕区实施桑叶消毒,首先必须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向蚕农讲述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规律,在桑叶严重污染的情况下,即使蚕室消毒防病工作做得很好,也不能杜绝微粒子孢子的危害。桑叶叶面消毒工作量大,要求严格,若不很好掌握操作方法,不但前功尽弃,可能

    四川蚕业 2012年1期2012-08-15

  • 积极探索疫病防治方法 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
    因,主要是:①原蚕区农户原种和普通种交叉饲养,普通种带毒合格种的发放对原蚕区造成了污染;②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使桑地管理尤其是桑园治虫陷入困境,桑园治虫根本做不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统一浓度的“三统一”,桑虫防治效果差,桑虫(尤其是桑螟)成灾,一些失管地更加严重,造成微粒子病在家蚕和野外昆虫间的交叉传染;③原种带毒给生产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④蚕种生产由专业场场区生产大量向原蚕区转移,原蚕区生产急剧扩大,原蚕区管理没有及时跟上,有些原蚕点出现管理松懈、消毒

    蚕桑通报 2012年2期2012-01-03

  • 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
    广西)为主的西部蚕区突飞猛进,蚕桑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愈加显著。但是,至今未见对我国蚕桑生产区域的变化过程进行过系统数据分析的研究。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范围,结合我国的蚕桑主产省(市、区)的区域分布,我们以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4省构成蚕桑生产的东部蚕区;以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6省构成蚕桑生产的中部蚕区,以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贵州5省1市2区构成蚕桑生产的西部蚕区。从具体省(市

    中国蚕业 2011年3期2011-09-11

  • 《蚕丝文化起源与传承》荣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传承—嘉陵江流域蚕区考察与分析》荣获一等奖。《蚕丝文化起源与传承—嘉陵江流域蚕区考察与分析》一书,是陶红教授进入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其间,在向仲怀院士和张诗亚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该著作开拓了中华蚕丝文化研究新领域,提出了蚕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观点,搭建了蚕丝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创建了从起源符号系统、生成机制、与中华礼教文化之间密切关系等诸角度研究中华蚕丝文化的方法,并对嘉陵江流域蚕区作了大量深度调研,通过对蚕区存在的教育问

    蚕学通讯 2011年4期2011-08-15

  • 蚕区微粒子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
    637000)原蚕区以“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为特点,作为普通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所生产的蚕种占了普通蚕种总产量的大部分,为保证各省市的蚕种发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原蚕区的生产量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所生产的蚕种带毒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广大蚕农减收,也给种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着重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和对策。1 原蚕区微粒子发生的原因1.1 原蚕基地不稳定,技术水平低,生产设施差有的原蚕区蚕房条件极差,

    蚕学通讯 2011年2期2011-08-15

  • 提高农村原蚕区千克茧制种量的体会
    91年逐步实行原蚕区就地制种,使千克茧制种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 实行标准化饲育管理这几年,我们对原蚕区实行了标准化饲育管理。首先按蚕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原蚕区就地制种实施细则,以饲育合同的形式将技术规范同蚕农利益直接挂钩,用合同条款来约束双方,特别是对蚕农执行技术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督。其次,根据提高千克茧制种量的目标,制定一套完整的饲育管理技术措施,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做到适时上蔟,控制上蔟密度,控制蔟中温湿度和严格实行早采茧等。2 加强种茧保护和发蛾调节根

    四川蚕业 2011年3期2011-08-15

  • 提高农村原蚕区公斤茧制种量的体会
    91年逐步实行原蚕区就地制种,使公斤茧制种量有了明显的提高。1 实行标准化饲育管理首先按蚕种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原蚕区就地制种实施细则,以饲育合同形式将技术规范同蚕农直接利益挂钩,用合同条款约束双方,对蚕农执行技术标准,进行严格监督。其次,根据提出公斤茧制种量目标,制定一套完整饲育管理技术,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做到适时上蔟,控制上蔟密度,控制蔟中温湿度和严格实行早采茧等。2 加强种茧保护和发蛾调节根据原蚕区生产特点,将种茧保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采茧后到

    蚕桑茶叶通讯 2011年3期2011-03-31

  • 我场在新形势下加强原蚕区建设的做法
    比例不断下降,原蚕区收茧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主要形式。由于原蚕区分散在农村、点多面广、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养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消毒难以彻底,微粒子病对原蚕区的生产安全影响相当突出,轻者造成减产,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重者全军覆没,给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原蚕区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十分重要。近几年,我场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原区建设,控制微粒子病,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1 加强原蚕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微粒子病综合防治打下坚实基础对微粒

    四川蚕业 2010年2期2010-08-15

  • 浅议制种期如何控制家蚕微粒子病
    013)蚕种场原蚕区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 (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 N.b病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1 造成原蚕区种茧制种 N.b病超标的主要原因由于原蚕区种茧不能保证 100%无毒,或多或少有极个别的户带毒,而带毒的蛹在

    四川蚕业 2010年3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