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秆

  • 玉米矮秆基因及调控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关[3-5]。矮秆作为作物株高性状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抗倒性、株型紧凑、群体光合利用率高及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特点。以小麦和水稻矮化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了全球粮食产量的飞跃,解决了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而引发的粮食危机[6]。本文综述了调控玉米矮秆的QTL/基因及分子机制,旨在展望现代生物技术在矮秆玉米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发展前景,以期为玉米矮秆遗传育种提供参考。1 玉米矮化育种过程1935 年,EMERSON 发现玉米矮秆基因br2。b

    北方农业学报 2023年5期2023-12-29

  • 45份青海春小麦品种矮秆基因检测及效应分析
    -4]。合理利用矮秆基因,深入分析其遗传效应,有利于促进矮秆基因的多元利用,实现小麦增产。自1999年Peng等[5]发现并克隆了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后,目前已鉴定出26个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加速小麦育种进程,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育种中[6]。Ellis等[7-8]不仅设计出可以精确检测Rht-B1b和Rht-D1b基因的STS引物,也开发出与Rht4、Rht5、Rht8等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麦类作物学报 2023年10期2023-10-11

  •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不同混种方式及增产作用研究初探
    著[18];二棱矮秆品种‘82-1’混种多棱高秆品种‘保大麦14 号’最佳基本苗比例为6:4(种子重量比≈7:3),比单种增产1%~13.9%[19-20]。同时,混种还能减轻病害发生率,大麦和小麦连续2 年混作比单作控制根腐病和茎腐病的效果显著提高[21];不同小麦品种混种,能降低锈病病情指数,防效达57.7%[22];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防效达1.23%~56.65%[23]。作物混种存在增产潜力,但不同品种竞争力存在差异,导致各品种在不同组合下产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20期2023-07-27

  • 一份矮秆玉米表型鉴定和基因初步定位
    倒折而造成减产,矮秆玉米的增产性得益于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适宜高密度种植和群体光合利用率高。因此,育种家提出,玉米的理想株型是指中秆或者中矮秆、叶面积适中、叶夹角小、穗型好、茎秆坚韧等特点[3-4],培育出矮秆、高产密植的玉米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5]。20世纪60年代以后,矮秆和半矮秆的使用极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并且爆发了农业生产的第一次“绿色革命”。1935年Emerson发现的玉米矮秆基因br2是目前研究与使用最广泛的玉米矮生基因[6-

    华北农学报 2023年2期2023-05-15

  • 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50035)利用矮秆基因调节株高是培育高产小麦品种的重要途径[1],同时,矮秆基因还可以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抗旱性和产量[2-3]。小麦矮秆基因大致分为三类:D-草丛型矮生基因、Us -单茎矮生基因和Rht基因[4]。目前,已被发掘并命名的矮秆基因有24个。其中,被广泛应用的矮秆基因主要是来自农林10号和赤小麦的Rht1(Rht-B1b)、Rht2(Rht-D1b)和Rht8、Rht9[5-7]。Rht-B1b、Rht-D1b和Rht8基因分别位于4BS

    麦类作物学报 2023年4期2023-04-25

  • 油菜矮秆相关基因定位克隆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使损失更加严重。矮秆及半矮秆株型油菜品系选育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和收获指数[2]。作物矮化大多与植物激素生物合成或信号转导途径有关,其中与赤霉素(gibberellin,GA)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相关的研究较多,与生长素(auxin)相关的研究比较少[3]。在小麦和水稻中,研究人员已成功分离、克隆出矮秆基因并将其应用在育种中,取得了“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4~6]。目前,科研工作者已发现和创制了多个油菜矮秆材料,并对部分

    生命科学研究 2022年5期2022-11-16

  • 谷子矮秆突变体si-dw4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测序的完成及一些矮秆早熟品种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也为谷子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我国对于谷子矮化机理的研究起歩较晚,前期主要是对谷子矮化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和生理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人员才陆续开始对谷子矮化基因进行定位、克隆等研究。高俊华等报道了一个谷子矮秆突变体安矮3号,并将突变基因定位在谷子3号染色体上。钱继岳通过对47份谷子矮秆材料中矮秆基因的等位性分析,发现获得的58个矮秆杂交组合中有45个组合含有非等位基因,7个组合含有等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18期2022-10-17

  • 矮秆基因在中国不同麦区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害具有重要意义。矮秆基因可降低株高,减少倒伏的发生,提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目前小麦中共有24个矮秆基因(~)被命名。在中国分布最广泛的矮秆基因有4个,分别为4BS染色体上的()、4DS染色体上的()、2DS染色体上的以及6AL染色体上的。研究发现,小麦株高与赤霉病抗性呈显著正相关,即矮秆基因型材料的赤霉病抗性通常低于野生型材料。Buerstmayr等研究报道,大约40%的株高QTL与赤霉病抗性相关QTL共定位。、和基因位点被共定位到多个赤霉病抗性基因。其

    麦类作物学报 2022年7期2022-08-09

  • 普通小麦4个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0世纪60年代,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应用,促使了矮秆和半矮秆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小麦产量的增长[2-3]。小麦中正式命名的矮秆基因有25个,但应用到育种中的却很少,其中Rht1、Rht2、Rht8和Rht24应用最为广泛[4-9]。Rht1和Rht2属于赤霉素迟钝型基因,来自于Norin10,降低株高15%,增产24%左右[5]。Rht1和Rht2分布广泛,世界上70%的育成品种中至少含有其中一个矮秆基因[10]。Rht8和Rht

    西北农业学报 2022年7期2022-07-22

  • 黍子矮秆突变体‘87’表型及对赤霉素敏感性分析
    筛选到稳定遗传的矮秆突变体‘87’,通过对矮秆突变体‘87’的表型及赤霉素敏感性分析,旨在探究黍子突变体矮化生理机制,以期为改良黍子株型和培育抗倒高产新品种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野生型黍子材料选取‘石湖千斤糜’,国编号‘5711’,在张家口市种植编号为‘260’(野生型‘260’)及其经0.4%(w/v) EMS诱变20 h获得的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暂命名为矮秆突变体‘87’。试验材料均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黍子研究所。1.2 试验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05-19

  • 矮秆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利用现状
    热点方向。笔者对矮秆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并对矮秆耐密植大豆栽培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1 矮秆、半矮秆大豆种质资源的创制及研究进展理想株型近年来已经成为许多作物育种的首要目标[1]。株高是植物理想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相对较矮的茎秆有利于作物在生产中获得更高的产量[2-3]。矮化是作物育种中的一个理想特征,作物矮化育种一般是指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农作物品种[4]。通过矮化育种,改变植株株型、降低植株高度,不

    北方农业学报 2022年6期2022-04-07

  • 甘蓝型油菜矮秆新种质LSW2018矮缩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育种”。随后,半矮秆水稻和矮秆小麦大面积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相对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经济系数更高,更耐肥抗倒和耐密植[4],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油菜成为继小麦和水稻之后的又一主导绿色革命的作物,目前我国油菜种植以甘蓝型油菜为主,面积占比90%以上,长江中上游地区平均株高约200 cm,存在不耐肥、易倒、不适宜机械化收获等问题,严重制约油菜产业化发展。因此,矮秆或半矮秆油菜新种质的创制及高产抗倒品种的培育是育种的重要研究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6

  • 玉米矮秆突变体K718d的遗传鉴定
    成严重的减产;而矮秆玉米经济系数高,抗倒伏能力强,光能利用率高,利于密植高产。目前,已被定位的矮秆单基因有60多个(http://www.maizegdb.org/),包括隐性单基因br1、br2、d1、d2和d3等,显性单基因D8、D9、D11和Dt等,其中br2[1]、d3[2]、D8[3]、D9[4]和Dt[5]等基因已被克隆;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已定位的控制玉米株高的QTL位点300余个(http://www.maizegdb.org/),但目前

    华北农学报 2021年6期2022-01-10

  • 丛生型高粗秆超重穗粳型吨级稻育种 ——第二次“绿色革命”探索
    20 世纪“水稻矮秆多穗高产育种[3]”(即 “水稻矮化育种”)、“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4]”和“水稻丛生型半矮秆大穗超高产育种[5-7]”(即“水稻半矮秆丛生早长超高产育种”)——以大幅度提高经济系数为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一次 “绿色革命”、21 世纪 “丛生型高粗秆超重穗粳型吨级稻育种”——以倍量式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新的主要增产途径的第二次“绿色革命[8-9]”探索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提示了正确育种路线和育种方法。2 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简要回顾2.1 “水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5期2021-12-27

  •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育种工作者将矮秆或半矮秆基因引入小麦,显著提高了抗倒伏能力和粮食收获指数,小麦产量也得到大幅提高[1-2]。迄今为止,被鉴定的小麦Rht矮秆基因共有25个[3-4]。根据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这些基因又被分为赤霉素敏感型和赤霉素不敏感型。对赤霉素不敏感的矮秆基因Rht-B1b(Rht1)和Rht-D1b(Rht2),降低株高的能力相当,一般能达到24%左右[5-6];对赤霉素敏感的矮秆基因,如Rht4、Rht5、Rht8、Rht9、Rht12和Rht13

    麦类作物学报 2021年5期2021-09-23

  • 大豆品种北农103矮秆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克隆
    重要的农艺性状,矮秆表型对于选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品种起到重要作用[1],矮秆能够提高抗倒伏和光能利用率,实现大豆产量的提高[2-3]。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矮秆基因不断被发掘出来,并应用于培育矮秆品种[4]。例如,HWANG等[5]利用辐照发现一个大豆矮秆突变体,培育出Hobbit 87、Charleston、Apex和Strong等半矮秆品种,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据分析[6-7],大豆株高的遗传力较高,约85.6%,受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9-18

  • 小麦矮秆基因 Rht-B1b和 Rht-D1b的检测及其验证
    上世纪60年代,矮秆基因首次应用到小麦育种中,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4],在小麦育种实践中利用的矮秆基因大体可分为三类:草丛型矮生基因(D)、单茎矮生基因(Us)[5-6]和降低株高的主效矮秆基因(Rht)。截止目前,已发现的小麦Rht矮秆基因共有25个,每个Rht基因对小麦株高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在小麦的矮化育种中,使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是来自于农林10号的Rht-B1b(Rht1基因突变型)、Rht-D1b(Rht2基因突变型)和来自于日本赤小麦(

    麦类作物学报 2021年7期2021-09-16

  • 5个玉米矮秆突变体的致矮效应及主要性状配合力研究
    1965年对玉米矮秆基因br-2开展研究,育成了一批具有适宜密植、抗倒伏等特点的矮秆玉米杂交种[5-10]。矮源是作物矮化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矮源的致矮力即对杂交后代株高和穗位高的矮化效应,有利于指导作物矮化育种应用实践[11-17]。目前对矮源致矮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麦上[18-21],而对玉米矮秆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宋玉墀等[22]用6个玉米矮秆系和10个中高秆系按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组合,从杂交组合的平均株高等4个方面,比较研究不同矮秆系的致矮力。结

    种子 2021年7期2021-08-19

  •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稀播和密播下农艺性状的影响
    代以来,农作物的矮秆化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全世界的小麦产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小麦矮秆基因已被命名和统一编号的有25个,中国小麦育种应用最广的矮源是来自日本的农林10号(Rht-B1b(Rht1),Rht-D1b(Rht2))和赤小麦(Rht8,Rht9)[1-2],其中Rht-B1b和Rht-D1b分别被定位在小麦4B和4D染色体上,Rht8被定位在2D染色体上[3]。分子标记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遗传连锁图的构建,也为小麦矮秆基因的研究和应用提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7-07

  • 高世代回交玉米矮秆种质的转录组分析
    最终产量相关。对矮秆材料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对株高调控机理的认识。在前期研究中,对玉米矮秆材料D11的农艺与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基于高世代回交群体,通过转录组测序,对矮秆材料D11的基因表达调控进行解析。与株高正常植株相比,矮秆材料中共检测到2 53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 120个基因表达上调、1 417个基因表达下调。功能注释、GO富集、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延伸、细胞骨架功能、微管组织、叶绿体功能、植物激素合成代谢等。差异表达基

    江苏农业学报 2021年2期2021-06-30

  • 小麦矮秆突变体的鉴定及其突变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有 90%含有矮秆和半矮秆基因[1-5]。迄今为止, 已报道的矮秆和半矮秆基因超过 25个, 但可用于小麦育种的矮秆基因局限于Rht-B1b、Rht-D1b、Rht8和Rht9[6-7]。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在降低小麦株高时对其他性状无显著不良影响, 且Rht-D1b、Rht8和Rht9可显著增加穗粒数[8-12]。李杏普等[13]发现Rht10和Rht12的降秆作用大于Rht8, 但其株系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低于Rht8株系。王

    作物学报 2021年5期2021-03-18

  • 航天搭载小麦株高突变体研究初探
    世代筛选出3 个矮秆突变体和4 个高秆突变体共7 个株高突变体,M5代从每个突变体田间随机取10 个单株测量株高、穗长、各节间长,并进行结实小穗、退化小穗、单穗粒数、单穗粒重、籽粒性状等考种分析,以探索引起航天搭载小麦株高变异的原因及株高突变体穗部性状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将航天搭载小麦材料M4代单株单穗脱粒、编号、保存,2019 年11月种植于大田。以小麦搭载材料原始亲本作对照。1.2 方法2019 年11月将航天搭载小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期2021-03-06

  • 矮秆早熟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需求,确立了以“矮秆、早熟、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选育为重点研究目标,开展了农艺性状、抗病性、光合效率、品质等相关种质资源的引进筛选和发掘,采用聚合杂交手段配制杂交组合,加大熟期、株高、品质、抗性的选择,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成功选育出5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在种质资源的发掘、育种方法创新、小麦品质改良及配套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关键词:小麦;矮秆;早熟;优质;品种选育;应用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60%的人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年3期2020-10-21

  • 矮秆大豆突变体的筛选及农艺性状分析
    提供重要的资源。矮秆突变体主要密植和抗倒伏的特点,能提高大豆产量。开发育种方法,发掘矮秆、半矮秆大豆资源,利用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模式,合理密植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我国利用各种诱变方法成功筛选出水稻[2-3]、玉米[4]、小麦[5]、辣椒[6]、甘蓝型油菜[7]、番茄[8]等作物的矮秆突变体,并对这些突变体进行基因定位、遗传分析及基因克隆。这些矮化突变体的获得为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遗传材料,在生长发育、基因功能和遗传育种以

    大豆科技 2020年4期2020-09-07

  •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矮秆突变体分析
    因素[4]。植物矮秆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是矮化品种选育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许多植物的矮化突变与植物激素赤霉素(gibberellin,GA)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有关,而少数植物的矮化突变与生长素(auxin)有关[5]。因此,植物矮秆基因也是研究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及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资源[6]。目前,可通过自然变异、人工诱变、杂交和生物技术等方法来产生和培育植物矮秆突变体,从而获得植物矮秆基因资源[4,6~9]。课

    生命科学研究 2020年2期2020-06-03

  • 玉米矮秆突变体K125d的遗传鉴定
    551700)矮秆紧凑型玉米具有抗倒伏、耐密和适宜机械化生产等特点[1-4],但目前可供利用的玉米矮秆基因资源比较单一,遗传基础狭窄,主要集中在br2[5-7]。进一步发掘新的玉米矮秆资源、加强矮化基因的鉴定与利用,为矮秆、紧凑、耐密优良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物质和技术储备,对玉米矮化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3]。根据MaizeGDB数据库资料,控制玉米株高的有近250个QTLs,分布在10 条染色体上;已报道玉米矮秆单基因如br、br-2、bv和D

    华北农学报 2020年1期2020-04-16

  • 一个大麦矮秆突变体m1062 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育种家先后选育出矮秆品种,减少了大麦倒伏,提高了大麦产量。大麦矮化育种的基因主要是sdw1/denso、ari-e.GP、uzu1以及它们的等位基因。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矮秆品种的选育主要依赖sdw1基因[3-4];大部分欧洲矮秆啤酒大麦选育依赖于sdw1的等位基因denso[5-6]。目前,sdw1/denso基因已克隆,其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同源,编码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GA20 氧化酶,参与赤霉素合成[6-7]。通过开发sdw1/dens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年1期2020-03-30

  • 糜子矮秆突变体“819”矮秆基因的遗传学分析
    75000)由于矮秆材料具有抗倒伏和可实现密植的优点,发掘新的矮秆资源成为作物育种改良和高产作物研究的重要工作。农业生产上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便是利用了矮化的小麦植株与墨西哥抗锈病小麦杂交,最后培育出具有抗倒伏高产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粮食的产量,不仅暂时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带来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丰厚的经济利益[1]。通过对玉米的大量研究表明,赤霉素生物合成代谢的通路与植株的高度有关,依据对外源赤霉素反应的差异程度,可以将矮秆突变体分为

    浙江农业学报 2020年1期2020-03-07

  • 甘蓝型矮秆油菜与高秆油菜的产量与氮效率比较
    通高秆油菜相比,矮秆油菜具有耐肥耐密、抗倒伏、经济系数高三大优点;同时,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收获指数。但目前应用于生产中的(半)矮秆油菜品种鲜有所闻[2-3]。因此,油菜品种选育非常重要,在要求丰产、稳产的基础上,应当选育矮秆、抗倒伏,对肥水要求不严格,适宜轻简化耕作栽培特性的(半)矮秆油菜新品种,以适应机械化耕作和经济发展的需要[4]。科学、合理、有效地施肥是油菜高产高效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栽培措施,对提高籽粒产量和含油量、氮肥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有显著的

    浙江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2019-11-29

  • 117份小麦种质中5个矮秆基因的分子检测
    60年代以来,以矮秆品种推广和配套栽培方式提高了主要农作物的产量[1]。小麦矮秆种质资源是育成小麦矮秆品种的材料基础,分析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分布情况,发掘和鉴定新的优良矮秆基因,创制新种质,对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已命名并统一编号的普通小麦Rht矮秆基因有24个。这些矮秆基因中9个来源于自然变异,13个来源于物理化学诱变[2-5]。其中,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有来源于日本农林10号的Rht-B1b(Rht1)、Rht-D

    新疆农业科学 2019年8期2019-10-22

  • 一个大豆矮秆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和形态特征,其中矮秆是理想株型的一个重要性状[3],矮秆基因的利用对于20世纪“绿色革命”起到决定性作用[4]。例如,将大豆中抗倒伏的有限结荚习性基因dt1转育到无限结荚习性的北方高产品种中,育成Elf、Sprite、Hobbit、Gnome等半矮秆品种,在高产环境下采取高密度种植实现超高产,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5]。前人曾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大豆株高的遗传规律,认为株高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较高,受1~2对主效基因和微效多基因控制[6-7]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10-14

  • 扬麦17/宁麦18的F2群体株高QTL定位及分析
    小麦品种中常用的矮秆基因有Rht1、Rht2和Rht8[1-2]。其中Rht1和Rht2来自农林10号,为隐性半致矮基因,是赤霉素反应迟钝型矮秆基因,分别位于小麦染色体4B和4D短臂上,Rht8来自日本赤小麦(Akakomugi),位于小麦2D染色体短臂上,对赤霉素反应敏感[3]。近年来,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Rht1(Rht-B1b)、Rht2(Rht-D1b)、Rht3(Rht-B1c)和Rht10(Rht-D1c)分别被克隆[4-

    麦类作物学报 2019年7期2019-07-24

  • 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农艺性状调查及其对GA的敏感性分析
    必不可少的一步。矮秆性状作为一个常见性状,曾推动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使得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得以大幅提升。优质的矮秆资源可以用来培育矮化且高产的新品种,并且可以有效解决倒伏问题[1-5]。因此,深入研究高矮秆不同农艺性状之间的差别以及探索控制株高的内在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矮秆突变体的研究较多,如王益军等[6]对一份玉米显性矮秆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玉米显性矮秆突变体D8、D9的典型突变表型为植株矮化、叶片窄而浓绿、分蘖增

    浙江农业学报 2019年5期2019-05-21

  • 1个新的小麦矮秆突变体的遗传效应
    产量的重要因素,矮秆基因的利用,为小麦单产的不断提升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已推广的小麦品种中应用的矮秆基因主要是Rht-B1b、Rht-D1b和Rht8,存在矮源单一化问题,加强研究和改良现有矮源,寻找和发掘新矮源,对小麦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1]。20世纪60年代,小麦矮秆基因Rht-B1b和Rht-D1b的应用引发农业生产的“绿色革命”[2],揭开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矮化育种序幕,同时也为育种家提供新的育种思路。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其生产中引入矮秆

    西北农业学报 2019年3期2019-04-16

  •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材料3862Sd的选育及遗传鉴定
    油菜的积极性。半矮秆小麦、水稻品种的育成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这些品种较传统品种在产量和抗性上显著提高。半矮秆品种植株高度降低,促进收获指数由0.3提高至0.5左右,降低株高,在大量使用氮肥的情况下植株也能抗倒伏,且总生物量增加[3-5]。因此,株高为135 cm半矮秆材料3862Sd的发现与选育过程及遗传特性极其重要,也为研究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积累宝贵经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1.1.1 半矮秆材料 3862Sd于2008年春在隐性上位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1期2019-02-20

  •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62 A的选育及应用
    油菜的积极性。半矮秆小麦、水稻品种的育成开创了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矮秆或半矮秆品种较传统品种在产量和抗性上显著提高。半矮秆品种植株高度降低,促进收获指数由0.3左右提高到0.5,并且降低了株高,在大量使用氮肥情况下也能抗倒伏,总生物量增加[3-5]。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波里马和陕2 A不育是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油菜不育类型,利用波里马和陕2 A不育系已成功选育出系列油菜杂交种[6-9]。为了适应油菜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需求

    种子 2018年10期2018-11-14

  • 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
    [2-3]。由于矮秆小麦在高产、灌溉和抗倒伏方面的优势,在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半干旱地区,其已逐步取代普通的高秆小麦[4-5]。目前在育种中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有 Rht-B1b(Rht1)、 Rht-D1b(Rht2)、 Rht8和 Rht9;其中, Rht-B1b和 Rht-D1b来源于农林10, Rht8和 Rht9来源于Akakomugi[6-9]。目前小麦育种中矮秆基因的来源比较单一。在我国小麦品种中, Rht-B1b(Rht1)基因的平均分布频率

    麦类作物学报 2018年9期2018-10-09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和CIMMYT材料的矮秆基因型及其对株高和胚芽鞘的影响
    的重要目标。小麦矮秆基因可通过降低品种的株高增强群体的抗倒伏能力,以保障小麦产量。国外品种与我国小麦主栽品种有较大的亲缘差异,引进国外优良矮秆品种对拓宽我国小麦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小麦遗传改良工作中,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结合是小麦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有关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已得到鉴定和利用。Ellis等[1-2]开发了可以鉴定 Rht-B1b、 Rht-D1b和其等位基因 Rht-B1a、 Rht-D1a的STS标记; Rht-B1b、 Rh

    麦类作物学报 2018年6期2018-07-02

  • 我国甘蓝型矮秆油菜的研究与应用
    ,致使损失更大。矮秆基因已在小麦和水稻育种中得到成功利用,并带来了“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3,5]。甘蓝型油菜矮秆资源贫乏,相关的遗传研究和应用较少。矮秆资源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在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围绕甘蓝型油菜矮秆资源的发掘及遗传分析,以便为甘蓝型油菜矮秆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1 甘蓝型矮秆油菜资源发掘途径1.1 自然突变沈金雄等利用品系5148-2与黄籽DH系YN 90-1016杂交,F1经小孢子培养获得DH系群体,在其中发现

    种子 2018年1期2018-03-12

  • 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矮秆基因分布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矮秆基因分布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周晓变,赵 磊,陈建辉,阳 霞,王永彦,张香粉,闫雪芳,董中东,崔党群,陈 锋(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2)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 Rht1、 Rht2、 Rht4、 Rht8、 Rht9及 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

    麦类作物学报 2017年8期2017-09-16

  • 宁夏春小麦矮秆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分析
    小麦育种材料常用矮秆基因的分布,为本地小麦改良株高性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大学小麦遗传育种实验室212个(其中54个材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春小麦育种亲本为材料,调查其株高、穗长、穗下茎节等农艺性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分析材料中常用矮秆基因Rht-B1b(Rht1)、Rht-D1b(Rht2)和Rht8的分布。[结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材料的株高、穗长、穗茎节的平均值(分别为69.2、7.8、28.5 cm)明显低于现有亲本材料(分别为83.6、1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6期2017-05-30

  • 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
    caas.cn)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吕育松1,#谢耘丰1,2,#圣忠华1邬亚文1唐绍清1胡培松1魏祥进1,*(1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6;2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310036;#共同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E-mail:weixiangjin@caas.cn)【目的】研究揭示潇湘矮矮秆小粒的遗传机制,为潇湘矮的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水稻育种过程中自然突变而得到

    中国水稻科学 2017年3期2017-05-19

  • 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00)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刘联正,周安定,曹俊梅,曾潮武,梁晓东,张新忠,芦 静(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为探明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对不同麦区的271份小麦品种(系)所含的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进行检测,并对其在滴灌栽培模式下的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271份小麦品种(系)中有177份含矮秆基因 Rht-D1b,

    麦类作物学报 2017年2期2017-03-01

  • 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53007)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陈文娟,刘亚男,孙亚利,李万昌*,李景原(河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矮秆是水稻育种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对增强水稻抗倒伏性、提高水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分类,并从参与油菜素内酯、赤霉素、独角金内酯、生长素等生物合成或信号传导途径方面阐述了水稻矮秆基因的克隆情况,为矮秆突变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水稻; 矮秆基因; 克隆水稻(OryzasativaL.)是世界上最重

    河南农业科学 2017年3期2017-02-03

  • 20对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农艺与产量性状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讨近等基因系中半矮秆基因uzu对株高、穗长、地上部干质量、单穗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质量等的影响,并进行20个高秆基因系之间、20个矮秆基因系之间的性状差异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地上部干质量和单穗粒数性状外,高秆基因系(无半矮秆基因uzu)其他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矮秆基因系(含半矮秆基因uzu),即半矮秆基因对较多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能够产生降低作用。相关分析表明:20个高秆基因系中,千粒质量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说明千粒质量对于产量的提升潜力较大;株

    华北农学报 2016年5期2016-11-16

  • 美国矮源间接利用与半矮秆大豆合农76创新
    矮源间接利用与半矮秆大豆合农76创新郑伟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李志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154007)利用国内优良大豆种质垦农19与含有美国矮秆基因的大豆种质合农57杂交,在窄行密植条件下,结合品质分析与抗病鉴定,经过11年连续定向选择,创新出半矮秆耐密植、蛋白质含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大豆新种质合农76。该品种适宜垄三栽培和窄行密植栽培,垄三栽培密度为35万~40万株/hm2、窄行密植栽培种植密度40万~45万株/hm2;

    中国种业 2016年7期2016-09-24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的检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的检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张德强,宋晓朋,冯 洁,马文洁,武炳瑾,张传量,崔紫霞,冯 毅,孙道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利用分子标记结合系谱分析对黄淮麦区20世纪及近年来新育成的129份小麦品种所含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株高、基部茎秆直

    麦类作物学报 2016年8期2016-09-21

  • 小麦矮秆种质SN224的鉴定及农艺性状QTL分析
    271018小麦矮秆种质SN224的鉴定及农艺性状QTL分析王 鑫1,2马莹雪1,2杨 阳1,2王丹峰1殷慧娟1王洪刚1,2,*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2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泰安分中心, 山东泰安271018SN224是从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后代选育的矮秆小麦种质, 为对其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细胞学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鉴定, 对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SN224平均株高68.6 cm,株型较紧凑,

    作物学报 2016年8期2016-08-27

  • 水稻矮生性突变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特性、矮化机理及矮秆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在利用水稻矮秆突变体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水稻;矮秆突变体;矮生性;研究进展株高是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适宜的株高有利于水稻耐肥、抗倒伏、耐密植,其经济系数较高,是水稻理想株型建成的指标之一。水稻矮化育种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当时日本学者率先提出粳稻矮化育种,并先后育成了一批中、矮秆粳稻品种。中国水稻矮化育种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1949年,台湾农业育种专家利用矮源

    福建稻麦科技 2016年2期2016-08-03

  • 玉米矮秆基因Dt的遗传效应研究
    用玉米52333矮秆突变体及其高秆近等基因系分别与Lx9801、C607、C785、S121、郑58和昌7-2等自交系组配得到相应杂交种,研究Dt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有Dt基因的材料其植株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降幅分别达67~112 cm和34~56 cm;Dt基因使玉米单株果穗在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粒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玉米矮秆基因Dt的鉴定分析,认为该基因对玉米产量性状具有负效应,不利于玉米增产。关键词:玉米;矮秆;近等基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5期2016-05-14

  • 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 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
    m)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 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崔永涛 吴立文 胡时开 任德勇 葛常伟 叶卫军 董国军 郭龙彪*胡兴明*(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6;*通讯联系人,E-mail:guolongb@mail.hz.zj.cn;huxingmingx@126.com)崔永涛,吴立文,胡时开,等.水稻半显性矮秆基因Si-dd1的表型分析和精细定位.中国水稻科学,2016,30(2):152-160.摘 要:以粳稻品种日本晴

    中国水稻科学 2016年2期2016-05-09

  • 种植密度对矮秆高粱品种绥杂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7)种植密度对矮秆高粱品种绥杂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申晓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 154007)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 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

    中国种业 2016年2期2016-03-31

  • 四倍体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株高,有助于加大矮秆基因在小麦产量提高和品种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迄今,已鉴定并统一编号的矮秆基因有21个,从Rht 1到 Rht 20及 Rht 22。有人报道 Rht 21基因,后来被证实并不存在[3-4]。21个矮杆基因中天然产生的有8个,理化因素诱变的有13个。小麦中的Rht基因大部分源于六倍体,来自四倍体的只有7个,分别为Rht 14、Rht 15 、Rht 16、Rht 18、Rht 19、RhtB 1(IC 12196)和 Rht 22。在这7

    种子 2016年1期2016-01-15

  • 矮秆油用向日葵S667 生物特性和栽培技术探讨
    245210)矮秆油用向日葵S667 生物特性和栽培技术探讨汪文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农业站,安徽 黄山 245210)从介绍矮秆油用向日葵S667生物特性出发,阐述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苗后管理及病虫防治等方面,并分析了矮秆油用向日葵S667种植效益。关键词:矮秆;油用向日葵;S667;特性;栽培矮秆向日葵S667油葵是美国胜利公司矮秆油用向日葵杂交种,为菊科特种油料作物,个矮、盘大、秆粗、抗病,生物学特性优良。其所形成的自然

    园艺与种苗 2014年9期2014-04-13

  • 麦田里的守望者 ——刘秉华
    矮败小麦是指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其创制者就是刘秉华。1979年,从河南鄢陵农村走出来的刘秉华考取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师从国内外知名育种科学家、法国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邓景扬研究员。当时,我国已经发现了后来被称之为“国宝”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这种特殊小麦的雌蕊柱头发达,雄花完全退化、败育,开花时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便于接受外来花粉,异交结实率很高。雄性不育品种是进行作物群体改良和大规模生产杂交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2年1期2012-11-14

  • 水稻矮秆基因定位和克隆的研究进展
    025)1 水稻矮秆性状的研究现状水稻诸多性状中,矮秆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性状之一,水稻的半矮秆化也是育种最重要的成果之一。20世纪60年代起全世界范围内以作物矮化育种为标记的“绿色革命”使作物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1 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从广义上讲,水稻的矮生性是指成熟期水稻株高比正常植株缩短的遗传特性。经典遗传学表明水稻株高既属于数量性状,又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在籼稻中,矮秆遗传主要受1个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sd1),遗传力较高,与高秆品种杂交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13期2010-04-09

  • 2007年上海生物高考卷部分遗传题解密
    题:小麦中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高秆抗病小麦进行自交,后代中出现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不抗病四种类型的比例是59:16:16:9,则两基因间的交换值是()A. 30%B. 32%C. 40%D. 60%解密:(1) 因为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不抗病(t)为显性;所以亲本高秆抗病小麦的基因组成中至少有一个D基因和一个T基因,即为D_T_;又因为自交后代中出现矮秆(dd)、不抗病(tt)的性状类型,即亲本的

    中学生物学 2008年3期2008-06-03

  • 用辐射培育良种
    射线,已经育出了矮秆多穗的高梁品种。这种高粱品种的优点是穗大、粒饱、抗旱、早熟、高产。用辐射培育矮秆多穗高梁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丙种射线照射高秆单穗的高粱种子。照射后的种子,第一代长出来的仍是高秆单穗高梁,看不出多大变化。第二代中就出现不少变异植株,经过仔细观察,选出所需要的矮秆多穗植株,把它单株留种。第三代,就基本上都成为矮秆多穗的了。再经过一两代的选择,利用其中最好的株系,就培育出了矮秆多穗的高梁品种。在我国,虽然开展辐射育种工作时间还不长,但在党的大力

    中国青年 1966年8期196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