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

  • 在十万个秋天里
    崭新的名姓。仅以秋声论,多少人写之于诗,郑板桥看见过秋雨击打芭蕉,所谓“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李煜却从“帘帏飒飒秋声”里坐实了自己的命:“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初闻秋声,僵卧孤村的陆游竟生出了“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之兴,身在晚唐的御史中丞高蟾,却只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将那秋声诸句读下来,这才发现,每个人的体内都住着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秋天,只是如此甚好:微弱秋声,竟使得整个秋天有荣有衰,有兴有

    民主 2022年11期2023-01-03

  • 声音世界
    书写,大约以赋“秋声”为众。伤春悲秋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书写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经过。其中的悲秋思绪,很多时候便是因为秋声而起。秋声在大自然中最能牵动人心,也因之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用以表达悲凉情感的缘起。传统文化中,我们认识世界的感官有眼、耳、口、鼻、形五官(一说为眼、耳、口、鼻、舌),耳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输入渠道。大乘佛教传入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便开始与我国传统的感官知识相结合,“六根互用”的说法逐渐流行起来,感官知觉的界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2年5期2022-06-02

  • 深秋的故乡
    枫叶此时,附和着秋声秋声也是红的点睛后:深秋一到,山就红了当然也有绿的比如那些松柏自从敲开泥土的窗户就一直绿着再比如那些紧贴泥土的小草索性把绿影收缩到芽尖穿越凛冽的寒冬春风吹又绿当然也有黑的比如那些嶙峋的石头一直黑着脸道貌岸然刻在它们的眉间它们的心却是苍白得可怕深秋一到,山就红了裸睡的泥土在深秋开放的花束在浓霜里喝醉的枫叶此时,附和着秋声秋声也是红的点睛师评论:初读这首诗时,我注意到它有较完整的结构,前面三段的逻辑演进、段落衔接也很自然。但是,结合第四段来

    滇池 2022年3期2022-03-05

  • “胜胜慢”如何变成了“声声慢”
    角声、笳声等各种秋声,共同奏出了一支凄凉而绵长的秋曲。这哪里是“胜胜慢”?分明是“声声慢”嘛。蒋捷的《声声慢·秋声》一出,“声声慢”也迅速流行起来,后来人们干脆将所有的“胜胜慢”都改成了“声声慢”,这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的“寻寻觅觅”词。声声慢·秋声南宋·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

    阅读时代 2021年12期2021-12-16

  • 梧叶秋声
    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暂不说诗人朱熹劝诫我们如何珍惜时光认真读书,单就这“梧叶秋声”的诗境已让人为之迷醉,阶前梧叶,秋声飒飒,已然绘出一幅秋声图,即便再决然的脚步亦走不出这秋境了。秋日物境,绚烂万千,单是这梧叶最是醉人。梧叶醉,醉在迷丽。一树树梧叶,若一枚枚硕大的手掌,被秋风染上金色,徐风起时,它们就挥动着手掌,若扇,若梦,摇曳生辉。若是在晨间,顺着村巷古道信步而行,歪了脚踝的梧桐树夹道而立,大把大把的阳光洒下来,梧桐树就被浓郁的阳光的汁液打湿,若是昨夜

    思维与智慧 2020年19期2020-10-12

  • 梧叶秋声
    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暂不说诗人朱熹劝诫我们如何珍惜时光认真读书,单就这“梧叶秋声”的诗境已让人为之迷醉,阶前梧叶,秋声飒飒,已然绘出一幅秋声图,即便再决然的脚步亦走不出这秋境了。秋日物境,绚烂万千,单是这梧叶最是醉人。梧叶醉,醉在迷丽。一树树梧叶,若一枚枚硕大的手掌,被秋风染上金色,徐风起时,它们就挥动着手掌,若扇,若梦,摇曳生辉。若是在晨间,顺着村巷古道信步而行,歪了脚踝的梧桐树夹道而立,大把大把的阳光洒下来,梧桐树就被浓郁的阳光的汁液打湿,若是昨夜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0年10期2020-10-12

  • 声感心来心绪动 扰随形去莫摇精
    欧阳修听到了一阵秋声,便勾起了他宦海沉浮多年的感伤之情,同时,又从秋声中悟到了无尽的人生哲理——扰随形去莫摇精。一、秋染秋声溢萧肃在欧阳修的耳中,这凄切的秋声源自于大自然的秋天状貌:“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秋天的颜色暗淡,烟云时而飘散,时而聚收,于是,秋声便显得轻淡。秋天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于是,秋声即为清远。秋天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于是秋声便铿锵

    美文 2020年6期2020-03-28

  • 秋声即心声,风格即人格
    要: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在这首赋中既看到他保留了前代骈赋和律赋的铺陈排比和主客问答的形式特点,又有散文式写赋的创新性表达。本文从介绍欧阳修写《秋声赋》的创作背景、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赏析。◆关键词:欧阳修;秋声;辞赋;赏析一、创作背景的介绍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秋声赋》是继《醉翁亭记》后再写的一篇名篇,选入了《古文观止》,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此时他已过知命之年。他选择了跟以往的文

    速读·中旬 2019年8期2019-08-27

  • 一片秋声入心来
    概念。历代文人对秋声也多有着墨:“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写的是水;“夜半酒醒人不觉,满地荷叶动秋风”写的是叶;“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写的是雨。水流、叶动、雨声,交相辉映成一片如诗如画的醉人秋景。最喜欢的还是蒋捷的《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

    小品文选刊 2019年1期2019-01-21

  • 浅析紫砂“秋声壶”的自然理趣
    共鸣。现以紫砂“秋声壶”为例(见图1),探讨壶器的造型艺术及其自然理趣。图1 秋声壶1 紫砂“秋声壶”的造型紫砂“秋声壶”以段泥为料,手感绵密,古朴老味。壶器注重作品的新创,造型新颖别致,极具古雅之韵。此壶的最大特点在于壶身有如老树疙瘩,自然随性,瘿节满身,与树木纹理形成巧妙而天然的对应,尽显老成,烧制的难度较大,不但要突显出其精工细作,也要展现出其深厚的制作功底。壶嘴为弯嘴,出水有力。壶把也皆是老树疙瘩,壶把尾部还干裂分叉,老树之形态尽显。壶钮也为疙瘩形

    江苏陶瓷 2018年6期2019-01-05

  • 一片秋声入心来
    概念。历代文人对秋声也多有着墨:“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写的是水;“夜半酒醒人不觉,满地荷叶动秋风”写的是叶;“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写的是雨。水流、叶动、雨声,交相辉映成一片如诗如画的醉人秋景。最喜欢的还是蒋捷的《声声慢》:“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

    文苑·经典美文 2018年11期2018-11-14

  • 冷月无声
    叶子秋声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从小混在香江市剧团里,剧团里经常排《五女拜寿》《陈三五娘》,秋声竟然看着听着就会了。秋声的爹娘原本是坚决反对秋声唱戏的,自己唱了一辈子,遭受人不少白眼,原本发誓无论如何都不让女儿吃这一碗饭,无奈女儿就是喜欢唱,加上团长喜欢秋声的好嗓子,身边有这样一棵好苗子无论如何都不肯放过,于是利诱兼怂恿兼威胁,秋声终于还是走上了戏台,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后来,秋声果然成功了,她红极一时,

    山花 2016年10期2016-12-12

  • 秋声
    邵光智秋声如此辽阔。一声雁鸣,从北往南,绵软、悠长,一缕思绪滑过太空,带着晨光、带着月色、带着自古至今不变的预言,暖暖地飞翔。蝈蝈唱响山野,翠绿色的羽翼轻轻抖动,美妙的乐音一圈圈荡漾开来,在豆叶上、地瓜秧蔓上,在野酸枣的微红里、荆花淡紫的芬芳里,声声嘹亮。这些美妙的乐音,告诉我们秋天的来临,我们抬头仰望、低头寻觅。秋声,轰轰烈烈的是那些虫鸣。“咿——咿——”慢条斯理,母亲说,这是我儿时的催眠曲。“吱吱吱吱”——整个夜晚都不停息,母亲说,这个小虫儿性子急。“

    小溪流(故事作文) 2016年9期2016-05-14

  • 山野中的秋声(外一首)
    闫小杰山野中的秋声(外一首)闫小杰山野中的草木庄稼一并进入我的秋色一片散落在山坡上的野菊花开始超度我,余生里的秋声而我,已还原不了一棵树木,或一株庄稼的前世蝉鸣寄托的心声成为秋天未了的旧情天空中匆匆飞翔的鸟儿不知能否,在一片高粱玉米成熟之时,赶回那些画梦的故园时光不多,归途渺远浅淡的风雨中已听到了向我声声告白的秋声一只蝉避开喧嚣的世事在一棵沧桑的高枝上与梵音对唱这曲高和寡的吟蝉在山寺幽谷里,超度红尘岁月一只只鸟儿,或一个人的身影邂逅之时,就是一场洗礼佛在寺

    星星·散文诗 2016年28期2016-04-10

  • 评金宏达的《闲笔三章》
    是解痛的药。”《秋声》则是另一种设想。作者先想象当初欧阳修写作《秋声赋》的缘起,但重点不在欧阳修,而在书童。写书童听不到秋声,自始至终,懵然无觉。这一段虽短,却波澜起伏,颇有曲折意味。但这只能算作引子,引出的是奇崛的后文:欧阳修死了,书童老了——注意,这个老不是一般的老,而是跨越了数百年之久的时间与空间的老,一老就老到当代。书童忽发奇想,也要去当年欧阳修听秋声的地方听听秋声,看看能否听到:“没准儿我也能听到。”但是,当年欧阳修听秋声的地方已经发生了社会性的

    文学教育 2016年3期2016-03-18

  • 陆浑之歌
    晓①映麦苗葱绿,秋声②抒安澜情怀。我们是治水兴水陆浑人,追着梦想开创未来。陆水际会的境界,浑然天成的风采。十三亿③壮阔、六百里④命脉,源远流长传承精彩。春晓报人水和谐,秋声歌文明生态。我们是治水兴水陆浑人,追着梦想开创未来。(注:①春晓:指“陆浑春晓”。据说陆浑有一井畔的迎春花特具灵性,立春时分准时绽放,报送春的讯息,是为“陆浑春晓”。②秋声:指“伊河秋声”。据说静谧的秋夜里,伊河哗哗的流水声,仿佛优美动听的琴韵传得很远很远,是为“伊河秋声”,另有“伊水无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6年4期2016-03-14

  • 闲说秋声
    ,应是人间第一缕秋声了。秋天的声音在哪里?一定是在风里。徐志摩吟:“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在山川乡野跋涉,放逐四肢和身体,一起来搜寻风里的秋声,它有如林间撕裂的蝉鸣,打磨我们在钢筋水泥中钝化的心灵。天之于物,春华秋实,秋声本无迹,不可触摸,要我们用心感悟。但凡待在空调房间,将门窗紧闭,把自己与自然隔绝的人,是感觉不到这样的惬意的。学会融入,是步入鲜活生命的第一步。秋声,藏在草叶树枝的疏离之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9期2015-09-24

  • 谈《秋声赋》的教学取舍
    琦【教学构想】《秋声赋》是欧阳修著名的抒情小赋,这篇奇文堪称悲秋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是欧阳修精神突围的一次艰难之旅,可谓景、情、人、事、理完美统一。但这篇文章难懂难教,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被一掠而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鉴赏。《秋声赋》中欧阳修对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是文章的灵魂精要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作者是如何将人事忧劳的感慨与秋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悲秋到底有何独特性?在“异秋声、悲秋心、叹忧思”的行文中,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欧阳修?这些难点不容回避也

    语文天地 2015年16期2015-08-15

  • 谈《秋声赋》的教学取舍
    琦【教学构想】《秋声赋》是欧阳修著名的抒情小赋,这篇奇文堪称悲秋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是欧阳修精神突围的一次艰难之旅,可谓景、情、人、事、理完美统一。但这篇文章难懂难教,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被一掠而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鉴赏。《秋声赋》中欧阳修对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是文章的灵魂精要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作者是如何将人事忧劳的感慨与秋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悲秋到底有何独特性?在“异秋声、悲秋心、叹忧思”的行文中,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欧阳修?这些难点不容回避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2015-06-25

  • 秋声赋》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表现手法。2.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教学过程]一、析题导入1.同学们,本文的题目《秋声赋》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写作对象(内容)——秋声;表现形式(文体)——赋)2.大家认为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如何写“秋声”?为什么要写“秋声”?)3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1期2014-11-22

  • 芦花似雪舞秋声
    。“骨相因诗瘦,秋声诉月华”。芦花开时,秋风渐紧。雁鸣穿越远空,成行向南飞去。岁月的水湄,你仍在怀想着,草长莺飞的季节,那一叶顺流而下的扁舟上,那一个衣袂飘飘的身影。试图,以一袖清风,唤醒一场沉醉;以一袖烟霞,舞出一世妩媚。与风诉,与涛歌。与鹤对影,与鹭伴舞。都说芦花白,都唱芦花美。有谁看得见,漫天飘飞的花絮里,承载着的,是你浓浓的意念?都说芦花白,都唱芦花美。有谁看得见,暗流涌动的波浪中,沉没了的,是你浅浅的相思?“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秋风

    岁月 2014年9期2014-11-19

  • 闲说秋声
    ”应是人间第一缕秋声了。秋天的声音在哪里?一定是在风里。徐志摩吟,“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在山川乡野跋涉,放逐四肢和身体,一起来搜寻风里的秋声,它有如林间撕裂的蝉鸣,打磨我们在钢筋水泥中钝化的心灵。天之于物,春华秋实,秋声本无迹,不可触摸,要我们用心感悟。但凡待在空调房间,将门窗紧闭,把自己与自然隔绝的人,是觉不到这样的惬意的。学会融入,是步入鲜活生命的第一步。秋声,藏在草叶树枝的疏离之间。“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1年9期2011-07-03

  • 秋声赋》的渲染烘托艺术
    题材,欧阳修的《秋声赋》便是其中的名篇。此文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其中渲染烘托手法的巧妙使用又是其诸多技巧中的亮点。 文章首先对秋声进行正面渲染。从欧阳修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通过灯下夜读的静态和声音破空而来的动态的对比,为下文秋风的登场蓄势。秋风初起时如淅淅沥沥的细雨,忽然间奔腾汹涌,犹如波涛在黑夜翻滚。它碰到物体,像互相撞击的金铁“(钅从)(钅从)铮铮”;又像行军战士“衔枚疾走”,悄无声息。从“初”到“忽”再到“触于物”,作者写出了秋风由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9期200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