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舱

  • 护航神舟回家的高科技
    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20多年来,中国已圆满完成了10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3年6月4日,神舟返回舱内,在中国空间站“出差”186天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踏上回家路(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随着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神舟”这个名字就响彻了神州大地。作为护航航天员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20余年间,神舟飞船站好每一班岗,圆满完成了每一次任务。是什么让神舟飞船如此“靠谱”?它有哪些“奇怪”的构成,又是怎样长成的呢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8期2023-08-23

  • 科技馆里学航天
    宝——神舟一号返回舱。它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启航。1992年9月,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飛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从1992年立项开始

    航空世界 2023年1期2023-05-30

  • 航天员如何从天上“下班回家”
    难?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回到地球,返回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在东风着陆场,飞船可能着陆在地貌复杂的地域,比如山地、沙漠、盐碱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过程中可能遭遇复杂天气现象,如刮风、下雪、起沙尘等。这些复杂情况叠加在一起,格外增加了搜索任务的难度。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是东风着陆场首次迎接在冬季夜间执行搜救任务的挑战。由于直升机的快捷性,航天员搜救任务均以直升机为主。白天执行搜救任务,机上搜救队员很容易发现目标,而夜间靠目视是看不到返回舱的,必须借助微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3年3期2023-04-06

  • “神十四”顺利返回背后有哪些科技力量?
    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是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的首次返回任务,也是载人飞船首次在冬季夜间返回东风着陆场。任务延续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以来的技术状态,使用快速返回模式,返回绕飞地球从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缩短近20小时。相较于此前的任务,低温与暗夜是本次任务的两大挑战。面对考验,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多项技术方法,为神舟十四号乘组顺利回家保驾护航。热控系统让航天员回家旅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3年2期2023-02-15

  • 惊险『回家路』
    轨道舱,中段是返回舱,后部是推进舱。在降轨之前,轨道舱和返回舱将首先进行分离。随后发动机开机,飞船从393 千米的高度逐步下降。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飞船要完成推进舱与返回舱的分离,随后返回舱进入返回轨道。进入大气层时,以超高速下坠的返回舱会产生激波,其表面与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和烧蚀状态,热量不易散发,进而形成一个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也就是说,返回舱被一层高温的等离子体包围着。而等离子体具有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这就造成了飞船与地面控制人员无法进行通信,

    科学24小时 2022年10期2022-11-11

  • 生死时速 ——重返地球的科学
    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返回时长从原来的28个小时左右,压缩到了9个多小时。该返回时间仅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时间的七分之一左右,这就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快速返回”技术,也是我国航天员历史上的首次尝试。本期“锐·聚焦”栏目将目光锁定人类重返地球的技术,重温那些承载着航天追梦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瞬间!回家,永远是最美好的事情!宇航员返回地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即任务返回和紧急返回。任务返回是指宇航员完成任务后,按计划和飞行时序返

    科学24小时 2022年10期2022-10-11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结束了6个月的“太空出差”,成了我国有史以来在轨任务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在神舟十三号的着陆过程中,采用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领先的技术——离地1米高精度反推着陆技术。在这一技术的帮助下,神舟十三号着陆后,以极为平稳的姿态直立于地表。皮小丫4月26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其搭载的作物種子、 8K高清影像存储卡、纪念邮品等均顺利出舱。

    格言·校园版 2022年19期2022-07-04

  • “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回家
    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9时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黑障区”是令人揪心的一段旅程。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周围空气激烈摩擦,形成一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5期2022-06-06

  • 华丰公司宇航火工品准确作用 保障神舟十四平安返航
    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返回地面。华丰公司分离推杆、爆炸螺栓和两型点火药盒共48 件宇航火工品参与返航保障任务,在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着陆前返回舱抛防热大底三个关键阶段首先作用、精准做功,圆满完成本次护航使命。这是华丰公司宇航火工品本年度第6 次为天宫空间站建设发挥保障作用,也是成功助力第9 次载人航天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兵工人应有的贡献。

    中国军转民 2022年23期2022-03-14

  • 从高中物理看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
    二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之后推进舱在坠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烧毁,而返回舱则会调整姿态,按照精确的轨迹进入大气层.造成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就是返回舱拥有周全的隔热措施:舱体外覆盖了大量隔热耐磨涂层.它可以像水发生汽化时吸热一样,在高温中发生熔化、汽化甚至化学变化带走大量的热.此外这种材料被烧蚀后会形成一层隔热效果极好的碳层,这里需要强调一下,隔热好并非指材料的比热容大,而是指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差,物理上会用导热系数描述材料的导热属性,其单位是W·(

    高中数理化 2022年2期2022-02-22

  • 神舟十二号荣耀归来
    风着陆场着陆。返回舱要以固定的再入角进入大气,再入角太大会导致返回舱外部温度过高,再入角太小又会直接飞出大气层。因此,飞船轨道设计团队精心设计了返回轨道方案,加入了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来帮助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根据实时位置、气动参数、瞄准点偏差等自主计算并维持再入轨迹,以适应落点的变化以及轨道变化范围大的特点,保证返回的“轨道”丝毫不差。怎样的返回“姿势”更舒适返回舱为上窄下宽的设计,在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以后,返回舱会利用自身装配的发动机进行姿态调整,变成大底朝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21年11期2021-12-27

  • 长春光机所研制设备 助力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成功着陆
    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載人飞船返回舱着陆过程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机载光电搜索设备在任务执行中第一时间搜索、识别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并获得返回舱回落过程清晰图像,为实现返回舱定位提供了重要数据,保障返回舱回收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李晓静)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11期2021-11-12

  • 面向降落伞高空开伞的充气式钝锥阻力体气动构型仿真研究
    箭平台难以满足返回舱外形尺寸需求,不能准确模拟降落伞的开伞环境,尤其是开伞尾流环境;而大型火箭平台成本较高,会造成资源浪费。考虑到柔性充气可展开结构包装体积小、重量轻,且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应用越来越多,为兼顾成本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小型火箭+充气可展开变构型结构方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技术途径。本文提出在某型低成本小火箭构型上分别增加充气环和充气裙锥两种变构型方案,采用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 方程方法分析这两种变构型的流场特征,并与返回舱和火箭尾流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21年5期2021-11-09

  •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热控设计优化研究
    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气层,同近地轨道载人飞船返回舱以第一宇宙速度返回相比,再入速度更高,返回舱面临高气动热流密度导致返回再入过程温度升高问题[2-3]。为保证高热流密度气动热环境下返回舱结构、设备及空气的温度满足设备结构温度要求及载人热环境指标要求[4],返回舱外部需采用各类防热结构隔离气动热影响以控制返回舱温升[5]。返回舱多采用钝头体外形[6]、烧蚀型防热结构、跳跃式再入轨道等措施以适应高热流密度气动热环境,典型如“探测器6号”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1年4期2021-09-18

  • 新一代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缓冲过程仿真研究
    点。在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缓冲方面,缓冲气囊以其高可靠性、良好缓冲性能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在各国研制的载人飞船返回舱上被广泛应用[3-4]。现有缓冲气囊结构型式主要有密闭式、排气式和组合式[5-7],其中组合式气囊是由排气式和密闭式联合组成的气囊系统,它能克服单独密闭式气囊和排气式气囊的缺点,提高系统的抗侧翻或内陷能力,增强气囊缓冲系统的地貌条件适应性[8]。组合式气囊着陆缓冲时,排气式气囊首先受到压缩,动能转化为气体内能,达到排气触发条件时,排气式气囊的排气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1年2期2021-06-13

  • 神舟回家,一场高水平的特技表演
    跑步速度在飞船返回舱降落时,其搭载的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若一瞬间全部打开,降落伞就会被空气崩破。因此,设计师们为飞船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打开两个串联的引导伞,再由引导伞拉出一顶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1200平方米的主伞。这一系列动作成功将飞船返回舱从高铁的速度降到普通人跑步的速度。为了防止减速伞和主伞张开瞬间所承受的力过大,减速伞和主伞均采用了收口技术。让1200平方米的大伞分阶段张开的措施,还可保证整个开伞过程的过

    学苑创造·B版 2021年12期2021-01-03

  • 奇妙的柔性返回舱
    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后者又被称为柔性返回舱。它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返回”上了天的飞船,有时一去不返,有时却得返回地球——尽管比例不大。这些需要返回的飞船,或带着样品,或带着航天员......总之,要返回地球,上天时飞船里就需要预先带一个东西,那就是返回舱。從地球飞到太空非常难,需要巨大的火箭帮忙推一把,这是为了克服地球引力。但是,从太空再返回地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你要说了:飞回来,靠地球引力就行,有什么难的?其实,没那么简单。飞船进入大气

    学与玩 2020年8期2020-09-29

  •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回到“娘家”
    返回舱运输车队驶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新闻:5 月8 日中午,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区平安着陆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队立即对返回舱进行了现场处置,并利用蟒式全地形履带车连夜将返回舱运出沙漠。5 月15 日,返回舱顺利运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在此举行了欢迎及交接仪式。解读:返回舱平安着陆后,想要回到阔别多日的“娘家”并不容易,而是经历了一段颇为周折的旅程。返回舱有着容易搜不容易运的特点,它的体积、质量约是神舟飞船的两倍,而且它的质

    太空探索 2020年6期2020-06-22

  • 试验船返回亲历记
    ,服务舱冲天,返回舱对地,两者分离。服务舱飘了出去,渐渐离开亲人,恋恋不舍。返回舱建立配平攻角姿态,跨进中国边境,从喀什与和田中间俯冲进来,投入祖国怀抱。“发现目标!”“发现目标!”位于甘肃的两部雷达相继捕获跟踪返回舱。欢迎队伍在壮大。▲ 运八-C 运输机▲ 三具主伞为返回舱减速返回舱跨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里木盆地东北角上空,急速下降至120 公里高度,钻入大气层。返回舱在高速下降,大气在拼命阻挡,返回舱大底在与大气激烈摩擦,产生巨大热量,耐受的热流比神

    太空探索 2020年6期2020-06-22

  • 日本隼鸟-2完成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
    busa-2)返回舱当天在澳大利亚南部着陆。该机构将对返回舱可能携带的微量小行星样品进行研究。隼鸟-2 探测器于2014 年12 月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2018 年6 月飞抵距离地球约3×108km 的目标小行星龙宫(Ryugu)附近之后,开始进行多项科学考察。“龙宫”直径约1 千米,它被认为含水和有机物,与约46 亿年前地球诞生时的状态相近。“龙宫”在日语里是指日本民间传说中海龙王在海底的住所,曾有一位渔民去往这个神奇与美丽的场所并带回

    国际太空 2020年12期2020-02-04

  • 返回舱着陆姿态和动力响应的DEM-FEM耦合分析
    顺迎摘要:針对返回舱安全着陆问题,采用陆面颗粒离散元模型(discrete element model, DEM)与返回舱壳体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相耦合的方法,对返回舱回收着陆过程的动力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分析讨论垂直和倾斜2种着陆姿态的返回舱结构应力分布,从冲击能量的角度讨论陆面颗粒对其缓冲作用。对影响返回舱回弹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结果认为:陆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9年4期2019-12-20

  • 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待援段换热性能研究
    引言载人飞船返回舱是航天员返回过程中执行关键指令和维持着陆待援段生活的舱段,需具备较舒适的温湿度环境条件,满足航天员在舱内的生活需求,等待地面回收人员辅助出舱。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的气动加热会抬升返回舱结构和舱内空气的温度,由于返回舱热容较大,短时间待援时舱内温度主要受舱体热容影响;随着待援时间的延长和舱体结构温度的降低,周围环境条件和返回舱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性能将成为影响返回舱内温湿度环境的关键因素。而由于返回舱结构的复杂性、各种换热途径同时存在以及关键参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8年6期2018-12-19

  • 飞船降落伞揭秘
    同样是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的关键装置。返回舱闯过热障难关,继续下降到距离地面10千米高度时,虽然这时的速度已经在大气阻力作用下大大降低,但仍达到 200米/秒左右,这就需要降落伞来完成最后减速。如果返回舱没有安装降落伞,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例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后,虽然乘员舱保持完整,航天员也还活着,但乘员舱在下降过程中高速撞击海平面解体,造成航天员全部遇难。降落伞是载人飞船返回时重要的减速装置,它不仅可以降低返回舱的下降

    军事文摘 2018年22期2018-11-22

  • 返回舱着水冲击过载近似模型建模与分析
    94)载人飞船返回舱可以采取海上回收方式回收,返回舱着水时,舱体及乘员将承受冲击过载[1]。实践和分析表明,返回舱着水过程出现的冲击过载可能对乘员造成伤害[2]。阿波罗12号在与水面碰撞时姿态偏离5.5°~7.5°,导致15倍重力加速度(15gn)的着水冲击过载(“阿波罗”所有飞行任务中最严重的),舱壁上的一台摄像机脱落,将一名航天员头部砸伤[3-4]。高出允许范围的冲击载荷会威胁到航天员的安全,关系到任务的成败,因此在飞船设计阶段需要对该过程的特性有足够

    航天器工程 2018年3期2018-07-06

  • 飞船降落伞揭秘
    同样是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球的关键装置。返回舱闯过热障难关,继续下降到距离地面10千米高度时,虽然这时的速度已经在大气阻力作用下大大降低,但仍达到200米/秒左右 ,这就需要降落伞来完成最后减速。如果返回舱没有安装降落伞,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例如,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后,虽然乘员舱保持完整,航天员也还活着,但乘员舱在下降过程中高速撞击海平面解体,造成航天员全部遇难。降落伞是载人飞船返回时重要的减速装置,它不仅可以降低返回舱的下降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8年11期2018-01-24

  • 上面级-返回舱分离在线辨识技术研究与实践
    王传魁上面级-返回舱分离在线辨识技术研究与实践张利宾,刘 欣,顾伟军,郭 源,焉 彬,王传魁(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6)对多用途飞船返回舱与上面级未正常分离而造成的落区安全问题,提出上面级与返回舱分离与否的在线辨识方案。首先介绍了在线辨识基本原理,随后给出了基于姿态控制发动机连续推力激励的在线辨识算法,最后进行了数学仿真和飞行试验。在线辨识得到的角速度增量比值(K=2.895 642)与数学仿真结果(K=2.853 954)相符,说明返回舱

    载人航天 2017年5期2017-10-18

  • 飞船返回舱着水数值模拟研究
    8307)飞船返回舱着水数值模拟研究李 旦,赵廷渝,王永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飞行技术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作为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飞船返回是否成功是载人航天任务成败的标志。基于显式积分有限元软件LS-DYNA与SPH(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返回舱着水冲击过程,首先建立返回舱垂直与倾斜18度两种工况的着水模型,计算处理得到返回舱着水速度、加速度、俯仰角与粒子有效应力云图等着水冲击响应参数,然后对比分析两种工况的计算结果,得出:当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5期2017-10-16

  • 返回舱再入过程密封舱气体泄漏计算研究
    建贺,李志杰返回舱再入过程密封舱气体泄漏计算研究黄震,赵建贺,李志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北京 100094)为分析返回舱再入过程中密封舱漏孔内外压差,并对漏孔变流量充气过程进行研究,采用离散化分析方法将返回舱再入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针对容积为14 m3的密封舱和面积为10cm2的漏孔,计算并获得了密封舱内外压差、漏孔质量流率、漏孔流速等参数在50~5km范围内随高度下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度5km开伞时刻,漏孔质量流率达到最大值0.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7年4期2017-10-13

  • 返回舱再入过程中烧蚀影响研究
    100074)返回舱再入过程中烧蚀影响研究徐国武*, 杨云军, 周伟江(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74)返回舱再入过程中,气动外形随着防热材料的烧蚀后退逐渐发生改变,可能对返回舱的再入性能带来不利反应。笔者前期对类联盟号返回舱在再入末段单个弹道点开展过烧蚀对配平特性的影响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烧蚀潜在的影响,通过烧蚀模型和吸热机理对类联盟号返回舱进行材料烧蚀计算,获得再入过程中4个不同时刻的烧蚀外形,它们的最大烧蚀量分别为2.3 mm、7.8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5

  • 基于数值模拟计算的返回舱再入黑障特性分析
    数值模拟计算的返回舱再入黑障特性分析张勇强,张 烨,魏永辉,李金逵,孙玉柱(解放军63788部队, 陕西 渭南 714000)为了研究返回舱再入黑障区等离子鞘套的特性,利用FASTRAN软件对返回舱再入黑障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返回舱周围流场和气体电离等参数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返回舱再入段由于进行高超声速飞行,气体的压缩形成强的弓体激波,激波层内气体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气体发生电离,产生NO+离子和电子等带电体,形成了包覆在返回舱周围的等离子鞘套。通

    现代雷达 2016年11期2016-12-16

  • 中国 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
    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13时59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并向任务总指挥部报告了情况。神舟十一号飞船于10月17日7时30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2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进行了为期30天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完成了一系列空

    新民周刊 2016年46期2016-12-01

  •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2016年6月26日15:41,由长征-7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简称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该缩比返回舱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此次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空探测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1 缩比返回舱任务概述任务目标多用途飞船返回舱是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的关键

    国际太空 2016年7期2016-09-02

  • 长七返回舱透露三大技术亮点
    长七搭载的返回舱26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简称长七)25日晚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26日下午4时左右长七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成功着陆。如果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的序幕,那么它所搭载的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则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未来一代载人飞船的雏形。《环球时报》记者26日采访多位专家,对此次返回舱的几大技术亮点进行了解读。 新外形返回舱首次亮相 据介绍

    环球时报 2016-06-272016-06-27

  • 返回舱垂直自由入水砰击过程的数值模拟
    100191)返回舱垂直自由入水砰击过程的数值模拟李少伟1屈秋林2刘沛清2周丹杰1(1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4)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文章数值研究返回舱垂直自由入水砰击过程中水气流场与返回舱运动之间的动力学与运动学耦合问题。水气两相流的流动方程选为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 (URANS)方程和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返回舱的运动方程选为刚体的一维平动方程,水气交界面的追踪采用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5年5期2015-05-10

  • 轻小型再入飞行器发展研究
    型弹道式返回的返回舱进行介绍,包括美国的星尘号、起源号及日本的隼鸟号。2.1 星尘号返回舱星尘号探测器任务是美国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一项行星际探测任务。2006年1月15日,星尘号探测器返回舱成功着陆在犹他州的试验着陆区(UTTR)。星尘号探测任务实现了首次收集彗星尘埃并将样品返回地球,也是继阿波罗计划以后美国第二个取回地外天体物质样品的项目。星尘号探测器采用由洛马(Lockheed Martin)公司开发的空间探测器(Space Prob

    航天器工程 2014年6期2014-12-28

  • 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73)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张大鹏,雷勇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73)为分析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问题,首先建立包括返回舱及着陆土壤在内的全柔体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利用“神舟号”载人飞船着陆冲击试验数据对土壤模型进行修正;然后利用非线性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对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典型着陆工况计算,得到了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姿态变化、应力分布、关键点加速度响应曲线及冲击能量分配等。仿真

    深空探测学报 2014年2期2014-03-06

  • 巡天使者踏云归
    乘坐的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在他们长达13000千米的回家“路上”,守候着成千上万的护卫者。本文作者就是多次在飞船着陆场迎接航天员归来的工程管理人员,请看他从回收现场发回的记实报道。天公作美我国主着陆场地处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今年入夏以来,这里雨水充沛,草明显比往年高。2012年6月下旬,连下几天大雨,间有雷电天气。大家纷纷担心,6月29日神舟九号就要返回,是否需要启用用于气象备份的副着陆场。好在气象部门报告:从天气趋势分析,飞船返回当天

    太空探索 2012年8期2012-07-13

  • 载人飞船返回舱再入着陆力学环境防护技术改进
    ”系列飞船,其返回舱均为弹道-升力式返回航天器[2]。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采用升力式再入的载人航天器是将于2010年退役的美国航天飞机。因此,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弹道-升力式再入加降落伞着陆仍将是载人航天器再入着陆的主要方式。本文针对此类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再入和着陆过程中经历的力学环境及其乘员和舱载仪器设备的防护措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2 再入和着陆过程中的力学环境弹道-升力式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再入和着陆过程中经历的力学环境主要包括气动减速过载和着陆冲击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0年5期2010-07-18

  • 宇宙飞船的“避火衣”
    降低.宇宙飞船返回舱最后是以3.5 m/s 左右的速度软着陆的.庞大的航天飞机降落到地面时的速度要比宇宙飞船返回舱大得多,因此它需要一条特殊的长跑道,在离地面150 m时起落架放下,航天飞机最后是以 90 m/s 左右的速度冲上跑道,滑行约1 500 m后停下.在浓密的大气层中,速度极快的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它们的外壁由于与空气激烈摩擦,要产生大量的热,机头温度可以达到1 000℃甚至3 000 ℃,整个机身变成一个炽热耀眼的火球(就像我们经常看到的火流星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8年11期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