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关心 闪现心思想火花

2009-11-03 06:02王光玲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王光玲

[教学设计]

从2000年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为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到2008年高考全国卷I与四川汶川地震相关的材料作文,有关社会时事热点范畴的高考作文题多次出现,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在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激烈的交融和碰撞,这片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值得我们思索的事情;在这个全球化与多极化并存的社会里,“地球村”也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值得我们探索研究的事情。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有责任知道事情的发生,有责任思考事情的内核,更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可以预见高考作文还会继续考察与社会时事热点相关的话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力同样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养成的。引导学生养成对社会时事热点关注和思考的习惯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在活动中体味感知时事热点,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找准课内知识与社会时事热点的关键点,再进行适当的迁移,可以顺理成章不显突兀。本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社会热点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赏读,体味深沉的爱国情感并探究概括出一般写法特点,最后通过一次作文训练,记录自己的思想结晶。

[教学过程]

1搜集、整理古典爱国诗词。

2从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赏析古典爱国诗词。

3写作材料作文,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

4互评作文,讨论总结成功之处。

5展示精彩作品,总结出彩写法。

[体味感知]

(教师在课堂前5分钟播放歌曲《中国人》,鼓励会唱的学生一起唱)

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你有没有做到呢?

爱国主义是一种最纯洁、最敏感、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你是否有所体会呢?

[阅读指引]

(教师提前两周要求学生按组搜集古典爱国诗词。教师提前一周将学生分组搜集的古典爱国诗词择优印发,并要求学生从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出发来深入研读这些诗词。这些诗词分别是李煜的《虞美人》、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和龚自珍的《乙亥杂诗》<其五>)

忧国忧民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之作,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而痛心疾首,为国家的今昔对比而感慨,为山河沦丧、人民的流离失所而痛心。他们胸怀天下苍生,在国仇家恨中喟叹,或感伤或愤恨。

建功报国面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人们往往有建立功业的渴望。他们有满怀热情,壮志冲天,有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决心,所以诗歌中常常表现出从军边塞、杀敌保国的意志;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当然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更有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感时伤事爱国诗词既表达“大我”之崇高,书写使命与责任;也摹写“小我”之情怀,传达出个人的感怀。因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可以给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所以个人经历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浮沉、个人生活的颠沛流离,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与忧愁等在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写作借鉴]

用典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用事,指在诗词中高度概括地借用历史上的人和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文句。用典可以使诗词含蓄蕴藉,可以拓展意境,增加意蕴,字少意丰。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使用了三国时孙权、南朝时刘裕的典故,一方面表明作者渴望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人物的雄姿英发、丰功伟绩与现实中统治阶级的昏庸懦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作者对偏安江南的统治阶级的讽刺和不满。

对比把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通过对比,使读者对物象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某种情感。比如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将早年的踌躇满志与现在的壮志难酬、自己的壮志难酬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作对比,使作者内心的那种忧愁、激愤更加动人心弦。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愁思具体化了,而且“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十分形象地表明了词人愁思的绵长深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衬托从侧面描写以突出主体,有反衬与正衬之分。正衬是指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反衬指的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比如龚自珍的《乙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用晚景衬托离愁,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为正衬。再比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下文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形成反衬,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扬州城现在的衰败和荒凉,加深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喟叹。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具有相似或相近的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比如龚自珍的《乙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面上是在写落花,实际写人。写自己要像落花那样,虽然远离京城,辞官还乡,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依旧愿意为国效劳。

[训练文题]

(教师提前一到两周按小组分配好任务,每个小组负责搜集一个热点时事及相关信息。当然,学生们也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兴趣点。利用一节课时间展示“黄岩岛事件”和“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并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环球时报3月12日报道,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不顾中国的反对,于10日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在此之前,菲律宾业已采取种种非法手段,妄图侵犯我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主权。

2009年2月24日,法国法院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批准佳士得公司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26日(北京时间),两铜像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中国收藏家蔡铭超拍得。蔡铭超表示,他不会付款。

请根据以上材料或你所知的类似材料,自拟标题,自行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出彩写法]

(教师评分后,选取有特色的文章印发。学生根据印发的文章讨论提炼不同的写法,同时修改自己的文章。教师再用一节课进行展示点评)

1标题版块式

当记忆流过这片土地

张娴

当历史的记忆流过祖国的每一片河山,我踏上旅程,去膜拜吾之中华。

我爱宫墙红

这是一段饱经沧桑的宫墙,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了它骄傲的光鲜,淡褪了它炫耀的朱红。伸出手去抚摸着它的斑驳,我走在悠长又寂寥的石板路上。墙、路都没有尽头,整个宫殿笼罩在一片庄严静寂的气氛中。推开一扇高阔的门。大殿里的穿堂风吹动着寂寞腐朽的气息。

当记忆流过这里,穿过数百年的岁月,耳边依稀响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时的浑厚与自信的声音。但是,很快另一种声音掩盖住了这矜持的声音。脚步声,催促声,喘息声,低语声,门窗的吱呀声,收拾东西时的翻箱盖柜声,原来是咸丰帝与慈禧正在准备出逃。

天朝上国的梦已经证实为虚妄,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却仍然牵动着华夏儿女的心。林则徐慷慨激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沉郁顿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黄遵宪痛心疾首,“寸寸山河寸寸金。恗离分裂力谁任”。

波光潋滟的护城河边,黄昏吹着风的柔软,杨柳宛若夕阳中的新娘。只有那看尽兴衰的华表,高耸着,沉默着。

此日漫挥天下泪

昏黄的太阳将落未落,困乏的光芒无力地铺在黄海的海面上,把海水染得浑浊。偶尔驶过一两只货船,伴随着凄厉绵长的汽笛。不知名的水鸟拖着褐色的翅膀,无声地滑过天际。

当记忆流过这里,我眼前浮现出的是触目惊心的海战。致远舰正在这里与日军的坚船利炮进行着殊死的搏斗。鲜血。染红了海水;呐喊声,充斥在海天之间;硝烟,弥漫到苍穹。即使已经被四艘日舰包围。邓世昌还是毅然决然地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撞去。许久许久,这所有的硝烟与战火都沉入了碧波中……黄海恢复了死一般的静。

在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一位比日本人更热爱日本的台湾人黄文雄推出了一本所谓的《日本造就了现代中国——日清战争后日本留给中国的莫大遗产》。在这本大作中,黄先生盛赞甲午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并大胆断言是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对此,我的愤怒无以言表。

这一日,天很蓝;这一日,风很轻。驻足远望,我隐约听到风儿挟裹着凄凄的骊歌,使人听此心怆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带着中华的记忆,我来到了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县。繁忙的海安港码头,鼎沸的吵嚷并没有让我热切的心冷却。我在眺望,我想看看那遥远的黄岩岛是否还安然地依偎在祖国母亲的怀抱?浩渺的烟波遮挡不住我的视线。

“祖国山河寸寸金”,风带着我的呼喊消失在远方。黄岩岛,我们将在这里守护着你,但愿记忆不会沉重地流过你。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庄严而圣洁,她一如既往地照亮着祖国的壮美河山,看记忆一遍遍流过这片土地

[点评]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采用了片断式结构。文章通过小标题的形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板块,将不同时空的材料拼贴组合在一起。从紫禁城到黄海再到黄岩岛,随着地点的转移,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也越加深沉。

2善用修辞式

听断壁残垣的哭泣

黄国英

如果遗忘历史,那就是一种背叛。——题记

你,是否还记得那曾经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你,是否还记得那片曾被铁骑践踏过的土地?你,是否还记得这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你,是否还记得那段血泪交加的历史?

这些怎么能忘记呢?

遥想当年,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掉了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烧毁了腐朽奢华的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梦,烧醒了愚昧无知的国民,却没有烧跨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

圆明园的天空仿佛永远都是灰黑色的,夕阳下的瘦硬干瘪的树枝在颤抖,那同样灰黑的野草枯茎在无声哀号。只有那一片片断壁残垣在昂然挺立着,凝重地沉默着。

日薄西山,那石柱的身影,被拉伸的孤寂幽长。那沉寂的天空,益发显得浩远苍茫。

胸膛在燃烧!圆明园,你怎么能沉默呢?难道你忘记了,忘记了那段屈辱无奈的历史了吗?

可是耳边,分明还响着统治者的高声谈唱,分明还响着列强不怀好意的狞笑,分明还回荡着坚船利炮隆隆的轰炸声,分明还回荡着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哀吟。

心在滴血!圆明园你怎么能沉默呢?我分明听到你在哭泣,哭泣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分明听到你在呐喊,祈求人民振作起来;我分明听到你心脏的撕裂声,否则这血怎染红了那奔腾的大江?

你,听到了吗?

时针“咔咔”转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心仍在激烈地跳动。然而灾难不应该让你一蹶不振,她应该让你更加坚强,她应该成为你重焕光彩原动力。否则,那片断壁残垣又怎么会在腥风血雨中屹立不倒?她们一直守望着,凝视着,期盼着……

你是在企盼我们永远记得,记得那伙强盗,记得那段历史吗?

如今,竟然有人公然拍卖那次抢劫的战利品——圆明园兽首铜像。这些兽首本就是圆明园被洗劫的珍宝,本就应归中国所有,但是现在却要中国人花费巨资买回,天理何在?

更有甚者,那些强盗回到他们的地盘,竟试图掩饰其罪行,抹掉那段不光彩的抢劫经历,让世人蒙在鼓里,大家不觉得可悲、可恨吗?

最可悲的是,那块饱受蹂躏的土地,现在竟成了人们游戏的乐园,炫耀的资本。那些嘻嘻哈哈、打情骂俏的情侣,那些娇生惯养、喊苦叫累的中学生,那些行色匆匆、为找到个所谓的好角度而攀上爬下的游人们。难道你们没有听到她在哭泣吗?难道你们没有听到她在哀吟吗?

暮色中,那断壁残垣如鬼影般站立。你,看到了吗?

苍茫的天地将圆明园的哭泣传到幽远。你,听到了吗?

[点评]中学生写作文有时会陷入片面追求词藻华美、为修辞而修辞的误区。这篇文章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拟人、反复、反问等等,但是运用的恰到好处。第二人称呼告式的写法,使文章富有亲和力,可以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力度。

3思想深刻式

“棒子”的文化侵略

樊慧敏

一听到有国家或群体对中国的领土主权虎视眈眈,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日本、不是美国、不是法国或越南,甚至也不是一意孤行的藏独分子,而是“棒子国”——所谓的大韩民国。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光辉事迹”人人皆知,而“棒子国”的侵略,却鲜为人知。恰恰相反,“韩流”铺天盖地,“哈韩族”遍布大街小巷。

仅从央视索福瑞公司提供的数据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仅央视八套就有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收视率排名前10位的引进剧中,韩剧就占了7部!

这简直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侵略!试想,一个国家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一部又一部的影视剧灌输在我们的少年、青年、中年身上,改变他们的价值观,淡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这难道不比政治、军事侵略所造成的伤害更为深远吗?

如果你一定要说这是一场友好、公平的文化交流的话,那我就暂且不提当初韩国禁播《还珠格格》的事情了,我先跟你说说历史。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将当时已成为殖民地的“大韩帝国”的部分国民迁移到中国东北。在当地就人为强制划分出了四个等级:第一等当然是日本人,第二等是伪满洲国的“皇族贵戚”,第三等是韩国人,而第四等才是我们普通的中国人。韩国在东北横行霸道,虽然因为不被日本人信任而没有办法拥有武器,但他们用妇女的洗衣棒为武器,不知残忍的剥夺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这就是“棒子国”的来历。

若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那看看韩国的教科书是怎么写的吧:“满洲、东北大部、山东半岛大部是韩国历史上固有领土。”而孔子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韩国人,韩国人还明目张胆地举办世界孔子大会!更别提端午节中遗成功、中医的韩化和“苏岩礁事件”了。

自卑导致自大和盲目、狭隘的民族主义。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为了培养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对我们的文化进行全面的侵略和剥夺,在他们眼中,李时珍、毛泽东、姚明都是韩国人。韩国的“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

然而,中国的“脑残伪Loli”居然说出“汉服是韩国人的,中国人不知廉耻偷韩国人的东西”这种话!韩国的文化侵略已经让他们忘记了我们祖国的文化之根了。

我们的邻国真的很友好吗?友好到令我们的娱乐制式完全韩化?友好到我们堂堂中华的历史文化——我们赖以生存和立身的文化之根被他们偷窃、改造,转而用来腐蚀我们自己:友好到让我们的祖国花朵、社会的中坚以成为“韩流”潮人为荣?

虽然“韩流”已有减弱的趋势。但“哈韩族”在中国依然人数众多,这样发展下去,祖国的新一代会成长为什么样?我不敢想象。因此,为了我们祖国的未来,请对“棒子国”及其文化保持警惕!

[点评]当大多数习作只停留在空喊“豪言壮语”的肤浅层面上的时候,这篇文章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关注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说理充分。虽不免偏激,但瑕不掩瑜。

4独辟蹊径式

亮出中华民族的气度

柯静君

近来,有关圆明因兽首被拍卖的相关事宜,在国内国外被炒得沸沸扬扬。有的华人自发组成律师团,意在从法理上阻止佳士得拍卖文物;甚至有热血者自己参与竞拍,以千万高价夺标却不肯付钱。更有示威游行、华侨商人中断与拍卖国的商业往来等抵制行为。

圆明园兽首铜像本身的文物价值不过几十万人民币,可经这么一闹腾,已炒到了上千万。对于以上种种,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想说:不必如此!我们应该亮出中华民族的气度!

不论是从正义还是民族尊严出发,我们都想要回因被侵略而流失的文物。但是,我们没有必要采取过激的方式要回。如果我们对流失文物抱着非取回不可的态度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中国人对那一段历史还耿耿于怀,这无形中会助长“中国威胁论”这种荒诞的学说。所以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亮出中华民族的气度!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包容力的民族,是一个有平和心的民族,是一个能够理智面对历史的民族!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的时候,金晶——这个可爱的中国姑娘,用自己孱弱的身体保护着火炬,脸上依然挂着灿烂的笑容,向全世界打出“中国加油”的手势;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遭到别有用心者的羞辱,但总理依然从容镇定,以宽容的心态,坚定的语气,道出了中国的立场……不卑不亢,有理有节,这才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在,这才是一个民族应有的气度!

就像我们对待日本的态度一样,即使日本不承认在侵华战争中对我们的血腥屠杀和其他罪孽,但我们在对他们的做法表示强烈谴责之余。并没有必要再采取任何军事或经济上的行动。相反。我们选择去改善中日关系,促进中日经济往来,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不代表遗忘,也不代表背叛。更不是说我们要助纣为虐,忍气吞声,向别人俯首称臣。刚好相反。我们正在做的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忍辱自重,这才是一个民族最聪明的做法。

我们承认历史,承认我们曾经落后、曾经愚昧,承认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历史的阴霾我们已经走出,我们不能再被历史绊住前进的步伐。现在,我们要的是发展,是强大!这才是血洗耻辱最好的方法!

要拍卖圆明固兽首,就由他们拍卖去吧。反正不管那些文物流落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会知道那是中国的东西。人们看到的将会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度的文明结晶,是一个民族比大海更宽阔的心胸气度和由耻辱走向富强的过程!

等我们足够强大了,还有什么是我们拿不回来的呢?

[点评]本文观点新颖,角度独特,发人深省。作者认为面对拍卖中国人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不卑不亢的态度,这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文章语言平实朴素,思想深刻,材料具有时代气息,显示出作者对现实关注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笔者积极尝试课内知识与课外社会时事热点的相互比较相互迁移,引导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评价时事的能力。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尝试,更是一次集中的训练。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雅士再到山野村夫,爱国主义的博大精神一直澎湃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在具体训练中,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感知这种情感;另一方面就是要激励学生将体味感知落到实处,形成文字。在这次活动中,笔者采用了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做法,通过理解体悟古典诗词中的家国之恨、爱国情怀,让学生对爱国主义这种情感有一个直观的感悟;通过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一方面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技巧性的帮助。从后续的写作训练来看,学生的作文有思想、有情感,懂得主动运用技巧为作文增加亮点。可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当然,高中语文课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热点时事的方法还有很多,实验,尝试,探索,笔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