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语言表达初探

2009-11-03 06:02林艺勇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校园语言

林艺勇

一篇满分或高分的考场作文必有其独特之处,必有某些亮点。

正如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所说:“一篇文章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一颗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一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文章的分数只能在三类文里徘徊。”

语言的个性化,成为高分作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然是吸引评卷老师眼球的鲜艳色彩,是夺取高分的强大因素。

所以,语言不仅成为文章美丽的外衣,而且它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俗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语言表达个性化,只是讲语言能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所以,语言功底以及美妙程度,在考场上是可以一见高低。不如来一个假设:

高考几十万考生面对相同的作文题,正如几十万学生面对一个有阳光的校园的早晨,是相同场景,要求每人写一段话来描述这一场景。下面是几位考生的描写:

A早上,太阳出来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红通通的,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评价:简单的叙述,平平淡淡)

B清晨一缕阳光洒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顿时,处处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评价:单纯的描写,稍好)

C清晨,阳光和着微风,像长出了一双脚,跑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得使人倍感力量。(采取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D柔和的晨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跳动着,其中似乎含有一种淡淡的无名香气,直教人陶醉不已。草草木木在香味中生长出种种温馨的情怀。(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拟人手法和通感,富有韵味)

E如果说,天空给人以哲学的联想,其实阳光也可以给人以更多的思想。那么,在这个早晨,每一个思想光辉连同太阳的温馨!(评价:议论+描写+抒情+化用名句,富含哲理)

F太阳当空照,温暖在心头。当阳光充斥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暖意伴随着我走向我理想的教室和理想的人生

(评价: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句式有变化,错落有致)

G校园·阳光·浪漫,构成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的步伐在如花的校园里坚定地迈出,奔向更诱人的终点;我的风帆在如花的校园里坚毅地展开,驶向更开阔的彼岸,我的蓝图在如花的校园里舒畅地铺开,绘出更缤纷的色彩。(评价:采取排比,气势磅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上述的例文,其语言表达的水平差别,一目了然。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两种状态:一是只有纯客观的叙述和描写,无主观情感的表露。一段文字,反映不出作者的情感倾向。二是客观叙述和描写与主观情感的表达,油水分离,情感的表达成为无病呻吟。学生作文大多只追求文从字顺,词汇的选用和组织都是“公众性”的、模式化的、概念化的,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平淡而显中性,无情绪彰显而缺少个性,平淡无奇而毫无血肉之感,无感染力而尽显冷漠。

打开生活的主网页,处处有精彩纷呈的个性化语言:

比如:微笑是世间最美妙的音符;世界是一本好书,你如果不去旅行,就只读到了其中的一页;忧伤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生长在无人经过的路口(比喻+描述);二月春风似剪刀,剪裁了我们呵护的生活。剪裁了我们避风的港湾(比喻+整散结合);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功。(排比+递进复句)世界上有一个无法破译的谜,这个谜便是人类的心灵。(悬念式句子)

抛开语言的纷繁外表,探究其本质。笔者认为:个性化语言,有着共同之处。这就涉及到个性化语言的特定流程。

首先。任何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往往都是从最简单的“写什么像什么”的描写起始

文字就开始美妙的旅程。比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比如:“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拟人+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拟人+博喻)。”

其次,个性化的语言往往都是以“有话不直说,换种说法说一说”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对语言表达进行修饰、润色或变形。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法。

何以做到个性化呢?以下几种技法可供参考:

[泛灵]

泛灵,即相信“万物有灵”。唯有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不妨看一组体现了泛灵意识的句子。

1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花飞,樯燕语,本不干诗人什么事,但诗人是以“泛灵”的眼光看待万物的,所以,诗人见花飞,以为花飞有情,是为送客;闻鸟语,以为鸟语有意,是为留人。

2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

——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倘若没有赋予胡须早晨、下午、黄昏灵魂,怎能说得出这番意味悠长的话?作家始终把自己当作万物之一,平等友好地与万物交流。

[换元]

数学常用换元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其实换元法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法而增色。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意思没有变,但却可以传达一种新的情趣。譬如:

1我的生活一贯这样。2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3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三句意思一样,都表达了“我的生活方式始终如一”的意思,但意思之外的情趣却完全不同。第一句不能明显传达一种情趣,而第二句则有些悲观无奈、消极不满的意味,第三句却见达观诙谐,积极向上,而且形象感强,能使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究其根本,无非“换元”使然。

[对称]

所谓语言的对称,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实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比如:对偶、排比、整句、联用、反复、顶针、叠词、层递、回喻、互喻、博喻、映衬、对比、回环等,均包含着语言对称的“因子”。由此也可看出,对称是语言生动的基本形式。

1语言“形的对称”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出句、应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出句、应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例如: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郭沫若《夕暮》

外在上形成了对称,内在上也相似,一三分句结构相同,二四分句相异,基本对称,再加之韵律上的对称(押韵)、意义上的对称(绵羊对应瘦狮),所以,读来饶有诗趣。

2重叠对称将语句适当地重叠,也是增强语言的生动

感的方法。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写散文,明显表现出两个“偏爱”,一是偏爱比喻,一是偏爱叠音。这个句子算是将叠音做到了极致。叠音词的制造不难,但表达效果甚好,高考作文中不妨多用,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

3语言“义的对称”前面说的都是语言外观上的对称,这里说语言对称的本质——语言“义的对称”。语言“义的对称”往往是前两种对称的前提条件,意义对称了,形式的对称就容易。

秋风萧瑟,月落残云。我的城头飘扬着秦国的旗帜,我的宫殿飞扬着秦国的歌。——河北考生《亲妻远贤终误我》

做到这种对称并不难,我们只需要展开联想,在同一情景中寻找相近或相关的物件就行了。在“深夜”这一情景中,与“秋风”相近的东西可谓多矣,落月,残星,夜虫,梧桐,西楼

制造语言对称的关键是思考角度的变化,横向变化。即是并列;反向变化,即是转折;纵向变化,即是层递。有了“义的对称”,“形”、“音”的对称就容易了。

[例错]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将词或句子的语序倒装、错位、重新组合,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却完全变了。

1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这是王子用来批评他改嫁叔父的母亲的话。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还原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尽管意义未变,词语也没有增加。莎氏原句将“脆弱”泛灵并以此作主语,使其得到充分的强化,而正常语序则激不起读者的情感涟漪。

2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这句也不能还原回“峨眉山秋月半轮”。古典诗歌中,这种倒错手法用得相当普遍,如“黄叶蝉吟晚”就比“黄叶晚蝉吟”好,因为“晚”的情景得到了凸现;“花落一溪春水香”就比“一溪春水落花香”好,因为“落花香”组合太俗,不如倒错将“春水”与“香”组合新异;“烟生墟落垂垂晚,雁下陂(bei)塘处处秋”自然也不能还原为“垂垂晚烟生墟落,处处秋雁下陂塘”,因为还原后“垂垂晚”、“处处秋”分别成为“烟”、“雁”的修饰语,强化的效果、形象感远不如独立句末的时候。“倒错”是一种重组、创新的语言技巧,而运用这种技巧背后的思维方式却多是“泛灵”,也就是说“倒错”在“泛灵”思想的指导下会更呈异彩。前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最后。个性化的语言是以美悦人、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为最终目标

为何?这道理很简单,因为文章是要人看的,要让读者读后有所收益。

个性化的语言需要词句的新鲜。遣词造句应力避陈词滥调,力戒人云亦云,要多打造具有个人“版权”的句子。

个性化的语言需要活泼灵动的文笔、潇洒飘逸的才情和丰富深刻的意蕴。语言要有个性,就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文笔,这就需要作者纵横捭阖,让自己的文笔飞起来。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宽广的阅读面,丰富的文化积淀,富有灵气和书卷气的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的备考中,要达到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摘抄和仿写是很好的训练途径。摘抄是为了积累,其内容要经常读,摘抄亦是仿写的基础,读后要动笔写。尤其是仿写佳句。是形成个性化语言的秘密武器。学生们从“有一个女孩名叫婉君”仿拟出了“有一种责任名叫长大”;从“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仿拟出了“三千万投资从五毛钱开始”;从“世界是一本好书,你如果不去旅行,就只读到了其中的一页”仿拟出了“生活是一本好书,你如果只看封面,那么就忽略了丰富的内涵”;从“一阵微风吹来,吹皱了湖面,吹凉了他的心”仿拟出了“太阳出来了,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佳句迭出,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完全可以通过仿拟训练为他们寻求创造力释放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尝试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在训练中,学生们不但仿拟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佳句,而且写出了一批文采飞扬、文质兼美的好作文,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效。

由此,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高不可攀。只有加强积累加强训练,目标的达成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个性化校园语言
语言是刀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