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诵读·巧练

2009-02-13 05:31杨大淼
甘肃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诵读阅读教学

杨大淼

〔关键词〕 阅读教学;导读;诵读;

巧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16—01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徘徊于诸多误区之中,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彻底更新思想观念,以“导读”替代灌输,以“诵读”替代僵化的分析,以“巧练”替代机械的训练。

一、导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更不能剥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权利。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构建阅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适时的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地读书、质疑、探究和动手实践。

新课的导入,应把握以传导信任的信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原则。在新课学习的开始阶段,要尽量渲染出浓烈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一定要做好诱导工作,使学生趣味盎然地进入课文学习之中。例如,教《詹天佑》一课时,我是这样诱导的:“读罢《詹天佑》这篇文章,我和大家一样被詹天佑的精神强烈地震撼着。那么,詹天佑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令我们感动至今?”这样的导语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詹天佑身上的民族精神。实践证明,只有教师耐心引导学生质疑,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文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生太多的注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花生米不是没有增加而是好像没有增加?”并要求学生再读这句话,把重音放在“好像”这个词上,如此轻轻一点,学生们恍然大悟,知道花生米增加极少,感悟到总理的生活简朴。教学中,学生有时认识模糊,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其理顺思路,促进认识深入。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了,这是多么悲惨啊,怎么说她幸福呢?”对此我及时指导学生思考:她是在什么情景下觉得幸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新年幸福”具体有什么内容?这一系列的问题串推动了学生大脑的快速运转,他们揣摩句子,品味内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感悟到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与不幸。

二、诵读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给学生留出空间和时间让其诵读,并及时指导学生切实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白杨》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阅读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让学生先自读,体会白杨的特点,再进行相互品读,指名诵读,师生共议,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在品悟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三、巧练

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就处于失真状态。但是,做机械重复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精心设计训练内容。教师要善于把握每篇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加强“双基”训练。如,《海上日出》一文中有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我就让学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换个说法。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换个说法后的句子和原句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这样既加深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又使学生掌握了变换句式的技能,使阅读教学落脚点扎实稳固。

第二,树立大语文观,强调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光靠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筛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信息,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猜你喜欢
诵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