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穴浅析

2010-03-20 14:03高学全赵克蕊
天津中医药 2010年2期
关键词:毫针天津针灸

高学全,赵克蕊

(1.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环跳穴浅析

高学全1,赵克蕊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环跳为针灸临床常用腧穴,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提要钩玄,分析和归纳了环跳穴的概念、源流、取穴、功能主治以及治疗范围。

环跳,腧穴,浅析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的重要腧穴,又称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具有利腰腿、通经络之功效,常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的首选穴位[1]。

1 源流

穴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其曰:“环跳在髀枢中”,隋唐以前的文献将环跳穴亦写成“环铫”,针灸家用其命名穴位,正是用物形隐喻该穴所处的部位,即环跳穴当在形如烧器的股骨大转子后缘中点凹陷中(《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然而,后世诸书,甚至穴名释义类专著均未收录。

环跳成为交会穴首见于王冰对《素问·气穴论》的注文,提出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该论点一直沿袭至今[2]。更有学者根据《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直上结于髀枢……”的论述认为环跳为足三阳经的交会穴[3]。

关于环跳穴的主治功用《灵枢杂病》曰:“腰痛,……不可以俯也,取足少阳。”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明确指出:“主冷风湿痹不仁,风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转侧伸缩。”《针灸甲乙经》云:“腰胁相引痛急,髀筋瘛,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制冷风湿痹,风胗,偏风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转侧。”《席弘赋》云:“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马丹阳十二穴》云:“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腿胯连踹痛,转侧重唏嘘。若人针灸后,顷刻并消除。”

2 取穴

环跳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坐骨神经,股方肌。浅层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和臀下动、静脉等。

《灵腧·经络篇》曰:“胆足少阳之脉……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在这里的髀厌即环跳穴,后虽经历代医学家的系统整理,但对环跳穴仍无准确的定点,均曰此穴在髀枢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针灸学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环跳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转子与督脉腰俞之直线上近大转子侧1/3处陷中取之,针3~5 cm。至此,给予了针灸工作者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一直沿用至今[1]。

3 针刺深度

局部疾病,如髀不举、枢中痛、肿癞、生疮、湿疹及腰胁相引急痛等,可浅刺得气即可。前阴及妇科疾病,如妇人妊娠不顺、癸水不退、阴中多风痛、黄带赤带等,应深刺使针感向会阴或少腹放散为佳[4]。

腰腿间盘突出症、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证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患者,在针刺操作过程中,环跳穴刺法均用长针深刺4~7 cm,刺激坐骨神经干,使患者有沿神经通路闪电样放射针感,使针感向下传导,施行此法是产生疗效的关键。在当代针灸专家的临床实践中,深刺环跳穴刺激神经干方法治疗腰腿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4 治疗

环跳穴具有疏通经络,宣表散寒,调理气血,祛风胜湿,通阳助阳之效。为足太阳与足少阳两经之会,此两经与腰腿部关系最为密切。从现代医学解剖看,针刺环跳穴可刺激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坐骨神经、马尾神经。故所支配的下肢运动及感觉,生殖功能,括约肌功能,均可得到改善。

4.1 腰腿痛 腰腿痛在临床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以及骶髂关节炎等为主。从其发病及临床表现,应归于“腰痛”、“腿股风”、“痹病”、“痿症”这一范畴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主要有腰背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和感觉异常,腰背部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为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单侧为多,男性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选穴:环跳、阳陵泉、承山、昆仑、解溪、双侧肾俞、大肠俞、秩边。

操作:取环跳穴,针刺4~5 cm,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感传至足跟或足心为度。其余各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4.2 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属于中医“中风后遗症”范畴。

选穴[5]: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

操作:取环跳穴,针刺4~5 cm,行提插泻法,以麻电感传至足跟或足心为度。其余穴位直刺1~2 cm,初病宜泻,久病宜补,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灸双侧,留针20min。

4.3 抑郁症 郁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一类由情志抑郁所引起的证候,多见于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所致的肝气郁结证,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厌恶憎恨、愤懑恼怒等精神因素,均可使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这是郁证主要的病机[6]。

选穴:以环跳、劳宫、涌泉为主穴,配以大陵透劳宫、照海透涌泉。

操作手法:患者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环跳穴选取0.3mm×100mm毫针,刺入4~6 cm,以患者有向下走传的麻电感为度。劳宫、涌泉以40mm毫针迅速刺入2 cm,留针20min。

4.4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由于其发病率较高、呈慢性病程和倾向于年轻人特点,因而成为最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属中医学“痿证”、“痉证”、“痹证”的范畴,常以痿痉合病或痿痉痹合病的形式出现。

选穴[7]:督脉(大椎至腰阳关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排刺(心俞穴至肾俞穴),后溪、申脉、足临泣、阳陵泉、百会、哑门、环跳、委中、足三里、绝骨、跗阳、三阴交、昆仑。

操作:环跳穴以0.35mm×100mm粗毫针直刺4~6 cm,以患者下肢出现放射传导感为度。背俞穴取0.35mm×75mm毫针针刺时针尖朝下,以45°对准脊柱将针快速刺入皮下后,使针体与皮肤成30°斜刺,针尖刺至椎板为度,行小幅捻转使得气。其余穴位以0.30mm×40mm毫针,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留针30min。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5 小结

古今针灸医家非常重视环跳穴的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了环跳的应用范围,从各种角度探索更适宜的取穴方法、针刺深度,从解剖学、生理学角度揭示环跳穴的作用原理和起效机制,丰富了针刺环跳穴的科学内涵,提高了相关疾病的疗效。

[1]杨凤琼,陈良金.浅谈环跳取穴[J].时珍国医国药,2005,17(6):1068-1069.

[2]李 鼎.经络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87.

[3]管 辉.循经辨环跳之我见[J].江苏中医药,2002,23(5):31-32.

[4]薛立功.环跳穴刍议[J].中国针灸,1998(10):601-602.

[5]刘公望.现代针灸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49-850.

[6]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5-277.

[7]张福顺.刘公望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1-2.

Briefanalysison Huantiao acupoint

GAOXue-quan1,ZHAOKe-rui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 300193,China;2.Tianjin MedicalHigh Training School,Tianjin 300222,China)

The Huantiaowas the commonly used acupoint in acupuncture clinical.Through reorganization and taking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 concept,source,acupoint taking,pharmacologicaleffectand indicationsofHuantiaowere analyzed and summed up.

Huantiao;meridionalpoint;analysis

R245.2

A

1672-1519(2010)02-0123-02

高学全(197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中医药信息化研究。

2009-12-20)

猜你喜欢
毫针天津针灸
如果天津有“画”说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天津卷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天津之眼》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天津