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暴者

  • 遭遇家暴,这样解救自己
    然会家暴。很多施暴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需要专属的权威,以及被服从的优越感。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愉悦感,施暴者经常会把支配欲和爱意混为一谈。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高举以“爱”为名的旗帜,做一些与爱完全无关的事情。比如,在亲密关系当中,对另一方进行人格控制。一开始,或许施暴者只是限制受害者的衣着打扮;到后面,会逐渐演变为限制受害者的社交圈子、出行次数等。而且,他们常常会用各种各样的说辞,来为自己的行为“正名”。比如,当他限制伴侣的个人社交时,可

    好日子 2023年9期2023-10-29

  • 我无意伤害蚂蚁
    王二宝施暴者我已经没有勇气直面那只燕子,终归是我伤害了它作为施暴者我在万般无奈中举起手中的竹棍如果,被捣毁的燕窝是一种罪过。因为这,我曾一再推托以此来表达我的仁至义尽。而夏天终将过去我的拖延症也就要失去意义。晚秋像年迈的父亲。露出少有的晶莹石榴开裂核桃有了叛逆之心不可一世的蚂蚱,在秸秆被季节踢出局或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报应?田埂变得不那么真实秋风浩荡,我所钟爱的事物,因为爱又假装死过一回霜降路过一片玉米田我意外发现散落的玉米叶,白霜像一层闪光的面膜没有什么比

    辽河 2023年4期2023-06-01

  • 遭遇校园暴力,该如何自救?
    款在法律层面对施暴者进行约束、惩罚,对遭受暴力者进行保护。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教育部于2021年1月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各学校也纷纷完善校园保卫工作,强化安全管理,以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但是,反校园暴力的工作也有不少难点,其中之一便是遭受暴力的学生不敢对暴力者勇敢说“不”,事后也不敢大胆地向老师、同学寻求支持和帮助,更不敢坦诚地讲述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事件真相。为什么要拒绝校园暴力?1对受害者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校园暴力分为四种

    心理与健康 2023年1期2023-05-30

  • 对家庭暴力中正当防卫的思考
    地方,但是因为施暴者实施的暴力行为使得家庭的温暖荡然无存。二、对社会的危害: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如果一个家庭不稳定,又怎么会使社会和谐稳定呢?家庭暴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风气,应当引起重视。(三)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在紧急情况下防卫人来不及请求公权力的帮助而法律赋予防卫人保护自己、帮助他人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制度,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权利不受到不法侵害者的侵害。实施正当防卫制度有利于保卫国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当受到

    祖国 2022年15期2022-11-23

  • 我国校园霸凌的案例透视和预防对策研究
    如何教育并制止施暴者,如何保护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如何让学校更好地承担起安全责任,如何铲除校园霸凌的土壤,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校园霸凌的主要表现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学校及其附近或在学生上下学途中针对学生实施的具有身体或精神危害的不良行为[1]119。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个人或群体性的虐待[2],暴力和欺凌是其主要特征,施暴者使用武力、权力或其他暴力方式,在身体或精神上伤害、欺凌或羞辱受害者,以使自身的违法心理得到满足[3]368。霸凌行为侵犯了受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6-10

  • 停止家暴,别让家成为要逃离的地方
    插手。这会助长施暴者的暴行。2家庭层面在家庭中,如果有一方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在经济和生活上严重依赖经济地位较高的一方,容易成为地位较高一方的宣泄对象,被家庭暴力。此外,家庭环境对一个人行为模式的养成具有重大影响,家庭暴力可能存在代際传递,目睹、经历过家暴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成为施暴者。3个人因素家暴存在很多的心理渊源,施暴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精神缺陷或心理问题。比如,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男性更容易产生家暴倾向,家暴的复发率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1期2022-05-30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到殴打,原因是施暴者经常去自己母亲经营的餐馆赊账饮酒作乐,后因还账问题与其父母产生矛盾。去年5月30日,因为受害人一句“如果没钱就别再来了”,被激怒的施暴者破口大骂,并数次寻衅滋事,最终酿成惨祸。请愿人表示,施暴者是某新闻社政治部的记者,同时是空手道爱好者。请愿人还说,由于施暴者是青瓦台常驻记者,虽然案件正在审理中,但很担心他会被“大事化小”,因此希望施暴者能够得到严惩。据韩媒报道,2017年12月,文在寅出访期间,有青瓦台常驻记者因为不服从东道国安保人员

    环球时报 2021-03-152021-03-15

  • 基于德育的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解决对策
    ,我们从每一个施暴者的内心根源上来看,都可以归纳为对于自身认同感的缺失。校园欺凌现象以及校园欺凌行为对于暴力的施加者来说,是一种满足自身自我认同感的方式。施暴者通过暴力、冷暴力等胁迫手段,迫使暴力承受者,不得不根据自身的意愿,做出一些行为或者承认施暴者的地位,这都是施暴者满足自身存在感,获取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手段。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欲望简单而直接,通过校园欺凌的行为,施暴者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对于其他人的支配能力,而从其他人听命于自己的行为当中,施暴者

    家长 2020年16期2020-12-30

  • 面具之下 唯唯诺诺者成为网络“骂霸”
    到惩戒与谴责,施暴者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然而,在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随处可见。尽管它不像现实中的暴力那样,对他人直接造成生理伤害,但网络施暴者侮辱与骚扰的是受害者的精神与心灵。稍加对比,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现象——我们在网络上见到“暴力分子”的频率,远远超过现实生活。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在网上表现出“暴力倾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与常人无异,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对于这种现象,有网友戏谑地将其总结为:“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3期2020-12-18

  • 青春电影《少年的你》人物形象解读
    二个是被施暴的施暴者——魏莱等人,第三个是坚守正义的执法者——郑易等人。一、受害者陈念——折断羽翼的前行者她是一名羽翼被折断的前行者。她生长在单亲家庭,母亲整天被追债。她一心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带母亲逃离“阴沟”。她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虽然长期被霸凌,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要考出去的信念。她有怯懦的一面,当胡小蝶出现问题时,她没有及时伸出援手,之后便一直心怀愧疚;她也有勇敢的一面,当她第一次看到小北被打时,虽然恐惧但还是选择报警。她体谅别人,即使被同学嘲笑和霸

    艺术家 2020年10期2020-12-06

  • 我国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相关探究
    极端的方式报复施暴者,从而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以暴制暴”是一种极端的手段,是受害者在受到伤害时忍无可忍的时候选择的反抗方式。在家庭暴力中,受伤害最严重最无辜的肯定是孩子,孩子在不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长大后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二、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中的不足(一)刑法缺失我国目前法律与家庭暴力有关的主要有:《婚姻法》《民法通则》《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但是这些相关法律中,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笼统

    法制博览 2020年19期2020-11-29

  • 基于归因理论的校园暴力行为探析
    些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行径恶劣,尚在校园阶段的青少年认知、情感、判断能力有限,更加需要成人的指引和约束。(二)施暴团体化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以往新闻中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以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居多,多为单打独斗或参与人数有限;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升温,学生中的参与人数也不断增多。在校园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因兴趣、发展水平等相似而组成的同辈群体,即非正式群体,其中也包括带有反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组成、带有反抗心理的团体,他们信奉个人至上、讲究“哥们儿

    法制博览 2020年19期2020-11-29

  •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乏关于家庭暴力施暴者的矫治教育。[1]家庭暴力是发生在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施暴者对家庭暴力承担主要或全部的责任,家庭暴力中注重对施暴者的矫治,往往会事半功倍,若想从根本上遏制家暴更需要做好施暴者的工作。本文从过去关注对受害者的法律与社会救助的基础上,向前扩展一步,将对施暴者矫治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施暴者矫治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施暴者矫治的现状、分析对施暴者矫治的困境,探讨施暴者矫治的介入思路。二、对施暴者矫治存在的问题(一)施暴者抗拒接受矫治受到

    长江丛刊 2020年19期2020-11-20

  • “未成年”不应是施暴者的护身符
    未成年”不应是施暴者的护身符。一些未成年人仗着法律的“保护”,肆无忌惮地故意犯罪,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正如电影《误杀》里的台词所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对那些蓄意犯罪、影响恶劣、毫无悔意、屡犯不改的未成年人要严惩,不能因为他们是未成年而放任。毕竟,法律应该保护的是弱者和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和罪犯。当然,对那些本性不坏,属于初犯、偶犯或被引诱犯罪且真心悔改的未成年人,就要以教育、感化和挽救为主。即使是那些身犯重罪的未成年人,在依法嚴惩的同时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6期2020-07-14

  • 面具之下唯唯诺诺者成为网络“骂霸”
    到惩戒与谴责,施暴者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然而,在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网络暴力”随处可见。尽管它不像现实中的暴力那样,对他人直接造成生理伤害,但网络施暴者侮辱与骚扰的是受害者的精神与心灵。稍加对比,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现象——我们在网络上见到“暴力分子”的频率,远远超过现实生活。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在网上表现出“暴力倾向”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与常人无异,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对于这种现象,有网友戏谑地将其总结为:“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3期2020-06-08

  •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
    常常息事宁人,施暴者也存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侥幸心理,矢口否认存在施暴行为。由于家庭关系本身就错综复杂,矛盾纠葛较多,暴力行为往往呈现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有的受害人由于害怕施暴者变本加厉,选择屈从于施暴者,使得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遇到矛盾纠纷时,屡屡动辄拳脚相加。家暴造成的后果一般较为严重,家庭暴力因持续时间长和积怨的增加,直接导致受害人心理和生理受到较大的伤害,很多警情中,受害人流血软组织挫伤、甚至伤筋痛骨较为常见,有的受害人不堪忍受巨大痛苦,选择自伤自残、

    法制博览 2020年2期2020-04-29

  • 与“狼”共眠
    员却指正说:“施暴者是父亲。”她的解释是:“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通常会以顺从、讨好施暴者的方式来避免家暴再次发生或家暴升级,所以,孩子此刻亲近的一方反而正是施暴方。”以上是发生在国外的一则案例。它告诉我们:反家庭暴力需要可以落在实处的联动机制,并且,它必须依靠对家庭暴力的处置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可怕的枕边人2019年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这一天,知名仿妆博主宇芽自遭家暴,并发布了一段视频证明此事。随后,宇芽出现在央视《今日说法》栏目

    检察风云 2020年5期2020-04-02

  •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智慧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干预,是一个多机构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法院、社区和社会机构等的协同发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有非常多的施暴者拒绝改变。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且对家暴的预防与干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其中的一个重大缺失是,没有规定对施暴者实施强制行为矫治与辅导,这使得对施暴者的干预工作难上加难。“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于2013年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支持,致力于在中国推进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工作,其中

    心理与健康 2020年3期2020-03-25

  • 法国要求家暴者戴“电子脚镣”
    法案,要求家暴施暴者佩戴电子监控装置,确保他们远离举报他们暴力伤害行为的现任或前任伴侣。报道称,法国司法部长贝鲁贝向议员表示,这项法案将可阻止大量杀害女性的案件发生。贝鲁贝称,这项措施将要求施暴者“在定罪之后或判刑之前”,佩戴监控装置,或将佩戴装置“当作任何刑事控诉之外,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措施”。2019年,遭男性伴侣杀害的法国女性人数进一步上升,该法案的通过成为法国政府对家暴采取更广泛打击行动的新措施之一。法国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有超过120名女性死于

    环球时报 2019-12-202019-12-20

  • 中学生部分心理特质与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
    对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的行为表现与其心理特质进行研究,试图发现施暴者心理健康存在的特质缺陷。其理论基础在于:不是所有心理健康因素均与暴力行为有关联,而攻击性特质是导致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内因,情绪易激动性和冲动倾向性是攻击性特质的外显方式。2、研究对象及方法2.1、研究对象昆明市6所中学,含初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69份,回收率为96.13%。共录入问卷769份,经效度检验后剔除了23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5.56%,剩余746份做数据处理。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8期2019-10-09

  •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案例研究
    工作;受害者;施暴者;人际沟通在我国,校园暴力长期存在。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49.6%的中学生遭受过语言形式的校园暴力,有37.7%的中学生遭遇过校园内社会交往上的欺凌,而19.1%的中学生在校园内遭受过身体上的暴力伤害。校园暴力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受害者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做噩梦等生理问题;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中出现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身心不健康

    青年与社会 2019年9期2019-04-27

  • 施暴者道德感不健全发展问题探析
    曾媛内容摘要: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源于道德感的不健全,包括根植于生理结构的暴力天性和道德控制力的缺乏。施暴者往往通过使受害人非人化和自塑被害人身份等暴力合理化手段进行道德自我辩护。施暴者的道德感不健全与社会化缺陷有关,体现为同情机能的不足和理性判断的缺乏。因此,道德感的培养和塑造是暴力行为防控的重点。关键词:施暴者;道德感;合理化;同情;理性随着白银市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真凶高承勇的落网,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施暴者可以同时兼顾看似沉默忠厚甚至有些“善良”的普通人和面对

    犯罪研究 2019年1期2019-04-15

  • 莫让“管教”成为施暴的借口
    裁判文书网上,施暴者为亲生父母的案件有34件。其中,一共有22起父母虐童事件最终儿童被殴打或虐待致死。22起案件中,半数施虐监护人仅被判处1至4年有期徒刑。而这34起案件中,对施暴者最严重的判罚,是无期徒刑。“管教儿童”和“家庭矛盾”成为父母虐待儿童的主要原因。许多施暴父母在法庭上为自己虐童的事实辩护时,常常提到自己是“为了小孩好”。此外,根据“网易数读”从慧科新闻数据库分析近四年216篇針对儿童家暴的新闻报道显示,“管教儿童”和“家庭矛盾”,成了父母虐待

    妇女之友 2019年1期2019-02-19

  • 对“家暴”说不
    害或性暴力,而施暴者大部分都是她们的亲密伴侣。在中国,每7.4秒就有1位女性遭到丈夫殴打。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家暴的“套路”美国作家摩根·斯坦纳曾以真实经历写下《疯狂之爱》,详述她过去在家庭暴力中的不安与恐惧,并且在公开演讲中,讲述了那些家暴者的“套路”。了解套路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女性学会“反套路”。家暴的第一步是吸引受害者。斯坦纳的伴侣叫康纳,在华尔街一家知名的银行工作。施暴者在第一阶段表现得非常迷人,绅士而温柔,完全没有一点暴力或者

    食品与健康 2019年2期2019-02-15

  • 我国家庭暴力相关法律问题浅析
    别家庭成员对被施暴者的身体或精神产生伤害的行为。而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则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对身体、精神上的侵害行为。2.家庭暴力的特征首先,家庭暴力行为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家庭暴力发生的场所多数情况下为施暴者与被施暴者共同的居所,家庭作为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单位有其隐蔽性,加之被施暴者常常具有羞耻心理,所以家庭暴力的发生一般很难被发觉。其次,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具有持续性。施暴者的暴力行为一般是具有持续性的,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3期2019-01-30

  • 当你成了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了什么,惹到了施暴者。比如遭遇车祸的人是不是认为自己违反交规了。事实上,这种毫无根据的荒唐推论严重伤害了受害的一方。令受害的一方不但不能在受伤的第一时间及时得到心理援助,还受到质疑。我们真正要谴责的是施暴者,而不该是受害者本人。真正要受到惩罚的也应当是施暴者,而不是受害人。如果我们自己受到傷害后,还反复探究自己的过错,那么我们就成了施暴者的帮凶。而如果他人受到了伤害,我们也用受害者有罪论去质疑受害人,那么我们就成了和施暴者同等的精神和语言暴徒。既然如此,如

    意林原创版 2019年1期2019-01-21

  • 对于“家暴”,中国人有哪些误解
    。不少网友认为施暴者心理变态、酗酒或有情绪调节障碍。还有人认为,低收入阶层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才会实施家暴。这些因素可能部分存在于施暴者身上,但不能把它们画等号。真正的问题在于,施暴者的脑海里存在一种强烈的控制欲。他们认为,对方有义务服从其各种指令,满足其各种欲望。而受害者往往被施暴者“操控”,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美国家庭暴力研究所的心理学家莱诺·沃克曾采访过1500名家暴受害者,并整理出了一个暴力形成周期:第一步,构建紧张压力——因为日常生活矛盾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26期2019-01-16

  • 从“心”看家暴
    能的心理帮助。施暴者有四种类型容易施暴的人分为四种类型:冲动型 这种性格的人遇事爱冲动,遇到与配偶有分歧时,不能以理服人,而是谩骂、恐吓,甚至以暴力威胁。阴鸷型 他们的“专制”观念严重,认为配偶就得听自己的,只要配偶有一点不顺自己的意,或者自己不高兴,就可以用暴力拿配偶出气。怀疑型 这种性格的人对配偶不信任,总是怀疑配偶有外遇,为此而施以暴力。性畸形型 施暴者性功能不健全,为了不让配偶离开自己,便会产生畸形心理,通过暴力来征服配偶。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可以说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8年9期2018-10-12

  • 家暴后自残的老公
    会不自觉地吸引施暴者,或者说为什么施暴者会找上门来,两人形成配对。如果你是这种情况,要想挣脱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救,离开施暴者;同时,配合治疗创伤,自我成长—那将是艰苦而漫长的。仅仅离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见到一些被解救的受害者,日后又重新回到施暴者的身边,或者是下一次结婚的对象,仍然是一个施暴者;甚至严重受虐倾向的人,能把一个原本不暴力的人激怒,将其“培养”成施暴者。如果你并非来自暴力家庭,而是因为婚前对老公了解不深,没有发现他的暴力倾向,或者当时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8年8期2018-08-06

  • 流浪与追寻:石黑一雄的人文关怀
    状态,探讨战争施暴者的创伤及责任,揭示了日本对于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从而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文关怀。关键词:施暴者;遗忘;创伤2017年10月5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获奖理由是“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与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学移民三杰”。石黑一雄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2018-07-21

  • 职专校园暴力受暴者的心理评估
    暴力防控以控制施暴者来减少校园暴力为中心,强调事后的惩罚性干预,造成校园暴力防控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对校园暴力受暴者进行心理评估,提升受暴者自救能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职专校园暴力问题。一、职专校园暴力对受暴者的危害(一)受暴者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乃至对人生价值观影响受暴者除了承受身体伤害和因暴力事件产生生活状态变化外,更要承受心理伤害导致自残等隐性行为对受暴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受暴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極坏影响,受暴者因暴力事件而对校园安全产生怀疑,受暴者认

    神州·中旬刊 2018年6期2018-06-27

  • 论家庭暴力案件调解筛查制度的构建
    的现实危险,被施暴者的权利损害进一步扩大,而施暴者的权力得到维护并成为调解制度最大的“获利者”,调解对于家庭暴力案件解决的实效全无[1](p43-69)。基于此,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在家庭暴力案件调解适用的“度”是什么?调解是否可以不假思索而直接被强制适用于任何家庭暴力案件?家庭暴力案件调解的适用能否最终实现修复受损社会关系和保护被施暴者权益之间的平衡?一、家庭暴力案件调解的问题性特征(一)当事人之间的权力结构不平衡调解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为双方自愿。在

    理论月刊 2018年4期2018-03-08

  • 别再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潘汉雯(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近几年,网络暴力现象层出不穷,很多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受到伤害。这些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显得迫在眉睫。18年年初,成都的“摔狗门”事件自在网络上发布以来一直热度不减。成都女孩走失了一条柯基。走失的柯基辗转到了何某手里。因索取报酬不成,两人起了争执。旦旦在网络上公布了何某的电话姓名等隐私信息。一时间,何某成为人肉对象,频繁接到骚扰威胁电话,矛盾再一次升级。

    山西青年 2018年8期2018-01-25

  • 我国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与治理*
    视。长此以往,施暴者没能得到教育或惩治,变得更加漠视法律,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而被施暴的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受到校园暴力的经历将成为其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对其成长甚至性格的构成都会造成影响。因此探索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及惩治机制十分有必要。一、我国校园欺凌背后成因校园暴力是施暴者恃强凌弱的体现,校园暴力现象的频发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施暴者受到的惩罚有限。很多学生在遭到校园暴力后选择沉默,施暴者没能受到相应使得暴力行为愈演愈烈。即使学校

    法制博览 2018年17期2018-01-22

  • 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构建
    防,本文认为从施暴者的犯罪心理角度分析,对于建立和完善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校园暴力 施暴者 犯罪心理作者简介:林友鑫,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025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校园暴力是一个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的现象。挪威的丹·奥维斯(Dan Olweus)最先关注了校园暴力受害者,并在挪威开展了校园暴力犯罪与平时不良行为的关系。美国的卡特丽娜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0期2017-04-18

  • 教育法律要赋予学校必要的惩戒权
    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不可能一下子就从一个正常的学生突然转变成暴力行为的实施者。青少年犯罪预控的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大都是从不良行为逐渐发展到严重不良行为,最后才发展为大肆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同时还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中国德育 2017年5期2017-03-29

  • 面对暴力碾压前的预备性训练
    毫无兴趣,但是施暴者本身却必须处于一种充满情感情绪的场景和节奏之中。因为,暴力——以人杀人(或它的较低版本,以人殴打人),必然是一种对施暴者充满了意义的事件。这过于浓郁的人的气味,恰恰是暴力这块巨型花岗岩内部深处的一道裂隙,我深潜到近乎无人的深处,所要找到的秘密就在于此。这裂隙看似只是针眼,但从中却是豁然洞开了一个自由的宇宙。在此,面对暴力的策略变得相当具体。面对暴力,即使它对你这个作为人的存在毫无兴趣,只是像儿童撕碎一张纸一样想把你撕碎,你也有机会加以反

    读读书 2016年4期2017-03-27

  • 俄施行新反家暴法后家暴数量骤增
    律实施后,由于施暴者不会受到法律处罚,因此家暴数量进一步增加。这是令人担心的。”据悉,该修正案于7日正式通过。新法律规定,未造成严重肢体伤害的首次家暴行为,将不再被视为刑事犯罪,而被视为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施暴者将被处以5000-30000卢布(约合人民币590-3541元)不等的罚金,或行政拘留15天,或处以60-120小时的义务劳动。但若在1年之内再次实施家暴行为,则将被视为刑事案件。对于造成严重肢体伤害的,例如殴打致骨折等,仍要被判刑。与之前的法律相

    环球时报 2017-02-132017-02-13

  • 施暴者的心理剖析
    家暴问题而言,施暴者的攻击有一定的指向性,多针对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妻子等家庭成员,并非针对所有人,在外人看来是彬彬有礼的儒雅人士,以至很多家暴问题都不为人知,部分原因便在于除了本我之外,还同时存在“自我”和“超我”的约束。这里的“自我”对内应付“本我”的需要并受到“超我”的管制,遵循“现实原则”且适应外部的现实世界,而“超我”则依据好坏进行批判。当上述三种心理结构无法协调、和谐存在时就会出现各种精神和行为问题,家暴便是其一。心理理论侧重于剖析个体的心理特点

    大众健康 2016年5期2016-08-03

  • 结合《反家庭暴力法》谈家庭暴力的惩治
    的暴力行为,即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存在特定的亲属身份关系,一般为配偶、父母、子女,多以妇女、未成年人、老人为受害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女人对男人的家庭暴力也频频发生。(二)隐蔽性因家庭暴力发生在特定的家庭成员之间,加之受人们的思想观念、家庭的伦理道德、社会的评价所影响,受害者往往顾及家庭耻于向有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反映且有时会刻意隐瞒。(三)反复性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客观上纵容了施暴者,在施暴者得到某种快感和满足却又没有惩罚时,导致了家庭暴力的反复发

    商 2016年25期2016-07-29

  •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分析
    从个体层面,对施暴者暴力行为本身进行分析,从行为发生的各个环节分析施暴者的状态,希望能缓解校园暴力问题。关键词 校园暴力 施暴者 施暴行为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1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校园问题层出不穷,其中青少年校园暴力现象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据人民网调査,仅2015年7月15日至20日一周内,就有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被围殴致死事件、江苏初二学生晚自习后被暴打致死事件、广东14岁女孩遭欺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4期2016-06-25

  • 浅析家庭暴力
    词:家庭暴力;施暴者;家暴根源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例子,这则案例的主人公张某,个子小小的,也很瘦,她的经历,更像是一种来自地狱的折磨。婚外恋情、家暴、抑郁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瘦小的姑娘身上。她的男友第一次告诉张某他是个有家室的人,张某内心震惊、愤恨,于是向男友刘某提出了分手,可是,这时的刘某第一次打了她,她躺在地上,被打的气息奄奄,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她的男友忏悔,她原谅了刘某。从此,她的生活里变充满了黑暗,男友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经常打骂她,让她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6年1期2016-05-30

  • 从“心”看“家暴”谁是赢家?(上)
    面的原因,既有施暴者方面的,也有受暴者方面的。首先是施暴者的心理原因。家庭暴力首先存在施暴者方面的心理原因。有的施暴者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有的施暴者心理严重自卑,有的施暴者心理非常脆弱,有的施暴者心理异常焦虑,有的施暴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的施暴者内心有一些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于是,就会通过施暴给对方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心理动因,就可能是各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第一个案例中的丈夫就是这样。不难理解,内心真正有自尊感、安全

    科学养生 2016年4期2016-04-14

  • 《反家庭暴力法》对受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
    法;家庭暴力;施暴者;受害妇女家庭幸福是推进中国梦从愿景走向现实的坚实后盾,家庭幸福不仅关系公民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然而,深受“男权统治”与“夫权支配”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家庭暴力这一社会毒瘤严重破坏了现代中国小家庭的幸福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阻碍实现中国梦的绊脚石。2011年李阳“家暴门”事件,2015年2月末河南新乡某农村一男子家暴将妻子双眼挖去,2015年3月1日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的妻子称常年遭受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家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3-16

  • 同居遭遇暴力,我该怎么办?
    上的保障,了解施暴者和受虐者的心理,也可以更好地预防家暴的发生。施暴者的不安全感缺失容易诱发家暴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多为男性。导致男性施暴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女性做得不够好,而是各种社会因素与施暴者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安全感的缺失就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对于同居双方来说,性和爱是密不可分的。表面的性要求下,可能有着更重要的需要被忽略了,那就是:希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安全感的需要,性让同居双方感受到“他/她爱我”。因而本案中的性拒绝就成了家暴的导火索。施暴

    恋爱婚姻家庭 2016年3期2016-02-25

  • 家庭暴力“心”解读
    的原因。首先是施暴者的心理原因施暴者多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有的施暴者心理严重自卑,有的施暴者心理非常脆弱,有的施暴者心理异常焦虑,有的施暴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的施暴者内心有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等。于是,就会通过施暴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就可能是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碍。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调节冲突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等。他们能力所限就容易施暴。其实,在他们威风赫赫的外表下,有着一个混乱的自我

    家庭医学 2015年6期2015-07-03

  • 远离家庭暴力
    :伤痕、衣物、施暴者的凶器等等。5.寻求帮助。与亲友讨论,得到他们的支持;及时咨询有关法律或救助机构,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制止家庭暴力。她为什么不离开?虽然家庭暴力存在于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但丈夫对妻子的施暴还是最主要的形式。为什么这些受虐的妇女不离开,还继续留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呢?原因有:1.被动接受。一般来说,女性被打会经历三个阶段:震惊,讨好,被动接受。最后当家暴屡次发生时,她们会感到无望无助,躲到一边自责,也渐渐失去希望,让挨打成为习惯。2.投射认

    检察风云 2014年24期2014-12-13

  • 是谁在施暴
    盾中煎熬着……施暴者的类型在大众眼中常认为施暴者是冷酷无情的人,这其实只是一类施暴者。还有些施暴者在施暴之前、之时和之后都伴有强烈的情感,如恨、嫉妒、愤怒、内疚、无助等,只是这些情感最终都导致攻击性很强的暴力行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克森,选择了200对有婚姻暴力的夫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长期追踪。研究人员定期访问这些夫妻,并在他们身上装了心理反馈仪器,以测量他们的血压、心跳。研究结果发现,施暴者可归纳成三类:1.普通型:偶尔情绪失控,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

    检察风云 2014年23期2014-05-05

  • 不在现场的“施暴者
    光不在现场的“施暴者”文/晨光在一场疯狂混乱的群殴过后,一位根本没有到过现场的年轻人李胜利为何会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他又为何会被受害者夫妇从众多的照片中一眼指出并确认?2014年7月,在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检察院侦监科检察官抽丝剥茧般耐心细致的侦查下,终于还原了一起离奇曲折案件的本末,归还了无辜者李胜利一份久等的清白。2014年3月4日,文峰区检察院接到一份来自公安机关的案卷材料,对涉嫌寻衅滋事罪的张森、李胜利、刘遥、刘远、纪冰等五名犯罪嫌疑人提请批准逮捕。

    检察风云 2014年19期2014-05-04

  • 警察处理家庭暴力案件询问技巧浅探
    同步工作;询问施暴者时要识别危险信号排除危险因素,并注意平息其情绪、表明警方立场;询问小孩时要判断其处境并安抚其心理。警察;家庭暴力;询问;技巧;探析家庭暴力虽然发生在私密空间,但完全超出了“家庭私事”的范围,是一个社会问题、人权问题。家庭暴力十分复杂,往往需要社会多机构合作才能彻底解决。警察作为一支特殊的力量,在家庭暴力的防治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效果如何,对整个家庭暴力的防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当前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4-12

  • 妇联在防治家庭暴力中的作用研究——重庆市某区妇联防治家庭暴力情况调查报告
    庭暴力。(二)施暴者的基本情况1.施暴者的性别情况从统计数据可见,近两年前来该区妇联投诉的家庭暴力纠纷共计171件,施暴者均为男性。与此相对应,受害者均为女性,即占受害人总数100%。表1 近两年某区妇联处理的家庭暴力纠纷数量(件)2.施暴者的年龄情况从本次调研统计的结果看,在近两年区妇联处理的共171件家庭暴力纠纷中,施暴者主要集中在26—35岁,处于该年龄段的施暴者高达100件,占施暴者总数的58.48%;而位居第二的年龄段为36—49岁(54件),占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1-29

  • 《反家庭暴力法》呼之欲出
    和经济控制,对施暴者将采取教育、矫治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刑事和经济处罚之外,对施暴者要通过矫治、教育和心理辅导来进行疏导,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等等。目前,各地还处于试点当中的“人身保护令”可能将是法律的最大亮点。这一做法参考了国外的经验,即施暴者在限定时间内除不得对申请者继续实施暴力外,还禁止利用电话、信件、网络等方式骚扰申请者。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4期20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