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双“美”的眼睛

2009-02-13 05:31郭志才
甘肃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物诵读氛围

郭志才

〔关键词〕 审美;人物;诵读;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1(A)—0037—01

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了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师,要以文学艺术的魅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努力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

一、在魅力无穷的人物身上挖掘美

很多文学作品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美的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人物形象所散发出的美,让学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审美鉴赏力跃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拿来主义》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是民族魂,是民族的脊梁。他的杂文短小精焊,笔风犀利泼辣,如投枪,似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令敌人心惊胆颤。正是这种永垂不朽的精神和人格美为学生的心灵导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人物内在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以美育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在惟妙惟肖的诵读氛围中感受美

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诵读,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美的世界。语文教材含有大量的形象美、情感美和道德美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美、蕴涵着真,真与善统一于其中从而呈现出动人的美。而带有感情的朗读则是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调,正确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师可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以呈现作品的动人之美,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学生美的意识,唤起学生美的想象。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一开始教师可通过缓慢、轻柔的朗读给学生展现一幅静谧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如教学《春》一文时,教师可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坚韧的小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灿烂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这种美的感受会陶冶学生的情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学生情趣的关键。朗读,能使学生的美学意识得到初步的培养。

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体验美

教与学应成为美的享受过程,教师要创造美的教育方式,从而“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方面感受美,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探索到学习规律,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成为一种欣赏人类的科学与智慧的“享用性”的过程,一种解放的、升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奴役的过程。因此,不论是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还是课堂节奏的把握、声音的运用、艺术手段的添加等方面,教师都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如教学《绿》一文时,教师可采用电脑软件的动画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示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的美。远景仰视梅雨瀑的壮观景象,中景侧视梅雨亭的雄姿,近景直视梅雨潭水花的不同色彩。接着教师可联系画面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白游记散文立足点不断变化,会产生的不同效果等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抓住了重点,理解了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人物诵读氛围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